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集腋》~ 卷上 (6)
卷上 (6)
1. 爛喉痧症辨
臟腑之質有勝有偏,呼吸之司氣無二息。若肺氣實而胃氣虛者,胃腑受邪宜發痧而不爛喉;若肺氣虛而胃氣實者,肺臟感疫宜爛喉而不發痧。何以發痧者每不爛喉,爛喉者多兼發痧?綠肺主呼吸聲息,飲食與胃相依,況肺脈起於中焦,下絡胃之上口賁門之地。肺家既見爛喉,喉毒隨吸入胃,胃家吸受肺毒,是以必兼發痧。縱輕微不覺,必膚養依稀,此爛喉無不發痧者以此。
又內經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是以肺病胃正上行極而下也,順也。胃病不害於肺者,乃疫為陽邪,不應下行極而上也,亦順也。故發痧每不爛喉,爛喉多兼發痧者又以此也。
爛喉治肺固當然矣,然宜防範及胃,其故有二。內經曰:「喉者前,其形堅健;咽在後,其質和柔。」前後雖有區分,然在懸雍以下,會厭之間,分氣食二管,爛處乃是咽喉交互之所,肺胃未判之區,安可治肺略胃?此胃之不可偏廢者一也。又以咽喉呼吸聲息飲食與胃依隨,如影之從形,更宜防範胃家,此胃之不可偏廢二也。故曰治喉防範胃,即是上二治未病。
痧之順逆,大都先發胸背而後四肢者順;先自頭面而後腿足者亦順。而痧之色,要在紅勻不在多寡。如鮮紅細碎,著手有痕者吉;周遍均勻,肌膚作癢者亦吉;徐徐緩達,從里透出者亦吉。凡此之類,雖多如雲錦,亦不為凶。若驟如紅紙者,為胃熱極盛;包紫且黑者,熱毒灼動陰血;全黑者,胃爛不治。然黑而暗亮者,必在氣血充足之人,亟進涼血泄熱,間有一二挽回。惟黑而暗者必死。
若痧雖黑,四邊隱隱帶赤色者,為火鬱內伏,大用涼血解毒,尚冀轉紅可治。若驟形滅沒,神色昏迷者,為內陷;肌膚作癢者,營衛猶和;膚燥無汗者,毒灼液干,難於透達。痧透後,點上白泡累累者,並非痧𤺋豆發,乃是熱毒極盛,猶不足以盡其毒,故點上再加白泡;泡大而有漿者多凶。痧後遺毒發於腮項者難治;汗後痧隱者險;四肢浮腫而亮者多敗,十日之間。
喉中小粒,其色多白者,乃邪發於太陰氣分者。故俗有「時喉肺白爛」之名。若素有伏寒或挾濕邪者,爛痕亦多白色。太都白為肺金本色,無系重輕。若白而且腐,狀如粉皮者,乃氣分大傷,為難治。若白爛喉展開,穿及鼻孔者,俗名「天白蟻」,難治。若色現鮮紅及紅點者,乃疫於太陰血分,吹藥多涎者,熱雖盛而液尚未傷,易治。若吹藥而涎不生者,津液大虧,難治。
若痧透後而爛喉尤甚者,為外毒雖鬆,內毒尚猛,屬險症。若喉內爛而外腫且堅者,為毒結喉間,無從發泄,雖治;若爛至喉底不見好肉者,為敗,眾多斃於五日之內。
爛喉而噴嚏者,肺機開泄為吉;呃逆者,毒火上逆為凶;嗆然而咳者,毒火上攻射其肺係為險;頻聲而咳者,邪襲肺經為吉;爛喉而不咳嗽者為險;失音者,肺熱葉焦;氣促者,熱盛灼金。
痧症面腫目赤者,以疫為陽邪,而頭為諸陽之會,以陽重陽,故頭目多見赤腫。而吳又可溫疫論謂腫是兼有水腫而發,又謂里邪失下,表裡氣滯而然。按此二症或亦有之,而疫之腫乃內經「熱勝則腫」之腫,雖無兼症亦應見腫。
痧之脈宜弦數有序,忌軟弱無序;若況而伏者,為邪未達出,宜進疏託;數大而空虛者,為正弱邪勝,宜勿傷正氣;陽症見陰脈者難治。
白話文:
爛喉痧症辨
人體臟腑的質地強弱不一,呼吸的調節也各有不同。如果肺氣旺盛而胃氣虛弱,外邪侵犯胃部容易發痧,卻不容易爛喉;如果肺氣虛弱而胃氣旺盛,肺臟感染疫病則容易爛喉而不發痧。為什麼發痧的人往往不爛喉,而爛喉的人大多同時發痧呢?因為肺主呼吸,飲食則與胃相關,而且肺經從中焦(腹部)起始,向下連接著胃的上口賁門。如果肺部出現爛喉,喉嚨的毒素會隨著呼吸吸入胃中,胃部吸收肺部的毒素,所以必然同時發痧。即使症狀輕微不易察覺,也會有細微的皮膚變化,這就是爛喉必然發痧的原因。
