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錫

《經絡考》~ 經脈 (14)

回本書目錄

經脈 (14)

1.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

此言心胞絡經脈氣之行,乃為第九經也。脅上際為腋。小指次指,即手小指之次指,乃無名指也,蓋自小指而逆數之故云然。手厥陰心包絡經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下之包絡,受足少陰腎經之交也,由是下膈,歷絡於膻中、中脘及陰交之三焦(臍下一寸為陰交);其支者,自屬心包,上循胸出脅,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上循臑內之天泉,以界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兩經之中間,入肘中之曲澤穴,又由肘中下臂,行臂兩筋之間,循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入掌中勞宮,循中指出其端中衝;其支別者,從掌中循無名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三焦經也。故其變動則有掌熱等症。

白話文:

心包絡經脈起於胸腔內,出來後歸屬於心包,接著向下通過橫膈膜,再依序聯絡上、中、下三焦。它的一條分支,從胸腔出來後,沿著肋骨側邊往外,在腋下三寸的地方(天池穴)向上抵達腋窩,然後向下沿著手臂內側,走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之間,進入手肘處(曲澤穴),再從手肘向下走到前臂,走在兩條肌腱之間,經過郄門、間使、內關、大陵等穴位,進入手掌的勞宮穴,然後沿著中指走到指尖(中衝穴)。它的另一條分支,從手掌分出,沿著無名指走到指尖,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連。

當這條經脈的氣血運行有變動時,會出現手心發熱、手臂和手肘抽筋拘急、腋下腫脹等症狀,嚴重時,胸部和肋骨兩側會脹滿不適,心中會感到不安和強烈的跳動,臉色發紅、眼睛發黃,並且會不由自主地喜笑。這條經脈所引發的病症,主要有心煩、心痛、手掌發熱等。

這段文字說明了心包絡經脈的走向和氣血運行的狀況,它是十二經脈中的第九條經脈。這裡提到的「脅上際」指的是腋窩。「小指次指」指的是無名指,因為是從小指開始往回數的緣故。心包絡經的脈絡起始於胸腔中,屬於心臟外面的包絡,同時也接受了足少陰腎經的交會,從這裡向下穿過橫膈膜,再依序經過膻中穴、中脘穴和陰交穴(肚臍下一寸),也就是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屬於心包開始,向上沿著胸部而出,走過肋骨邊緣,向下到達腋下三寸處的天池穴,再往上抵達腋下,接著沿著手臂內側的天泉穴,走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兩條經脈之間,進入手肘中的曲澤穴,然後從手肘向下走到前臂,走在兩條肌腱之間,經過郄門、間使、內關、大陵等穴位,進入手掌的勞宮穴,沿著中指走到指尖的中衝穴。另一條分支,則從手掌分出,沿著無名指走到指尖,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連。因此,當這條經脈的氣血運行發生變動時,會出現手掌發熱等症狀。

2. 手厥陰心包絡圖

心包絡,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經本有名有形,其經絡起於腋下之天地,而止於中指之中衝。其藏在心之下,有黃脂裹心者是也。其脈在右手尺中,後世不知有此經者非。

《靈樞·本輸》篇云:心出於中衝云云。《邪客》篇: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云云。又云:手少陰之脈,獨無輸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

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輸焉。黃帝曰:少陰獨無輸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其餘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本輸者,皆固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

白話文:

心包絡,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的上方、豎膈膜的下方,與橫膈膜緊密相連,並且被黃色的脂肪包裹著,這就是心臟。在包裹心臟的脂肪膜外層,還有像絲一樣的細微筋膜,這些筋膜與心臟和肺臟相連,這些就是心包。這條經脈本來就有其名稱和實質,它的經絡起始於腋下的天池穴,終止於中指指尖的中衝穴。心包這個臟器位於心臟的下方,被黃色的脂肪包裹著。心包絡的脈搏可以在右手尺部(手腕內側)摸到,後世的人不知道有這條經脈,是錯誤的。

《靈樞·本輸》篇說:「心的氣血出自於中衝穴。」《靈樞·邪客》篇說:「心主(心包)的經脈出自於中指的末端。」又說:「手少陰心經(與心包經相對應)有俞穴,為什麼心包經獨獨沒有呢?」岐伯回答說:「手少陰心經,是心臟本身的經脈。心臟是五臟六腑最重要的主宰,是精神所安居的地方。它的組織堅固,邪氣不能侵入。如果邪氣侵入,就會傷害心臟,心臟受損則精神渙散,精神渙散則人會死亡。因此,所有侵入心臟的邪氣,都是停留在心包絡。」

心包絡,是心主(心包)的經脈,所以它本身沒有俞穴。黃帝問:「少陰心經有俞穴,但心包經沒有俞穴,難道就不會生病嗎?」岐伯回答說:「心包絡的外在經脈會生病,但心包本身不會生病,所以只在手掌後腕骨突出的地方取穴(大陵穴)。至於其餘經脈氣血的出入、彎曲、以及運行速度的快慢,都和手少陰心經的經脈循行一樣。因此,本輸穴的作用,都是為了鞏固經脈氣血的虛實快慢,以此來取穴治療。」

