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集腋》~ 卷上 (2)
卷上 (2)
1. 喉痹
凡喉之症急者,一二日未必發熱,病尚輕緩。若至第三日發者,其病必重。須問其大小便通與不通。如二便通利,症候雖大,不過浮火上攻,服消風散火之藥即愈。如二便不通,內必有實火,非用降火解毒及通利二便之重藥,其毒火從何而出,病從何而解?如頭痛兼傷寒,難治。凡喉症,必俟大便去後,方可望痊癒。若大便閉結,未可輕許。
白話文:
所有的喉症,發症急的,一兩天不一定發燒,病情還算輕微緩和。如果到了第三天才發燒,病情一定很嚴重。必須詢問他的大小便通不通。如果大小便通暢,症狀再大,也不過是浮火上攻,服用消風散火藥物就會治癒。如果大小便不通,體內必定有實火,不用降火解毒、通利大小便的重藥,毒火從哪裡出來,病情怎麼會好轉?如果頭痛兼有傷寒,則難以治療。所有的喉症,一定要等到大便排出後,纔有可能痊癒。如果大便不通,不能輕易承諾治癒。
凡喉之者重,先將兩臂捋起,至脈門後,將及中指,看中下節有紫筋現出為度,以針刺紫筋出血,立時可以飲食矣。再看耳後左右有紫紅筋,以刺出血為佳。
白話文:
凡是患有喉嚨痛的人,首先將兩隻胳膊往上捋起,一直捋到脈動的地方,接近中指的那個地方。仔細觀察,在中下節的位置,如果有一條紫色的筋脈顯露出來,那麼這個就是合適的部位。用針刺破紫色的筋脈,讓它出血,這樣馬上就可以吃東西了。然後再看耳後左右兩邊,如果有紫紅色筋脈,那麼就用針刺破,讓它出血,這樣效果最好。
凡喉閉不刺血,喉風不吐痰,喉癰不放膿,喉痹喉蛾不針烙治,皆非法。
戴人云:喉痹急症,用針刺各穴道出血,最為上策。內經云:火鬱則發之。謂發者,乃發汗之一端也。
白話文:
凡是喉部閉塞不刺血,喉風不讓病人吐痰,喉部生癰不放出膿液,喉痹和喉蛾不使用針刺或烙治,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戴人說:喉痹是急症,應該用針刺相關穴位來放血,這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內經提到:如果火氣郁結就應該發散它。這裡所說的發散,是指發汗的一種方式。
竇夢麟曰:喉閉之症,因外感寒邪,內傷熱物,或大寒後,便入熱湯洗浴,故將寒氣逼入脾經,冷氣阻於中脘,邪熱客於心經,故生此疾。痰涎壅盛,卒然喉中閉塞,氣不宣通,死者多矣。急用針刺手腕中紫筋上,或少商穴出血,即與雄黃解毒丸四五粒,冷茶磨化灌之,仍將冰片散吹喉中,吐出風痰稠涎為妙。
白話文:
竇夢麟說:喉嚨閉塞的症狀,是由於外感寒邪,內傷熱物,或者是大寒後立即用熱水洗澡,導致寒氣被逼入脾經,冷氣阻滯在中脘,邪熱侵犯心經,因此產生這種疾病。痰涎壅盛,突然喉嚨閉塞,氣息不流通,死亡的人很多。趕快用針刺手腕中的紫筋上,或者刺破少商穴放血,然後服用四五粒雄黃解毒丸,用冷茶磨化後灌服,再將冰片散吹入喉嚨中,吐出濃痰和稠涎是最好的。
風毒喉痹,外赤腫,內腫微紅,帶白色,其形似蒸餅,連腮腫痛。外症身惡寒而無熱,腮頷浮腫,牙關緊強。此乃風痰相搏,結塞喉間。治法必以去痰為主,吹藥吹之。若外面腫紅,用敷藥敷之中,留一小孔,再潤之,以助藥力。
白話文:
風毒引起的喉嚨疾病,外部紅腫,裡面微紅且帶有白色,形狀像蒸餅一樣,連帶著腮幫子腫痛。外部症狀是身體怕冷但沒有發燒,腮幫浮腫,牙齒緊緊咬在一起,無法張開。這是由於風痰互相搏擊,阻塞在喉嚨之間造成的。治療方法必須以去除痰為目標,可以噴灑藥物。如果外面腫脹發紅,則在裡面敷藥敷藥,留一個小孔再潤濕,以幫助藥力。
風熱喉痹,其腫紅而微紫,其形如拳,其人面青而目上視。外症壯熱惡寒,儼若傷寒。此病久積熱毒,因而感風所致。如病人聲音不響,宜用潤肺之藥治之。
白話文:
風熱喉痹,喉嚨腫脹發紅並帶有瘀青,腫脹形狀像拳頭一樣,患者臉色發青,眼睛往上看。外部癥狀表現為發高燒、畏寒,很像傷寒。這種疾病是久積的熱毒,進而感受風寒而引起的。如果患者聲音發不出,應該使用潤肺的藥物治療。
陰毒喉痹,閉腫如紫李,微現黑色,或灰白色,其色光血紅,可治,血黑不治。外症惡寒,其身瞤動,腰痛,腳冷。此乃冬月感陰濕火邪相干也。其血微紅,及腫處軟,喉中有痰,可治。血黑甚,腫硬,喉干,難治。先服化毒丹,次以蘇子降氣湯,再用吹藥,一月之內(戒酒)。傷寒喉痹,乃傷寒遺毒不散,致八九日後喉痹。皆因熱毒入於心脾二經,吹冰片散。
白話文:
嚴重的喉嚨腫痛,腫塊閉合如紫色李子,略帶黑色或灰白色,其顏色光亮血紅,可以治癒,血色發黑的不能治癒。外在症狀畏寒,身體瞤動(抽動),腰疼,腳冷。這是由於冬月感受陰冷潮濕的火邪相互作用造成的。如果血色略微發紅,以及腫脹部位較軟,喉中有痰,可以治癒。血色發黑嚴重,腫脹堅硬,喉嚨乾燥,難以治癒。先服用化毒丹,然後用蘇子降氣湯,再用吹藥(冰片散),一個月內戒酒。傷寒喉嚨腫痛,是傷寒的餘毒沒有散去,導致八九天後喉嚨腫痛。都是由於熱毒進入心脾兩經,吹冰片散可以治療。
喉閉,必先兩日,胸膈氣緊,出氣短促,驀然喉痛,手足厥冷,氣閉,命懸頃刻。速用雞羽蘸桐油,攪喉間,探吐痰涎,立開。急將兩臂以手勒數十次,至大拇指,以針刺少商穴出血,滴下,其喉即通。男左女右。重者,兩手皆刺各穴。
白話文:
喉嚨閉塞,通常會提前兩天胸悶,呼吸急促,然後突然喉嚨疼痛,手腳冰冷,呼吸困難,生命危在旦夕。
趕緊用雞毛蘸桐油,攪動喉嚨,催吐痰涎,立即就能打開喉嚨。並用雙手用力掐自己的手指,持續幾十次,用針刺出拇指反射區少商穴讓血流出來,直到喉嚨暢通為止。男性刺左邊拇指反射區,女性刺右邊拇指反射區。如果症狀嚴重,兩隻手拇指反射區都要刺出血。
喉痹屬痰,屬風,屬熱,皆因鬱火而兼熱毒。腫甚不紅者,及微白者,乃喉嚨之虛症。
傷寒後發喉痹,乳蛾難治,為氣閉不通,無形無勢。其症喉項強硬,目睛上視,故多不治。
血壅而為痹,宜紅藍花汁服之
白話文:
喉部疼痛是因為痰、風、熱造成的,都是因為鬱結的火氣加上熱毒。如果喉部腫脹但不紅,或者是稍微有些白色的,這就是喉嚨的虛弱症狀。
在傷寒之後出現喉部疼痛,扁桃腺炎很難治療,因為氣不通暢,沒有明顯的徵兆。這種情況喉部和頸部會變得僵硬,眼睛向上看,所以大多數情況下不容易治好。
血液壅塞造成喉部疼痛,適合服用紅花和藍花的汁液。
2. 喉痹門
蘇子降氣湯
白話文:
蘇子降氣湯是由紫蘇子、半夏、前胡、肉桂、當歸、厚樸、陳皮、甘草、生姜和大棗等藥材組成的方劑。此方用於治療因寒痰上逆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半夏 陳皮 肉桂 前胡 川樸 當歸 甘草 蘇子 生薑 大棗
秘傳奇方
白話文: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乾燥塊莖,具有化痰止咳、燥濕消痞的作用。
陳皮:為芸香科植物橘子的果皮,經過乾燥處理而成,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的作用。
肉桂:為樟科植物肉桂的樹皮,具有溫陽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前胡:為繖形科植物前胡的根莖,具有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
川樸:為木蘭科植物厚朴的樹皮,具有溫中散寒、燥濕化痰的作用。
當歸:為繖形科植物當歸的根,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
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莖,具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的作用。
蘇子:為脣形科植物蘇子的種子,具有理氣寬中、潤腸通便的作用。
生薑:為薑科植物生薑的根莖,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的作用。
大棗:為鼠李科植物棗的果實,具有補益氣血、養血安神的作用。
牆上壁錢七個內要活蟢蛛四五個捻作一團再用生明礬七分傾銀罐內化開將壁錢入凡內煅存性研細末吹入喉中立時就效雖將勢甚危亦復回生真秘法也
白話文:
大附子(一枚):
二生散
白礬 雄黃 共為細末吹入喉中吐出痰水
立效神方 喉痹喉風項腫均效
殭蠶(二兩) 蔥(二把) 熏洗項間風熱即散
又方 蜜炙附子 專治感寒咽閉不能下咽
大附子(一枚) 去皮切如錢厚浸蜜內炙黃再浸再炙愈炙愈妙切不可炙焦用一片含於口中咽津候甘味盡吐去日含三四次喉即開矣
▪︎去皮切成錢幣的厚度
▪︎浸泡在蜂蜜中
▪︎烤至黃色
▪︎再次浸泡和烤製,重複此步驟
▪︎烤得越多次越好,但不可烤焦
▪︎切一小片含在口中
▪︎慢慢吞嚥津液,直到甘味消失後吐掉
▪︎每天含三四次
▪︎這樣你的喉嚨就會打開了
塞鼻方 治喉痹乳蛾咽喉腫痛湯水不入命在須臾即用此法治之可以得生
白話文:
塞鼻方
治喉痹乳蛾咽喉腫痛,湯水不入,命在須臾,即用此法治之,可以得生。
方法:
- 將藥材去皮,切成錢幣的厚度。
- 將切好的藥材浸泡在蜂蜜中。
- 將浸泡好的藥材烤至黃色。
- 再次將烤好的藥材浸泡在蜂蜜中,並重複烤製步驟,反覆進行。
- 烤製的次數越多越好,但不可烤焦。
- 切一小片藥材含在口中。
- 慢慢吞嚥藥材的津液,直到甘味消失後吐掉。
- 每天含服三次到四次。
- 這樣你的喉嚨就會打開了。
註解:
- 此方適用於喉痹乳蛾咽喉腫痛,湯水不入,病情危急的患者。
- 藥材未提及,可能需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而定。
巴豆肉(二粒) 細辛(五釐) 搗和卷在紙中間成條剪斷如患在左即塞右鼻如患在右即塞左鼻右左均患兩鼻皆塞咽喉立通
白話文:
將巴豆肉(2 顆)和細辛(0.5 克)搗碎,混合均勻,用紙包成條狀,剪成小段。
如果患病在左鼻,將藥條塞入右鼻;如果患病在右鼻,將藥條塞入左鼻;如果左右鼻都患病,則左右鼻都塞入藥條。
塞入藥條後,咽喉立即使通暢。
按喉痹雄黃化毒丹即雄黃解毒丸故附記之
白話文:
根據喉嚨腫痛要用雄黃化毒丹,也就是雄黃解毒丸,因此附帶記載於此。
3. 爛喉痧症辨
附子云按陳耕道方法無一不是涼散兼施蓋深得夫表邪為末火熾為末之旨故立法有條不紊宜其發一百中驗效如神惟疫症之中或內有挾濕或暴寒宿痞蓄血或邪實正虛均為疫中常變之症探集前賢成法附後
白話文:
附子認為,陳耕道的治療方法沒有一種不是涼散兼施的。這正是深刻理解了「表邪為末」、「火熾為末」的道理,所以他的治療方法有條有理,理應發揮百發百中的驗效,就好像是神醫一樣。然而,在疫症之中,有的病人可能有挾濕的情況,有的則有暴寒宿痞蓄血的情況,或是邪實正虛的情況等等,這些都是疫症中常見的變化。所以,我收集了前人的治療方法,附錄在後面。
疫痧傳染而六氣八風不傳染何也緣六氣八風可知可避而疫則不可知不可聞而避也蓋六淫之氣本自太和而為歲氣司天浸淫過度此淫字之所以名也然天地間苟無此氣相推運行則生化收藏之道盈虛消長機乎息矣故岐伯謂六氣八風人當知避則是寒也人知其為冷暑也人知其為熱風濕燥火知其為風濕燥火是六淫之默運可驗而知矧八風之潛來莫知警避故雖嚴寒酷暑之盛行疾風暴雨之驟至氣似猛於時行而必無傳染之患良以此能知能避故也惟疫也不可知或歲值不承或天符不應或在泉所侮或司天獨勝其至也非時其形也無定雜賦六淫之內流行八風之中冒玄府而不知感呼吸而莫覺人在氣交之中蒙被氣化猶白之能採苟非堅實之質孰能涅而不淄以故彼染此傳如磁引鐵感其深淺發為重輕一夫抱疴四方風動易曰或繫之牛又曰邑人之災故能與時消息五類行災雖知之而已染且避之而盛傳矣可不畏哉
白話文:
瘟疫可以傳染,而六氣八風卻不會傳染,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六氣八風是可以預知和避免的,而瘟疫卻無法預知和避免。六氣八風的氣本質上是從太和之氣演變而來的,並被當作了一年的氣候,浸淫過度後纔有了「淫」這個字的稱呼。然而,天地之間如果沒有這些氣的相互推動和運行,那麼生化收藏之道以及盈虛消長的規律就不存在了。因此,岐伯說六氣八風,人應該懂得規避。也就是說,寒氣來時,人們知道天氣寒冷;暑氣來時,人們知道天氣炎熱;風、濕、燥、火這些氣候來襲時,人們也能知道。六淫的運行是能夠被觀察和預見的。況且八風的潛藏和來臨是無法被預知和迴避的,所以即使是嚴寒酷暑的盛行,疾風暴雨的驟至,氣勢雖然比時行猛烈,但肯定不會造成傳染。這是因為人們能夠知道和避免它們。只有瘟疫是無法預知的。有時一年中時運不順,有時天符不應驗,有時泉水被人侮辱,有時司天獨勝。瘟疫的到來沒有時間和形式的規定,而是夾雜在六淫之中流行,並在八風之中潛伏,人們不知不覺地受到侵襲,在呼吸中就染上了瘟疫。人在氣候變化的環境中,受到氣候的影響猶如白色的衣服容易被染污一樣。如果沒有堅實的體質,誰能不被染污呢?因此,瘟疫可以像磁石吸引鐵一樣傳染給人,感染的深淺決定了病情輕重。一個人染病,四方風動,易經說:”懸掛起來的鈴鐺被牛帶走”;又說:“鄉村人的災難”,所以瘟疫能隨著時運的變化而變化。即使是五種瘟疫行災,人們即使知道也會被感染,即使躲避,瘟疫依然能盛行,你能不畏懼嗎?
