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芝

《喉科集腋》~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爛喉痧症辨

時行疫氣非風不傳,故列子謂風為大塊之噎氣。雖陰霾不開之氣,一遇風鼓盪之,即從其化而為陽矣。故疫屬陽邪,而陽淫熱疾,初感在表,雖屬惡寒,然邪之來本於火熱,此雙解之涼散兼施者一也。至惡寒之故,乃風傷於衛,熱傷於氣,故衛氣不敵而退縮,邪即勝之而寒作矣。陽邪鼓動最速,既侵衛分,旋隨衛氣以相出入,又從衛化而為熱,所病原者,於衛本無損於陰營。然久戀衛而不祛,將風勝則動,熱勝則腫,於是陽亢陰消,陰亦灼耗而營傷矣,所以疏達養陰不能偏廢。此雙解法之所以當施者二也。

又若初起神呆,痧點隱約,燥熱爛喉,來勢猛烈者,當此之際,使認症不清,而以小劑嘗試,直是優柔養奸,必致釀成巨患,譬之車薪杯水,適以增焰,何能止炎。若僅以苦寒從事,不加雙解,則是不通風火之情,激成燎原之勢,勢必猛烈猶甚,氣焰愈增。推疫之氣,從風從火,風火相生,變端甚速,然風之惟性宜疏,而火之情尚達,所以涼劑中必兼疏達也。以此蓋寒涼之性,非下即閉,適與疏達相反,實是拂其情性,何怪電掣風馳,激之生變。

假如醋暑大熱,赤日懸空,雖驟雨而無風,不但氣不轉涼,而反因之加熱,正是熱為雨遏,熱氣何得而宣。但有微風疏動,燥氣便覺消除,使再加雨潤之,即轉太和氣象,此雙解之所以富施,尤貴重施者三也。

時行疫氣,雖易染人,未盡見人而染何也?自召之也。召之何由?由夫人之氣質素弱,藩籬又疏。於是疫從口鼻而傳,痧自肌膚而染者,謂之傳染。抑人正氣雖足,而或外伏他邪,則是素有伏邪,更感時行而發者,謂之感發。更有外強中乾,雖身無伏邪,而賦質偏勝,則是氣有所偏,疫乘其偏而胃冒受者,謂之感冒。必也正氣內充,更無夙疾,少神志之煩,絕勞頓之役,不傳不染,其殆庶幾。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是疫之入也,必乘其虛。然虛有內外,故感有淺深;氣有偏勝,故症有疑似。其在內氣實而外氣虛者,雖感冒輕微,亦應見微病,故認症難真。辨之之法,惟咳嗽,膚癢,脈象弦而帶數,隱約痧形,在所必見。其襲於皮毛者,則內應乎肺,故目赤者,以白珠屬肺;膚癢者,以肺主皮毛;喉痛者,以喉為肺管;溏泄者,以大腸為肺之表,邪從表泄;咳嗽者,為邪襲肺經,是皆皮毛冒疫,其象如此。

抑有皮毛閉密,邪不能侵,而困乏,或其身四肢感冒者,則內應乎脾;而脾與胃又相為表裡,故肢癢者,以脾主四肢;液乾者,為脾不輸津;化作渴者,為胃熱思飲;嘔惡者,為胃邪上越;不思飲食者,為邪襲胃經;不寐者,為胃為燥屎;發痧者,為邪達肌表。是皆因正氣內充,外冒疫邪,而不能循經入內者,其象又如此。均為疑似之症,最為誤作他邪,故特為之辨別,以明似是之非。

痧之一症,昔人概以斑疹麻疹目之,獨麻一症,系發先天之陽毒,外此則大塊者如斑者曰癍,細織如錦者曰疹,黍粒如沙者曰痧。而其實白疹發胃陽之邪,丹痧泄胃陰之毒,陰陽赤白雖有區分,癍疹痧麻悉歸胃腑。故古人一概統論,不分痧目科條,吳又可則混於溫葉,天士、吳鞠通悉敘於溫病,而時賢更於痧之中,別出紅痧、喉痧、悶痧、風痧、瘄子、疹子等,用名目不一,其義則同前論已詳言之矣。

