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素難要旨》~ 卷一 (7)
卷一 (7)
1. 五、井滎俞經合主病
六十八難曰:五臟六腑,各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滑氏曰:主,主治也;井,谷井之井,水源之所出也;滎,絕小水也,井之源本微,故所流尚小而為滎;俞,輸也,注也,自滎而注,乃為俞也。由俞而經過於此,乃謂之經,由經而入於所合,謂之合,合者會也。《靈樞》第一篇曰: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
(此俞字,空穴之總名。凡諸空穴,皆可以言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所行,皆井滎俞經合之所繫,而所主病各不同。並主心下滿,肝木病也。足厥陰之支,從肝別貫鬲,上注肺,故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心火病也。俞主體重節痛,脾土病也。經主喘咳寒熱,肺金病也。
合主逆氣而泄,腎水病也。謝氏曰:此舉五臟之病各一端為例,余病可以類推而互取也。不言六腑者,舉臟足以該之。項氏曰:井象水之泉,滎象水之陂,俞象水之窬,經象水之流,合象水之歸,皆取水之義也。紀氏曰:井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心下滿。滎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身熱。
俞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體重節痛。經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喘咳寒熱。合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逆氣而泄。俱言臟不言腑者,恐未中理。
白話文:
在第六十八難中提到,五臟與六腑各自有其井、滎、俞、經、合五個特定穴位,這些穴位分別主管什麼呢?根據經典所述,「井」是像水源一樣的起始點,「滎」是細小水流的開始,「俞」則代表了輸送和匯聚,「經」指的是運行過程,「合」則是所有流程的終結。具體來說,「井」穴主要處理胸脹的問題,「滎」穴專門針對身體發熱的情況,「俞」穴主要負責緩解全身疲勞和關節疼痛,「經」穴則對抗喘息咳嗽以及寒熱交加的症狀,而「合」穴則主要針對氣逆和腹瀉的問題,這就是五臟六腑中井、滎、俞、經、合五個穴位各自主管的疾病。
滑氏解釋道,「主」即主要處理之意,「井」就像水源的井口,是水流的起源;「滎」則像是涓涓細流,因為源自井中,所以流量仍然不大;「俞」代表輸送和匯聚,從滎流來的水至此會進行匯聚,再由這裡流過,便稱之為「經」;最後,水流進入匯聚地,這就是所謂的「合」,它有匯聚的意思。《靈樞》第一篇指出,五臟各有五個俞穴,一共二十五個,六腑各有六個俞穴,一共三十六個。
(這裡的俞字,是空穴的通用名稱。所有的空穴都可以稱作俞)。人體內有十二條經脈和十五條絡脈,這些脈絡運行著二十七種不同的氣,所有這些都與井、滎、俞、經、合相關聯,但各自主管的疾病卻各不相同。例如,「井」穴處理的胸脹問題,主要是肝臟問題的表現,因為肝臟的分支從肝部穿過膈肌,向上注入肺部;「滎」穴處理的身體發熱,則是心臟問題的表現;「俞」穴處理的全身疲勞和關節疼痛,主要是脾臟問題的表現;「經」穴處理的喘息咳嗽以及寒熱交加的症狀,主要是肺部問題的表現;而「合」穴處理的氣逆和腹瀉問題,則主要是腎臟問題的表現。
謝氏認為,這裡只是舉出了五臟疾病的單一例子,其他的疾病也可以通過類比來理解。之所以沒有提及六腑,是因為五臟的例子已經足夠涵蓋。項氏則認為,「井」象徵水源,「滎」象徵小溪,「俞」象徵水流匯聚,「經」象徵水流的過程,「合」象徵水流的終點,這些都取自水的意義。紀氏則指出,「井」、「滎」、「俞」、「經」、「合」五個穴位的治療範圍,並不限於五臟或六腑,比如「井」穴不僅能處理心下滿,「滎」穴不僅能處理身體發熱,「俞」穴不僅能處理全身疲勞和關節疼痛,「經」穴不僅能處理喘息咳嗽以及寒熱交加的症狀,而「合」穴也不僅能處理氣逆和腹瀉的問題。只提臟器而不提腑器,可能有些片面。
2. 六、四時井滎俞經合刺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滑氏曰:滎俞之系四時者,以其邪各有所在也。
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謂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也。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滑氏曰:五臟一病,不止於五,尤眾多也。雖其眾多,而四時有數。故並繫於春夏秋冬,及井滎俞經合之屬也。用針者,必精察之,詳此篇文義,似有缺誤。今且依此解之,以俟知者。
白話文:
在第七十四難中提到,春季應當針刺井穴,夏季應當針刺滎穴,季夏(夏季最後一個月)應當針刺俞穴,秋季應當針刺經穴,冬季應當針刺合穴。這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春季針刺井穴是因為邪氣在肝,夏季針刺滎穴是因為邪氣在心,季夏針刺俞穴是因為邪氣在脾,秋季針刺經穴是因為邪氣在肺,冬季針刺合穴是因為邪氣在腎。
滑氏解釋,之所以根據四季來區分針刺滎穴和俞穴,是因為不同季節邪氣所影響的臟腑部位各有不同。
至於肝、心、脾、肺、腎與春夏秋冬的關係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五臟一旦生病,就會出現五種相關的症狀。例如,如果肝臟生病,皮膚呈現青色、散發臊臭、偏好酸味、容易打嗝、容易哭泣等都是肝臟疾病的徵兆。當然,肝臟疾病的表現遠不止這些,這裡只是舉例說明。四季的疾病有其規律,它們都與春夏秋冬相聯繫,針灸治療的關鍵就在於細微之處。
滑氏進一步解釋,五臟一旦生病,產生的症狀不僅僅侷限於五種,而是更多。儘管症狀繁多,但四季的疾病還是有其規律可循。因此,它們都被歸類到春夏秋冬,以及井、滎、俞、經、合等穴位之中。對於使用針灸的人來說,必須精確地觀察和理解這些關係。然而,這段文章的內容似乎有些缺失或錯誤,我們現在只能根據現有的內容來解釋,等待更專業的人士來進一步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