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考》~ 經脈 (11)
經脈 (11)
1. 足太陽膀胱圖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居腎之下。大腸之側。小腸下口,乃膀胱上口,水液由是滲入焉。盛精溺九升九合。《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本藏》篇云: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里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毛者,三焦膀胱急。
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白話文:
膀胱的重量是九兩二銖,長度和寬度都是九寸,位於腎臟的下方,大腸的旁邊。小腸的下出口,就是膀胱的上入口,水液從這裡滲入。膀胱可以儲存九升九合的尿液。《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是像地方行政長官一樣的器官,負責儲藏津液,通過氣化作用就能將尿液排出。《本藏》篇說:腎臟對應骨骼。皮膚紋理細密厚實的人,三焦和膀胱也厚實;皮膚紋理粗糙稀薄的人,三焦和膀胱也薄弱。皮膚腠理疏鬆的人,三焦和膀胱也鬆弛;皮膚緊繃沒有毛髮的人,三焦和膀胱也緊繃。
毛髮漂亮且粗壯的人,三焦和膀胱也比較正直;毛髮稀疏的人,三焦和膀胱也容易淤滯。
2. 膀胱諸穴歌
足太陽六十三,睛明攢竹,詣曲差五處之鄉;承光通天。見絡卻玉枕之行。天柱高兮大抒抵,風門開兮肺俞當,厥陰心膈之會,肝膽脾胃之藏。三焦腎兮大腸小腸,膀胱俞兮中膂白環,自從大杼至此,去脊中寸半之間。又有上次中下四髎,在腰四空以和調,會陽居尻尾之旁,吾背二行始了。
仍上二椎旁附分(二椎下兩旁去脊中三寸)三椎旁魄戶,膏育並四椎而過神堂,噫嘻兮膈關魂門陽綱,意舍兮胃倉育門志室胞育,背以秩邊而分,承扶浮郄與委陽,殷門委中而合陽至承筋與承山到飛陽,與輔陽會崑崙僕參申脈,探金門京骨之場,由束骨而通谷,抵小指外至陰之間。
白話文:
足太陽經共有六十三個穴位,從睛明、攢竹開始,接著到曲差、五處這些穴位的位置;再往上走是承光、通天,然後看到絡卻、玉枕這些穴位。天柱穴高聳,接著是大杼穴、抵穴,再來是風門穴開闊,接著是肺俞穴所在,這也是厥陰俞、心俞、膈俞的交會之處,也是肝俞、膽俞、脾俞、胃俞這些臟腑俞穴的所在。三焦俞、腎俞,以及大腸俞、小腸俞,還有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從大杼穴到這裡,都距離脊椎中線一寸半的距離。還有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這四個穴位,在腰部的四個空隙處,可以協調身體機能。會陽穴在尾椎骨的旁邊,這樣我所背誦的兩行穴位就結束了。
接著從第二胸椎旁邊的附分穴開始(在第二胸椎下方兩旁距離脊椎中線三寸處),第三胸椎旁邊是魄戶穴,膏肓俞穴與第四胸椎並排,再經過神堂穴,接著是膈關、魂門、陽綱這些穴位,再下來是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這些穴位,背部的穴位就到此分開,承扶、浮郄與委陽穴,還有殷門、委中,然後合陽,再到承筋、承山,接著到飛陽,與輔陽穴相會,還有崑崙、僕參、申脈,再探訪金門、京骨這些穴位,由束骨通到足通谷穴,最後到達小腳趾外側的至陰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