翟良

《經絡匯編》~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21)

回本書目錄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21)

1. 十二經臟腑圖

2. 十二經歌

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當,少陽三焦足膽配,太陰手肺足脾鄉,少陰心經足為腎,厥陰包絡足肝方。

白話文:

太陽經是小腸經和足膀胱經,陽明經是大腸經和足胃經,少陽經是三焦經和足膽經,太陰經是手肺經和足脾經,少陰經是心經和足腎經,厥陰經是心包經和足肝經。

3. 十二經臟腑表裡圖

4.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

心、肝。脾、肺、腎為五臟,並心包絡為六臟;大小腸膽、胃、膀胱,並三焦為六腑,合之而為十二經。十二經各有其絡,共陽蹺、陰蹺、脾之大絡為十五絡。十五絡之外,猶有支絡。蓋經者徑也,經脈之行,以氣血之流行周身,經常而不斷者言也,如川流之不息矣。絡猶兜也,如人橫線為絡,以兜物也。

絡脈之行,以氣血之分布一身,無微而不周者言也,如川流之分派而不泄矣。(有云:十二經,加督脈、任脈為十五絡,非陰蹺、陽蹺也少,不知當看一別字。十二經共督、任二脈之別,為十五絡。別即陰蹺、陽蹺,非有二也。)

五臟(臟者藏也,藏精氣而不泄,滿而不實。如心、肺皆有空竅,肝、腎、脾亦有小小筒系,條數不一之空竅,心包亦然)。

六腑(腑者空也,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滿。如腸胃皆空,飲食入胃,則胃實而腸空,下入於腸,則腸實而胃空,實則又下行矣,膀胱亦然)。

白話文:

人體有十二條主要的經脈,以及十五條絡脈。

心、肝、脾、肺、腎這五個臟器,加上心包絡,合稱六臟;小腸、大腸、膽、胃、膀胱這五個腑器,加上三焦,合稱六腑。這六臟與六腑加起來,就構成了十二條經脈。每條經脈都各自有其絡脈,再加上陽蹺脈、陰蹺脈和脾之大絡,總共是十五條絡脈。在這十五條絡脈之外,還有更細小的分支絡脈。

所謂的「經」,就像道路一樣,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氣血藉由經脈在全身不斷地循環流動,就像川流不息一樣。而「絡」就像網兜,像人體中的橫向連線,用來兜住東西一樣。

絡脈的作用是將氣血分布到全身各處,細微之處都能周遍,就像河流分出支流,將水散布出去而不洩漏一樣。(有人認為,十二經加上督脈、任脈,合起來是十五絡,而不是陰蹺脈、陽蹺脈。這可能是因為沒有注意到古籍中的一個別字。十二經加上督脈、任脈的分支,才構成十五絡。這裡的「別」指的就是陰蹺脈、陽蹺脈,並不是真的有兩條不同的脈絡。)

五臟之所以稱為「臟」,是因為它們具有儲藏精氣的功能,不會輕易洩漏,它們是飽滿但並非實質充滿的。例如,心和肺都有空竅;肝、腎、脾也都有許多大小不一的空竅;心包也是如此。

六腑之所以稱為「腑」,是因為它們是空腔的,具有傳導和消化食物的功能,但不儲藏精氣,它們是實質的但並非一直都飽滿的。例如,腸和胃都是空的,食物進入胃之後,胃會被食物充滿,而腸是空的;當食物進入腸道後,腸道會被充滿,而胃是空的,食物被消化後又繼續向下流動。膀胱也是一樣的情況。

5. 十二經所屬歌

手經太陽屬小腸,膀胱經屬足太陽,肝足厥陰手包絡,胃足陽明手大腸,膽屬少陽足經尋,三焦手內少陽臨,腎足少陰手是心,脾足太陰手肺金。

白話文:

手部的太陽經脈歸屬於小腸,足部的太陽經脈歸屬於膀胱;肝經是足部的厥陰經,心包經是手部的厥陰經;胃經是足部的陽明經,大腸經是手部的陽明經;膽經屬於足部的少陽經,三焦經屬於手部的少陽經;腎經是足部的少陰經,心經是手部的少陰經;脾經是足部的太陰經,肺經是手部的太陰經。

6. 十二經納甲歌

(此歌,諸腑配陽,諸臟配陰)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藏,三焦陽腑須歸丙,包絡從陰丁火旁。

舊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雖三焦為決瀆,猶可言壬,而包絡附心主,安得云癸?且二臟表裡皆相火也,今改正之。

白話文:

(這首歌訣說明,所有腑都配屬陽,所有臟都配屬陰。)

