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良

《經絡匯編》~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10)

回本書目錄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10)

1. 十二經歌

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當,少陽三焦足膽配,太陰手肺足脾鄉,少陰心經足為腎,厥陰包絡足肝方。

白話文:

太陽經絡連接小腸和足膀胱,陽明經絡連接大腸和足胃,少陽經絡連接三焦和足膽,太陰經絡連接手肺和足脾,少陰經絡連接手心和足腎,厥陰經絡連接手包絡和足肝。

2.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

心、肝。脾、肺、腎為五臟,並心包絡為六臟;大小腸膽、胃、膀胱,並三焦為六腑,合之而為十二經。十二經各有其絡,共陽蹺、陰蹺、脾之大絡為十五絡。十五絡之外,猶有支絡。蓋經者徑也,經脈之行,以氣血之流行周身,經常而不斷者言也,如川流之不息矣。絡猶兜也,如人橫線為絡,以兜物也。

白話文:

心、肝、脾、肺、腎是五臟,加上心包就是六臟;大腸、小腸、膽、胃、膀胱,加上三焦是六腑,合起來就是十二經。十二經各有其相連接的絡脈,共計有陽蹺、陰蹺、脾的大絡。在十五絡以外,還有分支的絡脈。所謂經脈,是指人體中必須的經脈,經脈的走行,是隨著氣血流遍全身,經常不斷的運行,就像河流的流動一樣沒有停止。而所謂的絡脈,就像人的橫線為網,是為了兜住東西。

絡脈之行,以氣血之分布一身,無微而不周者言也,如川流之分派而不泄矣。(有云:十二經,加督脈、任脈為十五絡,非陰蹺、陽蹺也少,不知當看一別字。十二經共督、任二脈之別,為十五絡。別即陰蹺、陽蹺,非有二也。)

白話文:

絡脈的運行,是指氣血分佈到身體的各個部位,沒有哪個部位不遍及的。就像河流的分支流淌而不枯竭一樣。(有人說:十二經脈加上督脈、任脈是十五絡脈,並不是陰蹺、陽蹺脈少了,只是不知道應該看成是別字。十二經脈連同督脈和任脈兩條別脈,一共是十五絡脈。別脈就是陰蹺脈和陽蹺脈,並不是另外兩條脈。)

五臟(臟者藏也,藏精氣而不泄,滿而不實。如心、肺皆有空竅,肝、腎、脾亦有小小筒系,條數不一之空竅,心包亦然)。

白話文:

五臟(臟,意指將精氣收蔵而不外洩,滿而不實。如心、肺皆有空洞,肝、腎、脾也有เล็ก小管道系統相連,數目不一的空洞,心包膜亦是如此)。

六腑(腑者空也,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滿。如腸胃皆空,飲食入胃,則胃實而腸空,下入於腸,則腸實而胃空,實則又下行矣,膀胱亦然)。

白話文:

六腑(腑字的涵義是空虛,它輸送轉化食物而不貯藏,有時充盈有時空虛。比如腸胃都是空的,食物進入胃,胃就充盈而腸就空虛,進入腸,則腸充盈而胃空虛,充盈了就要向下運行,膀胱也是如此)。

3. 十二經所屬歌

手經太陽屬小腸,膀胱經屬足太陽,肝足厥陰手包絡,胃足陽明手大腸,膽屬少陽足經尋,三焦手內少陽臨,腎足少陰手是心,脾足太陰手肺金。

白話文:

  1. 手經太陽屬小腸:手太陽經和小腸經相表裡,運行氣血,溝通臟腑。

  2. 膀胱經屬足太陽:足太陽經和膀胱經相表裡,運行氣血,溝通臟腑。

  3. 肝足厥陰手包絡:肝經足厥陰經和手包絡經相表裡,運行氣血,溝通臟腑。

  4. 胃足陽明手大腸:胃經足陽明經和手大腸經相表裡,運行氣血,溝通臟腑。

  5. 膽屬少陽足經尋:膽經屬少陽經,走行於足部,運行氣血,溝通臟腑。

  6. 三焦手內少陽臨:三焦經手內少陽經相表裡,運行氣血,溝通臟腑。

  7. 腎足少陰手是心:腎經足少陰經和手心經相表裡,運行氣血,溝通臟腑。

  8. 脾足太陰手肺金:脾經足太陰經和手肺經相表裡,運行氣血,溝通臟腑。

4. 十二經納甲歌

(此歌,諸腑配陽,諸臟配陰)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藏,三焦陽腑須歸丙,包絡從陰丁火旁。

白話文:

(這首歌訣是將六腑配屬於陽,五臟配屬於陰)

