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考》~ 經脈 (12)
經脈 (12)
1. 又分寸歌
足太陽膀胱經,目內眥角始睛明,眉頭陷中攢竹取,曲差發際上五分。五處發上一寸是,承光發上二寸半,通天絡卻玉枕穴,相去寸五調勻看。玉枕夾腦一寸三,入發二寸枕骨現,天柱項後髮際中,大筋外廉陷中獻。
自此夾脊開寸五,第一天柱二風門,三椎肺俞厥陰四,心俞五椎之下論,膈七肝九十膽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腎(魄戶對肺俞,神堂則對心俞,魂門對肝俞,意舍對脾俞,志室對腎俞。蓋以肺藏魄、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神藏也),大腸十六之下椎,小腸十八膀十九,中膂內俞二十椎,白環二十椎下當(白環俞即腰俞),以上諸穴可排之。更有上次中下髎,一二三四腰空好,會陽陰尾尻骨旁,背部二行諸穴了。
又從脊上開三寸,第二椎下為附分,三椎魄戶四膏肓,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噫嘻隔關七,第九魂門陽綱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胃倉穴已分,十三肓門端正存,十四志室不須論,十九胞盲二十秩邊,背部三行諸穴勻。又從臀下陰攻取,承扶居於陷中主,浮郄扶下方六分,委陽扶下寸六數。
殷門扶下寸長,膕中外廉兩筋鄉,委中膝膕約紋里,此下三寸尋合陽,承筋腳裙上七寸,穴在腨腸之中央,承山腨下分肉間,外踝七寸上飛揚,輔陽外踝上三寸,崑崙外跟陷中央,僕參亦在踝骨下,申脈踝下五分張,金門申脈下一寸,京骨外側骨際量,束脈本節後陷中,通谷節前陷中計,至陰卻在小指側,以上諸穴屬膀胱(計六十三穴,左右一百二十六)。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的穴道,從眼睛內側眼角的睛明穴開始,然後是眉頭凹陷處的攢竹穴,接著是髮際向上五分的曲差穴。五處穴在髮際上一寸的位置,承光穴在髮際上二寸半處,通天、絡卻和玉枕穴,彼此間相隔一寸五分,要仔細均勻地找出來。玉枕穴在後腦部,距離後腦中線一寸三分,進入頭髮二寸的位置,枕骨就能摸到,天柱穴在頸部後方髮際中央,大筋外側凹陷處。
從這裡開始,沿著脊椎骨旁開一寸五分,第一椎下是天柱穴,第二椎下是風門穴,第三椎下是肺俞穴,第四椎下是厥陰俞穴,第五椎下是心俞穴,第七椎下是膈俞穴,第九椎下是肝俞穴,第十椎下是膽俞穴,第十一椎下是脾俞穴,第十二椎下是胃俞穴,第十三椎下是三焦俞穴,第十四椎下是腎俞穴。(魄戶穴對應肺俞穴,神堂穴對應心俞穴,魂門穴對應肝俞穴,意舍穴對應脾俞穴,志室穴對應腎俞穴。這是因為肺臟藏魄,心臟藏神,肝臟藏魂,脾臟藏意,腎臟藏志,這就是所謂的五神藏。)第十六椎下是大腸俞穴,第十八椎下是小腸俞穴,第十九椎下是膀胱俞穴,第二十椎下是中膂內俞穴,白環俞穴在第二十一椎的下方(白環俞就是腰俞),以上這些穴道可以依序找到。另外還有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以及第一到第四腰椎旁的腰空穴,會陽穴在陰部尾椎骨旁邊,這樣就是背部兩行所有的穴道了。
接著從脊椎骨旁開三寸,第二椎下是附分穴,第三椎下是魄戶穴,第四椎下是膏肓穴,第五椎下是神堂穴,第六椎下是噫嘻穴,第七椎下是膈關穴,第九椎下是魂門穴,第十椎下是陽綱穴,第十一椎下是意舍穴,第十二椎下是胃倉穴,第十三椎下是肓門穴,第十四椎下是志室穴,第十九椎下是胞肓穴,第二十椎下是秩邊穴,這就是背部三行所有的穴道了。
再從臀部下方,大腿後側開始找,承扶穴在臀部下方凹陷處,浮郄穴在承扶穴下方六分,委陽穴在承扶穴下方一寸六分。殷門穴在承扶穴下方一段距離,膕窩外側兩條筋之間是委中穴,膝蓋後面的橫紋處,委中穴下方三寸是合陽穴,承筋穴在小腿肚上七寸的位置,穴道在小腿肚的中央,承山穴在小腿肚下分肉之間,飛揚穴在外踝骨上方七寸處,輔陽穴在外踝骨上方三寸處,崑崙穴在外腳跟凹陷處,僕參穴也在踝骨下方,申脈穴在踝骨下方五分,金門穴在申脈穴下方一寸,京骨穴在外側骨頭的邊緣,束骨穴在腳掌關節後的凹陷處,通谷穴在關節前凹陷處,至陰穴在小腳趾的側邊,以上這些穴道都屬於膀胱經。(總共六十三個穴道,左右兩邊共一百二十六個。)
