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素難要旨》~ 卷一 (6)
卷一 (6)
1. 二、補瀉相反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滑氏曰:是病二字,非誤即衍。肝實肺虛,金當平木如七十五難之說。若肺實肝虛,則當抑金而扶木也。用針者乃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此所謂實其實而虛其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殺人必矣。中工,猶云粗工也。
十二難曰: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於外,用針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然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氣已絕於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滑氏曰:《靈樞》第一篇曰:凡將用針者,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又第三篇曰: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其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
此《靈樞》以脈口內外言陰陽也,越人以心肺腎肝內外別陰陽,其理亦猶是也。紀氏謂此篇言針法,馮氏謂合入用針補瀉之類。
白話文:
在第八十一難中提到:“經典上說不要對實證使用實證的治療方法,也不要對虛證使用虛證的治療方法,不要損害本來就不足的,反而去增強過剩的。這是在講寸口脈象呢,還是疾病本身就有虛實之分呢,該如何增減呢?然而,這裡所講的病,並不是指寸口脈象,而是疾病本身就有虛實之分。比如肝臟功能過盛,肺臟功能衰弱,肝屬木,肺屬金,金木應該互相平衡,我們要了解的是如何讓金平抑木。如果肺臟功能過盛,肝臟功能衰弱且呼吸短促,針灸時不去補肝,反而加重肺臟的實證。所以說,對實證使用實證的治療方法,對虛證使用虛證的治療方法,損害本來就不足的,反而去增強過剩的,這是中等水平的醫生常犯的錯誤。
滑氏說:“是病”二字,可能是誤寫或多餘的。肝臟功能過盛,肺臟功能衰弱,肺屬金,應該平抑木,就像第七十五難所說的。如果肺臟功能過盛,肝臟功能衰弱,那就應該抑制金,扶助木。針灸治療時不去補肝,反而加重肺臟的實證,這就是所謂的對實證使用實證的治療方法,對虛證使用虛證的治療方法,損害本來就不足的,反而去增強過剩的,這種做法必定會致人死亡。中等水平的醫生,也就是技術粗糙的醫生。
在第十二難中提到:五臟的脈象在內部已經消失,針灸治療時反而加重外部的實證。五臟的脈象在外部已經消失,針灸治療時反而加重內部的實證。內部和外部的脈象消失,如何區分呢?五臟的脈象在內部已經消失,表示腎臟和肝臟的功能在內部已經消失,但醫生卻去補心臟和肺臟。五臟的脈象在外部已經消失,表示心臟和肺臟的脈象在外部已經消失,但醫生卻去補腎臟和肝臟。陽氣消失時補陰氣,陰氣消失時補陽氣,這就是對實證使用實證的治療方法,對虛證使用虛證的治療方法,損害本來就不足的,反而去增強過剩的。這樣導致的死亡,是醫生的責任。
滑氏解釋:《靈樞》第一篇中說:凡是針灸治療前,必須先診斷脈象,觀察氣血的強弱,才能進行治療。第三篇中又提到:所謂五臟的氣血在內部已經消失,是指脈口氣在內部消失,無法感知,反而去針灸治療外部的病痛,以及陽經的合穴,留針以引出陽氣,陽氣到達後,內部的氣血會更加枯竭,氣血枯竭後就會死亡。死亡時,因為沒有氣血運行,所以身體靜止。所謂五臟的氣血在外部已經消失,是指脈口氣在外部消失,無法感知,反而去針灸治療四肢末端的穴位,留針以引出陰氣,陰氣到達後,陽氣反而進入體內,進入後產生逆流,逆流就會死亡。死亡時,因為陰氣過剩,所以身體焦躁。
《靈樞》是以脈口內外來描述陰陽的,越人是以心肺腎肝的內外來區分陰陽,道理也是相同的。紀氏認為這篇是在講針灸的治療方法,馮氏認為應該歸入針灸補瀉的類別。
2. 三、針刺淺深