乃若風痧等類,譬猶強弩之末,氣勢雖微,中人亦厲。有不咳嗽不發熱,不過喉間微痛,皮膚作癢而已。邪本輕微,人多輕忽,苟忽之將,釀成悶痧,難於救藥。其故以人既干邪,則腠理常開,衛氣漸弛,而正弱。正氣既弱,則口鼻呼吸尤易內傳。況復身中伏疫,即從腠理,而循經隧,由經隧而干臟腑,內外響應,其勢甚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故古人常謂禍忽於隱微,病生於不覺,誡人防其漸也。

至於悶痧,形狀亦不過微惡寒熱,痧點依稀,狀與風痧相似,獨神昏鼾睡,面黯身清,則大異於風痧。良由感疫極深,體弱難任,無力發出,或加他邪再束,或為涼藥誤投,悶閉於中,發泄不出,勢成內陷而死,故曰悶痧。俗有發痧一症,即由所謂暑月中惡陰凝腹痛之痞氣也。既非傳染,復非疫厲,俗曰脹痧,烏痧,釣腳痧,絞腸痧等症,與疫痧相反,而俗亦謂之痧者,尤當附以辨明。

蓋疫痧者,傳染時行而發,陰痧者,卒中惡氣而然。惡氣者何?即矢氣也。矢氣者,乃濁穢所積,雜挾陰邪,感人之身,如矢中的。其氣陰凝,故不傳染。爰盛夏之時,亦陽盡發於外,六陰盡藏於內,故夏氣升而井水寒,人身應乎天地,臟腑應屬寒涼,藩籬因而不密,以故陰邪易干,矢氣易入。入則直射貫革,痛楚難勝。若無伏邪而感者,立致容顏慘黯,腹痛腸鳴,閉阻氣機,四肢厥冷,只須推拿揉刮,使血氣頻分頻合,陽氣疏通,矢氣遂從肌肉傳達而出,漸露痧外,呈勿藥亦可自愈。然須一周日,不能飲水,飲則邪留經絡,一遇寒涼,憤郁最易舉發,不可不知。

若有伏邪,而更干矢氣,則宜射腸腑,立致血脈凝泣,營衛失司,霍亂吐瀉,釣腳絞腸,痛不可耐,厥逆身僵,人事不省。亟以辛熱之品,逐其凝寒;芳香靈明之藥,導其關竅;俾氣血流暢,陽和頰開,立可立愈。故無論輕重,而腹痛腸鳴者,在所不免。良以腹內寒涼,復襲矢氣,於是腹為寒凝而疼痛,腸即阻結而如絞,此絞腸之所以名也。

至於釣腳,乃足為三陰脈絡發源之所,陰從下受,故傷陰絡凝泣,腳不能伸而為釣。救之不及,命斃須臾。是皆中惡腹痛痞氣,陰凝之症,俗雖謂之發痧,實與疫痧之痧有異,即傳染與不傳染所由分也。

白話文:

爛喉痧症辨

時行疫氣的傳播離不開風,正如列子所說,風是大塊的阻塞之氣。即使是陰霾不散的氣,一旦遇到風的吹動,就會轉化為陽氣。所以疫病屬於陽邪,而陽邪引起的熱病,初期症狀表現在外,雖然會有惡寒,但邪氣的本源來自火熱,所以治療需要同時使用寒涼和疏散的藥物,這是雙解法的第一個原因。惡寒的原因,是風邪傷了衛氣,熱邪傷了正氣,導致衛氣不足而收縮,邪氣乘虛而入,產生寒症。陽邪的傳播速度很快,一旦侵犯衛分,就會隨著衛氣出入,並從衛氣轉化為熱邪。此時,疾病主要侵犯衛氣,並未損傷陰液。但若邪氣長期停留在衛氣而不能祛除,風邪盛則會導致身體活動受限,熱邪盛則會導致腫脹,最終導致陽氣亢盛,陰氣耗損,陰液也會被灼傷而損傷營氣,因此治療時疏通、達表和滋陰養陰都不能偏廢,這是雙解法應用的第二個原因。

