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錫

《經絡考》~ 經脈 (13)

回本書目錄

經脈 (13)

1. 足少陰腎經圖

腎有兩枝,重一斤二兩,狀如石卵,附著於脊之十四椎下,各開一寸半。《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本藏》篇云:腎小則藏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傷以邪。腎高則苦臂膂痛,不可以俯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

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無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

白話文:

腎臟有兩個,總重約七百五十克,形狀像鵝卵石,附著在脊椎第十四節下方,左右各距離脊椎中心約四點五公分。《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腎臟是負責強壯身體的器官,各種技巧能力都由此產生。《本藏》篇說:腎臟如果比較小,就容易穩固而不易受損;腎臟如果比較大,就容易腰痛,無法彎腰或仰頭,也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腎臟位置偏高,會感到手臂和背部疼痛,無法彎腰或仰頭;腎臟位置偏低,會感到腰部和臀部疼痛,無法彎腰或仰頭,還會形成狐疝。

腎臟堅實就不會腰背痛;腎臟脆弱就容易患上消渴病(類似糖尿病)且容易受損。腎臟位置端正就協調順暢而不易受損;腎臟位置偏斜就容易腰和臀部疼痛。腎臟表面紋理呈現黑色且細小,表示腎臟比較小;紋理粗大,表示腎臟比較大。耳朵位置比較高,表示腎臟位置比較高;耳朵後面凹陷,表示腎臟位置比較低。耳朵堅硬,表示腎臟堅實;耳朵薄而不堅硬,表示腎臟脆弱。耳朵位置正常且前面沒有像車輪一樣突出的部分,表示腎臟位置端正;耳朵位置偏高,表示腎臟位置偏斜。

2. 腎經諸穴歌

足少陰兮廿七,湧泉流於然谷,天溪太衝兮水泉緣,照海復溜兮交信續,從築賓兮上陰谷,掩橫骨兮大赫麓,氣穴四滿兮中注,肓俞上通乎商曲,守石關兮陰都,寧閉通谷兮幽門肅,步郎神封而靈墟存,神藏彧中而腧府足。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共有二十七個穴位,從湧泉穴開始,接著是然谷穴,天溪穴、太衝穴,然後是水泉穴,照海穴、復溜穴,再接續交信穴,從築賓穴向上到陰谷穴,遮蔽橫骨穴,還有大赫穴,氣穴、四滿穴,以及中注穴,肓俞穴上通到商曲穴,守護著石關穴和陰都穴,使閉塞的通道暢通,幽門穴莊嚴肅穆,走過步廊穴、神封穴,靈墟穴依然存在,神藏穴、彧中穴,最後到達腧府穴。

3. 又分寸歌

足掌心中是湧泉,然谷踝下一寸前(內踝前一寸),太谿踝後跟骨上,大鐘跟後踝中邊(足踝後踵中,大骨上兩筋門也)。水泉溪下一寸覓,照海踝下四寸真,復溜踝上前一寸,交信踝上二寸聯,二穴止隔筋前後,太陰之後少陰前(前旁骨是復溜,後旁骨是交信,二穴止隔一條筋)。

築賓內踝上腨分,陰谷膝下曲膝間,橫骨大赫並氣穴,四滿中注亦相連,各開中行止寸半,上下相去一寸便。上膈盲俞亦一寸,肓俞臍旁半寸邊,肓俞商曲石關來,陰都通谷幽門開,各開中行五分俠,六穴上下一寸裁。步郎神封靈墟存,神藏彧中俞府尊,各開中行計二寸,上下寸六六穴同,俞府璇璣旁二寸,取之得法有成功。(馬玄臺曰:陰都,中脘旁五分。

通谷,上脘旁五分。幽門、巨闕,又按:下自橫骨、氣穴,四滿、中注,上下各去一寸。所謂橫骨在盲俞下五寸,有以也,但自橫骨至中注各開中行一寸半,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各開中行五分,自步郎、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去中行各二寸。其屈曲有如此,《徐氏針灸書》皆以二行言誤矣。

計二十七穴,左右等五十四穴)

白話文:

腳底中心是湧泉穴,然谷穴在腳踝前下方一寸處(內踝前一寸),太谿穴在腳踝後方腳跟骨的上方,大鐘穴在腳跟後方腳踝骨的內側邊緣(腳踝後跟的中央,大骨頭上方兩條筋之間)。水泉穴在太谿穴下方一寸的位置,照海穴在腳踝下方四寸的位置,復溜穴在腳踝上方一寸的位置,交信穴在腳踝上方二寸的位置,這兩個穴位只隔著一條筋的前後,太陰經的後面,少陰經的前面(靠近前側骨頭的是復溜穴,靠近後側骨頭的是交信穴,兩個穴位只隔著一條筋)。

築賓穴在內踝上方的小腿肚部位,陰谷穴在膝蓋彎曲處的下方,橫骨穴、大赫穴、氣穴、四滿穴、中注穴彼此相連,這些穴位都距離身體中線一寸半,上下相距一寸。上膈俞穴和盲俞穴也相距一寸,肓俞穴在肚臍旁半寸處,肓俞穴、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通谷穴、幽門穴,這些穴位都距離身體中線五分,這六個穴位上下相距一寸。步廊穴、神封穴、靈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這些穴位都距離身體中線二寸,上下相距一寸六分,這六個穴位相同,俞府穴在璇璣穴旁二寸,取穴方法正確就能成功。(馬玄臺說:陰都穴,在肚臍中脘穴旁五分處。

通谷穴,在上脘穴旁五分處。幽門穴,在巨闕穴旁。另外根據記載:從橫骨穴、氣穴穴、四滿穴、中注穴向下,上下各相距一寸。所謂橫骨穴在盲俞穴下五寸處,是有依據的。但是從橫骨穴到中注穴,都距離身體中線一寸半,肓俞穴、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通谷穴、幽門穴,都距離身體中線五分,從步廊穴、神封穴、靈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到身體中線各是二寸。它們的彎曲情況就像這樣,《徐氏針灸書》都用兩條線來描述,這是錯誤的。

總共二十七個穴位,左右兩側加起來共五十四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