甲對應膽,乙對應肝,丙對應小腸,丁對應心,戊對應胃,己對應脾,庚對應大腸,辛對應肺,壬對應膀胱,癸對應腎,三焦作為陽性腑歸屬於丙,心包絡則屬於陰性,與丁相配。

舊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雖三焦為決瀆,猶可言壬,而包絡附心主,安得云癸?且二臟表裡皆相火也,今改正之。

白話文:

過去有人說:三焦也歸屬於壬方,包絡和心主同歸屬於癸方。雖然三焦是決瀆,還可以說是壬方,但是包絡附於心主,怎麼可以說它是癸方呢?況且這兩個臟腑的表裡都是相火。現在對此予以改正。

5. 十二經氣血多少歌

多氣多血惟陽明,少氣太陽同厥陰,二少太陰常少血,六經氣血須分明。

白話文:

多氣多血的是陽明經,少氣的是太陽經和厥陰經,太陰經通常是少血的,六經的氣血必須要區分清楚。

6. 十二經註釋

少陽,陽之始,一陽初出地外,即嫩陽也,故謂之少陽。太陽,陽之盛,陽氣升至極之分也,故謂之太陽。陽明,居太陽、少陽之中,兩陽合明,曰陽明,陰陽等也。少陰,陰之始;太陰,陰之盛,厥陰者,兩陰交盡曰厥。

白話文:

少陽:少陽為陽氣的開始,就像旭日剛剛升起,初現地面的嫩陽。

太陽:太陽則是陽盛的極致,是太陽升至頭頂,陽氣最旺盛的時候。

陽明:陽明介於太陽與少陽之間,是兩陽合成明,也是陰陽相等的狀態。

少陰:少陰為陰氣的開始,就像夕陽西下,陽氣漸弱,陰氣漸長。

太陰:太陰則是陰盛的極致,是月亮升至中天,陰氣最旺盛的時候。

厥陰:厥陰是兩陰交盡,陰極而陽生的狀態,就像黎明前的黑暗,雖然陰氣最重,但同時也是陽氣開始升起的時刻。

7. 榮衛清濁升降論

清氣為榮。清者,休之上也,陽也,火也,離中之陰降,午後一陰生,即心之生血,故曰清氣為榮。濁氣為衛。濁者,體之下也,陰也,水也,坎中之陽升,子後一陽生,即腎陽舉而使之,故曰濁氣為衛。地之濁不能升,地之清能升為陽,舉而使之上也。天之清不降,天之濁能降為陰,驅而使下也。經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此之謂也。

白話文:

清氣為榮血。清氣屬於陽,是陽氣上升,屬於火,是離卦之中的陰氣下降,太陽落山後,陰氣產生,也就是開始有血液產生,所以說清氣為榮血。濁氣為衛氣。濁氣屬於陰,是陰氣下降,屬於水,是坎卦之中的陽氣上升,子時過後,陽氣開始產生,也就是腎陽開始運行,使水氣上升,所以說濁氣為衛氣。地面的濁氣不能上升,地面的清氣可以上升為陽氣,使它上升。天空的清氣不下降,天空的濁氣可以下降為陰氣,將它驅使向下。醫書上說: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就是這個意思。

8. 入式訣

諸臟腑已各有圖穴注於冊論中矣。依此圖穴,另再各畫一張,統共置於面前,或臟或腑,將每經圖論,一一隨穴挨著。有上行者,有下行者,有從身後正行,身前正行,與偏行者,其墨線是脈行之路,墨圈是脈絡之穴,細細辨明。或本經有遇他經穴名者,即以他經穴圖與本經穴圖並看。

白話文:

所有的臟腑穴道圖都已經注在冊論中了,根據穴道圖,再另外畫一張,全部都擺在面前,不論臟腑,拿著每經圖論,一個接著一個與穴道相對應,有的向上走,有的向下走,有的從身後走,也有從身前走的,以及走歪的,那些線條是脈搏行走的路徑,圓圈是脈絡的穴道,要仔細分辨清楚。或者本經有遇到其他經穴的名稱,那就把其他經穴圖和本經穴道圖放在一起看。

庶知本經穴圖與他經穴圖其經脈之行,或在一路,或相隔幾寸幾分之不同,隨穴圖將經絡所行之路,一一認明,只記脈行起止二穴,是借穴以審經絡,不必如專門針灸,每穴而記之也。

白話文:

只要知道本經穴圖與其他經穴圖,其經脈的行進路線,有的可能只有一條,有的可能相隔幾寸或者幾分不等,先根據穴圖將經絡所行走的路線,逐一認清,只記住脈的行進起始位置,這是為了巧妙借用穴位來審視經絡,不需要像專門的針灸那樣,每個穴位都記住。

