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考》~ 經脈 (8)
經脈 (8)
1. 脾經諸穴歌
足太陰脾中洲,二十一穴隱白遊,赴大都兮瞻太白,訪公孫兮至商丘,越三陰之交而漏谷地機可即,步陰凌之泉而血海箕門是求,入衝門兮府舍軒豁,解腹結兮大橫優遊,腹哀食竇兮接天溪而同派,胸鄉周榮兮綴大包而如鉤。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的中心點,就像在陸地的洲渚上,它總共有二十一個穴位,從隱白穴開始遊走。接著前往大都穴,然後瞻望太白穴,拜訪公孫穴後到達商丘穴。跨越三條陰經交會的地方,可以找到漏谷穴和地機穴,沿著陰陵泉穴的路線走,就能找到血海穴和箕門穴。進入衝門穴,感覺府舍穴寬敞開闊,解開腹部結滯,大橫穴能讓人感到舒適自在。腹哀穴和食竇穴,它們和天溪穴相連同屬一脈,胸鄉穴和周榮穴,連接大包穴就像彎鉤一樣。
2. 又分寸歌
大趾端內側隱白,節後陷中求大都,太白內側核骨下,節後一寸公孫呼。商丘內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陰交,踝上六寸漏谷是,踝上五寸地機朝。膝下內側陰陵泉(與陽陵泉相對),血海膝臏上內廉,箕門穴在魚腹取,動脈應手越筋間。衝門期下尺五分(期門,肝經穴,巨闕旁四寸五分。
巨闕,任脈穴,臍上六寸五分),府舍期下九寸看,腹結期下六寸入,大橫期下五寸半。腹哀期下方二寸,期門肝經穴道現,巨闕之旁四寸五,卻連脾穴休胡亂。自此以上食竇穴,天溪胸鄉周榮貫,相去寸六無多寡,又上寸六中府換(肺穴),大包腋下有六寸,淵腋腋下三寸半(淵腋,膽經穴,腋下三寸與脾大包穴相連)。
愚按:馬玄臺曰:中府,肺穴也。周榮、胸鄉、天溪、食竇,脾經穴也。期門,肝經穴也。肝經之下有脾經之腹哀、大橫、腹結、府舍、衝門諸穴,則中行開四寸五分。三經之穴,上下相連,左右共四十二穴。
白話文:
腳大拇趾內側趾甲旁的隱白穴,在腳趾關節後面的凹陷處找到大都穴,在腳內側突起的骨頭下邊是太白穴,腳趾關節後方一寸處是公孫穴。在內腳踝稍微靠前凹陷的地方是商丘穴,腳踝上方三寸是三陰交穴,腳踝上方六寸是漏谷穴,腳踝上方五寸是地機穴。膝蓋下方內側是陰陵泉穴(與膝蓋外側的陽陵泉穴相對),血海穴在膝蓋骨上方內側邊緣,箕門穴在像魚肚子的地方,可以摸到動脈跳動的地方且在筋之間。衝門穴在期門穴下方一尺五寸(期門穴在肝經上,距離巨闕穴旁開四寸五分。巨闕穴在任脈上,在肚臍上方六寸五分),府舍穴在期門穴下方九寸,腹結穴在期門穴下方六寸,大橫穴在期門穴下方五寸半。腹哀穴在期門穴下方二寸,期門穴是肝經上的穴道,在巨闕穴旁開四寸五分,這裡和脾經穴位相連,不要搞錯了。從這裡往上是食竇穴,再往上是天溪穴、胸鄉穴和周榮穴,這些穴位相隔一寸六分左右,再往上則換成中府穴(肺經上的穴位),大包穴在腋下六寸的地方,淵腋穴在腋下三寸半的位置(淵腋穴,膽經上的穴位,在腋下三寸,與脾經的大包穴相連)。
我認為:馬玄臺說過:中府穴是肺經上的穴位。周榮、胸鄉、天溪、食竇等穴位是脾經上的穴位。期門穴是肝經上的穴位。肝經的下方有脾經的腹哀、大橫、腹結、府舍、衝門等穴位,這些穴位距離身體中線約四寸五分。這三條經絡的穴位,上下相連,左右兩邊總共有四十二個穴位。
3. 心手少陰之脈
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
此言心經脈氣之行,乃為第五經也。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通,而入肺大葉間;一則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並脊裡,細絡相聯,貫脊髓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蓋五臟系皆通於心,而心通五臟系也。
手少陰經,起於心,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而挾咽,系目也;其直者,復從心系,直上至肺臟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也(穴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下肘內廉,抵少海,手腕下踝為兌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後廉,歷靈道、通里,至掌後兌骨之端,經陰郄、神門入掌內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衝而終,以交於手太陽也。故其發病,有嗌乾心痛等症。