如果初期出現神志呆滯、痧點隱約、口乾舌燥、喉嚨潰爛,而且病情來勢凶猛,此時如果不能準確辨症,而使用小劑量藥物試探,等於姑息養奸,必定會導致病情加重,如同以杯水救車薪,反而會助長火勢,怎麼能夠止住炎症呢?如果僅僅使用苦寒的藥物,而不採用雙解法,則是不了解風火邪氣的特性,會導致病情迅速蔓延,病情反而會更加凶猛,邪氣更加旺盛。疫氣的傳播依賴風和火,風火相生,變化迅速,而風的特性宜疏通,火的特性宜宣洩,所以涼性的藥物中必須兼顧疏通和宣洩。如果只用寒涼的藥物,則會導致藥物下行或閉塞,與疏通宣洩正好相反,這樣反而會違背邪氣的特性,難怪病情會迅速惡化。

例如,在酷暑炎熱,烈日當空的時候,即使下了一場驟雨,但沒有風,不僅氣溫不會下降,反而會因為雨水阻礙了熱氣的宣洩而更加炎熱。但只要有一點微風吹動,燥熱之氣就會消散,如果再加上雨水的滋潤,天氣就會轉為溫和。這是雙解法應用得當,並且尤其重要的第三個原因。

時行疫氣雖然容易傳染,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被感染,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個人體質的差異。為什麼會被感染呢?是因為個人的體質虛弱,機體的防禦功能薄弱。於是疫氣通過口鼻傳播,痧點出現在皮膚上,這就是傳染。如果一個人正氣充足,但可能體內已經潛伏其他邪氣,那麼就是體內已經潛伏邪氣,再感染時行疫氣而發病,這就是感發。還有一種情況是外強中乾,雖然體內沒有潛伏邪氣,但體質偏盛,就是氣有所偏盛,疫氣乘虛而入,這就是感冒。只有正氣充沛,沒有宿疾,沒有精神上的煩惱,沒有過度勞累,才不會被傳染,這才是最好的預防。

岐伯說:不被感染的人,是因為正氣充足,邪氣不能入侵,所以疫氣的入侵,一定要趁虛而入。然而虛實有內外之分,所以感染的程度深淺不一;氣有偏盛,所以症狀會有疑似。如果內氣實而外氣虛,即使感冒症狀輕微,也應該及早治療,因此辨症比較困難。辨別的方法,就是觀察咳嗽、皮膚瘙癢、脈象弦數、痧點隱約等症狀,這些症狀一定是存在的。如果皮毛受邪,則內應於肺,所以眼睛紅腫是因為白珠屬於肺;皮膚瘙癢是因為肺主皮毛;喉嚨痛是因為喉嚨是肺的管道;大便溏泄是因為大腸是肺的表裡,邪氣從表排出;咳嗽是因為邪氣襲犯肺經,這些都是皮毛感染疫氣的表現。

如果皮毛緻密,邪氣不能入侵,而出現疲乏,或四肢酸痛,則內應於脾;而脾與胃又相表裡,所以肢體瘙癢是因為脾主四肢;口乾是因為脾不輸送津液;口渴是因為胃熱想喝水;嘔吐噁心是因為胃邪上逆;不想吃東西是因為邪氣襲犯胃經;失眠是因為胃熱燥屎;發痧是因為邪氣到達肌表。這些都是因為正氣充足,外受疫邪,而不能循經入內,其表現也是如此。這些都是疑似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其他疾病,因此需要特別辨別,以明確哪些是似是而非的疾病。