天有非時之氣地有旱澇之偏上下相摩氤氳鼓盪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蘊結於中曰瘟障散於外者曰瘴沉埋欲降而不降者謂之霾冒霧欲升而不得升者謂之霧是皆天地沴郁之氣漫無所泄感觸萬物役使行災謂之天行故其役於物也如天之使役是故謂之疫其厲於人也如雷之壯厲是故謂之厲其感也潛滋而暗長故積之也深其發也一泄而無遺故發之也暴而蒙其氣者則無論草木鳥獸百穀昆蟲凡神機氣立根外根中者莫不薰染及之故雞犬每斃於災㾮禾稼亦傷于于蟊螣人染之則痧喉互發街巷盈村其肆瘧實烈於八風而傳染尤嚴乎六氣爰疫之中具有一義存焉疫痧時氣吸從口鼻併入太陰氣分者則爛喉併入陽明血分者則發痧太陰者肺臟也主喉而厲氣陽明者胃腑也主咽而屬肌肉喉通呼吸之氣行乎五臟咽為飲食之道六腑源頭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是以口鼻吸入咽喉傳導之肺胃交承之一臟一腑同受疫邪一氣一血各呈其象故爛喉者色多白病在肺而屬氣發痧色多赤病在胃而屬血其實同為一症一發於咽喉之地一達於肌肉之間移步以換形固形而名別耳故在肺則曰爛喉在胃則曰發痧故名曰爛喉痧
白話文:
天有不正常的風氣,地有旱災、洪澇之類的偏頗現象,上下相摩擦,氤氳鼓盪,導致清爽的陽氣不能升起,污濁的陰氣不能下降,積聚在中心就叫做瘟疫,散佈在外面就叫做瘴氣,沉積阻塞想降下來而不能降下來的叫做霾,霧氣想升上去而不能升上去的叫做霧,這都是天地間鬱結不暢的氣體,漫無散發之所,感觸萬物,役使它們去製造災禍,叫做天行。所以它對萬物的役使,就像天的使役一樣,所以叫做疫。它對人的傷害,就像雷的威猛強勁一樣,所以叫做厲。它的感染是潛伏滋長、暗中增長,所以積累很深;它的發作是一下子全部傾瀉出來,所以發病很猛烈。被氣息感染的人,不論是草木鳥獸、五穀昆蟲,凡是神機、氣機、立根在外,根源在內的,沒有一個不薰染而感染到的,所以雞犬往往死於災禍,禾稼也受到蟲害的損傷。人感染上就會喉嚨潰爛、痧氣交相發作,街巷村莊裡到處都是,它的肆虐之烈實在大於八風,而傳染比六氣更嚴重。所有疫症,都有共同的道理存在其中,疫痧時氣從口鼻吸入,並入太陰氣分,就會喉嚨潰爛;並入陽明血分,就會發痧。太陰是指肺臟,它主導喉嚨,而厲氣屬於陽明,即胃腑,它主導咽喉而屬於肌肉。喉嚨通行呼吸之氣,運行於五臟;咽喉是飲食的通道,是六腑的源頭。所以喉嚨主天氣,咽喉主地氣。因此從口鼻吸入的氣息經咽喉運送,使肺胃相交承接的臟腑同時受疫邪侵襲,一氣一血各顯其像,所以喉嚨潰爛的顏色多是白色,疾病在肺,屬於氣;發痧的顏色多是紅色,疾病在胃,屬於血。它們實際上是同一種疾病,一個發作在咽喉部位,一個到達肌肉之間,位置改變而換了個樣子,形狀改變而名稱也不同。所以發生在肺就叫做喉嚨潰爛,發生在胃就叫做發痧,所以名稱就叫做喉嚨潰爛發痧。
毒邪傷形形因腫潰疫痧有之故曰疫中有毒疫者郁也即濁陰之地氣鬱結不散復投於人以為厲故又謂之疫也前賢吳又可葉天士悉以瘟疫統論而吳鞠通則又統為溫病名義未分而其實瘟者溫也乃司天溫熱之氣醞釀流行蘊於萬物以成災故謂之瘟也瘟病而不腫者乃本司天醞釀之溫熱氣疫痧而兼腫者實根濁陰鬱結之地氣疫毒濁瘟毒也一在氣一在血也經曰喉主天地咽主地氣天地者在氣則為清陽濁陰在人則為氣與血也故疫症之中有爛喉發痧之別者乃分人手之清陽濁陰與夫氣與血也人身手太陰主氣然其經實多氣多血故爛喉之中有紅爛白腐之二者乃少太陰之氣與血也人身足陽明主肌肉以其經氣血俱多故發痧之中有丹痧白疹之二者實陽明之氣與血也緣丹痧之中發系血為毒乾血即敗壞而變色於是肌膚漸腫露出痧點外呈即是疫毒之邪遊溢胃之經絡傳從血分達出譬猶他邪之從汗解緣他邪無毒得汗可解獨疫邪有毒而毒必災形故或癢或痛或爛或癍血分之毒盡透乃已又考麻痘二症麻發先天之陽毒痘發先天之陰毒雖發所當發然必借天行時氣以引之而後人身之毒方出天行者疫也由是以觀同氣相求疫能引發痘麻之毒則是疫中有毒不待明矣然則痧喉一症先天之毒雖無時行之毒必有症固不比於痘麻亦可借痘麻以譬之而痧實發乎疫毒也又明矣
白話文:
病邪傷害肌體,出現腫脹、潰爛、疫瘡等症狀,因此說瘟疫中含有毒邪。所謂毒邪,是指陰寒之地的氣氣鬱結不散,再次侵入人體而為害。所以也把瘟疫叫做疫邪。前代名醫吳又可、吳鞠通等,都把瘟疫統稱為溫病,但名義沒有分清楚。其實,瘟是溫熱之氣,是指司掌天時溫熱之氣蘊生流行,積醞於萬物,釀成災禍,因此稱為瘟。瘟病如果沒有腫脹,就是純粹由司掌天時生成的溫熱之氣所引起。疫瘡兼有腫脹,實際上是根源於陰寒鬱結之地的氣所造成的毒邪之氣,疫毒濁邪與瘟毒濁邪,一個在氣,一個在血。經文上說:「喉嚨主宰天地,咽喉主宰地氣」,天地在氣是指清陽之氣,濁陰之氣在人體則是氣與血。因此在瘟疫症狀中,出現喉嚨潰爛、疹子發出紅點或白斑,是區分人體清陽濁陰與氣與血的症狀。人體手太陰經主氣,但它的經絡實際上有氣有血,所以喉嚨潰爛有紅腐、白腐兩種,是缺了手太陰經的氣與血。人體足陽明經主宰肌肉,它的經氣與血液都很充足,所以疹子發出紅斑、白疹兩種,實際上就是足陽明經的氣與血。由於紅疹之中,病因與毒邪有關,血被毒邪侵蝕,乾枯的血敗壞變色,因此皮膚逐漸腫脹,出現疹點外顯,這是疫毒之邪遊歷胃經絡,從血分傳達出來的,猶如其他邪氣從汗孔排出。由於其他邪氣沒有毒,只要用汗可以排出。惟獨疫邪有毒,而毒一定會侵害肌體,所以有的發癢或疼痛,有的潰爛或生瘡,只有血分之毒完全排盡,症狀才會消失。此外,考察麻疹、痘瘡兩種疾病,麻疹發的是先天的陽毒,痘瘡發的是先天的陰毒,雖然發的是固有的毒,但一定要藉助當令的天行時氣引發,人體的毒才會發作。疫毒就是引發痘疹之毒的天行時氣。因此,觀察到同類氣味相求,疫毒能引發痘麻之毒,可知,瘟疫含有毒邪,不待明說。但是,疹瘡、喉嚨潰爛等症狀,先天的毒雖然沒有疫毒,但症狀一定存在,本來就不能與痘麻相比,但也可以藉用痘麻來比喻,而疹瘡實際上是疫毒發作的症狀,也就不言而喻了。
爛喉與痧乃氣血同病內外異形之故而云間朱鐵山獨創痧本喉末之論是不知氣血之形當有別耳其論謂痧邪之發必先見咽喉腫痛是厲邪痧子為本咽喉咳嗽為末而諸醫偏重於咽喉而忽於痧子捨本求末執守內經諸痛屬火紅腫為熱之說急進寒涼遏伏厲邪以致體弱者病勢轉重而醫猶謂病重藥輕寒涼倍進痧毒內陷喉閉疫升命歸泉路要知頭面腫赤乃痧毒外達之勢正當表散開達毒自不留直待腫退痧回鼻流清涕方進涼血清解靡不速效按鐵山初宜表散繼宜涼血之論誠可謂知所先後矣若以發痧為本而宜散爛喉為末而宜涼則是疫有二邪一病兩治緣痧邪之發氣血有分形痧喉無本末治之之法皆當一本於痧均要先解後涼抑或涼解雙用斷不能以痧為本而宜散以喉為末而宜涼也至內經諸痛屬火紅腫為熱二語諸醫執論痧喉何嘗不是經又曰火鬱發之諸醫若更執此以治疫則於痧喉一症當無剩義是內經之旨本詳明而領經之趣則自晦非執之咎實執而不化之咎若陳耕道疫痧方中所論表邪末也火熾本也二語確是深明本末之理而吾婣洪麗川當謂痧喉一症名雖兩殊實則一病分呈乎內外耳玩味斯言真一語道破推而治疫得其旨矣
白話文:
爛喉和痧都是由氣血病變而引起的,只是內外表現不同罷了。中間有位朱鐵山獨創了「痧本喉末」的理論,認為痧邪的發作必定先見咽喉腫痛,毒邪痧子為本,咽喉咳嗽為末,諸多醫師偏重於咽喉症狀而忽略了痧毒,捨本求末,執著於內經「諸痛屬火,紅腫為熱」的說法,急進寒涼藥物抑制毒邪,導致體弱者病情加重,而且醫生還認為是藥物太輕,寒涼倍進,導致痧毒內陷,喉嚨閉塞,疫氣上升,最終喪失性命。要知道,頭面腫脹發紅是痧毒外達的表現,應該及時表散開達,毒氣自然不會停留,等到腫消痧退、鼻流清涕時再進涼血清解的藥物,沒有不迅速見效的。朱鐵山一開始主張表散,繼而主張涼血的理論,確實可以說他知道先後次序了。如果認為發痧是本,應該表散;爛喉是末,應該清涼,那就像疫症有二邪一病兩治一樣,由於痧邪的發作,氣血有區分,痧喉沒有本末,治療方法都應該以痧為本,均要先解後清涼,或者清涼解毒雙管齊下,絕對不能以痧為本而應散,而以喉為末而應涼。至於內經中「諸痛屬火,紅腫為熱」這兩句話,諸多醫師執著於論述痧喉,怎麼不是經典呢?又說「火鬱發之」,諸多醫師如果再執著於用此法治療疫症,那對痧喉這一症狀來說就沒有剩餘的意義了,這說明內經的旨意本是詳明的,掌握經典的趣味卻自晦,不是執著的錯,而是執著卻不理解變動的錯。就如同陳耕道在《疫痧方》中所論述的「表邪末也,火熾本也」兩句話,確實深刻地闡明瞭本末的道理,我謙虛地認為,洪麗川所說的「痧喉一症,名雖兩殊,實則一病分呈乎內外耳」,玩味這句話,真是一語道破,推而廣之,治療疫症就得到要領了。
疫痧一症,不外熱毒二氣,互結而成熟為火之餘。故熱勝則腫,毒勝災膚。然熱非清涼不解,而毒非芳香不除;即以清涼解毒,芳香逐穢八字,為治疫要領。再視其氣血重輕,隨症通變而治。疫之法,要不出此八字範圍。至推拿、針刺,其法最古,大旨多為痹症而設。痹者,氣機阻閉,不得流通之謂也。針之義,如以管入水,閉其上則下不出,旁穿一隙,則水自泄。故人病痹不通,即刺以經穴,以通其氣;推拿毛竅,以疏其氣。非謂針刺可泄毒邪也。蓋毒既入於經,豈一針之微,遂能使毒泄出?故針法有補有瀉。若陰虛火旺,血不營經而為阻痹,或寒凝經絡而為痛痹,針之即所以瀉其氣而使通;又恐經氣過泄,故又以針補而閉之。若病非痹症,可毋庸多用針刺,徒傷經絡。是以《素問》謂:“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出入閉,則生機化息。”故針之用,在乎通,而非所以泄毒也。
