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素難要旨》~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一、補瀉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

滑氏曰:出《靈樞》第一篇:得,求而獲也;失,縱也、遺也。其第二篇曰: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謂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言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謂補者必然若有得也,瀉者怳然若有失也。即第一篇之義。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滑氏曰:迎而奪之者瀉也,隨而濟之者補也。假令心病,心火也,土為火之子,手心主之俞太陵也,實則瀉之,是迎而奪之也。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衝也,虛則補之,是隨而濟之也。迎者迎於前,隨者隨其後。此假心為例而補瀉,則雲手心主,即《靈樞》所謂少陰無俞者也,當與六十六難並觀。潔古曰:呼吸出納,亦名迎隨也。

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滑氏曰:氣來實牢濡虛,以隨濟迎奪而為得失也。前云虛之為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此言實之與虛,若得若失。蓋得失有無,義實相同,互舉之省文耳。

八十一難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然所謂有見如入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滑氏曰:所謂有見如入下,當欠有見如出四字,如讀為而,孟子書,望道而未之見。而讀為如,蓋通用也。有見而入出者,謂左手按穴,待氣來至乃下針,針入候其氣應盡而出針也。紀氏曰:針之出入,皆隨氣往來。《素問》曰: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努,起如發機是也。(《素問》寶命全形論文)

白話文:

一、補瀉

《靈樞》說:「迎著氣機而奪取它,怎麼能不虛呢?順著氣機而補充它,怎麼能不實呢?虛與實之間,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實與虛之間,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這是什麼意思呢?」

滑伯仁說:《靈樞》第一篇說:「得,是指尋找而獲得;失,是指放縱和遺失。」《靈樞》第二篇說:「說實與虛,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是指實者有氣,虛者無氣。說虛與實,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是指補法必然好像有所得,瀉法好像有所失,這與第一篇的意思相同。」

所謂「迎而奪之」,是瀉其子;「隨而濟之」,是補其母。例如,心臟有病,瀉手少陰心經的主俞穴,這就是「迎而奪之」。補手少陰心經的少衝穴(井穴),這就是「隨而濟之」。

滑伯仁說:「迎而奪之」是瀉法,「隨而濟之」是補法。例如,心臟有病,是因為心火旺盛,而土是火的子,手少陰心經的主俞穴(太陵穴)處於實證,就應該瀉它,這就是「迎而奪之」。木是火的母,手少陰心經的少衝穴(井穴)處於虛證,就應該補它,這就是「隨而濟之」。「迎」是迎著氣機,「隨」是順著氣機。這是以心臟為例說明補瀉方法,所說的「手少陰」,即《靈樞》中所說的少陰經無俞穴,應該與六十六難一起參看。潔古先生說:呼吸吐納,也可以稱為迎隨。

所謂實與虛,是指氣機充實與虛弱的意思。氣機充實則為得,虛弱則為失,所以說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

滑伯仁說:氣機充實與虛弱,是根據順著氣機補充和迎著氣機奪取來判斷得到和失去的。前面說虛可以變為實,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實可以變為虛,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這裡說實與虛,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其實得到、失去、存在、不存在,其意思都是相同的,只是簡潔的說法而已。

《靈樞》說:「有的針刺方法,好像氣機進入;有的針刺方法,好像氣機出來。」這是什麼意思呢?所謂「有見如入」,是指左手按住穴位,感覺到氣機來到才下針,針刺進去感覺到氣機耗盡才出針。這就是「有見如入,有見如出」。

滑伯仁說:「所謂『有見如入』後面,應該加上『有見如出』四個字。『而』字可以理解為『如』字,例如孟子書中『望道而未之見』,『而』字就通『如』字的意思。『有見而入出』是指左手按穴位,等待氣機來到才下針,針刺進去等到氣機反應完畢才出針。」紀氏說:針刺的出入,都應該隨著氣機的往來。《素問》說:「看到它黑黑的,看到它黃黃的,隨著它飛舞,不知道它是誰,伏著像橫臥的弓弩,起來像發動機。」就是這個意思。(《素問》寶命全形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