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良

《經絡匯編》~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10)

回本書目錄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10)

1.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2. 膀胱腑之圖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尿九升九合,廣二寸半。

《甲乙經》曰:膀者,橫也;胱者,廣也,言其體橫廣而短也。

足太陽經膀胱,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注曰:位當孤腑,故謂都官。居下內空,善受濕氣,故藏津液,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泄;氣海之氣不及,則隱閉不通,故曰氣化則能出矣。所謂孤腑者,諸腑俱有口,上下相通,惟膽與膀胱、與諸腑無相通之口。膽與肝為表裡,膽在肝內,臟腑合一,亦為不孤。膀胱與腎,雖是表裡,氣血相通,形不合一,獨居於臟腑之下,孤腑之所由稱也。膀胱之體,重九兩二銖,縱橫二寸,居腎下之前,大腸之側,當臍上一寸水分穴之所。小腸下口,乃膀胱之上際也。膀胱有下口,無上口,實與小腸無口相接,惟有脂膜相連。其脂膜包裹膀胱,如綿球之狀,其脂膜與脾之大絡,各臟腑之脂膜,俱相聯,所以謂脾之濕氣,亦能滲入膀胱,而化為溺。但不若脂膜中之絡系,上通於小腸之下口、大腸之上口,相交會處而為闌門者,闌約水穀,清濁從此泌別。濁之濁者,傳入大腸;濁之清者,由脂膜之絡系滲入膀胱。膀胱實無上口,所謂有上口者,非也,方書有云:飲食之味,氣入於胃,稟脾之運化,而胥為濕氣,若炊甑然。蒸蒸布焌,充拓於郛廓之內。其輕清者,上而為榮血,為清氣,為津液;其慓悍者,為衛氣。濁中濁者,傳入小腸、大腸而為屎;濁中清者,滲入膀胱而為溺。未入之先,尚是濕氣,既入始化而成溺,一管直達前陰而出矣。又有精管,循腰脊,繞大腸之右,而同出於前陰,但精管在溺管之下,至玉莖龜頭,挽歸一口。其經多血而少氣,申時氣血注此。

其見證也,頭苦痛,目似脫,頭兩邊痛,淚出,臍反出,下腫,便膿血,肌肉痿,項似拔,小腹脹,按之欲小便不得。

其經之脈,起於目內眥睛明穴,受手太陽之交也,上額循攢竹,過督之神庭,歷曲差、五處、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於巔上督脈之百會,由此分一支抵耳上角,過足少陽之率谷、浮白、竅陰,散養於諸經;其直者,由通天穴,循絡卻、玉枕入絡腦,復出下項抵天柱,自天柱而下,通督之大椎、陶道,卻循肩膊內,挾脊兩旁,相去各一寸半下行、歷大抒、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由腰中又分支,循腰髀,下挾脊,歷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出會陽,下貫臀,至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入膕中之委中穴;又一正支,自天柱而下,從膊左右別行,下貫胛膂,歷附分、魄戶、膏育、神堂、噫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育門、志室、胞盲、秩邊,下歷尻臀,過足陽明之髀樞,循髀外後廉,髀骨之裡,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與前之入膕者相合;正支者下行,循合陽下貫腨內,歷承筋、承山、飛揚、附陽,出外踝後之崑崙、僕參、申脈、金門,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側端之至陰穴,以交於足少陰之經,由湧泉、然谷而上行也。

白話文:

膀胱的形狀和功能

膀胱的重量約為九兩二銖,長度和寬度都是九寸,可以容納尿液九升九合,寬度約二寸半。

《甲乙經》說:「膀」指的是橫向,「胱」指的是寬廣,意思是說膀胱的形狀是橫向寬廣而且短小的。

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屬於足太陽經,是身體中管理津液的官府,負責儲存津液。當氣化功能正常運作時,膀胱就能排出尿液。之所以說膀胱是「都官」,是因為它位於孤單的腑臟位置。它內部空虛,容易吸收濕氣,因此可以儲存津液。如果得到氣海的氣來轉化,就能排出小便;如果氣海的氣不足,就會導致小便不暢通,這就是「氣化則能出矣」的意思。