痧喉症,不挾風寒外遏者,只宜疏託外達,忌用溫燥發表。蓋疫為陽邪,而發散大都陽藥,動則胃津腎液被劫消亡。若無結胸內陷症者,只宜甘涼泄熱,忌用寒消導。往往痧勢將達,反為寒涼遏伏。故葉天士以發散消導為疫家大戒,意旨良深。竊謂疫根於熱,雖曰口鼻吸受,肺胃感邪,然以類相從,君相二火亦當內應。故每直布三焦,逆傳脆絡,則邪在裡而不在表。使以燥劑表之,是重虛其表而反實其裡,勢將逼成內陷。若從玄府染受者,受者未經,營衛病在表而不在裡,使以下劑導之,則裡氣愈虛,表邪愈實,亦將引邪內陷。故發散消導,均有貽誤。
嘗考諸家論說,每謂初失之表,誤用寒涼,將邪遏伏,確論名言,實有見地。第恐拘過之輩,不察表裡之由,不分病勢輕重,視寒涼為畏途,奉發散為圭臬,成見實足貽害。故虞山陳耕道謂:“治疫之要,當於一發之時,見其勢之順逆,宜散宜涼,一決無誤,斯為老眼。”此論誠有膽識,濁折其衷。故將前賢二說引而伸之,以明用藥之方。重者勿拘成格。
白話文:
瘟疫的發病原因不外乎熱毒二氣互相結合成火成毒,所以熱毒盛則腫毒成穢,因此治療疫病的主要方法是清涼解毒,芳香逐穢,再視氣血虛實,隨症通變。推拿針刺是古老的治療方法,主要用於治療痹症,痹症是由於氣機阻閉不通。針刺的原理是將管子插入水中,堵住上端,水就會往下流出,刺破一處,水就會自己流出。所以,當人得痹症不通時,就用針刺經穴來通氣。推拿毛孔可以疏通氣血,但這並不意味著針刺可以祛除毒邪。毒素一旦進入經絡,豈是一針之微就能使毒素排出。因此,針法有補有瀉。若陰虛火旺,血不營經而導致阻痹,或寒凝經絡而為痛痹,針刺即可瀉氣通氣。但又擔心經氣過度洩漏,所以又用針補而閉之。若病非痹症,就不必多用針刺,以免損傷經絡。素問說:“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出入閉則生機化息。”因此,針灸的作用是通氣,而不是祛毒。痧喉症不伴隨風寒外遏,只宜疏託外達,忌用溫燥發表,因為疫為陽邪,發散多則胃津腎液被劫消亡。若無結胸內陷症者,只宜甘涼泄熱,忌用寒消導,否則痧勢將達,反為寒涼遏伏。因此,葉天士將發散、消導視為疫病的大忌,意旨十分深遠。我認為,疫根於熱,雖說口鼻吸受,肺胃感邪,但以類相從,君相二火亦當內應,故每直布三焦逆傳脆弱的絡脈,則邪在裡而不在表,用燥劑表之,是重虛其表而反實其裏,勢將逼成內陷。若從玄府染受者,病在表而不在裡,使以下劑導之,則裡氣愈虛,表邪愈實,亦將引邪內陷。故發散、消導均有貽誤。我曾經考究諸家論說,每謂初失之表誤用寒涼,將邪遏伏,確論名言,實有見地,但恐怕拘泥於此的人不察表裡之由,不分病勢輕重,視寒涼為畏途,奉發散為圭臬,成見實足貽害。因此,虞山陳耕道說:“治疫之要,當於一發之時,見其勢之順逆,宜散宜涼,一決無誤,斯為老眼。”此論誠有膽識,濁折其衷,故將前賢二說引而伸之以明用藥之方,重者勿拘成格。
臟腑之質有勝有偏呼吸之司氣無二息若肺氣實而胃氣虛者胃腑受邪宜發痧而不爛喉若肺氣虛而胃氣實者肺臟感疫宜爛喉而不發痧何以發痧者每不爛喉爛喉者多兼發痧綠肺主呼吸聲息飲食與胃相依況肺脈起於中焦下絡胃之上口賁門之地肺家既見爛喉喉毒隨吸入胃胃家吸受肺毒是以必兼發痧縱輕微不覺必膚養依稀此爛喉無不發痧者以此又內經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是以肺病胃正上行極而下也順也胃病不害於肺者乃疫為陽邪不應下行極而上也亦順也故發痧每不爛喉爛喉多兼發痧者又以此也
白話文:
人體臟腑的體質各有勝弱,呼吸所司的氣只有一種。假使肺氣盛而胃氣虛,胃腑受邪氣宜發痧而不會爛喉,假使是肺氣虛而胃氣實,肺臟感應疫氣宜爛喉而不發痧。凡是為什麼發痧者常不會爛喉,但是爛喉者多夾帶發痧,原因是肺主呼吸,飲食與胃相互依靠,況且肺脈起始於中焦,下繋胃的上口賁門的地方,肺部既然產生爛喉,喉的毒氣會隨著吸氣進入胃,胃部吸受肺的毒氣,所以必定夾帶發痧,即使輕微沒有感覺,必定皮膚呈現隱隱泛紅的樣子,因此爛喉不會不發痧。
基於這個原因《內經》說:陽症上行達到極點而下行,所以肺病胃氣正盛而上行達到極點而下行,這是順暢的。胃病但不會害及肺,是疫氣是陽邪,不應下行達到極點而上行,也是順暢的。因此發痧常不會爛喉,爛喉大多夾帶發痧的原因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爛喉治肺固當然矣然宜防範及胃其故有二內經曰喉者前其形堅健咽在後其質和柔前後雖有區分然在懸雍以下會厭之間分氣食二管爛處乃是咽喉交互之所肺胃未判之區安可治肺略胃此胃之不可偏廢者一也又以咽喉呼吸聲息飲食與胃依隨如影之從形更宜防範胃家此胃之不可偏廢二也故曰治喉防範胃即是上二治未病
白話文:
治療喉嚨疾病當然要固護肺部,但也要注意防範胃部。原因有兩個:一是《內經》中說,喉嚨在前面,它的組織堅硬而強健;咽喉在後面,它的組織柔和而柔軟。雖然前後有區分,但在懸雍垂以下、會厭之間,分出氣管和食道兩條管道。喉嚨潰爛的地方,正是咽喉交接的地方,是肺部和胃部分界不清的區域,怎麼可以只治療肺部而忽視胃部呢?這是胃部不可偏廢的一個原因。二是咽喉呼吸聲息,飲食與胃緊密相隨,就像影子跟隨著形體一樣,更應該防範胃部。這是胃部不可偏廢的另一個原因。所以說,治療喉嚨疾病,要防範胃部,就是上文所說的「治未病」。
痧之順逆大都先發胸背而後四肢者順先自頭面而後腿足者亦順而痧之色要在紅勻不在多寡如鮮紅細碎著手有痕者吉周遍均勻肌膚作癢者亦吉徐徐緩達從里透出者亦吉凡此之類雖多如雲錦亦不為凶若驟如紅紙者為胃熱極盛包紫且黑者熱毒灼動陰血全黑者胃爛不治然黑而暗亮者必在氣血充足之人亟進涼血泄熱間有一二挽回惟黑而暗者必死若痧雖黑四邊隱隱帶赤色者為火鬱內伏大用涼血解毒尚冀轉紅可治若驟形滅沒神色昏迷者為內陷肌膚作癢者營衛猶和膚燥無汗者毒灼液干難於透達痧透後點上白泡累累者並非痧𤺋豆發乃是熱毒極盛猶不足以盡其毒故點上再加白泡泡大而有漿者多凶痧後遺毒發於腮項者難治汗後痧隱者險四肢浮腫而亮者多敗十日之間
白話文:
痧的順逆,大都先從胸背發出,然後蔓延到四肢為順。先從頭面發出,然後蔓延到腿足也是順的。而痧的顏色要在紅潤均勻,不是在多或寡。例如鮮紅色、細碎,而且用手觸摸有痕跡的是吉兆。如果周遍均勻,皮膚發癢的也是吉兆。慢慢緩和地從裡向外透出來的,也是吉兆。凡是屬於這一類的,即使像雲錦一樣多的痧,也不是凶兆。但如果突然像紅紙一樣的痧,是胃火極盛所致。如果包著紫色的並且發黑,是熱毒灼動了陰血。如果是全黑的,是胃腸腐爛,無法醫治。但是,如果黑而暗亮,必定是氣血充足的人。趕緊進服涼血、洩熱的藥,還有一兩成機會挽回生命。只有黑而暗的,必定死亡。如果痧雖然是黑的,但是四邊隱隱帶著赤色的,是火鬱閉鎖在體內,大量服用涼血、解毒的藥,還有希望轉成紅色,可以醫治。如果突然消失,神情昏迷的,是痧向內陷入。皮膚發癢的,營衛之氣還和諧。皮膚乾燥沒有汗的,是毒熱灼傷了津液枯竭,難以透達。痧透出之後,點上密密麻麻的白泡,並不是痧疹發出,是熱毒極盛,還不足以發泄其毒,所以再點上白泡。泡大而有漿的,多為凶兆。痧後,遺毒發於腮項的,難以醫治。出汗後痧隱藏起來的,危險。四肢浮腫而且發亮的,多半失敗。十日之間死。
喉中小粒其色多白者乃邪發於太陰氣分者故俗有時喉肺白爛之名若素有伏寒或挾濕邪者爛痕亦多白色太都白為肺金本色無系重輕若白而且腐狀如粉皮者乃氣分大傷為難治若白爛喉展開穿及鼻孔者俗名天白蟻難治若色現鮮紅及紅點者乃疫於太陰血分吹藥多涎者熱雖盛而液尚未傷易治若吹藥而涎不生者津液大虧難治若痧透後而爛喉尤甚者為外毒雖鬆內毒尚猛屬險症若喉內爛而外腫且堅者為毒結喉間無從發泄雖治若爛至喉底不見好肉者為敗眾多斃於五日之內
白話文:
喉嚨裡面的小顆粒,顏色多為白色的,是邪氣發於太陰氣分所致,所以俗話有時稱之為「喉肺白爛」。如果有舊有的伏寒或夾雜濕邪,爛痕也多為白色。通常白色是肺金的本色,沒有什麼嚴重的症狀。如果白色並伴有腐爛,狀如粉皮,則是氣分嚴重受傷,難以治癒。如果白色爛喉展開穿到鼻孔,俗稱「天白蟻」,很難治癒。如果顏色鮮紅或有紅點,則是邪氣侵害太陰血分,吹藥時多有涎液,雖然熱毒盛行,但體液尚未受損,容易治癒。如果吹藥後不產生涎液,津液大虧,難以治癒。如果痧氣透發後,爛喉更加嚴重,則為外毒雖然鬆解,但內毒仍然猛烈,屬於險症。如果喉嚨內部腐爛,外面腫脹且堅硬,是毒結在喉嚨之間,無法發泄,即使治療也很難奏效。如果腐爛到喉嚨底部,看不到好肉,則為敗症,大多在五天之內死亡。
爛喉而噴嚏者肺機開泄為吉呃逆者毒火上逆為凶嗆然而咳者毒火上攻射其肺係為險頻聲而咳者邪襲肺經為吉爛喉而不咳嗽者為險失音者肺熱葉焦氣促者熱盛灼金
白話文:
-
喉嚨潰爛並且打噴嚏,肺氣得以宣洩為吉兆;呃逆不止,毒火上攻為凶兆。
-
嗆咳不止,毒火上攻,衝擊肺部,情況危險。
-
頻頻咳嗽,外邪侵襲肺經,為吉兆。
-
喉嚨潰爛但不咳嗽,情況危險。
-
失聲,肺熱葉焦。
-
氣促,熱盛灼傷肺金。
痧症面腫目赤者以疫為陽邪而頭為諸陽之會以陽重陽故頭目多見赤腫而吳又可溫疫論謂腫是兼有水腫而發又謂里邪失下表裡氣滯而然按此二症或亦有之而疫之腫乃內經熱勝則腫之腫雖無兼症亦應見腫
白話文:
痧症患者面腫、眼睛發紅,是因為疫病屬於陽邪,而頭部是諸陽之會,陽氣太盛,所以頭部和眼睛容易發紅腫脹。吳又可的《溫疫論》中說,腫是兼有水腫而發生的,又說裡邪不走下,表裡氣滯,就會導致腫脹。依照這兩種說法,或者也可能有這種情況,但疫病引起的腫脹是《內經》中提到的熱勝則腫的腫脹,即使沒有兼症,也應該會出現腫脹。
痧之脈宜弦數有序忌軟弱無序若況而伏者為邪未達出宜進疏託數大而空虛者為正弱邪勝宜勿傷正氣陽症見陰脈者難治
白話文:
痧症的脈象應當是弦硬有力,脈來快而有規律,忌諱脈軟弱無力,沒有規律。如果脈象突然沉伏不顯的,是邪氣還沒有到達體表,應該推陳出新,疏散外邪,脈象呈現數次而空虛,是正氣虛弱邪氣盛,應該要儘量避免損傷正氣,如果陽症患者出現了陰脈的徵狀,就比較難治了。
