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素難要旨》~ 卷一 (5)
卷一 (5)
1. 十六、十二經以原為俞三焦以俞為原
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太陵,肝之原出於太衝,脾之原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谿,少陰之原出於兌骨(神門穴也,)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衝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
白話文:
六十六種難題說:經書上說肺臟的本源出自太淵穴,心臟的本源出自太陵穴,肝臟的本源出自太衝穴,脾臟的本源出自太白穴,腎臟的本源出自太谿穴,少陰之源出自兌骨穴(神門穴),膽臟的本源出自丘墟穴,胃的本源出自衝陽穴,三焦的本源出自陽池穴,膀胱的本源出自京骨穴,大腸的本源出自合谷穴,小腸的本源出自腕骨穴。
滑氏曰:肺之原太淵至腎之原太谿,見《靈樞》第一篇。其第二篇曰:肺之俞太淵;心之俞太陵;肝之俞太衝;脾之俞太白;腎之俞太谿;膀胱之俞束骨,過於京骨為原;膽之俞臨泣,過於丘墟為原;胃之俞陷谷,過於衝陽為原;三焦之俞中渚,過於陽池為原,小腸之俞後谿,過於腕骨為原;大腸之俞三間,過於合谷為原。蓋五臟陰經止以俞為原,六腑陽經既有俞,仍別有原。
白話文:
滑氏說:肺的原穴是由太淵穴至腎的原穴太谿穴,可見於《靈樞》第一篇。第二篇說:肺的俞穴是太淵穴;心的俞穴是太陵穴;肝的俞穴是太衝穴;脾的俞穴是太白穴;腎的俞穴是太谿穴;膀胱的俞穴是束骨,超過京骨即為原穴;膽的俞穴是臨泣穴,超過丘墟即為原穴;胃的俞穴是陷谷穴,超過衝陽即為原穴;三焦的俞穴是中渚穴,超過陽池即為原穴;小腸的俞穴是後谿穴,超過腕骨即為原穴;大腸的俞穴是三間穴,超過合谷即為原穴。只有五臟陰經的原穴是俞穴,而六腑陽經的俞穴除了俞穴,還有原穴。
或曰:《靈樞》以太陵為心之原,《難經》亦然,而又別以兌骨為少陰之原,諸家針灸書,並以太陵為手厥陰心主之俞,以神門在掌後兌骨之端者,為心經所注之俞,似此不同者何也?按《靈樞》七十一篇曰:少陰無輸,心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也,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又第二篇曰:心出於中衝,溜於勞宮,注於太陵,行於間使,入於曲澤,手少陰也。
白話文:
有人說:《靈樞》以太陵為心臟的原穴,《難經》也一樣,但又另外以兌骨為少陰的原穴,各針灸書都以太陵為手厥陰心主絡脈的俞穴,以神門穴在手掌後兌骨的一端,為心經注於俞穴的穴位,像這樣不同的地方是怎麼回事呢?
根據《靈樞》七十一篇說:少陰沒有經絡輸注,心臟會生病嗎?岐伯說:它外經絡生病而臟腑不生病,所以單獨取它的經絡於手掌後兌骨的一端,其餘的脈絡出入曲折,它的運行快慢都像手少陰心主絡脈的運行。又第二篇說:心經出自中衝穴,流注到勞宮穴,注入太陵穴,運行到間使穴,進入曲澤穴,這就是手少陰。
(按中衝以下,並手心主經俞,《靈樞》直指為手少陰,而手少陰經俞,不別載也。)又《素問·繆刺篇》曰:刺手心主少陰兌骨之端各一痏立已;又氣穴篇曰:藏俞五十穴,王氏注五臟俞惟有心包經井俞之穴,而亦無心經井俞穴。又七十九難曰: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補手心主井,詳此前後各經文義,則知手少陰與心主同治也。
白話文:
根據《中衝以下,並手心主經俞,《靈樞》直指為手少陰,而手少陰經俞,不別載也。》,手少陰和心主經脈的俞穴都在手心。但《靈樞》中並沒有特別記載手少陰經的俞穴。
《素問·繆刺篇》中說:「刺手心主少陰兌骨之端各一痏立已」;《素問·氣穴篇》中說:「藏俞五十穴」,其中王氏注釋說,五臟的俞穴只有心包經的井俞穴,而沒有心的井俞穴。《素問·七十九難》中也說:「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補手心主井」。
根據這些經文的解釋,可以知道手少陰和心主經脈是同治的。
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白話文:
十二經絡都以俞穴為原穴,原因何在呢?五臟俞穴是三焦氣血運行的地方,三焦之氣在此停留積聚。那麼,三焦俞穴又是為何被認為是原穴呢?臍下、腎間一帶,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源泉,是十二經絡的根本所在,因此被稱為原穴。三焦是原氣的別使,主管運行人體的元氣、營氣、衛氣,遍及五臟六腑。原穴是三焦的尊號,所以,三焦氣血所到之處,就稱之為原穴。五臟六腑有疾病,都要取原穴來治療。