《內經》說:「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所以肺病若侵犯胃部,會從上往下發展,這是順理成章的。而胃病不傷害肺部,是因為疫病是陽邪,不會從下往上發展,這也是順理成章的。因此,發痧的人往往不爛喉,爛喉的人大多同時發痧,也是基於這個道理。
治療爛喉當然要治肺,但是也要預防胃部受累,原因有二。《內經》說:「喉者前,其形堅健;咽在後,其質和柔。」雖然前後有區別,但在懸雍垂以下、會厭之間,氣道和食道交匯,爛的地方正是咽喉交接處,肺胃尚未完全分開的區域,怎麼能只治肺而不顧及胃呢?這就是胃部不可忽視的第一個原因。其次,咽喉呼吸和飲食都與胃息息相關,如同影子隨形,更要預防胃部受累,這就是胃部不可忽視的第二個原因。所以說治療爛喉要預防胃部受損,這就是防患於未然的兩種方法。
痧的發展順序,大多是先發於胸背,然後到四肢,這是順暢的;先從頭面開始,然後到腿足,也是順暢的。痧的顏色,重要的是紅潤均勻,不在乎多少。如果鮮紅細碎,用手觸摸有痕跡,這是吉利的;如果周身均勻,皮膚發癢,也是吉利的;如果緩緩擴散,從內向外透出,也是吉利的。這些情況,即使多如雲錦般複雜,也不算凶險。如果像紅紙一樣鮮紅,則是胃熱極盛;如果發紫甚至發黑,則是熱毒灼傷陰血;如果全部發黑,則是胃部潰爛,難以治療。但是如果發黑卻暗亮,說明氣血充足,迅速服用涼血瀉熱藥物,還有挽回的可能;只有發黑且暗淡的,必定死亡。
如果痧雖然發黑,但周圍隱隱約約帶有紅色,說明是火邪鬱結於內,大量使用涼血解毒藥物,還有希望轉紅而治愈。如果痧突然消失,面色昏迷,是邪氣內陷;皮膚發癢,則營衛之氣仍然調和;皮膚乾燥無汗,則是毒邪灼傷津液,難以透達。痧退後,出現許多小白泡,這並不是痧疹,而是熱毒極盛,毒邪尚未完全排出,所以又出現小白泡;泡大而有膿液,大多凶險。痧退後毒邪發於腮幫子和頸項,難以治療;出汗後痧隱退,很危險;四肢浮腫而發亮,大多會在十天內死亡。
喉嚨裡的小顆粒,顏色多為白色,是邪氣侵犯太陰經氣分。所以民間有「時喉肺白爛」的說法。如果本來就有伏寒或夾雜濕邪,爛痕也多為白色。白色是肺金的本色,不論輕重。如果白色而且腐爛,像粉皮一樣,則是氣分大傷,難以治療。如果白色爛喉擴展,穿透到鼻孔,民間稱為「天白蟻」,難以治療。如果顏色鮮紅或出現紅點,是疫毒侵犯太陰經血分,吹藥後唾液很多,說明熱盛但津液尚未受損,容易治療;如果吹藥後不流唾液,說明津液大虧,難以治療。
如果痧退後爛喉更嚴重,說明外邪雖然減輕,內毒仍然很盛,屬於險症。如果喉嚨內部爛,外部腫脹且堅硬,說明毒邪結聚在喉嚨,無法排出,即使治療也很困難;如果爛到喉嚨底部,看不到好肉,則已經敗壞,大多數會在五天內死亡。
爛喉而打噴嚏,說明肺氣宣泄,是吉利的;呃逆,說明毒火上逆,是凶險的;嗆咳,說明毒火上攻,侵犯肺部,很危險;頻咳,說明邪氣侵犯肺經,是吉利的;爛喉而不咳嗽,很危險;失音,說明肺熱灼傷肺葉;氣促,說明熱盛灼傷肺金。
痧症伴有面腫目赤,因為疫病是陽邪,而頭部是諸陽之會,陽邪聚集於陽氣旺盛的頭部,所以頭目多見紅腫。吳又可的《溫疫論》說腫脹是兼有水腫而發,也說里邪不能下達,表裡氣機阻滯而致腫脹。這兩種情況也可能存在,但疫病引起的腫脹是《內經》所說的「熱盛則腫」,即使沒有其他併發症,也會出現腫脹。
痧的脈象應該弦數而有序,忌諱軟弱而無序;如果脈象沉伏,說明邪氣尚未透達,應該服用疏通藥物;脈象數而虛弱,說明正氣不足,邪氣旺盛,應該避免損傷正氣;陽證出現陰脈,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