面色紅而亮者為火盛青而滯者為毒盛內伏㿠白而呆者為風伏寒邪青黯而喉不爛或不甚爛者為素伏濕邪治之之法在寒濕附及者治𠫵辛熱濕熱附及者治用辛涼
白話文:
-
臉色紅而發亮的,是火氣太盛。
-
青色而晦暗的,是毒氣內伏太盛。
-
蒼白而呆滯的,是風寒之邪伏留。
-
青黯色而喉嚨腫痛不癒或不甚腫爛的,是濕邪素伏。
-
治法:寒濕附著的,用溫辛熱藥治療。濕熱附著的,用辛涼藥治療。
鼻煤者乃胃脈起于山根胃熱極而根源應之故煤鼻紅而扇者乃鼻為肺竅肺胃之氣均為熱傷正氣不支而欲絕初起一團黑色繞於鼻間者乃胃家伏毒已甚鼻衄者乃胃脈下挾鼻孔胃熱湧血上行溢從鼻竅而出
白話文:
鼻子有黑色鼻涕的人,是胃經從鼻根開始的,胃的熱氣過於旺盛,而鼻子的根本就做出了回應,所以鼻涕黑色,並且有鼻涕流出的現象。鼻子紅而扇動的人,是鼻子是肺的竅穴,肺與胃的氣都被熱氣所傷,正氣沒有支撐而快斷氣了。剛開始時,鼻樑之間有一團黑色的鼻涕,是胃裡的毒氣已經很嚴重了。鼻子出血的人,是胃經向下夾雜在鼻孔,胃的熱氣湧動,血液往上走,從鼻孔流出來。
舌苔灰而賦者為濕熱上騰邪未化火純白而膩者為素挾寒邪均宜疏達舌赤多刺者為邪已化火宜清化舌絳中黑者為津液虧耗宜救液舌白中絳者為外束寒邪宜雙解舌絳且縮者為熱陷心營宜育陰舌苔黃厚者為熱將解宜清胃熱
白話文:
-
舌苔灰而濕潤,表示濕熱上騰,邪氣尚未化火。
-
舌苔純白而膩,表示素體虛寒,邪氣挾寒。
-
舌頭發紅、有很多刺,表示邪氣已經化火。
-
舌頭絳紅,中間有黑色的斑點,表示津液虧耗。
-
舌頭白色,中間有絳紅色的斑點,表示外束寒邪。
-
舌頭絳紅且縮小,表示熱邪陷於心營。
-
舌苔黃厚,表示熱即將消解。
唇絳者乃陽明之脈環於唇為胃液虧唇紫而裂者為胃液涸宜救液
譫語者為邪陷心胞不譫語而鼾睡迷悶喉有痰聲者為毒霧濛開清宮最防內陷
嘔惡者藉泄胃熱為吉欲吐不吐干惡神呆者為胃邪將犯心營
便閉者胃有燥糞為火結 腹痛者最忌為悶痧
白話文:
嘴唇發紅是陽明經脈循行到嘴唇,代表胃液不足。嘴唇發紫且裂開,則是胃液枯竭,需要補充水分。
說胡話是邪氣入侵心包,不說胡話卻鼾聲大作、昏昏沉沉、喉嚨有痰聲,則意味著毒氣瀰漫,要警惕內陷。
嘔吐是洩去胃熱,是個好現象。想吐卻吐不出來,還伴隨神志呆滯,則是胃邪將要侵犯心營。
便秘是胃中乾燥,糞便積聚成火。腹痛最忌諱的是悶痧。
惡寒者為外邪侵衛惡寒而後熱者乃邪既入衛則隨衛氣以出入遂常熱而不復惡寒治之之法要乘其未熱之先或寒熱交作之際疏而達之攔其入營之路
白話文:
怕冷是邪氣侵襲表衛所致。怕冷後發熱是邪已入表衛,隨衛氣出入而引起的。就會一直發熱,不再怕冷。治療這種病的方法要趁還沒發熱之前,或發熱、發冷交替出現時讓寒邪發散通暢,阻斷它進入營衛的路徑。
有汗者心液足為吉無汗者心液虧防內陷
足無汗者乃疫為陽病陽病之情應由上行極而下邪未及於足陰故足應無汗非關汗出不遍也
白話文:
有出汗的人表示心血充足,是好的徵兆;沒有出汗的人則可能心血不足,要防範病情往內深入。
腳部沒有出汗是因為屬於陽性的疫病,這種病的情況通常是病邪從上方發展到極限後才會影響到下方。病邪尚未影響到屬陰的足部,所以腳部不出汗,這並不是因為汗水沒有遍及全身。
便溏而色黝者以大腸為肺之表乃邪從表泄正是解機若黑亮有光黏稠如漆者乃熱極旁流反為不美蓋疫毒之邪內干臟腑在正氣盛旺之人則邪流腸腑從便而泄腑毒即可驅除若症虛邪實之人則邪布三焦滯留腸胃劫動陰血化腐脂膏侵無所泄溢從地道旁流而出形似瘀血凝結而成不堪其臭有象之邪雖泄無形之毒方張莫謂蔻去城空乃是盈中溢外亟用重濟清化以淨臟腑之邪未可再事狐疑誤認邪從表泄是熱極旁流一症生死一大關鍵幸勿忽諸
白話文:
如果大便稀薄且顏色發黑,那麼大腸就是肺臟的表裏,邪氣從表裏排泄出來,那是解毒的徵兆。但如果大便是黑亮且有光澤,黏稠像油漆一樣,那麼是熱毒過盛,反而是不妙的現象。
這表明疫毒之邪已經內臟侵犯臟腑。如果正氣旺盛的人,邪氣就會流竄到腸胃,通過大便排出,腑毒就能夠被驅除。但如果症狀虛弱,邪氣實,邪氣就會布滿三焦,滯留在腸胃,劫持陰血,化成腐敗的油脂,侵蝕,無法排泄,從下水道旁流而出,看起來像瘀血凝結成塊,氣味難聞。
有形之邪雖然排出體外了,可是無形的毒素卻在蔓延。不要以為從大便中排出黑色的東西,就是好的現象,其實是內臟中的毒液溢出來了。必須趕緊使用重劑清熱化濕的藥物,來清除臟腑中的毒邪。不能再猶豫不決,誤認為是邪氣從表裏排泄,是熱毒過盛的一種症狀。生死之間的關鍵,不容忽視。
爛喉而口鼻者有牙疳穿腮等症其氣皆發於口中非從喉內達出若無牙疳各症而臭穢之氣逼人從喉間達出者為肺胃化腐之機蓋跡雖未形而機則已露爛喉之消息系乎口臭之重輕不徒喉爛之深淺若使一聞此氣無論爛與不爛亟進清涼化毒治其未病斯謂上工
白話文:
嗓子糜爛而口鼻有臭氣的人,一般都有牙齦糜爛或腮腺穿孔等病症,這些氣味都是從口中發出來的,而不是從喉嚨內部散發出來的。如果沒有牙齦糜爛等病症,而仍然有臭氣從喉嚨間散發出來,那就是肺和胃在分解腐敗物了。儘管症狀還沒有很明顯,但是跡象已經出現了。嗓子糜爛的徵兆與口臭的輕重程度有關,而不僅僅是嗓子糜爛的程度。如果一聞到這種氣味,無論是糜爛還是不糜爛,都要及時服用清涼解毒的藥物,在疾病發作前進行治療,這就是高明的醫術。
口為脾之竅胃為脾之表而胃之脈起鼻上額挾口循頰故胃熱極而上騰則口唇糜腫芒刺有濃色紅者疫熱雖盛未入陰營色紫或黑者陰血已動乃為險然較之口鼻症屬略輕若僅口糜而色紫黑者尚非絕症第口鼻盡有不口糜而口糜斷無不口臭分別之處一自口中呼出一僅唇外難聞法以上用輕宣下清胃熱因勢利導之上下兼賅方無遺漏
白話文:
嘴巴是脾臟的竅道,胃是脾臟的表層,而胃的經脈從鼻子上額頭開始,經過嘴巴,圍繞著臉頰分佈,所以胃熱嚴重而向上升,就會導致嘴脣糜爛腫脹,長滿膿瘡,顏色發紅;如果疫熱很盛,但是還沒有侵入陰血,顏色就會發紫或發黑;如果陰血已經受到影響,就會非常危險。但是,與口鼻症相比,這種情況相對較輕。如果只是嘴脣糜爛,顏色發紫或發黑,那還不是絕症。此外,口鼻症不一定都會導致嘴脣糜爛,但是嘴脣糜爛的人一定會有口臭。區分它們的方法很簡單:只要用嘴巴呼出一口氣,如果只有嘴脣外面聞到異味,那麼就屬於輕症。
根據上述原理,我們可以採用輕宣下清法,以宣洩胃熱,並因勢利導,兼顧上下,這樣方子就沒有遺漏了。
齒乃腎之餘齦為胃之絡胃陰灼耗則腎水之源難於既濟而中之火應震為雷胃液腎津源根一派齦牙唇芒硝絡貫通故胃陽血動則齦中血色黃如敗醬胃熱極盛則齒燥如石而有光腎陰血動則齦中血瓣紫如黑漆腎液耗干則齒枯如骨而無彩甚至齒黑忽然脫落抑或穿腮牙疳均為極險之症亟用下奪之方以潛龍雷之火不使腎液煎枯庶免陰從下竭更𠫵育陰之劑以冀赤地流膏勿令胃液消亡致使陽從上厥
白話文:
牙齒是腎臟餘氣所生,與胃部的經絡相連。當胃陰虛火旺時,腎水之源難以滋補,導致胃火旺盛,如同雷電震動。胃液和腎液的根源相通,因此當胃陽血旺盛時,牙齦中的血色就會黃如敗醬。若胃熱極盛,牙齒乾枯如石,且有光澤。當腎陰血虧虛時,牙齦中的血色會紫如黑漆。若腎液耗盡乾枯,牙齒乾枯如骨,且沒有光彩。甚至牙齒變黑,突然脫落、腮部穿孔,牙齒腐爛等都是非常嚴重的症狀。需要及時使用瀉下之藥,以熄滅腎臟的虛火,防止腎液枯竭,避免陰液從下部耗盡。同時,還需配合滋補陰液的藥物,以期滋潤乾燥的土壤,防止胃液消亡,導致陽氣從上部耗散。
時行疫氣非風不傳故列子謂風為大塊之噎氣雖陰霾不開之氣一遇風鼓盪之即從其化而為陽矣故疫屬陽邪而陽淫熱疾初感在表雖屬惡寒然邪之來本於火熱此雙解之涼散兼施者一也至惡寒之故乃風傷於衛熱傷於氣故衛氣不敵而退縮邪即勝之而寒作矣陽邪鼓動最速既侵衛分旋隨衛氣以相出入又從衛化而為熱所病原者於衛本無損於陰營然久戀衛而不祛將風勝則動熱勝則腫於是陽亢陰消陰亦灼耗而營傷矣所以疏達養陰不能偏廢此雙解法之所以當施者二也又若初起神呆痧點隱約燥熱爛喉來勢猛烈者當此之際使認症不清而以小劑嘗試直是優柔養奸必致釀成巨患譬之車薪杯水適以增焰何能止炎若僅以苦寒從事不加雙解則是不通風火之情激成燎原之勢勢必猛烈猶甚氣焰愈增推疫之氣從風從火風火相生變端甚速然風之惟性宜疏而火之情尚達所以涼劑中必兼疏達也以此蓋寒涼之性非下即閉適與疏達相反實是拂其情性何怪電掣風馳激之生變假如醋暑大熱赤日懸空雖驟雨而無風不但氣不轉涼而反因之加熱正是熱為雨遏熱氣何得而宣但有微風疏動燥氣便覺消除使再加雨潤之即轉太和氣象此雙解之所以富施尤貴重施者三也
白話文:
流行性的疫氣如果不藉由風來傳播,就如同列子所說的「風是大地的呼吸」,即使天空一片陰霾不開朗,一旦被風吹動,就會轉變成陽氣。所以疫氣屬於陽邪,而陽氣過多就會導致熱性疾病。疾病剛開始侵犯肌表,雖然症狀是惡寒,但邪氣的本質依然是火熱,所以要使用涼散的藥物來治療,這是第一個兼施的理由。至於惡寒的原因,則是風傷衛氣、熱傷元氣,導致衛氣不敵邪氣而退縮,邪氣因此得勢而造成寒證。陽邪發動最為迅速,侵犯衛分後,隨衛氣出入,又從衛氣化熱,所以疾病的病因在衛氣,本質上並沒有損傷陰營。但是如果邪氣久留衛氣而不祛除,風勝則動、熱勝則腫,於是陽氣亢盛、陰氣消退,陰液也被灼耗,導致營血受損。因此,疏通經絡、養陰補虛不能偏廢,這是雙解法施用的第二個理由。另外,如果患者初起時神智昏沉、痧點隱約、燥熱、咽喉腫痛,來勢猛烈,此時如果辨證不清,而使用小劑量藥物試探,猶豫不決,只會養大邪氣,必然釀成大患。就好比用車薪杯水來滅火,只會讓火勢更加猛烈,怎麼能夠熄滅大火呢?如果只用苦寒的藥物治療,不兼施雙解,就是不懂風火之情,激發燎原之勢,勢必更加猛烈,病情也會更加嚴重。疫氣的性質隨著風火而變化,風火相生,變化端倪極快。但是風的特性是疏散,火的特性是通達,所以涼劑中一定兼具疏散的藥物。因此,寒涼的藥性是沉降閉塞的,與疏散的性質相反,實在是違背其藥性,難怪會像電掣風馳般激發變化。比方說,炎熱的夏天,赤日當空,即使下起驟雨,但沒有風,不但天氣不會轉涼,反而會因為雨勢而更加炎熱,正是因為熱氣被雨水阻隔,無法宣散出去。但只要有微風吹動,燥熱之氣就會消散,如果再下雨滋潤,就會轉變成非常和煦的氣候。這是雙解法之所以廣泛施用,而且非常重要的第三個理由。
