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喉舌備要秘旨》~ 喉部 (13)

回本書目錄

喉部 (13)

1. 論分經治喉症藥性

—瀉心火用黃連;瀉肺火用黃芩;脾火須用芍藥;胃火定宜石膏;柴胡瀉平肝火;知母瀉平腎火;木通瀉平小腸之火;黃柏瀉膀胱火;大黃瀉大腸火;屈抑之火,生梔為君;浮游之火,元參為妙。

—上焦有熱,黃芩、赤芍;中焦有熱,黃連、梔子;下焦有熱,黃柏、知母。

—上焦有寒,麻黃、桂枝;中焦有寒,肉桂、乾薑;下焦有寒,附子、沉香。

—梔子、黃連、麥冬、犀角,俱清心。黃芩、桑皮、羚羊,俱清肺。柴胡、白芍、膽草、青黛,俱平肝。知母、黃柏,瀉腎火。白芍、石膏、黑梔、甘草,俱瀉脾火。連翹、牛蒡能解毒。黃芩、花粉能解痰涎。防風、荊芥、薄荷、秦艽、羌活,俱祛風除濕,退潮熱,化痰。口苦用膽草,口渴葛根。

提毒用升麻。去膜用蟬蛻。涼血須生地。血中伏火丹皮、澤瀉。去口臭人中黃。痰盛牛黃。開關殭蠶、全蠍。載藥上浮,能達氣而下行者惟桔梗。止熱嗽,黃芩、桑皮。止風咳,麻黃、杏仁。止痰嗽,貝母、連翹。止虛咳,阿膠、白醋。能解咽喉諸毒,射干、豆根。能和諸藥,解百毒甘草。

排膿白芷、南星。發散荊皮、獨活。打穿出膿則穿山甲。

白話文:

【討論根據各經脈治療喉部病症的藥物特性】

  • 清除心臟過剩的熱氣,我們使用黃連;清除肺部過剩的熱氣,我們使用黃芩;對於脾臟的熱氣,應選擇芍藥;胃部過剩的熱氣,最適合的藥物是石膏;柴胡能有效降低肝臟的熱氣;知母能平衡腎臟的熱氣;木通可消除小腸的熱氣;黃柏用於膀胱的熱氣;大黃適用於大腸的熱氣;若熱氣受到抑制,生梔子是最有效的;對於飄忽不定的熱氣,玄參是最適合的。

  • 若上半身(上焦)有熱氣,我們可以使用黃芩與赤芍;若是身體中段(中焦)有熱氣,黃連和梔子是好選擇;下半身(下焦)有熱氣,我們應該使用黃柏和知母。

  • 若上半身(上焦)有寒氣,我們使用麻黃和桂枝;身體中段(中焦)有寒氣,肉桂和乾薑是好選擇;下半身(下焦)有寒氣,我們應使用附子和沉香。

  • 梔子、黃連、麥冬、犀角,都能清心;黃芩、桑皮、羚羊角,都可清肺;柴胡、白芍、膽草、青黛,都有助於平衡肝臟功能;知母和黃柏,可用於腎臟的熱氣;白芍、石膏、黑梔、甘草,都能清脾熱;連翹、牛蒡子能解毒;黃芩、天花粉能化解痰液;防風、荊芥、薄荷、秦艽、羌活,都能驅風除濕,退燒,化解痰液;口苦可用膽草;口渴時,使用葛根。

  • 提升排毒能力,使用升麻;去除眼睛分泌物,使用蟬蛻;涼血需用生地;丹皮和澤瀉可清血中潛藏的熱氣;去除口臭,用人中黃;痰多可用牛黃;開啓氣道,僵蠶和全蠍是好選擇;使藥物上行,且能達氣而下行的,唯有桔梗;熱咳,使用黃芩和桑皮;風咳,使用麻黃和杏仁;痰咳,使用貝母和連翹;虛咳,使用阿膠和白醋;咽喉部位的毒素,可用射干和豆根來解;調和各種藥物,解百毒,甘草是最佳選擇。

  • 排膿,使用白芷和南星;發汗,使用荊皮和獨活;穿山甲能促進膿包破裂排膿。

2. 治喉用藥變化歌訣

治喉甘桔是神方,細心體察辨陰陽。柴胡、芍藥平肝木,不論心肺也備嘗。黃芩同用桑皮是,加用花粉效非常。防風、荊芥能逐風,去膜蟬蛻用之良。喬蒡解毒痰俱化,驅風提毒升麻當。生地等件須無膜,豆根少許最為良。連、梔、犀角有時用,實熱無膜可主張。六味品中除棗肉,審症用藥莫慌忙。

連、射、丹、梔雖難缺,孕婦遇之要謹防。此歌訣須讀至爛熟為要。

抽薪飲

治諸火熾盛而不宜補者。

黃芩,石斛,木通,梔子(炒),黃柏(各三錢),枳殼(一錢半),生甘(二錢)

熱在肌膚經絡,加連翹、花粉。熱在血分大小腸,加槐花、黃連。熱在陽明,頭面燥煩便實者,加石膏。熱在下焦,小水痛澀,加草龍膽、車前。熱在陰分,津液不足,加麥門冬、生地、芍藥。

徙薪飲

治三焦火症。大凡一切內熱漸覺而未甚者,先以此劑服之。如火甚者,宜用抽薪飲。

陳皮(分),黃芩(二錢),白芍,茯苓,丹皮,黃柏(各錢半)

滋陰八味湯

治陰虛火盛,下焦濕熱等症。

淮山藥(四錢),丹皮(三錢),白雲苓(三錢),茱萸(四錢),澤瀉(三錢),黃柏(鹽水炒,三錢),熟地(八錢),知母(鹽水炒,三錢)