所謂的「孤腑」,指的是其他腑臟都有與上下相通的開口,只有膽和膀胱沒有與其他腑臟相通的開口。膽與肝互為表裡,膽位於肝臟內部,臟腑合一,所以不算孤單。膀胱與腎互為表裡,氣血相通,但形狀不相合一,並且獨自位於臟腑的下方,因此被稱為「孤腑」。

膀胱的重量約為九兩二銖,縱橫寬度約為二寸,位於腎臟下方的前方,大腸的旁邊,大約在肚臍上方一寸的水分穴位置。小腸的下方開口是膀胱的上方邊界。膀胱有下方的開口,沒有上方的開口,實際上與小腸沒有開口相連,只有脂肪膜相連。脂肪膜包覆著膀胱,像棉球一樣。脂肪膜與脾臟的大絡脈,以及各臟腑的脂肪膜互相連接,所以說脾臟的濕氣也能滲入膀胱,轉化為尿液。但不如脂肪膜中的絡脈系統,可以上通小腸的下開口、大腸的上開口,它們交會之處形成闌門,闌門負責約束水穀,將清濁區分開來。濁中濁的部分進入大腸,濁中清的部分則由脂肪膜的絡脈系統滲入膀胱。膀胱實際上沒有上方的開口,所謂有上方開口是不正確的。古籍記載:「飲食的味道,氣進入胃,經過脾的運化,都會變成濕氣,就像蒸鍋一樣,蒸騰向上,充滿體內。其中輕清的部分,向上成為榮血、清氣、津液;慓悍的部分,成為衛氣。濁中濁的部分,進入小腸、大腸成為糞便;濁中清的部分,滲入膀胱成為尿液。在還沒進入膀胱之前,這些都還是濕氣,進入之後才會轉化為尿液,並經由管道直接從前陰排出。」

另外還有精管,沿著腰背,繞過大腸的右側,也從前陰排出。但精管在尿管的下方,到達陰莖龜頭,匯合於一個開口。精管的經脈多血少氣,申時氣血會注入此處。

膀胱經的病症

膀胱經出現問題時,會出現以下症狀:頭痛劇烈,眼睛像要脫出一樣,頭部兩側疼痛,流淚,肚臍反凸,下半身腫脹,大便帶膿血,肌肉萎縮,脖子像被拔起一樣,小腹脹滿,按壓時有便意卻無法排出。

膀胱經的循行路線

膀胱經的脈絡,起於眼睛內側的睛明穴,接受手太陽經的氣。向上到達額頭,經過攢竹穴,再經過督脈的神庭穴,再經過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等穴。從通天穴斜行,在頭頂督脈的百會穴左右交叉,其中一條分支到達耳上角,經過足少陽的率谷、浮白、竅陰穴,散佈到各經脈。直行的主脈,從通天穴,經過絡卻、玉枕穴進入腦部,再從項部出來,到達天柱穴。從天柱穴向下,經過督脈的大椎、陶道穴,然後沿著肩胛骨內側,挾著脊椎兩側,各距離脊椎一寸半向下走,經過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等穴。由此到達腰部,進入腰椎,聯絡腎臟,歸屬於膀胱。

從腰部分支出另一條脈絡,沿著腰部和大腿外側,向下夾著脊椎,經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等穴,在會陽穴出來,向下穿過臀部,到達承扶、殷門、浮郄、委陽穴,進入膝蓋後方的委中穴。

另外一條主幹分支,從天柱穴向下,從肩膀左右分開行走,向下穿過肩胛骨,經過附分、魄戶、膏肓、神堂、噫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育門、志室、胞肓、秩邊等穴,向下經過臀部,經過足陽明經的髀樞穴,沿著大腿外側後方,大腿骨內側,承扶穴外側一寸五分的地方向下走,與先前進入膝蓋的脈絡會合。主幹向下,沿著合陽穴向下穿過小腿內部,經過承筋、承山、飛揚、附陽穴,出外踝後的崑崙、僕參、申脈、金門穴,沿著京骨、束骨、通谷穴,到達小腳趾外側端的至陰穴,在此與足少陰經相交,由湧泉、然谷穴向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