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錫

《經絡考》~ 經脈 (19)

回本書目錄

經脈 (19)

1. 督脈諸穴歌

督脈在背之中行,一十七穴始長強,舞腰俞兮歌陽關,入命門兮懸樞間,脊中筋束乃造至陽。靈臺上神道身柱,陶道以大椎而駐,啞門風府兮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兮前頂在前。囟會近上星之照,神庭見素髎之妙,水溝至兌端而無差,齦交居唇內而病療。

白話文:

督脈是沿著背部正中走行的經脈,它一共有十七個穴位,起點是長強穴。接著依序是腰俞穴,好像在跳舞般,然後是陽關穴,好像在歌唱般。進入到命門穴,然後是懸樞穴,這兩穴之間。再來是脊中穴,有筋脈束縛著,接著就到了至陽穴。靈臺穴往上是神道穴和身柱穴,陶道穴與大椎穴相連而停留在此。啞門穴和風府穴,然後是腦戶穴,再往上是強間穴,後頂穴,百會穴,前頂穴在前方。囟會穴靠近上星穴的地方,神庭穴顯現素髎穴的美妙之處,水溝穴到兌端穴而沒有偏差,齦交穴在嘴唇內側可以治療疾病。

2. 又分寸歌

督脈齦交唇內鄉,兌端正在唇端夾,水溝鼻下溝中素,素髎宜向鼻端詳,頭形北高面南下,先以前後髮際量,分為一尺有二寸,發上五分神庭當,發上一寸上星位,發上二寸囟會良,發上前頂三寸半,發上百會五寸央(在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兩耳尖。性理北溪陳氏曰:略近些子猶天之極星,居北)。

會後寸半即後頂,會後三寸強間明,會後腦戶四寸半,後發入寸風府行(項後髮際入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發上五分啞門在(後髮際上五分,項中央宛宛中,仰頭取之,入系舌本),神庭至此十穴真。

自此項骨下脊骶,分為二十有四椎,大椎上有項骨在,約有三椎莫算之,尾有長強亦不算,中間廿一可排椎,大椎大骨為第一,二椎節內陶道知,第三椎間身柱在,第五神道不須疑,第六靈臺至陽七,第九身內筋縮思,十一脊中之穴在,十二懸樞之穴奇,十四命門腎俞並,十六陽關自可知,二十一椎即腰俞,脊尾骨端長強隨。(共二十七穴)

本篇此處無督脈任脈之說,止下文有督脈任脈之別蓋指絡穴言也。今附二圖於此,則十四經始全。

白話文:

督脈的穴道,從牙齦交會處的唇內開始算起,兌端穴在嘴唇正中兩端之間的夾縫,水溝穴在鼻子下方的人中溝中,素髎穴則要朝向鼻尖詳細測量。頭的形狀是上方高、面向下方,先從前後髮際量起,總共長一尺二寸。從髮際往上五分是神庭穴,髮際往上一寸是上星穴,往上二寸是囟會穴,髮際往上三寸半是前頂穴,髮際往上五寸是百會穴(在頭頂中央的髮旋中心,可以容納一顆豆子,在兩耳尖連線的中點。性理學家北溪陳氏說:略微靠近一點就像天上的北極星,位於北方)。

百會穴往後一寸半是後頂穴,百會穴往後三寸是強間穴,百會穴往後四寸半是腦戶穴,後髮際往裡一寸是風府穴(在脖子後面的髮際往裡一寸,大筋內凹陷的地方),後髮際往上五分是啞門穴(在後髮際往上五分,脖子中央凹陷的地方,抬頭取穴,深處連繫著舌根),從神庭穴到啞門穴總共有十個穴道。

從這裡開始,往下到脊椎骨的尾端骶骨,一共分成二十四個椎骨,大椎穴上面有頸部的骨頭,大約有三個椎骨不算在內,尾部有長強穴也不算,中間有二十一個椎骨可以排列。大椎骨是第一椎,第二椎骨之間的穴道叫做陶道穴,第三椎骨之間是身柱穴,第五椎骨之間是神道穴,第六椎骨之間是靈臺穴,第七椎骨之間是至陽穴,第九椎骨之間是筋縮穴,第十一椎骨之間是脊中穴,第十二椎骨之間是懸樞穴,第十四椎骨之間是命門穴和腎俞穴,第十六椎骨之間是陽關穴,第二十一椎骨是腰俞穴,脊椎骨末端是長強穴。(總共二十七個穴道)

本篇沒有提到督脈和任脈的說法,只有在下文提到督脈和任脈的區別,大概是指絡穴而言。現在附上兩張圖在這裡,那麼十四經脈就完整了。

3. 任脈諸穴歌

任脈一十四穴行腹與胸,會陰始分曲骨從,中極關元石門可通,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兮中脘上脘,巨闕鳩尾兮中庭膻中,玉堂上紫宮華蓋,璇璣上天突之尊,飲彼廉泉,承漿味融。

白話文:

任脈總共有十四個穴位,它們循行於腹部和胸部。從會陰穴開始,接著是曲骨穴,然後依序是中極穴、關元穴、石門穴,再往上是氣海穴、陰交穴、神闕穴、水分穴,接著是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再往上是巨闕穴、鳩尾穴、中庭穴、膻中穴,接著是玉堂穴、紫宮穴、華蓋穴,再往上是璇璣穴,最後到達天突穴這個重要的穴位。過了天突穴之後,任脈繼續向上延伸到廉泉穴,最後到達承漿穴,這些穴位與飲食的味道有關。

4. 又分寸歌

任脈會陰兩陰間,曲骨毛際陷中安,中極臍下四寸取,關元臍下三寸連,臍下二寸名石門,臍下寸半氣海全,臍下一寸陰交穴,臍之中央即神闕,臍上一寸為水分,臍上二寸下脘列。

臍上三寸名建里,臍上四寸中脘許,臍上五寸上脘在,巨闕臍上六寸五,鳩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下寸六取,膻中卻在兩乳間,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宮三寸二,膻上華蓋四八舉(四寸八分),膻上璇璣五寸八,璣上一寸天突起,天突喉下約四寸,廉泉頷下骨尖已,承漿頤前唇稜下,任脈中央行腹裡(行腹中央共二十四穴)。

白話文:

任脈的會陰穴在兩陰之間,曲骨穴在毛際邊的凹陷處,中極穴在肚臍下方四寸的位置,關元穴在肚臍下方三寸的地方,肚臍下方二寸是石門穴,肚臍下方寸半是氣海穴,肚臍下方一寸是陰交穴,肚臍的正中央就是神闕穴,肚臍上方一寸是水分穴,肚臍上方二寸是下脘穴。

肚臍上方三寸是建里穴,肚臍上方四寸是中脘穴,肚臍上方五寸是上脘穴,巨闕穴在肚臍上方六寸五分的位置,鳩尾穴在蔽骨下方五分的地方,中庭穴在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地方,膻中穴在兩乳頭之間,玉堂穴在膻中穴上方一寸六分的位置,紫宮穴在膻中穴上方三寸二分的位置,華蓋穴在膻中穴上方四寸八分的位置,璇璣穴在膻中穴上方五寸八分的位置,天突穴在璇璣穴上方一寸的地方,天突穴在喉嚨下方大約四寸的位置,廉泉穴在下巴骨頭尖端下方,承漿穴在下巴前方嘴唇的稜線下方,任脈在腹部中央行走(總共有二十四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