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芝

《喉科集腋》~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爛喉痧症辨

面色紅而亮者,為火盛;青而滯者,為毒盛內伏;㿠白而呆者,為風伏寒邪;青黯而喉不爛或不甚爛者,為素伏濕邪。治之之法,在寒濕附及者,治𠫵辛熱;濕熱附及者,治用辛涼。

鼻煤者,乃胃脈起于山根,胃熱極而根源應之,故煤鼻。紅而扇者,乃鼻為肺竅,肺胃之氣均為熱傷,正氣不支而欲絕。初起一團黑色繞於鼻間者,乃胃家伏毒已甚。鼻衄者,乃胃脈下挾鼻孔,胃熱湧血上行,溢從鼻竅而出。

舌苔灰而賦者,為濕熱上騰,邪未化火;純白而膩者,為素挾寒邪,均宜疏達。舌赤多刺者,為邪已化火,宜清化;舌絳中黑者,為津液虧耗,宜救液;舌白中絳者,為外束寒邪,宜雙解;舌絳且縮者,為熱陷心營,宜育陰;舌苔黃厚者,為熱將解,宜清胃熱。

唇絳者,乃陽明之脈環於唇,為胃液虧;唇紫而裂者,為胃液涸,宜救液。

譫語者,為邪陷心胞;不譫語而鼾睡迷悶,喉有痰聲者,為毒霧濛開清宮,最防內陷。

嘔惡者,藉泄胃熱為吉;欲吐不吐,干惡神呆者,為胃邪將犯心營。

便閉者,胃有燥糞為火結;腹痛者,最忌為悶痧。

惡寒者,為外邪侵衛;惡寒而後熱者,乃邪既入衛,則隨衛氣以出入,遂常熱而不復惡寒。治之之法,要乘其未熱之先,或寒熱交作之際,疏而達之,攔其入營之路。

有汗者,心液足為吉;無汗者,心液虧,防內陷。

足無汗者,乃疫為陽病,陽病之情應由上行極而下,邪未及於足陰,故足應無汗,非關汗出不遍也。

便溏而色黝者,以大腸為肺之表,乃邪從表泄,正是解機。若黑亮有光,黏稠如漆者,乃熱極旁流,反為不美。蓋疫毒之邪,內干臟腑,在正氣盛旺之人,則邪流腸腑,從便而泄,腑毒即可驅除;若症虛邪實之人,則邪布三焦,滯留腸胃,劫動陰血,化腐脂膏,侵無所泄,溢從地道旁流而出,形似瘀血凝結而成,不堪其臭。有象之邪,雖泄無形之毒方張。莫謂蔻去城空,乃是盈中溢外,亟用重濟清化,以淨臟腑之邪,未可再事狐疑,誤認邪從表泄。是熱極旁流一症,生死一大關鍵,幸勿忽諸。

爛喉而口鼻者,有牙疳穿腮等症,其氣皆發於口中,非從喉內達出。若無牙疳各症,而臭穢之氣逼人,從喉間達出者,為肺胃化腐之機。蓋跡雖未形,而機則已露。爛喉之消息,系乎口臭之重輕,不徒喉爛之深淺。若使一聞此氣,無論爛與不爛,亟進清涼化毒,治其未病,斯謂上工。

口為脾之竅,胃為脾之表,而胃之脈起鼻上額,挾口循頰,故胃熱極而上騰,則口唇糜腫,芒刺有濃。色紅者,疫熱雖盛,未入陰營;色紫或黑者,陰血已動,乃為險然,較之口鼻症屬略輕。若僅口糜而色紫黑者,尚非絕症。第口鼻盡有不口糜,而口糜斷無不口臭分別之處。一自口中呼出一,僅唇外難聞。法以上用輕宣,下清胃熱,因勢利導之,上下兼賅,方無遺漏。

齒乃腎之餘,齦為胃之絡。胃陰灼耗,則腎水之源難於既濟,而中之火應震為雷。胃液腎津,源根一派,齦牙唇齒脈絡貫通。故胃陽血動,則齦中血色黃如敗醬;胃熱極盛,則齒燥如石而有光。腎陰血動,則齦中血瓣紫如黑漆;腎液耗干,則齒枯如骨而無彩,甚至齒黑忽然脫落,抑或穿腮牙疳,均為極險之症。亟用下奪之方,以潛龍雷之火,不使腎液煎枯,庶免陰從下竭。更𠫵育陰之劑,以冀赤地流膏,勿令胃液消亡,致使陽從上厥。

白話文:

爛喉痧症辨

臉色紅而明亮,是火盛;青而滯,是毒盛內伏;灰白而呆滯,是風寒邪氣入侵;青暗而喉嚨不爛或不太爛,是體內原有的濕邪。治療方法,如果是寒濕侵犯,用辛熱藥物治療;如果是濕熱侵犯,用辛涼藥物治療。