一陰煎

治水虧火盛之劑。

生地(二錢),熟地(二錢),芍藥(二錢),麥冬(二錢),牛膝(錢半),丹參(二錢),甘草(二錢)

火盛躁煩,加龜板。氣虛,加人參。心虛不眠多汗,加棗仁、當歸。汗多煩躁,加五味子、茱萸。微有火者,加女貞子。虛火上浮,吐血衄血不止者,加澤瀉、茜根,或加川續斷澀之亦可。

加減一陰煎

治症如前,但火盛者,宜用此方。

生地,白芍,麥冬(各二錢),熟地(三錢),地骨皮(一錢),炙草(五七分),知母(一錢)

煩躁便結加石膏。小水熱澀加梔子。火浮於上加黃芩、澤瀉。血燥血少加當歸。

二陰煎

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

生地(二錢),麥冬(二錢),棗仁(一錢),元參(錢半),川連(三錢),茯苓(錢半),木通(錢半),生甘(一錢)

鎖陰煎

治陰虛於下,格陽於上,真陽失守之病。

熟地(二兩),牛膝(二錢),澤瀉(錢半),清花桂(二錢),附子(五七分或一二三錢),炙草(一錢)

如嘔惡,加乾薑一二錢。氣脫倦言而脈微弱者,加人參。

四陰煎

治保肺清肝,有陰虛勞損,相火熾盛等症。

生地(一二錢),麥冬(二錢),白芍(二錢),茯苓(錢半),百合(二錢),生甘(一錢),沙參(二錢)

理陰煎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乾薑(一二錢),炙甘(一二錢),或加用上好肉桂亦可。

大補元煎

白話文:

治喉用藥變化歌訣

治療喉嚨疾病,甘草桔梗是有效的方法,需仔細觀察辨別陰陽虛實。柴胡、芍藥能平肝,不論心肺問題,也可使用。黃芩、桑皮一起使用,再加花粉效果更好。防風、荊芥能祛風,去除喉嚨黏膜可用蟬蛻。桔梗能解毒化痰,驅風提毒可用升麻。生地黃等藥材需去除膜,少量豆根也相當有效。連翹、梔子、犀角有時會用到,實熱且無黏膜現象時,可考慮使用。六味地黃丸中去除大棗,要根據病情用藥,不要慌張。

連翹、射干、丹皮、梔子雖然重要,但孕婦需謹慎使用。這歌訣必須熟讀到能倒背如流。

抽薪飲

治療各種火熱盛而不能補益的病症。

藥方:黃芩、石斛、木通、炒梔子、黃柏(各三錢)、枳殼(一錢半)、生甘草(二錢)。

若熱在肌膚經絡,則加連翹、花粉;熱在血分(大小腸),則加槐花、黃連;熱在陽明,頭面燥熱煩躁便秘者,加石膏;熱在下焦,小便短赤澀痛者,加草龍膽、車前子;熱在陰分,津液不足者,加麥門冬、生地黃、芍藥。

徙薪飲

治療三焦火熱症。凡是一切內熱逐漸加重但還不算嚴重的,先用此方服用。如果火熱很嚴重,應該用抽薪飲。

藥方:陳皮(一分)、黃芩(二錢)、白芍、茯苓、丹皮、黃柏(各一錢半)。

滋陰八味湯

治療陰虛火旺、下焦濕熱等症。

藥方:淮山藥(四錢)、丹皮(三錢)、白茯苓(三錢)、吳茱萸(四錢)、澤瀉(三錢)、鹽水炒黃柏(三錢)、熟地黃(八錢)、鹽水炒知母(三錢)。

一陰煎

治療陰液虧損、火熱盛的病症。

藥方:生地黃(二錢)、熟地黃(二錢)、白芍藥(二錢)、麥冬(二錢)、牛膝(一錢半)、丹參(二錢)、甘草(二錢)。

若火熱盛而煩躁,加龜板;氣虛,加人參;心虛失眠多汗,加棗仁、當歸;汗多煩躁,加五味子、吳茱萸;輕微火熱,加女貞子;虛火上浮,吐血衄血不止,加澤瀉、茜草根,或加川續斷止血。

加減一陰煎

治療症狀如前,但火熱盛者,宜用此方。

藥方:生地黃、白芍藥、麥冬(各二錢)、熟地黃(三錢)、地骨皮(一錢)、炙甘草(五七分)、知母(一錢)。

煩躁便秘加石膏;小便熱澀加梔子;火熱浮於上焦加黃芩、澤瀉;血燥血虛加當歸。

二陰煎

治療心經有熱,陰液不足不能制約火熱的病症。

藥方:生地黃(二錢)、麥冬(二錢)、棗仁(一錢)、玄參(一錢半)、川連翹(三錢)、茯苓(一錢半)、木通(一錢半)、生甘草(一錢)。

鎖陰煎

治療下焦陰虛,陽氣上浮,真陽不固的病症。

藥方:熟地黃(二兩)、牛膝(二錢)、澤瀉(一錢半)、清花桂枝(二錢)、附子(五七分或一二三錢)、炙甘草(一錢)。

若嘔惡,加乾薑一二錢;氣虛神倦,脈微弱者,加人參。

四陰煎

治療滋養肺陰清肝火,陰虛勞損,相火熾盛等症。

藥方:生地黃(一二錢)、麥冬(二錢)、白芍藥(二錢)、茯苓(一錢半)、百合(二錢)、生甘草(一錢)、沙參(二錢)。

理陰煎

藥方:熟地黃(三五七錢或一二兩)、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乾薑(一二錢)、炙甘草(一二錢),或加用上好肉桂。

大補元煎

(大補元煎藥方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