白話文:
心手少陰經脈,從心臟發出,向下連接心臟的脈絡,穿過橫膈膜,聯絡小腸。它的一條分支,從心臟脈絡向上夾著咽喉,連繫眼睛的脈絡;另一條主幹,從心臟脈絡回到上方,到達肺部,然後向下從腋窩出來,沿著手臂內側後緣向下走,經過手太陰經和心包經的後面,到達手肘內側,再沿著前臂內側後緣向下,到達手掌後方的銳骨末端,進入手掌內側後緣,沿著小指內側走到指尖。
這條經脈如果出現異常,會導致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嚴重的會出現手臂麻痺的病症。這條經脈主要掌管與心臟相關的疾病,如眼睛發黃、脅肋疼痛、手臂內側後緣疼痛麻痺、手掌發熱疼痛,都屬於這條經脈引起的病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心經的脈氣運行路線,是人體的第五條經脈。心臟的脈絡有兩條,一條向上與肺相連,進入肺的大葉之間;另一條從肺葉向下,彎曲向後,與脊柱內部相連,通過細小的脈絡,貫穿脊髓,與腎臟相連,位置大約在第七節脊椎之間。基本上,五臟的脈絡都與心臟相連,而心臟也與五臟的脈絡相通。
手少陰經,從心臟發出,沿著任脈外側向上走,連接心臟的脈絡,然後向下穿過橫膈膜,在肚臍上方約兩寸的位置聯絡小腸。它的一條分支,從心臟脈絡出來,沿著任脈外側向上走,夾著咽喉,連繫眼睛;它的主幹,從心臟脈絡返回,直接向上到達肺臟的區域,再向下從腋窩出來,到達極泉穴(穴位在腋窩內部,手臂內側的筋之間,動脈進入胸腔的地方)。從極泉穴向下,沿著手臂內側後緣走,經過手太陰經和心包經的後面,經過青靈穴,到達手肘內側,再到達少海穴。手腕下方有個凸起的骨頭稱為兌骨,從少海穴向下,沿著前臂內側後緣走,經過靈道穴、通里穴,到達手掌後方兌骨的末端,經過陰郄穴、神門穴,進入手掌內側,到達少府穴,然後沿著小指末端的少衝穴結束,並在此處與手太陽經相接。因此,這條經脈發病時,會出現咽喉乾燥、心痛等症狀。
4. 手少陰心經圖
心重二十二兩,附著於脊之第五椎,居肺下膈上,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本藏》篇六: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死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心高則滿於肺中,悗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藏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
心堅則藏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𩩲骭者心高,𩩲骭小短舉者心下。𩩲骭長者心下堅,𩩲骭弱小以薄者心脆。𩩲骭直下不舉者心端正,𩩲骭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圖
心臟的重量大約是二十二兩,附著在脊椎的第五節,位於肺的下方、橫膈膜的上方,內部有七個孔竅和三個毛孔,儲存著精液三合(古時容量單位)。心臟主要的功能是儲藏神志。《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是君主一樣的器官,神志由此產生。《黃帝內經·本藏》篇第六篇說:心臟如果比較小,人就比較安穩,邪氣不容易侵犯,但容易因為憂愁而死亡;心臟如果比較大,憂愁不容易傷害到,但容易被邪氣所傷。心臟位置如果偏高,就會充滿在肺部之中,使人迷糊健忘,難以啟齒說話;心臟位置如果偏低,就會在體外容易被寒氣所傷,容易因為言語而感到恐懼。
心臟如果堅實,就能安穩地守護自身;心臟如果脆弱,就容易生病,像是消瘦、熱病等。心臟如果端正,就能協調順利,不容易受傷;心臟如果偏斜,做事就會沒有定見,無法堅守原則。心臟呈紅色且紋理細小,代表心臟比較小;紋理粗糙,代表心臟比較大。如果沒有(原文的𩩲骭,此處用更通用的說法)心上的突起,代表心臟位置較高;如果心上的突起短小且向上翹,代表心臟位置較低。如果心上的突起比較長,代表心臟比較堅實;如果心上的突起較為弱小且薄,代表心臟比較脆弱。如果心上的突起直直向下,沒有向上翹起,代表心臟端正;如果心上的突起偏向一方,代表心臟偏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