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考》~ 經脈 (8)
經脈 (8)
1. 膽足少陽之脈
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從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趾次趾不用,為此諸病。
此言膽經脈氣之行,乃為第十一經也。腋下為脅,脅又名胠。曲骨之外為毛際,毛際兩旁動脈為氣衝,捷骨之下為髀厭,即髀樞也。脅骨之下為季脅(屬肝經,穴名章門),胻骨為輔骨,外踝以上為絕骨,足面為附,足大趾本節後為歧骨,大趾爪甲後為三毛。足少陽膽經,起目銳眥之瞳子髎,由聽會、客主人上抵頭角,循頷厭,下懸顱、懸釐,由懸釐外循耳,上髮際,至曲賓、率谷外折,下耳後,循天衝、浮白、竅陰、完骨。
又自完骨外折,循本神,過曲差,下至陽白,會睛明,復從睛明上行,循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至頸過天牖,行手少陽之脈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卻左右交出手少陽之後,從耳後顳顬間過翳風之分,入耳中,過聽宮,復自銳眥瞳子髎之分其支者,別自目外瞳子髎而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䪼,當顴髎之分,下臨頰車,下車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下胸中天池之外,貫膈,即期門之所絡肝,下至日月之分,屬於膽也,自屬膽處,循脅內章門之裡至氣衝,繞毛際,遂橫入髀厭中之環跳穴;其直行者,從缺盆下腋,循胸,歷淵液、輒筋、日月,過季脅,循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入上髎、中髎、長強而下,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歷中瀆、陽關、出膝外廉,抵陽陵泉,又自陽陵泉下行於輔骨前,歷陽交、外丘、光明,直下抵絕骨之端,循陽輔、懸鐘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循足面之臨泣、五會、俠谿,乃上入於小趾次趾之端,至竅陰而終;其支別者,自足跗面臨泣,別行入大趾,循岐骨內,出大趾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以交於足厥陰肝也。
及其動穴驗病,則為口苦者,以膽汁苦也,善太息者,膽氣不舒也,為脅痛等症者,隨其經而現也。
白話文:
膽經的走向是從眼外角開始,往上到頭的角落,往下到耳後,沿著脖子走在手少陽經的前面,到達肩膀,再轉到手少陽經的後面,進入鎖骨上方的凹陷處(缺盆)。它的一條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出來到耳前,到達眼外角的後方。另一條分支,從眼外角分出,向下經過大迎穴,與手少陽經會合,到達顴骨下方,再往下經過頰車穴,然後下到脖子,與之前進入缺盆的經脈會合。接著向下進入胸腔,穿過橫膈膜,聯繫肝臟,屬於膽,沿著脅肋內部,從氣街穴出來,繞過陰毛邊緣,橫向進入髖關節中。它還有另一條直行的主幹,從缺盆穴向下經過腋窩,經過胸部和季肋,向下與髖關節處的經脈會合。再向下沿著大腿外側,經過膝蓋外側的前方,一直向下到腓骨頭的前方,直接向下到達外踝尖端(絕骨),再出來到外踝前方,沿著腳背向上,進入小腳趾和第四腳趾之間。它還有一條分支,從腳背分出,進入大腳趾之間,沿著大腳趾骨頭內側出來到腳趾末端,又繞過指甲,在腳趾甲邊緣的毛髮處(三毛)結束。