時行疫氣雖易染人未盡見人而染何也自召之也召之何由由夫人之氣質素弱藩籬又疏於是疫從口鼻而傳痧自肌膚而染者謂之傳染抑人正氣雖足而或外伏他邪則是素有伏邪更感時行而發者謂之感發更有外強中乾雖身無伏邪而賦質偏勝則是氣有所偏疫乘其偏而胃冒受者謂之感冒必也正氣內充更無夙疾少神志之煩絕勞頓之役不傳不染其殆庶幾
白話文:
流行的疫病雖然容易傳染給人,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被傳染,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自找的。自找是指什麼呢?是由於人的體質原本就虛弱,又沒有做好防護措施,於是疫病就從口鼻傳染進來,病邪從皮膚感染則稱為傳染。還有一種情況是,人的正氣雖然充足,但卻受到其他邪氣的侵襲,這是因為體內原本就有潛伏的邪氣,再受到時行疫病的誘發而發病,這種情況稱為感發。還有一種情況是,外強中乾,雖然體內沒有潛伏的邪氣,但卻有某種體質上的偏勝,於是疫病就乘虛而入,侵犯其偏勝的部位,這種情況稱為感冒。如果一個人正氣充沛,沒有舊病,精神不煩躁,不勞累,那麼就不容易被傳染。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是疫之入也必乘其虛然虛有內外故感有淺深氣有偏勝故症有疑似其在內氣實而外氣虛者雖感冒輕微亦應見微病故認症難真辨之之法惟咳嗽膚癢脈象弦而帶數隱約痧形在所必見其襲於皮毛者則內應乎肺故目赤者以白珠屬肺膚癢者以肺主皮毛喉痛者以喉為肺管溏泄者以大腸為肺之表邪從表泄咳嗽者為邪襲肺經是皆皮毛冒疫其象如此抑有皮毛閉密邪不能侵而困乏或其身四肢感冒者則內應乎脾而脾與胃又相為表裡故肢癢者以脾主四肢液乾者為脾不輸津化作渴者為胃熱思飲嘔惡者為胃邪上越不思飲食者為邪襲胃經不寐者為胃為燥屎發痧者為邪達肌表是皆因正氣內充外冒疫邪而不能循經入內者其象又如此均為疑似之症最為誤作他邪故特為之辨別以明似是之非
白話文:
岐伯說,正氣存在體內,邪氣就無法侵犯,這纔是疫病入侵的正確看法。然而,虛弱有內外之分,因此感染的程度有深淺之別。正氣有偏勝的情況,所以症狀也有真假之分。如果是內氣充足而外氣虛弱的人,即使感染輕微也應該出現輕微的症狀,因此很難辨別真正的症狀。辨別的方法是,患者通常會出現咳嗽、皮膚瘙癢、脈象弦而帶數,隱約可見痧形。如果疫邪侵犯皮毛,就會影響肺部,因此眼睛發紅的人,是因為白珠屬於肺;皮膚瘙癢的人,是因為肺主皮毛;喉嚨痛的人,是因為喉嚨是肺的管子;大便溏泄的人,是因為大腸是肺的表層,邪氣從表層排出;咳嗽的人,是因為邪氣侵犯肺經。這些都是皮毛冒疫的症狀。還有一些人,皮毛閉密,邪氣無法侵犯,但會感到睏乏或四肢痠痛,這是因為疫邪影響脾臟。脾臟與胃相為表裡,因此四肢瘙癢的人,是因為脾主四肢;口乾舌燥的人,是因為脾不輸送津液;感到口渴的人,是因為胃熱想喝水;嘔吐惡心的人,是因為胃邪上逆;不想吃東西的人,是因為邪氣侵犯胃經;睡不著的人,是因為胃為燥屎發痧的人,是因為邪氣到達肌肉表層。這些都是因為正氣內充,外冒疫邪而無法循經入內所引起的症狀。這些症狀也很容易誤診為其他疾病,因此需要特別辨別,以區分真假。
痧之一症,昔人概以斑疹、麻疹目之。獨麻一症,系發先天之陽毒;外此,則大塊者如斑者曰癍,細織如錦者曰疹,黍粒如沙者曰痧。而其實,白疹發胃陽之邪,丹痧泄胃陰之毒。陰陽赤白,雖有區分,癍疹、痧、麻,悉歸胃腑。故古人一概統論,不分痧目科條。吳又可則混於溫,葉天士、吳鞠通悉敘於溫病,而時賢更於痧之中,別出紅痧、喉痧、悶痧、風痧、瘄子、疹子等,用名目不一,其義則同。前論已詳言之矣。乃若風痧等類,譬猶強弩之末,氣勢雖微,中人亦厲。有不咳嗽,不發熱,不過喉間微痛,皮膚作癢而已。邪本輕微,人多輕忽。苟忽之,將釀成悶痧,難於救藥。其故以人既干邪,則腠理常開,衛氣漸弛,而正弱;正氣既弱,則口鼻呼吸,尤易內傳。況復身中伏疫,即從腠理而循經隧,由經隧而干臟腑,內外響應,其勢甚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故古人常謂,禍忽於隱微,病生於不覺,誡人防其漸也。
至於悶痧,形狀亦不過微惡寒熱,痧點依稀,狀與風痧相似。獨神昏鼾睡,面黯身清,則大異於風痧。良由感疫極深,體弱難任,無力發出;或加他邪再束,或為涼藥誤投,悶閉於中,發泄不出,勢成內陷而死。故曰悶痧。俗有「發痧」一症,即由所謂暑月中惡、陰凝腹痛之痞氣也。既非傳染,復非疫厲。俗曰脹痧、烏痧、釣腳痧、絞腸痧等症,與疫相反而俗亦謂之痧者,尤當附以辨明:蓋疫痧者,傳染時行而發;陰痧者,卒中惡氣而然。惡氣者何?即矢氣也。矢氣者,乃濁穢所積,雜挾陰邪,感人之身,如矢中的,其氣陰凝,故不傳染。爰盛夏之時,亦陽盡發於外,六陰盡藏於內,故夏氣升而井水寒,人身應乎天地,臟腑應屬寒涼。藩籬因而不密,以故陰邪易干,矢氣易入。入則直射貫革,痛楚難勝。若無伏邪而感者,立致容顏慘黯,腹痛腸鳴,閉阻氣機,四肢厥冷,只須推拿揉刮,使血氣頻分頻合,陽氣疏通,矢氣遂從肌肉傳達而出,漸露痧外呈,勿藥亦可自愈。然須一周日不能飲水,飲則邪留經絡,一遇寒涼憤郁,最易舉發,不可不知。
若有伏邪而更干矢氣,則宜射腸腑,立致血脈凝泣,營衛失司,霍亂吐瀉,釣腳絞腸,痛不可耐,厥逆身僵,人事不省,亟以辛熱之品逐其凝寒,芳香靈明之藥導其關竅,俾氣血流暢,陽和頰開,立可立愈。故無論輕重,而腹痛腸鳴者,在所不免。良以腹內寒涼,復襲矢氣,於是腹為寒凝而疼痛,腸即阻結而如絞,此絞腸之所以名也。至於釣腳,乃足為三陰脈絡發源之所,陰從下受,故傷陰絡,凝泣腳不能伸而為釣,救之不及,命斃須臾。是皆中惡腹痛,痞氣陰凝之症,俗雖謂之發痧,實與疫痧之「痧」有異。即傳染與不傳染所由分也。
白話文:
痧這種疾病,古時候的人通常以斑疹、麻疹來稱呼,只有麻疹這一種疾病是與生俱來,體內陽氣中毒所引起。除了麻疹之外,大塊一點的像斑點的一種症狀,叫做癍;像錦緞一樣細細密密的,叫做疹;像沙子一樣一粒粒的,叫做痧。其實,白疹是由於胃的陽氣不正常所引起的;丹痧則是由於胃的陰氣中毒所引起的。陰陽,赤白之間雖有區別,但癍、疹、痧、麻等,都是歸屬於胃腑的疾病。所以古人一律統稱之為痧,並沒有另外加以區分。吳又可則混於溫病,葉天士、吳鞠通,都把痧歸類於溫病。而現代的醫生更在痧的種類之中,區分出紅痧、喉痧、悶痧、風痧、疹子、瘄子等,所用的名稱不一,但意思卻是相同的。前面論述已經詳細說明瞭。至於風痧等類,就好比強弩的盡頭,氣勢雖然微弱,但射入人體,也是很厲害的,有的人不咳嗽、不發燒,只是喉嚨稍微疼痛,皮膚發癢而已。本來邪氣很輕微,所以很多人都不當一回事,但如果因此而忽視它,恐怕會演變成悶痧,到時候就難以挽救了。這是因為人一旦受到邪氣的侵襲,腠理就會經常開著,衛氣逐漸鬆散,而正氣也會變弱。正氣變弱之後,口鼻的呼吸更容易從內部傳染。況且,身體中如果伏藏著疫氣,就會從腠理中循著經脈的路線,由經脈而侵犯臟腑。內外互相影響,病情發展的速度非常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古人常說禍患往往隱藏在細微之處,疾病也是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所以警告人們要防微杜漸。至於悶痧的症狀,也只不過是輕微的惡寒發熱,痧點依稀可見,狀況與風痧相似。但神志昏迷、打鼾、臉色黯淡、身體清涼,則與風痧有很大的不同。這是因為感受的疫氣非常深,身體虛弱難以承受,沒有力氣發出來。或者加上其他邪氣,再受到束縛,或者誤服了涼藥,悶閉在裡面發不出來,形成內陷而死亡。俗話說悶痧,就是所謂暑天中邪、陰氣凝結、肚子痛、痞氣的症狀。既不是傳染,也不是熱病,俗稱脹痧、烏痧、釣腳痧、絞腸痧等症狀,與疫相反,但俗話也稱之為痧,更應該附帶說明,以便辨明。所謂疫痧,是傳染性流行疾病,而所謂陰痧,則是突然受到惡氣而引起的。惡氣是什麼呢?就是矢氣。矢氣是由於濁穢積累,夾雜著陰邪,侵犯人的身體,就像箭射中一樣,這種陰凝之氣,所以不會傳染,在盛夏的時候,陽氣都發散在外,六陰都藏在內,所以夏天的氣上升,井裡的水卻很寒冷,人體應合天地,臟腑的屬性應屬於寒涼,藩籬因此不嚴密,所以陰邪容易侵犯,矢氣也容易進入。一旦進入,直接射穿皮膚,痛苦難以忍受。如果沒有伏邪而受到感染的人,立即可見臉色慘白、腹痛腸鳴、閉阻氣機、四肢厥冷,只要推拿、揉刮,使血氣經常分合,陽氣疏通,矢氣就可以從肌肉傳達而出,逐漸露出痧點,即使不治療,也可以自行痊癒。但需要一週的時間不能喝水,喝水的話,邪氣就會留在經絡中,一遇到寒涼之氣,就會憤鬱起來,很容易發作,不可不知。如果有伏邪而再受到矢氣的侵犯,那麼就應該射傷腸腑,立即可見血脈凝固、營衛失司、霍亂、吐瀉、釣腳、絞腸痛不可忍受。厥逆、身僵、人事不省,趕快用辛辣溫熱的藥物驅除凝寒,芳香靈明的藥物導通關竅,使氣血流暢,陽和之氣暢通,馬上就可以痊癒。所以無論輕重,腹痛腸鳴的症狀,是免不了的。這是因為腹內寒涼再次襲擊矢氣,於是腹為寒凝而疼痛,腸即阻結而絞痛,這就是絞腸的由來。至於釣腳,那是因為足為三陰脈絡發源的地方,陰從下受,所以傷到陰絡凝泣,腳不能伸直而釣起。如果救治不及,很快就沒命了。這些都是中惡、腹痛、痞氣、陰凝的症狀,雖然俗稱發痧,但實際上與疫痧的痧有所不同,也就是傳染與不傳染之分。