滑氏曰: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以十二經之俞皆繫於三焦所行氣所留止之處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以臍下腎間動氣,乃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三焦則為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上中下之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也,通行三氣。即紀氏所謂下焦稟真元之氣,即原氣也,上達至於中焦,中焦受水穀精悍之氣,化為榮衛,榮衛之氣與真元之氣通行達於上焦也,所以原為三焦之尊號。而所止輒為原,猶警蹕所至,稱行在所也。
白話文:
滑氏說:十二經絡的俞穴之所以被當作源頭,是因為十二經絡的俞穴都與三焦所運行的氣血和停留的地方有關。三焦所運行的俞穴被當作源頭,是因為臍下腎間的動氣是人的生命來源,是十二經絡的根本。而三焦是原氣的別司,主要運行上下中的三種氣,遍佈於五臟六腑。運行三種氣,即紀氏所謂下焦稟受真元之氣,即原氣,上達於中焦,中焦接受水穀精華之氣,化為榮衛之氣,榮衛之氣與真元之氣運行達於上焦,所以原為三焦的尊稱。而三焦行氣所停留之處就是原,就像警蹕所到之處,稱為行在所一樣。
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於是而取之宜哉。拔萃云:本經原穴無經絡逆從,子母補瀉。凡刺原穴,診見動作來應而內針,吸則得氣,無令出針,停而久留,氣盡乃出,此拔原之法。王海藏曰:假令針肝經病了,於本經原穴亦針一針,如補肝經來,亦於本經原穴補一針;如瀉肝經來,亦於本經原穴瀉一針。如余經有補瀉畢,仿此例,亦補瀉各經原穴。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六腑如果有疾病,都可以從經絡的原穴來進行治療。拔萃說:《本經》的原穴沒有經絡的逆從和子母補瀉。凡是針刺原穴,診斷時觀察患者的動作來相應地進行內針,吸氣的時候就可以得到穴位的氣,不要讓針刺出穴,而是停下來停留很久,等到穴位的氣用盡了纔出針,這就是拔原穴的方法。王海藏說:假如針刺肝經的疾病,那麼在肝經的原穴也針刺一針,如果要補肝經,那麼也在肝經的原穴補一針;如果要瀉肝經,那麼也在肝經的原穴瀉一針。如果其他經絡有補瀉,那麼仿照這個例子,也要補瀉各經絡的原穴。
凡此十二原,非瀉子補母之法,虛實通用。故五臟六腑有病,皆取其原。
六十七難曰:五臟募皆在陰而俞在陽,何謂也?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
白話文:
這些十二個原穴,並不是用來瀉子補母的方法,虛證實證都可以使用。所以五臟六腑有病的時候,都可以取用這些原穴。
第六十七難說:五臟的募穴都在陰位,而俞穴在陽位,這是什麼意思呢?答:陰經的病會影響到陽經,陽經的病會影響到陰經,所以讓募穴在陰位,俞穴在陽位。
滑氏曰:募與俞五臟空穴之總名也,在腹為陰,則謂之募,在背為陽,則為之俞,募猶募結之募,言經氣之聚於此也。俞史記扁鵲傳作輸,猶委輸之輸言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五臟募在腹,肺之募中府二穴,在胸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陷中;心之募巨關一穴,在鳩尾下一寸;脾之募章門二穴,在季脅下直臍;肝之募期門二穴,在不容兩旁各一寸五分;腎之募京門二穴,在腰中季脅。本五臟俞在背,行足太陽之經。
白話文:
滑氏說:募和俞是五臟空穴的統稱,在腹部的為陰,叫做募穴;在背部的為陽,叫做俞穴。募,就像募結的意思,是指經絡之氣聚集於此。俞,在史記扁鵲傳中寫作輸,就像委輸的意思,是指經絡之氣由此輸送至彼處。五臟募穴位於腹部,肺的募穴是中府穴,位於胸部,雲門穴下一寸,乳房上方,第三肋間的動脈凹陷處;心的募穴是巨闕穴,位於鳩尾下一寸;脾的募穴是章門穴,位於季脅下,臍的正下方;肝的募穴是期門穴,位於兩肋交界處,各一寸五分;腎的募穴是京門穴,位於腰部,季脅交界處。五臟俞穴位於背部,屬於足太陽經上的穴位。
