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修

《推拿抉微》~ 第四集·治療法 (34)

回本書目錄

第四集·治療法 (34)

1. 牙齒證治

生地(二錢),玄參(一錢),骨碎補(一錢),石膏(一錢),知母(一錢),寸冬(一錢),甘草(一錢),懷牛膝(二錢)

白話文:

牙齒證治:生地黃、玄參、骨碎補、石膏、知母、天冬、甘草、懷牛膝各適量,比例為2:1:1:1:1:1:1:2。

2. 咽喉證治

經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又曰:二陰一陽結,謂之喉痹。陳飛霞曰:蓋咽者胃管,主納水穀而居後。喉者肺管,主呼吸而居前,為人一身之總要。若胸中鬱積熱毒,至生風痰,壅滯不散,發於咽喉。病名雖多,無非熱毒,速宜清解,緩則有難救之患。

輕則甘桔湯,重則化毒湯。如痘瘡咽喉痛者,毒氣上攻也,加減甘桔湯。喉中生瘡,不吮乳,化毒湯。小兒為諸骨所哽,骨大難嚥者,以鵝毛掃咽吐之,骨小者,用海上方治之。

甘桔湯,治小兒膈膜積熱致生風痰,而患喉痹用。

粉甘草(二錢),牙桔梗(一錢),以淨水煎,細細嚥之。

化毒湯,治小兒咽喉證危迫者用。

牙桔梗(一錢),薄荷(一錢),荊芥穗(一錢),炙甘草(一錢),芒硝(一錢),山豆根(一錢),馬牙硝(一錢),硼砂(一錢),明雄黃(一錢),鏡面砂(一錢)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仍以此藥吹喉中。

海上方,治小兒諸骨所哽用。

金鳳花根搗碎,以米醋濃煎,用有嘴瓶盛之,口銜瓶嘴,仰面吸藥吞之,其骨即下。吞藥勿令沾牙。又或以玉簪花根亦可,如上法煎咽。

塗蔚生曰:喉痛一症,雖多由於風火,然必陰虛之人,始易患此。小兒縱無伐傷腎陰情事,然食積等火爍陰,亦與伐傷無異。故小兒素患久患喉症者,亦宜兼顧其陰。楊氏咽喉七十二症,無不以六味地黃湯為加減,蓋為此也。至陰虛至極,虛火上犯而作腫痛,有時必須加入桂附少許,以為反佐,立時引火歸源,腫消痛止者,此又不可不知。但桂附須用上等者,方不至誤事,此亦不過百分中之一二耳。

白話文:

[咽喉的治療與診斷]

經典中提到:咽喉是食物與水分的通道。喉嚨則是氣息上下流通的地方。另外也有記載:兩陰一陽的結聚,稱之為喉痹。陳飛霞指出:咽部實際上是胃的管道,主要功能在於攝取飲食,位於後方;喉部則是肺的管道,主管呼吸,位於前方,這兩者都是人體的重要部位。如果胸中有過多的熱毒,產生風痰,阻塞不散,影響到咽喉部位。雖然咽喉疾病種類繁多,但基本上都是由熱毒引起,應盡快予以清除,否則可能會有難以挽救的危險。

輕微的狀況可用甘桔湯,嚴重的則需使用化毒湯。例如,出疹子時咽喉疼痛,是由於毒氣向上攻衝,此時應調整甘桔湯的劑量。喉部生瘡,無法吸吮母乳,需使用化毒湯。兒童被魚刺等硬物卡住喉嚨,若是大塊的魚刺難以吞嚥,可用鵝毛刺激咽喉使其吐出;若是小塊的魚刺,則需使用海上方來處理。

甘桔湯,適用於兒童因膈膜積熱導致風痰,進而產生喉痹的情況。

粉甘草(二錢),牙桔梗(一錢),以乾淨的水煎煮,細細吞服。

化毒湯,適用於兒童咽喉疾病情況危急時。

牙桔梗(一錢),薄荷(一錢),荊芥穗(一錢),炙甘草(一錢),芒硝(一錢),山豆根(一錢),馬牙硝(一錢),硼砂(一錢),明雄黃(一錢),鏡面砂(一錢)

所有成分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以開水調和服用,同時用此藥吹入咽喉。

海上方,適用於兒童因魚刺等硬物卡住喉嚨的情況。

金鳳花根搗碎,以米醋濃煎,倒入有嘴的瓶子中,口含瓶嘴,仰頭吸入藥液吞下,魚刺即可順利通過。吞藥時避免讓藥液沾到牙齒。另外,也可使用玉簪花根,以同樣的方式煎煮服用。

塗蔚生表示:咽喉疼痛的症狀,雖然大多是由風火引起,然而只有體質陰虛的人才容易罹患此病。即使兒童沒有傷害腎陰的情況,但飲食過量等導致的火氣燒灼陰氣,與傷害腎陰的效果相同。因此,長期患有咽喉疾病的兒童,也應兼顧滋養體內的陰氣。楊氏對於咽喉七十二種病症的治療,均以六味地黃湯作為基礎進行調整,正是基於這一考量。對於極度陰虛、虛火上升導致咽喉腫痛的個案,有時必須加入少量的肉桂和附子,以反佐法達到立即將火氣引回原處的效果,從而消除腫脹、緩解疼痛,這是不可不知的知識。但肉桂和附子必須選用上等品質,才能避免造成問題,這種情況只佔所有個案的百分之一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