一爛喉痧症咽喉不甚腫痛初起時身現微紅似有似無之狀脈伏肢涼麵青唇紫口閉流涎目睛直視指甲青滯胸腹飽脹氣促神昏四肢搐抽等症此悶痧也雖百無一生亦不忍坐視其斃速用臥龍丹多吹兩鼻多嚏為吉隨用薄荷錢許煎湯磨紫金錠二枚頻灌之候形色少轉再進煎劑如無以上諸搬閉象不宜輕用吹嚏辛燥之藥
白話文:
一種叫做「爛喉痧」的疾病,症狀是咽喉不很腫痛,剛開始時身上出現微紅,好像有又好像沒有的樣子,脈搏微弱,四肢冰涼,臉色青紫,嘴脣發紫,口閉流口水,眼睛直視,指甲青黑,胸腹脹滿,呼吸急促,神志昏迷,四肢抽搐等症狀,這是一種悶痧。雖然一百個病人中只有一個人能活下來,但也不能坐視他們死去,趕快用臥龍丹吹兩鼻孔,打出很多噴嚏為吉利。隨即用薄荷錢大小的量煎湯,研磨紫金錠兩片,經常灌服,觀察病情稍有轉變,再繼續服用煎劑。如果沒有上述諸多傳染病的症狀,不宜輕易使用噴嚏辛燥的藥物。
喉痧症初起色紫而豔來勢甚猛即用瘍醫大全痧疹論中方歸尾紫草桃仁蒲黃地丁等藥𠫵酌出之頗能見效
悶痧一症多有臥龍丹難開其閉者故特以棗塞鼻隨息出入開喉起閉一方於最後以補缺略試無不效功異回生幸勿輕視
白話文:
喉痧症初發病時,症狀為喉嚨呈現青紫且鮮豔的顏色,並且來勢非常兇猛。可以參考《瘍醫大全》中關於痧疹的論述,使用紫草、桃仁、蒲黃、地丁等藥物進行治療,可以收到相當不錯的療效。
一喉痧症無論已暢未暢之時若咽喉痛腫不堪形色紫豔尚未潰爛或已破未深而項外漫腫堅硬痰氣壅閉湯水難下者急用喉針在喉之兩旁高腫處刺入分許二三下咯去黑紫毒血隨時便可下藥亦不致於大潰
白話文:
對於喉痧症,無論病症是否已經發作,如果咽喉疼痛腫脹得厲害,顏色呈現紫紅色,尚未潰爛,或者已經破潰但還不明顯,並且頸部周圍腫脹堅硬,痰液和氣體堵塞,湯水難以下嚥,這種情況下應立即使用喉針在喉嚨兩側腫脹最嚴重的地方刺入分寸許,刺兩三次將紫黑色的毒血咯出,這樣隨時便可以服藥,也不會導致嚴重的潰爛。
刺喉痧用針刺兩手大指內側爪甲根分許即少商穴也刺入分許擠盡紫血最能開泄肺經熱毒
喉痧內外不甚腫痛可進湯水不甚腫痛色淡不豔潰爛過深皆不必刺如脈細神昏毒已內陷亦不必刺
白話文:
刺喉痧時,使用針刺两手大拇指内侧的指甲根部,这里是少商穴。针刺入少许深度,并挤出所有紫色的血液,这样能够有效地释放肺经中的热毒。
如果喉痧内外肿痛不严重,可以进食流质食物,而且肿痛颜色较浅、不鲜艳,溃烂过深的话,则不需要进行针刺。如果脉搏细弱且患者出现昏迷症状,表明毒素已经深入体内,这时也不需要进行针刺。
喉痧嘔吐肢涼皆緣陽明疫邪壅閉以致腠理不開氣結不舒不可作寒症治之以投辛溫如蒼朮厚朴半夏肉桂附子生薑之類
白話文:
喉嚨腫痛、嘔吐、手腳冰涼都是因為陽明經的疫氣閉塞,導致腠理不開,氣血凝結不暢通,不能當作寒症來治療。應該投以辛溫的藥物,如蒼朮、厚朴、半夏、肉桂、附子、生薑之類的藥。
又初見痧形似有似無驟然驚搐者亦不宜用若寒鎮驚之藥如牛黃蘇合等丸此但透達痧疹得暢自能漸愈如喉已潰爛芫荽觀音柳棉線紗櫻桃核一切忌用即不潰爛疫痧溫熱均不相宜
白話文:
另外剛開始看到痧症,症狀時有時無、突然驚厥抽搐的患者也不宜服用牛黃蘇合丸等寒性鎮驚藥物。此症只要透達痧疹,讓其順暢發出即可逐漸痊癒。如果喉嚨已經潰爛,芫荽、觀音柳棉線紗、櫻桃核等都應避免使用。即使喉嚨沒有潰爛,疫痧、溫熱病都不適宜使用。
疫痧爛喉症犀角地黃湯一方須審定而後用書中雖未載明臨症務宜斟酌用
【疏達法】痧邪在表火不內熾痧熱稀輕神清喉不爛者為先達後清之法
葛根湯 治身熱神清痧隱稀疏舌白脈鬱而喉不甚爛者宜之
白話文:
治疗疫痧烂喉症,使用犀角地黄汤这一方药必须仔细判断,再决定是否使用。书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临床上一定要谨慎权衡。
如果痧邪在表,火气不盛,痧点稀疏轻微,神志清醒,喉咙没有溃烂,应该采取先疏解后清热的方法。
葛根汤适用于身热神志清醒,痧点隐约稀疏,舌苔白,脉象沉滞,喉咙未严重溃烂的情况。
葛根 牛蒡 荊芥 蟬衣 連翹 鬱金 甘草 桔梗
加減桔根湯 治無汗痧隱舌白脈郁喉爛不甚者
白話文:
葛根:多年生的豆科植物,根部肥大,形狀像人蔘,味甘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解肌退熱、止痢止血等功效。
牛蒡:二年生草本植物,根部肥大,呈圓柱形,味甘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祛風通絡等功效。
荊芥: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葉有濃烈香味,味辛性溫,具有解表散寒、消風止癢、清熱解毒等功效。
蟬衣:蟬蛻,即蟬蛻下的外殼,味甘性寒,具有清熱利尿、退黃解毒、安神定驚等功效。
連翹:落葉灌木,花朵鮮黃色,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解毒止痛等功效。
鬱金:薑科植物,根莖呈黃色,味苦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活血行氣、消腫止痛等功效。
甘草:多年生的豆科植物,根部肥大,呈圓柱形,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等功效。
桔梗:二年生草本植物,根部肥大,呈圓柱形,味苦性溫,具有宣肺止咳、祛痰平喘、清熱解毒等功效。
葛根 牛蒡 香豉 枳殼 薄荷 馬勃 蟬衣 荊芥 防風 連翹 焦查 赤芍 甘草
白話文:
葛根:中醫常用藥材,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退燒的功效。
牛蒡:中醫常用藥材,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
香豉:中醫常用藥材,有健胃消食、醒酒解毒、利尿通便的功效。
枳殼:中醫常用藥材,有理氣寬中、消食化積、止瀉止痛的功效。
薄荷:中醫常用藥材,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疏風散熱的功效。
馬勃:中醫常用藥材,有止血、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功效。
蟬衣:中醫常用藥材,有清熱解毒、明目退翳、利尿通便的功效。
荊芥:中醫常用藥材,有解表散寒、疏風清熱、止咳平喘的功效。
防風:中醫常用藥材,有解表散寒、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
連翹:中醫常用藥材,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利尿通便的功效。
焦查:中醫常用藥材,有散瘀止血、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
赤芍:中醫常用藥材,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清熱涼血的功效。
甘草:中醫常用藥材,有補益氣血、清熱解毒、緩解疼痛的功效。
香豉飲 治痧隱脈郁喉腐舌燥症雖乍起津液不足神雖清爽邪火內伏者宜之
香豉 牛蒡 荊芥 桔梗 連翹 梔子 馬勃 大貝 人中黃 共三方
白話文:
香豉飲治痧隱脈鬱喉腐舌燥症,即使症狀剛開始出現,津液不足,神智清醒,但邪火內伏的人適合服用。
【清散法】疫痧重者疏散清化宜並進也表邪未除疏散固不可少 疫毒內熾清化更不可遲表邪末也火熾本也症雖乍起而灼熱無汗痧隱成片喉爛神煩是火熾已也甚若仍泥於無汗痧隱而必一味疏達恐愈疏而汗愈無痧愈隱矣愈達而神愈昏喉愈爛矣不顧治本之火而徒治表之邪捨本求末焉能奏效故立清散一門表本兼賅邪火併治如常山蛇擊首應尾能處洞然
白話文:
【清散法】治療疫痧重的病人,應該疏散表邪、清解內熱,同時進行。如果表面的邪氣沒有去除,單純疏散表邪當然不行;如果疫毒在體內熾盛,清解內熱更不能遲延。表邪是尾,內熱是本。症狀雖然剛開始,但是灼熱無汗、痧隱成片、喉嚨潰爛、神智昏煩,這些都說明內熱已經很熾盛了。如果仍然拘泥於無汗、痧隱,而一定僅僅使用疏通的藥物,恐怕越疏散汗越不出來,痧越隱藏得越深;越疏通,神智越昏迷,喉嚨越潰爛。如果不顧及病根也就是內熱,而只治療表面的邪氣,捨本逐末,怎麼能收到效果呢?所以設立了清散這一類療法,可以同時顧及表和本,邪和火同時治療。就好像常山蛇一樣,打擊蛇頭,蛇尾就會相應的動起來,就可以處理得明明白白。
葛根湯 治灼熱神昏煩躁喉腐脈弦痧隱成片不分顆粒無汗舌垢者宜之
犀角 葛根 牛蒡 桔梗 連翹 山梔 蟬衣 荊芥 馬勃 查炭 人中黃
白話文:
葛根湯用於治療身體發熱、精神混亂、心情焦躁、喉嚨潰爛、脈搏緊張、疹子隱約成片且不分顆粒、沒有汗液分泌、舌頭上有污垢的情況。
所需藥材包括:犀角、葛根、牛蒡、桔梗、連翹、山梔、蝉衣、荊芥、馬勃、査炭、人中黃。
犀豉湯 治爛喉痧隱脈弦神昏煩躁熱甚汗少舌絳口渴症雖乍起而疫火燎原有內陷之勢神昏甚者兼用萬氏牛黃丸
犀角 香豉 牛子 荊芥 連翹 山梔 馬勃 大貝 蟬衣 赤芍 桔梗 甘草 共二方
白話文:
犀豉湯:治療爛喉痧隱脈弦、神昏煩躁、熱甚汗少、舌絳口渴的症狀。雖然症狀剛開始發作,但疫火燎原,有內陷的趨勢。神昏嚴重者,兼用萬氏牛黃丸。
【清化法】疫痧之火迅而烈清化之劑不可緩尤不可輕若表邪未解內火已熾須見於疫火未肆之前而先化其毒故散必兼清若毒焰已熾則是冠發捕奏功難效矣倘表邪已解火熾方盛痧透脈弦喉爛舌絳口渴神煩此時清化不重用正如杯水救車薪決其無效
白話文:
「清化法」在治療疫痧方面的應用:疫痧之火迅猛而烈,採用清化之劑的方法不能拖延,更不可輕視。如果表邪未解,內火已經熾盛,必須在疫火未肆虐之前,就先化解其毒,所以清化之劑必須兼具「散」的功能。如果毒焰已經熾盛,那麼使用「冠發捕奏」之功難以奏效。倘若表邪已經解除,火勢卻更加熾盛,痧透脈弦,喉爛舌絳,口渴神煩,此時使用清化之劑不加重用,如同用杯水救車薪,註定無效。
犀角地黃湯 治痧點已透火灼液虧脈弦數大喉爛舌絳者宜之如火灼液虧舌絳喉爛即痧未透發疏達品中亦宜加之此湯乃化毒救液之妙劑
白話文:
犀角地黃湯 用於痧點已經透發出來、火熱津液虧損、脈象弦數且又大、咽喉潰爛、舌頭絳紅的人。如果火熱津液虧損、舌頭絳紅、咽喉潰爛,表示痧毒尚未透發出來,疏通達表藥物中也應加入此湯。此湯是治療毒邪、挽救津液的良方。
犀角 地黃 丹皮 赤芍
犀角二鮮湯 治痧點雖透而喉爛極甚脈弦大而口渴神煩舌絳唇乾火熾液涸者宜之
白話文:
犀角、地黃、丹皮、赤芍。
犀角二鮮湯用於治療雖然痧點已透出,但咽喉糜爛嚴重,脈搏弦大,口渴,精神煩躁,舌頭深紅,嘴唇乾燥,火氣旺盛,體液枯竭的情況。
犀角 連翹 大貝 元參 山梔 羚羊角 鮮生地 鮮沙參 人中黃 人中白 銀花 生石羔 川黃連 馬勃 陳金汁
白話文:
**犀角:**一種稀有的中藥材,取自犀牛角。
連翹: 一種中藥材,取自連翹樹的果實。
大貝: 一種中藥材,取自海貝的貝殼。
元參: 一種中藥材,取自元參植物的根。
山梔: 一種中藥材,取自山梔樹的果實。
羚羊角: 一種中藥材,取自羚羊的角。
鮮生地: 一種中藥材,取自生地黃的新鮮根莖。
鮮沙參: 一種中藥材,取自沙參的新鮮根莖。
人中黃: 一種中藥材,取自人中黃植物的根莖。
人中白: 一種中藥材,取自人中白植物的根莖。
銀花: 一種中藥材,取自忍冬植物的藤蔓和花朵。
生石羔: 一種中藥材,取自石羔植物的新鮮根莖。
川黃連: 一種中藥材,取自川黃連植物的根莖。
馬勃: 一種中藥材,取自馬勃菌的菌核。
陳金汁: 一種中藥材,取自金汁草的根莖,經過陳放而製成。
奪命飲 治痰極盛津液乾涸舌絳口渴神煩喉爛脈象弦大痧點云密者宜之
白話文:
奪命飲:治療痰涎極盛、津液乾涸、舌頭絳紅、口渴、神志煩躁、喉嚨腐爛、脈象弦大,痧點密集的人。
川連 石羔 犀角 生地 丹皮 赤芍 青黛 馬勃 大貝 連翹 元參 金汁 羚羊 沙參 人中黃
清肺飲 治痧點已透喉爛漸輕神爽熱淡而咳嗽者未平者
白話文:
川連:川連皮,為馬錢科植物川楝的樹皮。具有清熱祛風、解毒止痛的功效。
石羔:石膏,為硫酸鈣的結晶。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
犀角:犀牛角,為犀牛科動物犀牛的角。具有清熱涼血、化瘀解毒的功效。
生地:生地黃,為玄參科植物生地黃的塊根。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丹皮:丹皮,為茜草科植物丹參的根皮。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
赤芍:赤芍藥,為毛茛科植物芍藥的根。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的功效。
青黛:青黛,為蓼科植物菘藍的葉子發酵製成的。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馬勃:馬勃,為鬼筆科植物馬勃的子實體。具有止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大貝:大貝,為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簾蛤科簾蛤屬動物簾蛤的貝殼。具有清熱化痰、軟堅散結的功效。
連翹:連翹,為忍冬科植物連翹的果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元參:元參,為玄參科植物元參的根。具有滋陰清熱、養陰益肺的功效。
金汁:金汁,為金屬汞的氧化物。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散結的功效。
羚羊:羚羊,為牛科動物羚羊的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沙參:沙參,為桔梗科植物沙參的根。具有滋陰清肺、潤燥止咳的功效。
人中黃:人中黃,為菊科植物川續斷的根。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
宜之 桑葉 沙參 羚羊 連翹 桔梗 甘草 橘紅 貝母 共四方
白話文:
宜之:
- 桑葉:具有清熱、明目、止咳、化痰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咳嗽、痰多等症。
- 沙參: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肺陰虛、乾咳、口渴等症。
- 羚羊: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等症。
- 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
- 桔梗: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止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
-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虛乏力、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
- 橘紅:具有理氣化痰、燥濕化痰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胸悶、氣滯等症。
- 貝母: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
以上八味中藥材合用,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咳嗽、痰多等症。
【下奪之劑】不得已而為之也表邪未解內火已熾可以助疏達之品而為斬關之將者雙解散是也表邪已解火熾猶甚可以佐清化之品而有奪門之能者四虎飲是也重劑可施於正強邪實之人正強邪實而表邪未解者必無汗痧隱喉爛神煩便閉脈實施之雙解不亦宜乎表邪既解者必得汗痧密喉爛神燥脈實便閉進以四虎飲不亦宜乎此重劑之所為不得已而設也
白話文:
下奪之劑的應用,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當表邪尚未解除,內火已經十分熾盛,那麼可以藉助於疏散通達的藥物,作為攻破關口的先鋒部隊,像“雙解散”方就是這樣的。如果表邪已經解除,但火勢仍然十分猛烈,那麼可以加入清涼化火的藥物,使之具有攻破要害的能力,像“四虎飲”方就是這樣的。這些重劑藥物,只能夠應用於正氣充足、邪氣實盛的人身上。正氣充足、邪氣實盛而表邪尚未解除的人,必然沒有汗出痧現、咽喉糜爛、煩躁不安、小便祕結、脈象實大等症狀,這時使用“雙解散”豈不是恰當的嗎?表邪已經解除的人,必然汗出痧現、咽喉糜爛、神志煩躁、脈象實大、小便祕結,這時給予“四虎飲”,豈不是恰當的嗎?這就是重劑藥物的應用,嚴格地說,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雙解散 治痧點隱約喉爛氣穢神煩便閉目赤脈實病勢初起正強邪實者宜之
白話文:
雙解散:治療喉嚨隱隱疼痛、呼吸不順暢、口氣難聞、精神煩躁、便祕、眼睛發紅,脈搏有力,病情剛開始,正氣強盛,邪氣實證者適用。
大黃 芒硝 葛根 牛蒡 荊芥 連翹 薄荷 蟬衣 枳殼 人中黃 桔梗
白話文:
大黃、芒硝、葛根、牛蒡、荊芥、連翹、薄荷、蟬衣、枳殼、人中黃、桔梗。
四虎飲 治痧雖透而爛喉極甚脈象弦數目赤便閉神煩舌絳痰火甚者宜之
大黃 黃連 犀角 石羔 知母 元參 生地 青黛 馬勃 共二方
白話文:
四虎飲用於治療雖然疹子已經透出但咽喉仍然嚴重潰爛,且有脈搏弦數、眼睛充血、便秘、精神煩躁、舌頭深紅、痰火旺盛的情況。
藥材包括大黃、黃連、犀角、石膏、知母、元參、生地、青黛、馬勃,這是兩個處方的內容。
【救液】是佐使之一法火盛液虧者必需之疫痧不離乎火火甚者液必虧病必危救液之品化其毒於恬淡之中養其陰於未涸之候佐疏達之品不嫌其凝寒佐清化之方無憂其液涸救液之劑曷可緩哉
白話文:
【救液】是治療方法中的一種,火勢旺盛而津液虧虛的人必須使用。疫病和痧病都與火熱有關,火熱過盛,津液必定虧虛,病情必定危急。救液的藥物可以在平淡中化解毒邪,在津液尚未枯竭之時滋養陰分。佐以疏散通達的藥物,不必擔心其凝寒之性;佐以清熱化濕的方劑,不必擔心津液枯竭。救液的藥劑,怎麼可以拖延而不使用呢?
