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素難要旨》~ 卷二上 (2)
卷二上 (2)
1. 七、十二刺應十二經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針之也。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
白話文:
總共有十二種針刺方法,以應對十二條經絡。
第一種:偶刺,偶刺就是用手直接刺入疼痛處,一針刺入前,一針刺入後,用來治療心臟痹症,這種針刺方法是旁刺。
第二種:報刺,報刺就是針刺疼痛沒有固定位置,上下移動的,垂直內刺沒有拔出針,用左手隨著病變部位,按壓著才將針拔出,然後再針刺。
第三種:恢刺,恢刺就是直接刺入旁側,舉起針的前面和後面,恢筋急,用來治療筋骨痹症。
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以治痹氣小深者也。五曰楊刺,楊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大博大者也。六曰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稀髮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白話文:
四.「齊刺」:直刺入一寸,旁刺入二寸,用來治療寒氣較淺的疾病,也稱為「三刺」,三刺用於治療痹氣較淺的疾病。
五.「楊刺」:正中刺入一寸,旁邊刺入四寸,然後輕輕浮起針,用於治療寒氣較大、範圍較廣的疾病。
六.「直針刺」:拉起皮膚後再刺入,用於治療寒氣較淺的疾病。
七.「輸刺」:直刺直出,針刺較少但深,用於治療氣血旺盛、熱症的疾病。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置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十一曰傍針刺,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髮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白話文:
八、短刺:短刺就是刺入骨中,稍微搖動,使針更深,使針到達骨頭的地方,並上下摩擦骨頭。
九、浮刺:浮刺就是把針刺入皮膚,但不要刺太深,使針在皮膚表面,用於治療肌肉緊張和寒冷的疾病。
十、陰刺:陰刺就是把針刺入左右兩側,用於治療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
十一、傍針刺:傍針刺就是同時使用直刺和傍刺,用於治療停留的痹症和久居不愈的疾病。
十二、贊刺:贊刺就是直接刺入,直接拔出,針刺淺而出血,用於治療癰腫。
2. 八、黑白肥瘦刺
帝曰:願聞人之黑白肥瘦小長,各有數乎?岐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其為人也,貪於取興,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瘦人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氣清,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
白話文:
皇帝說:「我想知道人的黑白胖瘦高矮,都有數目嗎?」岐伯回答說:「年壯體壯,血氣充足,皮膚肌肉結實,因外邪侵襲而得病,刺這種(體質)的人針要扎得深一些並留針時間長一些,這樣的人肥胖。肩寬腋下鬆弛,脖子上的肉薄,皮膚厚而發黑,嘴脣乾而黑,血液黑而混濁,氣息粗而慢,這樣的人貪婪於取利,刺這種(體質)的人針要扎得深一些並留針時間長一些,多增加針刺的次數。瘦的人皮膚薄而顏色少,肌肉鬆弛,嘴脣薄,說話輕柔,血氣清澈,容易受氣的影響,容易損傷血,刺這種(體質)的人針要扎得淺一些並迅速地操作。」
3. 九、刺常人
曰刺常人奈何?視其白黑,各為調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
白話文:
說的是如何針灸普通人呢?要看他的膚色是白是黑,各自做相應的調整。對於那些長相端正、性格敦厚的人,他們的血氣通常是和諧穩定的,對這樣的人進行針灸時,不要偏離常規的方法。
4. 十、刺王公大人布衣
帝曰:夫王公大人,血氣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其刺之淺深疾徐多少何如?岐伯曰:膏粱藿菽之味,何可同也!氣滑即疾出,其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而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其慓悍滑利也。寒痹內熱,刺布衣以火焠之,刺大人以藥熨之。
白話文:
皇帝問道:那些王公貴族,他們是血氣的統治者,身體嬌嫩柔軟,肌肉鬆軟無力,血氣剛強暴烈、滑利,在針刺的時候,針刺的深淺、快慢、多少應該如何掌握呢?