3. 心包絡經諸穴歌

手厥陰心包之絡,計有九穴之奇,自天池天泉而始,逐曲澤郄門而馳,間使通乎內關,大陵近於勞宮,即由掌握,乃抵中衝。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的絡脈,總共有九個奇特的穴位。從天池穴和天泉穴開始,接著循著經絡途徑經過曲澤穴和郄門穴,再到間使穴和內關穴相通,大陵穴靠近勞宮穴,接著從手掌出發,最後到達中衝穴。

4. 又分寸歌

心絡起自天池間,乳後一寸腋下三(腋下三寸,乳後一寸),天泉曲腋下三寸,曲澤屈肘陷中央,郄門去腕方五寸(掌後去腕五寸),間使腕後三寸量,內關去腕止二寸,大陵掌後兩筋間,勞宮屈中名指取(屈中指無名指取之),中指之末中衝詳。

白話文:

心包經脈的起點在天池穴之間,乳頭後一寸,腋下三寸的位置。天泉穴位於彎曲腋下三寸處,曲澤穴在彎曲手肘的中央凹陷處。郄門穴在手腕後方五寸的位置,間使穴在手腕後方三寸處,內關穴在手腕後方二寸的位置。大陵穴在手掌後方的兩條筋之間,勞宮穴取穴方法是彎曲中指和無名指所指之處。中指的指尖是中衝穴。

5. 三焦手少陽之脈

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廉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焞,音屯)

此言三焦經脈之行,乃為第十經也。臂骨盡處為腕,臑盡處為肘,膊下對腋處為臑,目下為䪼。手少陽起小指次指之端關衝穴(即第一指也),上出,歷液門,中渚,四指之間,循手表腕之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至天井穴,從天井上行,循臂臑之外,歷清冷淵、消鑠,行手太陽之裡、手陽明之外,上肩,循臂會肩髎、天髎,交出足少陽之後,過秉風、肩井,下入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而交會於膻中之上焦,散布絡繞於心包絡,乃下膈,入絡膀胱,以約下焦,附右腎而生;其支行者,從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項,過大椎,循大牖,上耳後,經翳風、瘛脈、顱息,直上出耳上角,至角孫,過懸釐、頷厭,及過陽白、睛明,屈曲耳頰至䪼,會顴髎之分;其又支者,從耳後翳風穴入耳中,過聽宮,歷耳門、禾髎,卻出至目銳眥,會瞳子髎,循絲竹空,而交於足少陽膽經也。隨其經之所在,而虛實變動,乃見耳聾渾渾焞焞等症也。

白話文:

三焦手少陽經脈:

從小指的第二個指頭末端開始,向上走到這兩個指頭之間,沿著手背經過手腕,再從手臂外側兩塊骨頭之間出來,向上穿過手肘,沿著手臂外側向上延伸到肩膀,然後與足少陽經脈交會。接著進入鎖骨上窩(缺盆),在胸部(膻中)擴散,並絡於心包,下行穿過橫膈膜,歸屬於三焦。它的一個分支,從胸部(膻中)向上出來鎖骨上窩(缺盆),再向上到頸部,繞到耳朵後面,然後直接向上到達耳朵上角,再彎曲向下,沿著臉頰到面頰下方。另一個分支,從耳朵後面進入耳朵裡面,再從耳朵前面出來,經過客主人穴前面,與臉頰交會,到達外眼角。

如果這個經脈有問題,會出現耳聾、聽力模糊、喉嚨腫痛、咽喉阻塞等疾病。

這個經脈主要負責氣的運行,如果發生病變,會出現以下症狀:出汗、外眼角疼痛、臉頰腫脹、耳後、肩部、手臂外側疼痛,小指和無名指活動不便。

這裡說的是三焦經脈的走向,它是人體的第十條經脈。手臂骨頭的盡頭是手腕,手臂的盡頭是手肘,肩部下方對應腋窩的地方是手臂,眼睛下方是面頰下方。手少陽經脈起於小指的第二個指頭末端關衝穴(即第一個指頭),向上,經過液門穴、中渚穴、四指之間,沿著手背經過手腕的陽池穴,從手臂外側兩塊骨頭之間到天井穴。從天井穴向上走,沿著手臂外側,經過清冷淵穴、消鑠穴,走行於手太陽經的內側、手陽明經的外側,到達肩部,經過肩髎穴、天髎穴,與足少陽經脈交會。再經過秉風穴、肩井穴,向下進入鎖骨上窩(缺盆),再從足陽明經的外側,與胸部的膻中穴上焦會合,散布絡繞於心包絡,然後穿過橫膈膜,連繫膀胱,歸屬於下焦,附著於右腎臟。它的一個分支從膻中穴向上出來鎖骨上窩(缺盆)外側,向上到頸部,經過大椎穴,沿著大牖穴,向上到耳朵後面,經過翳風穴、瘛脈穴、顱息穴,直接向上到耳朵上角,到達角孫穴,經過懸釐穴、頷厭穴,再經過陽白穴、睛明穴,彎曲沿著耳朵和臉頰到面頰下方,與顴髎穴會合。它的另一個分支,從耳朵後面的翳風穴進入耳朵裡面,經過聽宮穴,經過耳門穴、禾髎穴,再從眼角出來,到達外眼角的瞳子髎穴,沿著絲竹空穴,與足少陽膽經相交會。

經脈循行的部位,會根據虛實的情況而出現不同的變化,就會出現耳聾、聽力模糊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