痧症,古人大多把它和斑疹、麻疹混為一談,只有麻疹是先天陽毒引起的,除此之外,大的像斑點的稱為癍,細小的像錦紋的稱為疹,像黍米或沙粒的稱為痧。而實際上,白疹是胃陽之邪引起的,丹痧是胃陰之毒引起的,陰陽赤白雖然有區別,但癍疹痧麻都屬於胃腑病變。所以古人一般都統稱為痧,不分科條,吳又可將其混於溫病,葉天士、吳鞠通都將其列入溫病,而現代人則在痧症中,又區分出紅痧、喉痧、悶痧、風痧、瘄子、疹子等等,名稱不一,其意義與前面論述的相同。

像風痧等類型的疾病,就好比強弩之末,雖然氣勢微弱,但仍然可以傷人。可能沒有咳嗽、發熱,只是喉嚨輕微疼痛,皮膚瘙癢而已。邪氣輕微,人們往往輕忽大意,如果忽視它,就會發展成悶痧,難以治療。這是因為人體一旦感染邪氣,則腠理常常開合,衛氣漸漸衰弱,正氣虛弱。正氣虛弱,則口鼻呼吸更容易使邪氣內傳。況且體內潛伏疫氣,就會從腠理,沿著經絡,進入臟腑,內外互相影響,病情發展很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古人常常告誡人們,禍患往往起源於細微之處,疾病產生於不知不覺之中,要警惕疾病的早期徵兆。

至於悶痧,症狀也僅僅是輕微的惡寒發熱,痧點隱約,狀似風痧,但神志昏迷、鼾睡、面色晦暗、身體冰冷,則與風痧大相徑庭。這是因為感染疫氣很深,體質虛弱,無力發作,或者加之其他邪氣,或者因為誤服寒涼藥物,邪氣鬱閉在體內,不能發洩,導致邪氣內陷而死,所以稱為悶痧。民間說的發痧,就是指暑熱中暑陰凝腹痛的痞氣。既不是傳染病,也不是疫病,民間稱為脹痧、烏痧、釣腳痧、絞腸痧等,與疫痧相反,但民間也稱為痧,這裡需要特別說明。

疫痧是傳染性疾病,陰痧是中暑引起的。什麼是惡氣?就是矢氣。矢氣是什麼?就是濁穢之氣積聚,夾雜陰邪,侵入人體,如同箭射中一樣。其氣陰凝,所以不傳染。在盛夏之時,陽氣都發散於外,六陰都藏於內,所以夏天氣溫高而井水寒冷,人體應乎天地,臟腑屬寒涼,機體防禦能力下降,所以陰邪容易侵入,矢氣容易進入。進入人體後,會直接穿透肌膚,疼痛難忍。如果沒有潛伏邪氣而感染,則會立即出現面色慘白,腹痛腸鳴,氣機閉阻,四肢厥冷,只需要推拿按摩,使氣血通暢,陽氣疏通,矢氣就會從肌肉傳達出來,逐漸出現痧點,自然痊癒。但是需要一天時間,不能喝水,喝水則邪氣會停留在經絡,一遇到寒涼就會加重病情,這一點必須要注意。

如果有潛伏邪氣,又感染矢氣,則會侵犯腸腑,導致血脈凝滯,營衛失調,霍亂嘔吐腹瀉,釣腳絞腸,疼痛難忍,厥逆身僵,人事不省。需要立即使用辛熱的藥物,驅除寒凝;用芳香開竅的藥物,疏通經絡;使氣血流暢,陽氣和煦,就能迅速痊癒。所以無論輕重,腹痛腸鳴都是必然的。因為腹部寒冷,又遭受矢氣的侵襲,所以腹部會因為寒凝而疼痛,腸道會因為阻塞而絞痛,這就是絞腸痧的命名由來。

至於釣腳痧,是因為足部是三陰脈絡的起始部位,陰邪從下而上侵犯,所以陰邪絡脈凝滯,腳不能伸直而像釣魚一樣。如果搶救不及時,很快就會死亡。這些都是中暑腹痛痞氣,陰邪凝滯的症狀,民間雖然稱為發痧,但實際上與疫痧的痧不同,這就是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