膽經出現病變時,會出現口苦、經常嘆氣、胸部兩側疼痛不能轉身,嚴重時臉色會有些灰暗,身體沒有光澤,腳外側發熱,這被稱為「陽厥」。膽經主要影響骨骼的疾病,會出現頭痛、下巴痛、眼外角痛、鎖骨凹陷處腫痛、腋下腫痛、淋巴結腫大、出汗怕冷、瘧疾、胸部、脅肋、大腿外側、膝蓋外側到小腿骨頭外踝前方以及各個關節都痛、小腳趾和第四腳趾活動不利等問題,都是因為膽經的疾病引起的。
這段文字說明了膽經的循行路線,是人體的第十一條經脈。腋下又稱為脅部,脅部也叫胠部。恥骨以外的陰毛邊緣稱為毛際,毛際兩旁的動脈搏動處稱為氣衝穴,髖骨下方的凹陷處稱為髀厭,也就是髖關節。脅骨下方的季脅是肝經的章門穴,小腿骨是輔骨,外踝骨上方稱為絕骨,腳背稱為附,大腳趾本節後面的骨頭稱為歧骨,大腳趾指甲後面的邊緣稱為三毛。足少陽膽經,起於眼外角的瞳子髎穴,經過聽會穴、客主人穴,往上到頭角,沿著頷厭穴,往下到懸顱穴和懸釐穴,從懸釐穴外側沿著耳朵,往上到髮際,到達曲賓穴和率谷穴,向外彎折,下到耳後,沿著天衝穴、浮白穴、竅陰穴、完骨穴。
從完骨穴向外彎折,沿著本神穴,經過曲差穴,下到陽白穴,與睛明穴會合,又從睛明穴向上,沿著臨泣穴、目窗穴、正營穴、承靈穴、腦空穴、風池穴,到頸部經過天牖穴,在手少陽經脈的前方走,往下到達肩膀,向上沿著肩井穴,在左右兩邊轉到手少陽經的後面,從耳後顳顬之間經過翳風穴,進入耳中,經過聽宮穴,再從眼外角的瞳子髎穴分出。它的一條分支,從眼外角的瞳子髎穴向下到大迎穴,與手少陽經在顴骨下方會合,經過顴髎穴,向下到達頰車穴,然後下到頸部,沿著本經的前方,與之前進入缺盆的經脈相合,向下進入胸腔天池穴的外側,穿過橫膈膜,與肝臟相聯繫,向下到日月穴的位置,歸屬於膽。從歸屬於膽的地方,沿著脅肋內部章門穴的內側,到達氣衝穴,繞過陰毛邊緣,橫向進入髖關節的環跳穴。它的直行部分,從缺盆穴向下經過腋窩,沿著胸部,經過淵液穴、輒筋穴、日月穴,過季脅,沿著京門穴、帶脈穴、五樞穴、維道穴、居髎穴,進入上髎穴、中髎穴、長強穴向下,與之前進入髖關節的經脈相合,然後向下沿著大腿外側,走在太陽經和陽明經之間,經過中瀆穴、陽關穴,出來到膝蓋外側,到達陽陵泉穴,又從陽陵泉穴向下走到腓骨前側,經過陽交穴、外丘穴、光明穴,直接向下到腓骨頭的末端,沿著陽輔穴、懸鐘穴向下,出來到外踝前方,到達丘墟穴,沿著腳背的臨泣穴、五會穴、俠谿穴,向上進入小腳趾和第四腳趾的末端,到達竅陰穴結束。它的分支,從腳背的臨泣穴分出,進入大腳趾,沿著歧骨內側出來到大腳趾末端,繞過指甲,從指甲邊緣的三毛處出來,與足厥陰肝經相交。
膽經出現病變時,會口苦,是因為膽汁是苦的;經常嘆氣,是因為膽氣不舒暢;出現脅肋疼痛等症狀,是隨著膽經的走向而表現出來的。
2. 足少陽膽經圖
膽重三兩三銖,長三寸,在肝之短葉間,盛精汁三合。《素問》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本藏》篇曰: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自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
白話文:
膽的重量是三兩三銖,長度是三寸,位於肝臟較短的葉片之間,儲藏的精汁有三合。《黃帝內經·素問》說:膽是負責公正決斷的器官,能夠做出決策。
《靈樞·本藏》篇說:肝臟的狀況會反映在指甲上,指甲厚且顏色黃的人,膽也厚;指甲薄且顏色紅的人,膽也薄;指甲堅硬且顏色青的人,膽氣急躁;指甲柔軟且顏色赤的人,膽氣緩慢;指甲平直且顏色自然沒有紋路的人,膽氣平和;指甲粗糙、顏色黑且多紋路的人,膽氣可能凝結不順。
3. 膽經諸穴歌