五鮮飲 治舌絳而干脈弦數大痧隱而喉腐不甚者可與葛根湯並服痧隱而喉爛者可與犀豉齊進
白話文:
五鮮飲:治療舌紅而乾澀、脈搏乾澀有力、痧斑隱見而喉嚨腐爛但不嚴重者,可以與葛根湯一起服用。痧斑隱見而喉嚨潰爛者,可以與犀角地黃湯一起服用。
鮮沙參 鮮生地 鮮茅根 鮮蘆根 甘蔗汁
育陰煎 治痧透肌燥舌絳液干喉爛便閉脈弦無神者宜之
白話文:
新鮮的沙參、新鮮的生地、新鮮的茅根、新鮮的蘆根、甘蔗汁。
育陰煎用於治療痧症出現皮膚乾燥、舌色深紅、口腔乾燥、咽喉破損、大便乾結、脈象弦細且精神不佳的情況。
元武板 鱉甲 生地 丹皮 大貝 金汁 麥冬 知母 沙參 花粉 元參 犀角 共二方
白話文:
元武板、鱉甲、生地、丹皮、大貝、金汁、麥冬、知母、沙參、花粉、元參、犀角等兩種藥方。
吹喉十寶丹 專治爛喉症無論已潰未潰腫色豔生並治痘毒以及痧疹後牙疳楊梅後毒結咽喉功能消腫止痛化毒生肌仙方也其效如神萬勿增減
白話文:
吹喉十寶丹:專門治療爛喉嚨的症狀,無論是已經潰爛還是尚未潰爛、腫脹發紅,都可以治療。同時也可以治療痘毒、痧疹後牙齦腫痛,楊梅後咽喉中毒的功能。它的功效就像神仙一樣神奇,千萬不要隨意增減藥材。
牛黃(三分) 大貝(三分) 人中白(煅五分) 琥珀(五分) 青魚膽(五分大者) 珍珠(六分) 梅片(五釐) 人指甲(四分) 馬勃(三分) 硼砂(四分) 共研極細末專治此症其他喉科谷症自有喉科吹藥未可概用之
白話文:
牛黃(三分)、大貝(三分)、人中白(煅五分)、琥珀(五分)、青魚膽(五分大者)、珍珠(六分)、梅片(五釐)、人指甲(四分)、馬勃(三分)、硼砂(四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專門治療喉嚨疾病。其他喉嚨疾病也有專門的吹藥,不能概括使用。
敷項頸方即時毒門中二味拔毒散雄黃 生凡 專治痧疹後毒結項外溫腫堅硬無論其色紅白效驗如神
白話文:
敷項頸方:這是即時消除毒素的配方,有兩種拔毒藥:雄黃和生凡。專治痧疹後毒素積聚在頸外,腫脹堅硬,無論是紅色的還是白色的,療效都非常明顯。
專敷項外漫腫名紫金丹即尿池中多年碎磚炭火煅紅入醋中泡再煅再泡五六次取研末每兩入射香一分用醋白蜜各半熬滾調敷如塌皮形色紫豔用菜油加蛋清之喉風纏喉項腫者均可用
白話文:
專門外敷脖子外面腫大,叫做紫金丹。就是將多年尿池裡的碎磚瓦,放在炭火上燒紅,再放進醋裡浸泡,然後再燒、再浸泡,重複五六次。取出後研磨成粉末,每兩粉末加入射香一分,用醋和白蜜各半熬滾,調成藥膏敷上。如果腫塊塌陷,顏色紫紅,可加菜油和蛋清。喉嚨腫痛、脖子腫大的患者都可以使用。
鮮土牛膝根搗汁燉溫時飲並治一切喉症消腫散因止痛化痰如神
白話文:
新鮮的牛膝根搗碎取汁,燉服溫熱的汁液可以治療各種喉嚨疾病。它的消腫散結和止痛化痰的效果非常好。
驅瘟辟邪法 生軍(二兩) 茵陳(一兩) 茅朮(五錢) 降香(一兩) 研末不時燒熏之惟病人臥室不能用恐防嗆喉喉閉塞鼻方專治喉閉湯水不入將藥納棗塞鼻中使藥氣隨鼻息而入喉關乃開惟藥性燥烈不可著肉敷點用紅棗切破一頭去核將藥少許納入棗中線扎封棗口左痛塞右鼻右痛塞左鼻若小孩鼻孔小棗不能塞或用棉花包紮塞亦可但不能令藥貼靠著肉以免腫泡之患若喉閉勢重者用雙棗兩鼻齊塞亦可此方不但用之痧喉喉閉一症即凡傷寒各種喉閉氣息不通命在垂危多具起死回生之力神妙異常勿輕視
白話文:
驅除瘟疫、辟邪的方法
配料:生軍(二兩)茵陳(一兩)茅朮(五錢)降香(一兩)
做法:將藥物研磨成粉末,不時點燃並燻燒。但不能在病人的臥室使用,以免嗆傷喉嚨,導致閉塞。
偏方治療喉嚨閉塞,無法進食水。將藥物放入紅棗內,塞入鼻孔,使藥物的氣味隨著呼吸進入喉嚨,並打開喉嚨。但藥物性質強烈,不能塗抹在肉上,應該使用紅棗來塞入鼻孔。將紅棗從一端切開,去除果核,將少量藥物放入棗中,用線封住棗口。如果疼痛發生在左側,則將藥棗塞入右側鼻孔,反之亦然。如果病患是小孩,鼻孔較小塞不下棗子,則可以用棉花包裹藥物後塞入鼻孔,但要注意不能讓藥物直接接觸到肉,以免引起腫脹。如果喉嚨閉塞嚴重,可以同時在兩個鼻孔塞入藥棗。這個偏方不僅可以用於治療痧喉和喉嚨閉塞,而且還可以治療各種寒症引起的喉嚨閉塞,甚至可以起死回生,效果非常神奇,不可輕視。
蟾酥(七分) 細辛(四分) 辰砂(三分) 射香(二分五釐) 冰片(二分半) 牙皂(四分) 生半夏(三分) 辛夷(四分) 剛子即巴豆(四分去油) 牛黃(二分) 雄黃(四分) 共研細末收貯
白話文:
蟾酥 (七分):一種從蟾蜍身上提取的藥材。
細辛 (四分):一種辛香性中藥材,具有溫中散寒、止痛、解毒的功效。
辰砂 (三分):一種硃砂礦石,具有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的作用。
射香 (二分五釐):一種從乳香樹中提取的藥材,具有理氣活血、止痛的功效。
冰片 (二分半):一種從冰片樹中提取的藥材,具有清涼止痛、消炎消腫的功效。
牙皁 (四分):一種從皁莢樹中提取的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生半夏 (三分):一種半夏的藥材,具有化痰止咳、消腫止痛的功效。
辛夷 (四分):一種辛夷花的藥材,具有辛散溫通、消腫止痛的功效。
剛子即巴豆 (四分去油):一種巴豆的藥材,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導滯的功效。
牛黃 (二分):一種從牛膽中提取的藥材,具有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的作用。
雄黃 (四分):一種硃砂礦石,具有解毒殺蟲、清熱解毒的功效。
將這些藥材研成細末,收儲起來。
喉閉一症氣機阻閉藥不能下咽命在垂危雖良醫亦無策往往為閉所絕縱臥龍丹紫金丹開關各法不克得一噴嚏者百無一生此方合藥塞入鼻內只要膺前猶覺跳動氣息雖極細微但得一絲未絕無不痰氣漸鬆人事轉醒有經數時而蘇者有周晝夜而起者神效良方
白話文:
喉閉症是氣機阻閉藥不能下嚥,性命危在旦夕,縱使是良醫也無計可施,往往因閉塞而死亡。臥龍丹、紫金丹、開關等各種方法,都不能使患者打噴嚏,而一百個患者之中,只有不到一個能活命,此方將藥物塞入鼻孔。只要胸口前還感覺到跳動,呼吸雖然微弱,只要有一絲氣息未絕,那麼痰阻塞的氣機就會漸漸鬆開,神志也會轉醒。有些患者昏迷數小時後甦醒,有些昏迷一晝夜後醒來,這是神效良方。
人中白散 專治男婦大小口舌糜爛走馬牙疳並咽喉腫痛牙床腐潰等症
白話文:
人中白散:專門治療男女大、小口舌糜爛、走馬牙疳,以及咽喉腫痛、牙牀腐潰等症狀。
青黛(一錢) 月石(一錢) 兒茶(一錢) 薄荷(五分) 梅片(二分) 人中白(一錢) 元明粉(五分) 西黃(三分) 珍珠(五分) 共研細末搽患處
牙疳神方 治痧𤺋走馬牙疳先用冬青葉煎水漱淨再以此藥敷上
白話文:
青黛(六克) 白石膏(六克) 兒茶(六克) 薄荷(三克) 梅片(一公克) 人中白(六克) 明礬粉(三克) 西黃(一公克半) 珍珠(三克) 一起研磨成細末,塗抹患處。
青黛(一錢) 牛黃(二分) 人中白(一錢煆) 回龍骨(一錢煆) 血餘炭(一錢) 冰片(三分) 珍珠(五分) 舊紅氈子炭(一錢) 小紅棗(七枚去核入雄黃少許煆) 共研細末收好勿泄氣
白話文:
青黛(1錢) 牛黃(2分) 人中白(1錢,炒至微黃色) 回龍骨(1錢,炒至微黃色) 血餘炭(1錢) 冰片(3分) 珍珠(5分) 舊紅氈子炭(1錢) 小紅棗(7枚,去核,加入少許雄黃,炒至微黃色)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並妥善保存,防止藥氣揮發。
按前焦疫痧方乃為疫痧爛喉專症而設並無雜挾他邪並挾寒挾濕均為疫症之常爰採朱鐵山數方補其闕略鐵山所論謂當察其發熱之始時令寒暄酌而治用倘嚴寒是挾雖桂枝葛根麻黃亦均可用勿以辛溫而遲疑此言誠非墨守經曰必先歲氣母伐天和其斯之謂故其方中有升麻白芷蒼朮柴胡各禁藥雖悖治疫之旨然疫中繫有是症故雖在禁而不得以禁之特為錄出以備一格聊為神而明之之用
白話文:
前面提及的焦疫痧方是針對疫痧爛喉這種專症而設置的,沒有夾雜其他的邪氣。夾雜寒邪、濕邪都是疫症的常見情況。因此,我採用了朱鐵山提出的幾個方子來彌補其不足之處。朱鐵山曾經說過,應該觀察病人發熱的開始時間以及氣候的寒、熱情況,然後酌情治療。如果是在嚴寒的季節,即使是桂枝、葛根、麻黃等藥物也可以使用,不要因為它們是辛溫藥而猶豫不決。這句話說得很對,不是拘泥於經典,必須先了解一年的氣候,不要違背自然界的和諧。這就是他的意思。因此,他的方子裡含有升麻、白芷、蒼朮、柴胡等禁藥,這雖然違背了治療疫症的原則,但疫症中確實存在這種症狀,所以儘管這些藥物被禁用,但不能因此而完全不用它們。特地把這些藥方記錄下來,以便備用,並希望藉此讓大家明瞭藥方的應用。
荊防葛根湯 治風寒外來皮膚閉密痧疹逡巡不出又治形寒乍熱咽喉腫痛咳嗽胸悶鼻塞嘔惡兩目汪汪手足指冷脈來濡數或現浮數宜服此湯
白話文:
「荊防葛根湯」這帖藥方,是用來治療風寒外感,導致皮膚緊閉、痧疹癤腫,並且久治不癒的疾病。此外,它也可以治療形寒乍熱、咽喉腫痛、咳嗽胸悶、鼻塞嘔吐、兩眼昏花、手足冰涼等症狀。當脈搏呈現濡數(細弱而快)或浮數(浮淺而快)時,都可以服用這款藥湯。
荊芥(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桔梗(一錢五分) 牛蒡(三錢) 蟬衣(一錢) 枳殼(一錢)象貝(一錢五分) 葛根(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便溏勿用)
白話文:
荊芥(1.5錢) 防風(1.5錢) 甘草(0.4錢) 桔梗(1.5錢) 牛蒡(3錢) 蟬蛻(1錢) 枳殼(1錢) 象貝(1.5錢) 葛根(1.5錢) 杏仁(3錢)(大便稀溏者不要用)
升麻葛根湯 治體質弱痧不透達
升麻(一錢) 葛根(一錢) 赤芍(八分) 甘草(四分)
加減透邪湯 治痧不透達服升麻葛根湯仍不達再服此湯
白話文:
升麻葛根湯治療體質虛弱導致的痧無法透出。
藥方包括:升麻一錢、葛根一錢、赤芍八分、甘草四分。
加減透邪湯用於治療痧無法透出的情況,若服用升麻葛根湯後仍無效,可再服用此湯。
升麻(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荊芥(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蟬衣(四錢) 牛蒡(三錢) 甘草(四分)
加減託里舉癍湯 服透邪湯後痧仍不達再服此湯
白話文:
-
升麻(6克):具有發散風熱、清解表邪的作用。
-
當歸(9克):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
-
荊芥(9克):具有發散風熱、止咳平喘的作用。
-
防風(9克):具有發散風寒、清解表邪的作用。
-
白芍(9克):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的作用。
-
蟬衣(24克):具有清熱利尿、退翳明目的作用。
-
牛蒡(18克):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
-
甘草(2.4克):具有補中益氣、潤肺止咳的作用。
升麻(一錢) 柴胡(一錢)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酒炒) 白芷(一錢) 炙山甲(一錢五分) 浮萍
痧隱不達或達而後沒服前方托之用芫荽兩許酒水煎以苧麻根蘸酒撲擦熏之亦可
白話文:
-
升麻(6克):發汗解表,透疹透邪。
-
柴胡(6克):疏肝解鬱,和解少陽。
-
當歸(12克):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白芍(6克,炒酒):養血柔肝,緩急止痛。
-
白芷(6克):祛風通竅,宣肺止痛。
-
炙山甲(9克):開竅醒神,解毒。
-
浮萍:解暑除煩,清熱利濕。
時喉白爛吹藥 西黃(二分) 珍珠(六分) 琥珀(五分) 青黛(八分) 壁錢(五個) 指甲(五分) 象牙屑(八分) 馬勃(三分) 冰片(一分) 共研末凡遇喉症均可吹得
白話文:
當喉嚨發生潰爛時,可以使用以下藥物進行吹藥治療:
- 西黃(二分)
- 珍珠(六分)
- 琥珀(五分)
- 青黛(八分)
- 壁錢(五個)
- 指甲(五分)
- 象牙屑(八分)
- 馬勃(三分)
- 冰片(一分)
將這些藥物研磨成細末,每當咽喉疾病發作時,即可進行吹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