七十難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滑氏曰:春夏之時,陽氣浮而上,人之氣亦然,故刺之當淺,欲其無太過也。秋冬之時,陽氣沉而下,人之氣亦然,故刺之當深,欲其無不及也。經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此之謂也。四明陳氏曰:春氣在毛,夏氣在皮,秋氣在分肉,冬氣在骨髓,是淺深之應也。
七十一難曰: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榮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滑氏曰:榮為陰,衛為陽。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各有淺深也。用針之道亦然,針陽必臥針而刺之者,以陽氣輕浮,過之恐傷於榮也。刺陰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氣散乃內針,不然,則傷衛氣也。無毋通,禁止辭。
白話文:
[三、針刺的深淺]
根據古籍七十難所述,春夏季節針刺應淺,秋冬季節針刺應深,這是什麼道理呢?在春夏兩季,自然界中的陽氣上升,人體內的氣血也會隨之上升,因此針刺時應選擇淺層部位。而在秋冬兩季,自然界中的陽氣下降,人體內的氣血也會相應地下降,所以針刺時應選擇較深的部位。
滑氏解釋,春夏之際,自然界與人體的陽氣都呈現上升趨勢,因此針刺應淺,以免針刺過深傷及人體。秋冬時節,自然界與人體的陽氣都呈現下降趨勢,因此針刺應深,以防針刺不足。經典中有言,必須首先了解每年的氣候變化,不要破壞大自然的和諧,這就是針刺深淺的道理。四明陳氏指出,春季氣血集中在皮膚表面,夏季集中在皮下,秋季集中在肌肉間,冬季則深入至骨髓,這便是針刺深淺的依據。
古籍七十一難提到,針刺時應避免傷害到營氣或衛氣。這是什麼意思呢?對於陽氣旺盛的人,針刺時應讓針橫臥,然後再進行針刺。對於陰氣旺盛的人,針刺前應用左手按住將要針刺的穴位,待氣血散開後再插入針頭,這樣做可確保針刺時不會傷及營氣或衛氣。
滑氏進一步闡述,營氣屬陰,衛氣屬陽。營氣運行在脈絡之中,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它們分別有著不同的深淺程度。針灸的原則也是如此,對陽氣旺盛者針刺時,應讓針橫臥再進行針刺,這是因為陽氣輕飄易動,若針刺過深可能會傷及營氣。對於陰氣旺盛者,針刺前應用左手按住將要針刺的穴位,等待一段時間使氣血散開再插入針頭,否則可能會傷及衛氣。「無毋」二字相通,表示禁止的意思。
3. 四、先後淺深
七十難曰: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何謂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滑氏曰:致取也,春夏氣溫,必致一陰者,春夏養陽之義也。初下針即沉之至腎肝之部,俟其得氣,乃引針而提之。以至於心肺之分,所謂致一陰也。秋冬氣寒,必致一陽者,秋冬養陰之義也。初內針淺而浮之,當心肺之部,俟其得氣,推針而內之,以達於腎肝之分,所謂致一陽也。
此篇致陰陽之說,越人特推其理有如是者爾。凡用針補瀉,自有所宜,初不必以是相拘也。
白話文:
在第七十難中提到:在春夏兩季施針時,應深入到相對應的陰臟;而在秋冬兩季施針時,則應深入到相對應的陽臟。這是什麼意思呢?
事實上,在春夏溫暖的季節,我們必須深入到相對應的陰臟,也就是當針下到皮膚深處,達到腎和肝的部位,感受到氣感後,再將針拉起保持在陰臟部位。這是因為春夏兩季是養護身體陽氣的季節,我們要讓陰臟得到滋養。相反地,在秋冬寒冷的季節,我們必須深入到相對應的陽臟,也就是初下針時只輕輕刺入皮膚表層,達到心和肺的部位,等到感受到氣感後,再將針往內推,使針進入到更深的陰臟部位。這是因為秋冬兩季是養護身體陰臟的季節,我們要讓陽臟得到滋養。
這篇論述的是陰陽調和的理論,特別強調了這樣的道理。然而,實際使用針灸補瀉法時,應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法,並不一定非要完全遵循上述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