足少陽兮四十三,瞳子髎近聽會間,客主人在頷厭集,懸顱懸釐曲鬢前,由率谷天衝而下,見浮白竅陰之妍,完骨露兮本神陽白,臨泣見兮目窗與連,正營承居其後,腦空穴繼靈而安,風池肩井兮淵液,輒筋日月兮京門,闢帶脈五樞由維道居髎而續,環跳風市抵中瀆,飲陽關之陽陵泉,至陽交之外丘間,光明陽輔懸鐘可瞻,丘墟臨泣地五會,俠谿竅陰而膽經全。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總共有四十三個穴位,從瞳子髎穴靠近聽會穴開始,客主人穴在頷厭穴聚集的地方,懸顱穴、懸釐穴在曲鬢穴前面,從率谷穴、天衝穴往下,可以看到浮白穴和竅陰穴的美好。完骨穴露出來,接著是本神穴、陽白穴,臨泣穴連接著目窗穴,正營穴、承靈穴在它們的後面,腦空穴接著靈穴而安穩。風池穴、肩井穴、淵液穴,接著是輒筋穴、日月穴和京門穴,然後是帶脈穴、五樞穴,從維道穴到居髎穴繼續往下,環跳穴、風市穴到中瀆穴,飲陽關穴到陽陵泉穴,再到陽交穴、外丘穴之間,光明穴、陽輔穴、懸鐘穴可以看見,丘墟穴、臨泣穴、地五會穴,最後是俠谿穴、竅陰穴,這樣就走完了膽經的全部穴位。
4. 又分寸歌
足少陽兮四十三,頭上廿穴分三折,起自瞳子至風池,積數陳之依次第,瞳子髎近眥五分,耳前陷中尋聽會(耳微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客主人名上關同,耳前起骨開口空,頷厭懸顱之二穴,腦空上廉曲角下(腦空即顳顬頷厭、懸顱二穴,在曲角之下,腦空之上),懸釐之穴異於茲,腦空下廉曲角上,曲鬢耳上髮際隅(耳上髮際曲隅陷中),率谷耳上寸半安(此穴在耳上些),天衝耳後入發二(耳後入髮際二寸),浮白入發一寸間(亦耳後些),竅陰即是枕骨穴,完骨之上有空連(在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完骨耳後入髮際,量得四分須用記,本神神庭旁三寸,入發一寸耳上系。
陽白眉上方一寸,發上五分臨泣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發上一寸當陽穴,發上寸半目窗貢,正營發上二寸半,承靈發上四寸擁,腦空發上五寸半,風池耳後發陷中(耳後,顳顬後,腦空下,髮際陷中)。
(至此計二十穴,分作三折向外而行,始自瞳子髎至完骨是一折;又是完骨外折,上至陽白會睛明是一折;又是睛明上行循臨泣、風池是一折。緣其穴曲外多,難以科牽,故此作至二十次第言之。)歌曰:一瞳子髎二聽會,三主人兮頷厭四,五懸顱兮六懸釐,第七數兮曲鬢隨。
八率谷兮九天衝,十浮白兮之穴從,十一竅陰亦相繼,十二完骨一折終。又自十三本神始,十四陽白二折隨,十五臨泣目下穴,十六目窗之穴宜,十七正營十八靈,十九腦戶廿風池,依次細心量取之,膽經頭上穴吾知。肩井肩上陷中求,大骨之前一寸半(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陷中),淵腋腋下方三寸,輒筋期下五分判。
期門卻是開經穴,相去巨闕四寸半,日月期門下五分,京門監骨下腰絆(監骨下,腰中季脅本夾脊,腎之募)。帶脈章門下十八,五樞章下四八貫(五樞,去帶脈三寸,季脅下四寸八分),維道章下五寸三,居髎章下八寸三。章門緣是肝經穴,下脘之旁九寸含,環跳髀樞宛宛中(髀樞中,側臥,屈上足,伸下足,以右手摸穴,左搖撼取之),屈上伸下取穴同。
風市垂手中指盡,膝上五寸中瀆論(髀外,膝上五寸,肉間陷中),陽關陽陵上三寸,陽陵膝下一寸從。陽交外輔上七寸,踝上六寸外丘用,踝上五寸光明穴,踝上四寸陽輔分,踝上三寸懸鐘在,丘墟踝前之陷中。此去俠谿四寸五,卻是膽經原穴功,臨泣俠谿後寸半,地五會去溪一寸,俠谿在指歧骨問,竅陰四五二指端。(足少陽之穴,在頭者最難;覓若不知,慎禍不旋踵。