肺俞在第三椎下,心俞在五椎下,肝俞在九椎下,脾俞在十一椎下,腎俞在十四椎下,皆俠脊兩旁各一寸五分。陰病行陽,陽病行陰者,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所以陰病有時而行陽,陽病有時而行陰也。針法曰:從陽引陰,從陰引陽。(按經言行陽行陰,是必然者,而滑注則言有時,似或然也,似非經旨也)
白話文:
肺俞穴在第三椎骨以下、心俞穴在第五椎骨以下、肝俞穴在第九椎骨以下、脾俞穴在第十一椎骨以下、腎俞穴在第十四椎骨以下,這些穴位都位於脊柱兩旁各一寸五分處。陰病會影響陽,陽病也會影響陰,陰陽經絡相交貫通,臟腑腹背之氣息互相通應,所以陰病有時會影響陽,陽病有時也會影響陰。針灸方法說:從陽引陰,從陰引陽。(按照經書所說,陰病可引向陽,陽病可引向陰,這是必然的,而滑注卻說有時,好像是不一定的,這似乎不是經書的本意)
2. 十七、八會刺穴
四十五難曰:經言八會者何謂也?然腑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白話文:
四十五難說:經書上所說的八會是什麼意思呢?腑會在太倉穴,臟會在季脅穴,筋會在陽陵泉穴,髓會在絕骨穴,血會在鬲俞穴,骨會在大杼穴,脈會在太淵穴,氣會在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熱病在體內,取八會穴的氣穴來治療。
滑氏曰:太倉一名中脘,在臍上四寸,六腑取稟於胃,故為腑會。季脅章門穴也,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為脾之募,五臟取稟於脾,故為臟會。足少陽之筋結於膝外廉,陽陵泉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又膽與肝為配,肝者筋之合,故為筋會。絕骨一名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諸髓皆屬於骨,故為髓會。
白話文:
滑氏說:太倉又名中脘,位於肚臍上方四寸,六腑都取決於胃,所以它是腑之會。季脅就是章門穴,它在大橫外直接連接肚臍季肋端,是脾的募穴,五臟要依靠脾來滋養,所以它是臟腑的會聚之處。足少陽筋脈聚結於膝外側,這就是陽陵泉穴,它位於膝下一寸外側,凹陷的中央。膽與肝相配,肝是筋的匯合處,所以是筋的會聚之處。絕骨又稱陽輔,它位於足外踝上方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所有的骨髓都屬於骨骼,所以它是髓的會聚之處。
鬲俞在背第七椎下,去脊兩旁各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也。太陽多血,又血乃水之象,故為血會。大杼在項後第一椎下,去脊兩旁各一寸,太淵在掌後陷中動脈,即所謂寸口者,脈之大會也。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即膻中,為氣海者也,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熱病在內者,各視其所屬而取之會也。
白話文:
鬲俞穴位於背部第七椎下,左右各一寸半,是足太陽經脈氣血的發源地。足太陽經多血,血是水的象徵,所以是血會穴。大杼穴位於項部第一椎下,左右各一寸。太淵穴位於手掌後部凹陷處的動脈搏動處,是寸口穴,是脈會穴。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即膻中穴,是氣海穴,位於玉堂穴下一寸六分。熱病在內者,要根據其所屬的經絡取其會穴治療。
謝氏曰:三焦當作上焦。四明陳氏曰:髓會絕骨,髓屬於腎,腎主骨,於足少陽無所關。腦為髓海,腦有枕骨穴,則當會枕骨,絕骨誤也。血會鬲俞,血者心所統,肝所藏,鬲俞在七椎下兩旁,上則心俞,下則肝俞,故為血會。骨會大杼,骨者髓所養,髓自腦下注於大杼,大杼滲入脊心,下貫尾骶,滲諸骨節,故骨節之氣,皆會於此,亦通。古益袁氏曰:人能健步,以髓會絕骨也;肩能任重,以骨會大杼也。
白話文:
謝氏說:三焦應該作為上焦。四明陳氏說:髓會接於絕骨,髓屬於腎,腎主骨,與足少陽沒有關係。腦是髓海,腦部有枕骨穴,所以髓應該接在枕骨,絕骨是錯誤的。血會於鬲俞,血由心統御,肝臟收藏,鬲俞穴在第七椎骨下兩側,上方是心俞穴、下方是肝俞穴,所以是血會的地方。骨會於大杼穴,骨骼是由髓養護的,髓從腦部向下注入大杼穴,大杼穴滲入脊髓,向下貫穿尾骶骨,滲入各個骨節,所以骨節之氣皆會於此,且互相通達。古益袁氏說:人之所以能健步如飛,是因為髓會接於絕骨;肩膀之所以能挑擔很重,是因為骨會於大杼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