2. 腎足少陰之脈
起於小趾之下,斜趨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𥉂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疽腸澼,脊骨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為此諸病。(邪,斜同。跟,音根。𥉂,音荒,強上聲)
此言腎經脈氣之行,乃為第八經也。趨,向也。跟,足根也。足少陰起足小趾之下,斜趨足之湧泉,轉出內踝前,起大骨下之然谷,下循內踝後之太谿,別入跟中之大鐘、照海、水泉;乃折自大鐘之外,上循內踝,行厥陰、太陰兩經之後,經本經復溜、交信穴,過脾經之三陰交,上腨內,循築賓,出膕內廉抵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督之長強,還出於前,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當肓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過任脈之關元、中極而絡膀胱焉;其直行者,從肓俞屬腎處上行,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貫肝,上循幽門上膈,歷步廊入肺中,循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而上循喉嚨,並人迎,挾舌本而終。其支者,自神藏別出,繞心,注胸之膻中,以交於手厥陰心包絡經也。
其動穴驗病,則有面如漆柴、骨瘦等症。
白話文:
腎足少陰經脈
從腳小趾的下方開始,斜向腳心,在然谷穴的下方出來,沿著內踝後方,分出支脈進入腳跟之中,然後向上沿著小腿內側,到達膝蓋內側,再沿著大腿內後側向上,貫穿脊椎,歸屬於腎臟,聯絡膀胱。它直行的部分,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夾住舌根;它的分支,從肺部出來聯絡心臟,注入胸腔。
如果這條經脈的氣血運行失調,就會出現容易飢餓卻不想吃東西,面色像漆一樣發黑,咳嗽吐血,呼吸急促喘氣,坐著卻想站起來,眼睛昏花看不清楚,心中像懸空一樣感覺飢餓,氣血不足就容易感到恐懼,心裡跳動不安好像有人要抓捕一樣,這被稱為骨厥。
這條經脈主要負責腎臟所產生的疾病,像是口乾舌燥、咽喉腫痛、氣喘、咽喉乾燥疼痛、心煩心痛、黃疸、腹瀉、脊椎內後側疼痛、肢體痿軟無力而嗜睡、腳底發熱疼痛,這些都是這條經脈所引起的疾病。
這裡講述的是腎經的經脈氣血運行路線,是人體第八條經脈。所謂「趨」是朝向的意思,「跟」就是腳跟。足少陰經從腳小趾下開始,斜向腳底的湧泉穴,轉出內踝前方,起始於大骨下的然谷穴,向下沿著內踝後的太谿穴,分出支脈進入腳跟中的大鐘、照海、水泉穴;然後從大鐘穴外側轉出,向上沿著內踝,走行於厥陰經和太陰經的後方,經過本經的復溜、交信穴,再經過脾經的三陰交穴,向上沿著小腿內側,經過築賓穴,在膝蓋內側到達陰谷穴,再向上沿著大腿內後側,貫穿脊椎,會合於督脈的長強穴,然後再向前行,沿著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穴,在肓俞穴附近、肚臍的左右兩側歸屬於腎臟,下繞肚臍,經過任脈的關元、中極穴,然後聯絡膀胱;它直行的部分,從肓俞穴歸屬腎臟處向上,沿著商曲、石關、陰都、通谷等穴,貫穿肝臟,向上沿著幽門,穿過橫膈膜,進入肺部,沿著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等穴,向上沿著喉嚨,並行於人迎穴,夾著舌根而結束。它的分支,從神藏穴分出,環繞心臟,注入胸腔的膻中穴,以連接手厥陰心包絡經。
這條經脈的動變所出現的驗病症狀,會有面色像漆一樣發黑、骨瘦如柴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