9. 衝脈論

(沖者要也,言其為陰脈之海,通受諸經之氣血也。)

白話文:

(冲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被称为阴脉之海,能够接受并通行各个经脉的气血。)

衝脈者,與任脈皆起於胸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於外者,循腹,上會於咽喉,終唇口;其支者,起於足陽明之氣衝,並足少陰之經,挾臍左右各五分,上行至胸中而散。其見證也,令人逆氣裡急。

白話文:

衝脈和任脈都源於胸中,沿著脊柱內側向上走行,是經絡的海洋;它浮於體表,沿著腹部向上,在咽喉相會,終止於嘴脣和口腔;它的分支,起於足陽明經的氣衝穴,與足少陰經並行,在臍左右各五分處,向上走行至胸中而散開。它的病症表現是,讓人感到逆氣裡急。

10. 帶脈論

(言其總束諸脈如帶也)

白話文:

(說的是它總束各條脈絡,就像用帶子綁住一樣)

帶脈起於季脅,環身一周如帶,與足少陽會於維道。其見證也,腰腹從容,如囊水之狀,若婦女則赤白帶證,蓋由濕熱於此滲流而下,故名帶下。

白話文:

帶脈起於季肋部位,環繞身體一周像是一條帶子,與足少陽經在維道穴相會。當出現相關症狀時,腰部和腹部會顯得鬆弛,像是裝滿水的袋子,如果是女性的話,就會有白帶或赤帶的症狀,這是因為濕熱在這裡滲流而下,所以稱為帶下。

11. 陽蹺脈論

蹺者,言其為健足行步之關要也。

白話文:

這是指蹻脉對於強健步伐是非常重要的。

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脈長八尺。生於足太陽之申脈,與足少陰會於居髎,與手陽明會於肩髃、巨骨,與手足太陽、會於陽維會,與小腸經之臑俞,與手足陽明會於胃經之地倉、巨髎,又與任脈會於胃之承泣。其見證也,令人陰緩而陽急,並宜刺之。

白話文:

陽蹺脈起於足跟中央,沿外踝上行,進入風池穴,其脈長八尺。陽蹺脈生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與足少陰腎經會合於居髎穴,與手陽明大腸經會合於肩髃穴、巨骨穴,與手足太陽經會合於陽維脈的會穴,與小腸經的臑俞穴會合,與手足陽明經會合於胃經的地倉穴、巨髎穴,還與任脈會合於胃經的承泣穴。

當陽蹺脈出現異常時,會導致陰緩而陽急的症狀,此時應進行針刺治療。

12. 陰蹺脈論

陰蹺脈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亦長八尺。生於足少陰然谷之後,上內踝,循陰股入陰,至胸裡,入缺盆,出胃經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眥,合於太陽。女子以為之經,男子以為之絡。其見證也,令人陽緩而陰急。此經之病,多取足少陽之交信(內踝上二寸),蓋以交信為郄云。

白話文:

陰蹺脈也起於腳跟,沿著內踝向上,到咽喉,交叉貫通衝脈,長度也為八尺。生於足少陰腎經的然谷穴之後,上到內踝,沿著大腿內側進入腹部,到胸腔內,進入缺盆,從胃經的人迎穴之前出來,進入鼻子,屬於眼睛內側,並與太陽經相合。女子視為經脈,男子視為絡脈。它的症狀是使人陽氣衰緩而陰氣急迫。此經的疾病,大多以足少陽膽經的交信穴(內踝上二寸)為治療取穴,因為交信穴是郄穴。

13. 陽維脈論

陽維者維於陽,為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絡於身。若陽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脈起於足太陽之金門,與手、足太陽及陽蹺會於小腸之臑俞,與手之太陽會三焦之天髎(在缺盆之上)、膽之肩井,又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循膽之本神、臨泣,正當腦空,下至風池,與督脈會於風府、啞門。其見證也,苦寒熱。

白話文:

陽維脈屬於陽,是諸陽經脈的總會,與陰維脈一樣,都聯絡於全身。如果陽氣不能控制於陽經,那麼溶溶的陽氣就不能自己收持。陽維脈的脈絡起於足太陽經的金門穴,與手、足太陽及陽蹺脈會合於小腸的臑俞穴,與手太陽經會合於三焦的天髎穴(在缺盆穴的上方)、膽的肩井穴,又與足少陽經會合於陽白穴,向上循行膽的本神穴、臨泣穴,正對著頭部後部,向下至風池穴,與督脈會合於風府穴、啞門穴。陽維脈的症狀表現為:苦寒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