鼻子發黑,是胃經起於山根,胃火過盛,所以鼻子發黑。鼻子發紅且腫脹,是鼻子是肺的竅位,肺胃之氣都受到熱邪損傷,正氣不足,快要不行了。一開始有一團黑色圍繞鼻子的,是胃部積毒已深。鼻出血,是胃經下行經過鼻孔,胃火衝動血液上行,從鼻孔溢出。

舌苔灰暗而濕潤,是濕熱上湧,邪氣尚未化為火;舌苔純白而厚膩,是本就有寒邪,都需要疏通達氣。舌頭紅而多刺,是邪氣已化為火,需要清熱化火;舌頭絳紅色中夾雜黑色,是津液虧損,需要滋陰;舌頭白色中夾雜絳紅色,是外邪入侵,需要寒熱雙解;舌頭絳紅色且捲縮,是熱邪侵入心包經,需要滋陰;舌苔黃厚,是熱邪將要消退,需要清胃熱。

嘴唇絳紅色,是陽明經脈環繞嘴唇,是胃液虧損;嘴唇紫黑而裂,是胃液枯竭,需要滋陰。

胡言亂語,是邪氣侵入心包;不胡言亂語但鼾睡昏迷,喉嚨有痰聲,是毒邪迷亂清宮(心肺),最怕內陷。

嘔吐,藉由排出胃熱是好的;想吐但吐不出來,神情呆滯,是胃邪將要侵犯心包經。

大便不通,是胃中有燥熱的糞便導致火結;腹痛,最忌諱是悶痧(痧症的一種)。

惡寒,是外邪侵犯衛氣;惡寒之後發熱,是邪氣已入衛氣,隨著衛氣出入,所以持續發熱而不惡寒了。治療方法,要在未發熱之前,或寒熱交替的時候,疏通達氣,阻止邪氣入里。

出汗,心液充足是好的;不出汗,心液虧虛,要預防內陷。

腳不出汗,是疫病為陽病,陽病的邪氣從上往下走,邪氣尚未到達足陰經,所以腳不出汗,不是汗出不遍。

大便稀溏而顏色黝黑,因為大腸是肺的表,是邪氣從表排出,正是解毒的徵兆。如果顏色黑亮有光澤,黏稠像漆一樣,是熱邪極盛旁流,反而不好。因為疫毒的邪氣,內傷臟腑,正氣旺盛的人,邪氣會流到腸胃,從大便排出,腑部的毒氣就能排出;如果正氣虛弱邪氣盛的人,邪氣就會佈滿三焦,滯留在腸胃,耗傷陰血,化為腐敗的脂膏,沒有地方排出,從下焦旁流而出,看起來像瘀血凝結,臭不可聞。這種邪氣的現象,雖然排出了無形的毒氣,卻讓有形的毒氣更加擴散。不要以為邪氣排出了就沒事了,這是內盛外溢,需要用重劑清化,以清除臟腑的邪氣,不能再猶豫,誤認為邪氣從表排出。這是熱邪極盛旁流的一種情況,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千萬不能忽視。

爛喉嚨伴隨著口鼻症狀,例如牙疳穿腮等,這些氣都從口中發出,不是從喉嚨內部出來。如果沒有牙疳等症狀,而臭穢的氣息逼人,從喉嚨間發出,是肺胃化腐的徵兆。雖然症狀還沒有明顯出現,但是病機已經顯露。爛喉嚨的輕重,取決於口臭的輕重,不只是喉嚨爛的深淺。如果聞到這種氣味,無論喉嚨爛不爛,都要立刻服用清涼化毒的藥物,治療未發的疾病,這就是上等的醫術。

口是脾的竅位,胃是脾的表,胃經從鼻樑往上走,經過口角循行頰部,所以胃火過盛上炎,就會導致口唇糜爛腫脹,疼痛有膿。顏色紅的,疫熱雖然盛,但還沒有侵入陰血;顏色紫或黑的,陰血已經受損,非常危險,比口鼻症狀略輕。如果只是口唇糜爛而顏色紫黑,還不是絕症。但是口鼻症狀都有口唇糜爛,而口唇糜爛一定有口臭,這是沒有區別的。從口中呼出的氣,只有靠近嘴唇才能聞到。治療方法是用輕宣的藥物,向下清胃熱,順勢導引,上下兼顧,才不會遺漏。

牙齒是腎的餘氣,牙齦是胃的絡脈。胃陰被灼傷耗損,腎水的來源就難以補充,中焦的火就會像雷一樣震動。胃液和腎津,來源是一樣的,牙齦、牙齒、嘴唇的經絡是相通的。所以胃陽血動,牙齦中的血色就會黃如敗醬;胃熱極盛,牙齒就會乾燥像石頭一樣有光澤;腎陰血動,牙齦中的血色就會紫黑如漆;腎液耗竭,牙齒就會枯乾像骨頭一樣沒有光澤,甚至牙齒變黑突然脫落,或者穿腮牙疳,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症狀。要立刻用下瀉的藥物,來熄滅腎中像雷一樣的火,不要讓腎液枯竭,以免陰氣從下虛損。還要服用滋陰的藥物,以期像大地流出膏液一樣,不要讓胃液消亡,導致陽氣從上虛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