岐伯回答說:膏粱藿菽的滋味,怎麼可以相同呢!氣息滑利,針刺就要出針快,氣息澀滯,針刺就要出針慢,氣息剛強暴烈,針就應該小而淺刺,氣息澀滯,針就應該大而深刺,刺得深就應該留針,刺得淺就應該出針快,可以根據這個來觀察。刺平民百姓的針可以刺得深一些並留針,刺王公貴族的針就應該淺一些並慢慢刺入,這些都是根據他們的血氣剛強暴烈、滑利而定的。寒痺內熱,刺平民百姓可以用火針灸,刺王公貴族可以用藥物熨燙。
5. 十一、刺壯士
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白話文:
黃帝說:用針刺壯士的真骨,應該怎麼做呢?岐伯說:壯士的真骨堅硬,肌肉鬆弛,關節活動自如,行動敏捷。這樣的人,如果身體出現重病,則氣息短促,血液混濁;用針刺此種人,針刺的深度要深,並在穴位上停留較長的時間,多刺幾次。如果壯士身體強壯,則氣息通暢,血液清澈;用針刺此種人,針刺的深度要淺,並快速刺入。
6. 十二、刺嬰兒
曰:刺嬰兒奈何?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髮針,日再可也。
白話文:
有人問:如何為嬰兒針灸?回答是:嬰兒的肉質嬌嫩、血液較少、氣力微弱,為嬰兒針灸時應使用細小的毫針,淺刺並且迅速拔針,一天可以進行兩次。
7. 十三、刺脈虛實淺深
脈實者深刺之,以泄真氣,脈虛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脈淺者勿刺,按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勿按其脈而刺之,微內針而久留之,以致其孔脈氣也。
白話文:
脈搏沉實的人要深刺,以泄出真氣;脈搏虛弱的人要淺刺,使精氣不能外出,以保護脈氣,只將邪氣刺出。刺陰經的穴位要刺得深一些,並且留針較久;刺陽經的穴位要刺得淺一些,並且進針要快。脈搏淺的人不要刺,要等脈搏按上去時才刺,不要讓精氣外出,只將邪氣刺出。脈絡所在較深,看不見的地方,不要按脈而刺,要淺刺,並且留針較久,以引出脈中的邪氣。
8. 十四、十二經氣血刺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陽明多血多氣,刺陽明出血氣,太陽多血少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少陽多氣少血,刺少陽出氣惡血;太陰多血少氣,刺太陰出血惡氣;厥陰多血少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少陰多氣少血,刺少陰出氣惡血也。
白話文:
一般人的情況:太陽通常血多、氣少;少陽通常血少、氣多;陽明通常血多、氣多;少陰通常血少、氣多;厥陰通常血多、氣少;太陰通常氣多、血少,這是自然的常數。陽明血多氣多,刺陽明出血氣;太陽血多氣少,刺太陰出血;少陽氣多血少,刺少陽出血;太陰血少氣多,刺太陰出血;厥陰血少氣多,刺厥陰出血;少陰氣少血多,刺少陰出氣。
9. 十五、手足陰陽經脈刺
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壯熱。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少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太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白話文:
足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匯海,它的經脈粗大,血氣充足,氣勢旺盛,熱度高。刺灸這個穴位的時候,刺得不夠深,不能散開堵塞的氣血,留針的時間不夠長,不能瀉出體內的毒素。足陽明經刺入皮膚六分,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足太陽經刺入皮膚五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足少陽經刺入皮膚四分,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足少陰經刺入皮膚三分,留針四個呼吸的時間。足太陰經刺入皮膚二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足厥陰經刺入皮膚一分,留針兩個呼吸的時間。手部的陰陽經,接收氣血的通道比較近,氣血運行比較快,所以刺灸的深度不能超過二分,留針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個呼吸,如果刺灸超過了這個限度,就會損傷元氣。
10. 十六、補瀉
帝曰:余聞刺法,有餘瀉之,不足補之。岐伯曰:百病之生,皆有虛實,而補瀉行焉。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凡用針者,隨而瀉之,迎而道之,虛則實之,滿則瀉之,菀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
白話文:
皇帝說:我聽說針灸的方法,有將多餘的瀉掉,不足的補回。岐伯說:各種疾病的產生,都有虛實之分,於是補瀉之法就應運而生。瀉掉虛弱補益實處,神志就會離開它的住所,正氣受損邪氣乘虛而入,真正的原氣就不能安定,粗暴地損害就會招來死亡。補益虛弱瀉除實處,神志就會回到它的住所,長久堵塞空虛的部位,這樣就叫做良醫。凡是使用針灸的人,要順著經絡走向瀉取,迎合著經絡的走向施針,虛弱的就補益它,滿溢的就瀉除它,瘀滯陳舊的就要除去它,邪氣盛的就瀉除它。
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遠,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必取誅之,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
白話文:
徐緩而不迫則為實,急速而猛烈則為虛,所謂實與虛,好像有又好像沒有。觀察後者與前者,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變成虛與實,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虛實的關鍵,九針最為精妙,補瀉的時候,用針來進行。瀉法說一定要抓住內在的,疏散並釋放出來,撥正陽氣,邪氣就能夠宣洩出去,按住並拔出針來,這就是所謂的內溫,血不能夠散,氣不能夠洩出。補法說要跟著,跟著的意思,好像迷惘的樣子,好像進行又好像按壓,如同蚊虻叮止,如同暫留又如同遠離,離開如同弦斷,讓左側隸屬於右側,其氣因而停止運行,外門已經閉合,內氣纔算充實。一定不能夠讓血殘餘,一定要求完全除盡,刺之而氣沒有到,不必問次數,刺之而氣到達,就離開,不要再針刺。
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點首共餘食,莫之知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五臟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也,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白話文:
針灸有五種方法可以治癒天下疾病,就像懸壺濟世一樣。分別是:第一,針灸可以治癒精神疾病;第二,針灸可以了解如何保養身體;第三,針灸可以辨別毒藥;第四,針灸可以製作不同大小的砭石;第五,針灸可以診斷五臟六腑和血液循環的狀況。這五種方法都非常重要,但各自有其優先順序。