甲代表膽,乙代表肝,丙代表小腸,丁代表心,戊代表胃,己代表脾,庚代表大腸,辛代表肺,壬代表膀胱,癸代表腎。三焦這個陽腑必須歸屬丙(小腸),包絡這個陰歸屬丁(心)。

過去有人說:三焦也歸屬壬(膀胱),包絡也歸屬癸(腎),雖然說三焦是排泄水液的通道,可以勉強歸屬壬,但包絡附屬於心,怎麼能說歸屬癸呢?而且這兩臟腑(心與包絡)都是屬於相火,所以現在加以改正。

7. 十二經氣血多少歌

多氣多血惟陽明,少氣太陽同厥陰,二少太陰常少血,六經氣血須分明。

白話文:

氣血最多的就是陽明經,氣血最少的是太陽經和厥陰經。太陰經的氣比較少、血比較常不足。六條經脈的氣血狀況,必須仔細分清楚。

8. 十二經註釋

少陽,陽之始,一陽初出地外,即嫩陽也,故謂之少陽。太陽,陽之盛,陽氣升至極之分也,故謂之太陽。陽明,居太陽、少陽之中,兩陽合明,曰陽明,陰陽等也。少陰,陰之始;太陰,陰之盛,厥陰者,兩陰交盡曰厥。

白話文:

少陽,是陽氣開始萌發的階段,就像一絲陽氣剛從地面冒出來,是稚嫩的陽氣,所以稱為少陽。太陽,是陽氣最旺盛的階段,陽氣升發到極點,所以稱為太陽。陽明,位於太陽和少陽之間,是兩種陽氣結合而明亮的狀態,稱為陽明,代表陰陽平衡。少陰,是陰氣開始萌發的階段;太陰,是陰氣最旺盛的階段;厥陰,是兩種陰氣交會到盡頭的階段,稱為厥陰。

9. 榮衛清濁升降論

清氣為榮。清者,休之上也,陽也,火也,離中之陰降,午後一陰生,即心之生血,故曰清氣為榮。濁氣為衛。濁者,體之下也,陰也,水也,坎中之陽升,子後一陽生,即腎陽舉而使之,故曰濁氣為衛。地之濁不能升,地之清能升為陽,舉而使之上也。天之清不降,天之濁能降為陰,驅而使下也。經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此之謂也。

白話文:

清氣就是榮。所謂的清,是指身體向上升的部份,屬於陽,也屬於火,是從離卦中間的陰下降而來,下午時分陰氣開始產生,也就是心臟開始產生血液,所以說清氣是榮。

濁氣就是衛。所謂的濁,是指身體向下沉的部份,屬於陰,也屬於水,是從坎卦中間的陽上升而來,子時過後陽氣開始產生,也就是腎陽開始提升並且推動它,所以說濁氣是衛。

地的濁氣無法上升,地的清氣能夠上升成為陽,推動它使其向上。天的清氣不會下降,天的濁氣能夠下降成為陰,驅動它使其向下。

經典上說:「地氣上升化為雲,天氣下降化為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10. 入式訣

諸臟腑已各有圖穴注於冊論中矣。依此圖穴,另再各畫一張,統共置於面前,或臟或腑,將每經圖論,一一隨穴挨著。有上行者,有下行者,有從身後正行,身前正行,與偏行者,其墨線是脈行之路,墨圈是脈絡之穴,細細辨明。或本經有遇他經穴名者,即以他經穴圖與本經穴圖並看。

庶知本經穴圖與他經穴圖其經脈之行,或在一路,或相隔幾寸幾分之不同,隨穴圖將經絡所行之路,一一認明,只記脈行起止二穴,是借穴以審經絡,不必如專門針灸,每穴而記之也。

白話文:

各個臟腑的圖穴在醫書中都有詳細記載了。依照這些圖穴,另外再各畫一張圖,全部放在眼前,不管是臟還是腑,將每條經絡的圖和說明,一個個依照穴位順序對照著看。有的經脈是向上走的,有的向下走的,有的從背後正向走,有的從前面正向走,有的則是偏著走的,那些墨線是經脈運行的路徑,墨圈是經脈上的穴位,要仔細辨認清楚。如果本經有遇到其他經絡名稱相同的穴位,就把其他經絡的穴位圖和本經穴位圖放在一起看。

這樣就能了解本經的穴位圖和其他經絡的穴位圖,它們的經脈走向,可能是在同一條路徑上,也可能是相隔幾寸幾分的不同,依照穴位圖將經絡走的路徑,一個個都確認清楚,只要記住經脈起點和終點的兩個穴位就好,這是藉由穴位來了解經絡,不必像專門學針灸那樣,每個穴位都去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