計四十三穴,左右共八十六穴)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在頭部有四十三個穴位,可以分成三段來看。第一段從眼睛外角的瞳子髎穴開始,到後腦勺的完骨穴結束,這段穴位分布在頭的側面。瞳子髎穴在眼睛外角外五分處,聽會穴在耳朵前方的凹陷處(耳朵稍微往前,上關穴下一寸的位置)。客主人穴又稱上關穴,在耳朵前方的骨頭突起處,張開嘴巴時會有空隙。頷厭穴和懸顱穴,在腦空穴的下方(腦空穴在顳顬,頷厭、懸顱兩穴在曲角下,腦空穴的上方),懸釐穴的位置與上述不同,在腦空穴的下方,曲角上方。曲鬢穴在耳朵上方髮際的角落凹陷處,率谷穴在耳朵上方一寸半的地方,天衝穴在耳朵後方進入髮際二寸的位置,浮白穴在進入髮際一寸的位置(也是在耳朵後方)。竅陰穴是枕骨處的穴位,在完骨穴上方,摸起來有空隙(在完骨穴上方,枕骨下方,按壓會感覺到空隙)。完骨穴在耳朵後方進入髮際,大約四分的地方。本神穴在神庭穴旁三寸,進入髮際一寸,與耳朵上方相連。
陽白穴在眉毛上方一寸,臨泣穴在髮際上方五分處(眼睛上方,直接進入髮際五分的凹陷處),當陽穴在髮際上方一寸,目窗穴在髮際上方一寸半,正營穴在髮際上方二寸半,承靈穴在髮際上方四寸,腦空穴在髮際上方五寸半,風池穴在耳朵後方進入髮際凹陷處(耳朵後方,顳顬後,腦空穴下方,髮際凹陷處)。
(這部分總共二十個穴位,可以分成三段向外延伸。第一段從瞳子髎穴到完骨穴;第二段從完骨穴向外延伸,到陽白穴與睛明穴交會;第三段從睛明穴向上延伸,循著臨泣穴,到風池穴。因為穴位彎曲向外延伸,不容易找到,所以才這樣依序說明。)
歌訣說:一號瞳子髎,二號聽會,三號客主人,四號頷厭,五號懸顱,六號懸釐,第七是曲鬢。
八號率谷,九號天衝,十號浮白,十一號是竅陰,十二號完骨,第一段結束。十三號從本神開始,十四號是陽白,第二段結束。十五號是臨泣,在眼睛下方,十六號是目窗,十七號正營,十八號承靈,十九號腦戶,二十號風池,要仔細地依序測量,這樣就了解膽經在頭上的穴位了。
肩井穴在肩膀上凹陷處,鎖骨上方,大骨頭前一寸半的位置(肩膀上凹陷處,缺盆上方,大骨頭前一寸半的位置,用三根手指按壓,中指按壓的位置)。淵腋穴在腋下三寸的位置,輒筋穴在期門穴下方五分的位置。
期門穴是肝經的穴位,與巨闕穴相隔四寸半,日月穴在期門穴下方五分,京門穴在監骨下方腰部(監骨下方,腰部肋骨,腎的募穴)。帶脈穴在章門穴下方十八分,五樞穴在章門穴下方四寸八分(五樞穴,距離帶脈三寸,季脅下方四寸八分),維道穴在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居髎穴在章門穴下方八寸三分。章門穴是肝經的穴位,在下脘穴旁九寸的位置。環跳穴在股骨大轉子凹陷處(股骨大轉子中間,側躺,彎曲上側腿,伸直下側腿,用右手摸穴,左右搖晃找到穴位)。彎曲上側腿,伸直下側腿,找到的穴位是相同的。
風市穴在站立垂手時,中指指尖的位置,中瀆穴在膝蓋上方五寸(大腿外側,膝蓋上方五寸,肌肉凹陷處),陽關穴在陽陵泉穴上方三寸,陽陵泉穴在膝蓋下方一寸的位置。陽交穴在外踝上方七寸,外丘穴在外踝上方六寸,光明穴在外踝上方五寸,陽輔穴在外踝上方四寸,懸鐘穴在外踝上方三寸,丘墟穴在外踝前方的凹陷處。從丘墟穴往外四寸五分是俠谿穴,是膽經的原穴。臨泣穴在俠谿穴後方一寸半,地五會穴在俠谿穴前方一寸,俠谿穴在腳趾分叉處,竅陰穴在第四、五個腳趾的末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在頭部最難找,如果找不到,可能會因此產生禍患。
總共四十三個穴位,左右兩邊共有八十六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