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錫

《經絡考》~ 經脈 (18)

回本書目錄

經脈 (18)

1. 肝足厥陰之脈

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

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

此言肝經脈氣之行,乃為第十二經也。三毛後橫紋為聚毛,髀內為股,臍下為小腹,目內深處為系。頏顙,咽顙也。足厥陰起於大趾聚毛之大敦,循足跗上廉,歷行間、太衝,抵內踝前一寸之中封,自中封上踝,過三陰交,歷蠡溝、中都,復上一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至膝關、曲泉,循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遂當衝門、府舍之分,入陰毛中,左右相交,環繞陰器,抵小腹,而上會曲骨、中極、關元,復循章門,至期門之所挾胃屬肝,下日月之分絡於膽也,又自期門上貫膈,行食竇之外。大包之裡,散布脅肋。

上雲門、淵腋之間,人迎之外,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行大迎、地倉、四白、陽白之外,連目系,上出額,行臨泣之裡,與督脈相會於巔頂之百會;其支行者,從目系,下行任脈之外、本經之裡,下頰裡,交環於唇口之內;其又支者,從期門屬肝處,別貫膈,行食竇之外、本經之裡,上注肺,下行至中焦,挾中脘之分,以交於手太陰肺經也。及其動穴驗病者,有㿉疝等症,隨其經而見也,肝與腎通,故多腰痛。

白話文:

肝足厥陰經脈起於腳大拇趾的毛髮叢生處,向上沿著腳背內側邊緣,在內踝前一寸處,再向上八寸,與足太陰經脈交會後,繼續向上到膝蓋內側,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毛區域,經過陰部,抵達小腹。它與胃部相連,歸屬於肝臟,並絡屬於膽。再向上穿過橫膈膜,散布於脅肋部。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著眼睛的脈絡,再向上到達額頭,與督脈在頭頂相會。它的一個分支從眼睛的脈絡向下到臉頰內側,環繞嘴唇內部。另一個分支從肝臟分出,穿過橫膈膜,向上注入肺臟。

這個經脈如果發生病變,會出現腰痛,無法彎腰或後仰,男性會有疝氣,女性則會小腹腫脹,嚴重時會口渴,臉色黯淡無光。

這些是肝臟所生的病症,如胸悶、嘔吐、消化不良、腹瀉,疝氣、尿失禁、排尿困難等,都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的。

這裡說的是肝經脈氣的運行路線,它是十二經脈的第十二條。腳趾後面的橫紋是聚毛處,大腿內側稱為股,肚臍下稱為小腹,眼睛深處稱為系,鼻咽部稱為頏顙。足厥陰經起於大趾的聚毛處的大敦穴,沿著腳背內側邊緣,經過行間、太衝穴,到達內踝前一寸處的中封穴,從中封穴上踝,經過三陰交穴,再經過蠡溝、中都穴,再向上交會於足太陰經之後,向上到膝蓋內側的曲泉穴,沿著大腿內側的陰包、五里、陰廉穴,接著在衝門、府舍穴的位置,進入陰毛中,左右交會,環繞陰部,抵達小腹,與曲骨、中極、關元穴交會。再沿著章門穴,到期門穴,與胃相連屬於肝,向下連屬於膽,又從期門向上穿過橫膈膜,在食竇穴之外,大包穴之內運行,散布於脅肋部。

向上到雲門、淵腋穴之間,人迎穴之外,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鼻咽部,在大迎、地倉、四白、陽白穴之外運行,連接眼睛的脈絡,再向上到達額頭,在臨泣穴之內運行,與督脈會合於頭頂的百會穴。它的一個分支從眼睛的脈絡向下,在任脈之外,本經之內運行,下到臉頰內部,環繞在嘴唇內部。它的另一個分支從期門穴肝臟所屬處,分出穿過橫膈膜,在食竇穴之外,本經之內運行,向上注入肺臟,向下運行到中焦,與中脘穴相連,交會於手太陰肺經。肝經活動時,可能會出現疝氣等疾病,這些症狀會隨著經脈的循行而出現。肝臟與腎臟相通,因此常常會有腰痛的症狀。

2. 足厥陰肝經圖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共七葉,附著於脊之第九椎下。《素問·刺禁論》云:肝居下左。後世以為其藏在右,其脈在左者非。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本藏》篇曰:肝小則藏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膈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悗,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肝堅則藏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

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白話文:

肝臟重量約四斤四兩,左邊有三片葉,右邊有四片葉,總共有七片葉,附著在脊椎第九節下方。《素問·刺禁論》說:「肝臟位於身體的左下方。」後世有人認為肝臟在右邊,而肝脈在左邊的說法是不對的。肝臟,是將軍的官位,負責出謀劃策。

《本藏》篇說:肝臟小的,身體就會安康,沒有脅肋下的疾病;肝臟大的,會壓迫到胃和咽喉,壓迫到咽喉就會覺得胸膈悶,而且會有胸膈下方疼痛的感覺。肝臟位置偏高的,會往上頂到賁門,按壓脅肋會覺得悶脹,導致呼吸急促;肝臟位置偏低的,會壓迫到胃,脅肋下方會空虛,脅肋下方空虛就容易受到邪氣入侵。肝臟堅實的,身體安康不容易受傷;肝臟脆弱的,就容易生消渴病而且容易受傷。肝臟形狀端正的,身體會平和順利不容易受傷;肝臟形狀偏斜的,就會有脅肋疼痛的問題。肝臟顏色呈現青色且紋理細小的,表示肝臟小;紋理粗糙的,表示肝臟大。

胸部寬廣且肋骨外翻的,表示肝臟位置偏高;肋骨緊貼且合攏的,表示肝臟位置偏低。胸脅強健的,表示肝臟堅實;肋骨軟弱的,表示肝臟脆弱。胸部和腹部協調的,表示肝臟形狀端正;肋骨偏側聳起的,表示肝臟形狀偏斜。

3. 附肝經諸穴歌

足厥陰一十三穴終,起大敦於行間循大沖,於中封蠡溝中都之會,膝關曲泉之宮,襲陰包於五里,陰廉乃發尋羊矢,於章門期門可攻。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總共有十三個穴位,起始於大敦穴,然後沿著腳背的行間穴向上,經過太沖穴,接著到中封穴,再到蠡溝穴,並會合於中都穴。之後,向上經過膝關穴,到達曲泉穴,再順著腿部到陰包穴,接著到五里穴,再到陰廉穴,最後循著羊矢穴,到達章門穴,最終到期門穴。這些穴位都可以用來治療相關的疾病。

4. 又分寸歌

足大趾端名大敦(內側為隱白,外側為大敦),行間大指縫中存,太衝本節後二寸,踝前一寸號中封(足內踝骨前一寸,筋里宛宛中),蠡溝踝上五寸是(內踝骨前上五寸)中都踝上七寸中(內踝上七寸前骨中),膝關犢鼻下二寸,曲泉曲膝盡橫紋。

陰包膝上方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蜷足取之,看膝內側必有槽中),氣衝三寸下五里(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陰廉衝下有二寸,羊矢衝下一寸許,氣衝卻是胃經穴,鼠鼷之上一寸主,鼠鼷橫骨端盡處,相去中行四寸止,章門下脘旁九寸,肘尖盡處側臥取,期門又在巨闕旁,四寸五分無差矣(巨闕,任脈穴,臍上六寸五分,計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穴)。

白話文:

腳大拇趾的趾端稱為大敦穴(內側是隱白穴,外側是大敦穴),腳大拇趾和第二趾趾縫之間稱為行間穴,太衝穴在本節後方二寸處,腳踝前方一寸稱為中封穴(在足部內踝骨前方一寸,肌腱凹陷處),蠡溝穴在腳踝上方五寸處(內踝骨前方上五寸),中都穴在腳踝上方七寸處(內踝上方七寸,在脛骨中間),膝關穴在膝蓋骨下緣(犢鼻穴)下方二寸,曲泉穴在彎曲膝蓋的橫紋盡頭。

陰包穴在膝蓋上方四寸(大腿內側兩條肌腱之間,彎曲腳取穴,看膝蓋內側一定有凹槽),氣衝穴往下三寸是五里穴(氣衝穴下方三寸,在鼠蹊部中動脈跳動處),陰廉穴在氣衝穴下方二寸,羊矢穴在氣衝穴下方一寸左右,氣衝穴其實是胃經的穴位,鼠鼷穴上方一寸是它的位置,鼠鼷穴在恥骨聯合端點,距離身體中線四寸處,章門穴在下脘穴旁開九寸,在側臥時手肘尖端所對的位置,期門穴在巨闕穴旁邊,距離四寸五分,絲毫不差(巨闕穴是任脈穴,在肚臍上方六寸五分處,總共有十三個穴位,左右加起來共二十六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