現在這個時代的針灸,多半是治虛者用實法,治實者用泄法,這些都是一般針灸師都知道的。然而,真正的針灸應該效法天地運行規律,隨機應變,就像聲音應和著音響,影子追隨著物體,不依靠鬼神,獨立自主。
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
白話文:
皇帝說:我希望聽一聽有關針刺的道理。岐伯說:凡是針刺,首先必須使精神專注,五臟安定,九種情況觀察完備,然後才擺好針具,不覺察到人體的脈搏,聽不到各種惡劣的脈音,外在與內在相互協調,不以表面現象為斷,能夠遊刃有餘,運用自如,纔可以施針於人。人有虛證和實證,虛證不能刺,實證不能不刺,當到適當的穴位,必須迅速下針,手部動作要迅速,針刺的深度要適宜,精神專注,觀察病情變化,這叫做「冥冥之刺」。它看不到它的形態,只見它烏烏,只見它稷稷,再觀察它,就像飛走了一樣,不知它去了哪裡。
伏如橫努,起如發機。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義無邪下,必正其神。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淨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
白話文:
下針時要像弓一樣彎曲,就像發射機弩一樣快速。刺入虛的地方,需要它實在,刺入實的地方,需要它虛。經絡之氣已經到達,要慎重地守住,不要失去它。刺針的深淺,刺穴的遠近,全在心裡,都是一樣的。就像面對著深淵,手就像抓住老虎一樣,精神不為眾物所牽動。沒有正邪之分,必須端正自己的精神。小針的要點,很容易說出來,很難做到。粗略地守住形體,詳細地守住精神。精神微妙難測,客邪在表裡,還沒發現它的病情,怎知它的根源,刺針的精微,在於快慢。粗略地守住關穴,詳細地守住機穴。機穴的動靜,不離開它的空隙,空隙中的機竅,清淨微細,它的到來無法遇到,它的離去無法追趕。明白機竅之道的人,不能以發來掛礙,不明白機竅之道的人,叩問也發不出來。
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呼!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間。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菀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
白話文:
瞭解病症的發展,才能對症下藥,並治療好疾病。靈樞《九針論》說:「妙哉,針灸的獨到之處,就在於對病症的往來,有所瞭解,提前做準備,在病症來臨時,就能做到心中有數,從容應對。」
在治療時,要根據病情的緩急輕重,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果病症初起,發展緩慢,就要以補虛為主;如果病症發展迅速,就要以瀉實為主。如果病症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以攻邪為主;如果病症已經到了衰退階段,就要以扶正為主。總之,要根據病情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在操作針灸時,要做到虛則實之,滿則泄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病症屬虛證,就要用補益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病症屬實證,就要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所謂「虛則實之」,就是用針灸的方法,來補充人體的正氣,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所謂「滿則泄之」,就是用針灸的方法,來疏通人體的氣血,使人體的氣血運行通暢。
在治療時,還要做到菀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病症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用攻邪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病症已經到了衰退階段,就要以扶正為主。所謂「菀陳則除之」,就是用針灸的方法,來祛除病邪,使病邪不至於在人體內積聚。所謂「邪勝則虛之」,就是用針灸的方法,來扶助人體的正氣,使正氣能夠戰勝邪氣。
總之,針灸治療的關鍵在於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這句話的意思是,針灸治療的關鍵是掌握好虛實的變化,九種針法各有擅長,在補瀉的過程中,要根據病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針法。
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為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遠,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
白話文:
瀉法是要持針內刺,然後在放針時引出體外,使病邪從陽經部位順勢瀉出,再輕按針孔部位,拔出針來,這才能達到內溫止血的效果,血不能外散,邪氣也不能外出。補法是順著經脈而下針,下針時要小心翼翼,要像蚊子叮人一樣的輕微,刺入的深度要恰到好處,像琴絃一樣輕輕地撥弄,讓左邊的經絡和右邊的經絡相交合,這樣氣血才能彙集,最終平復下來。外門關閉之後,中氣才能充實,必須及時把針拔出來。持針的方法,以剛勁有力為佳,要正指直刺,不能讓針左右晃動,神意要凝聚在毫釐之處,專注於病人的病情,審視血脈,下針才能做到安全有效。下針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懸陽穴,以及兩條衛經的穴位,神意要專注,不要離開穴位,才能知道病情的存亡。
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刺虛則實之,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邪盛則虛之者,出針勿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白話文:
血脈位於腧穴的橫向,觀察它它很清晰明亮,切脈時感覺很堅硬。刺入虛脈則使它充實,針刺處發熱,是氣虛才會發熱,如果滿了就要洩出,針刺處發寒。脈有鬱結的陳邪就要去除,這是使惡血外出。邪氣盛就要使它虛弱,出針後不要按壓。徐緩而堅實的,慢慢出針,快按壓。急速而虛弱的,快出針,慢按壓。所謂實與虛,是指寒溫之氣的多少。看氣象若有若無,就是脈疾,難以知道虛實。
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刺實須與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與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
白話文:
觀察先後,知道疾病發生的先後順序。虛與實,治療時不可違背方法。時好時壞,是離開了方法。虛與實的要點,九針療法最巧妙,因為它們各有適宜的用途。補瀉的時機,要配合氣的開合。九針的名稱,形狀各不相同,是為了針刺窮盡需要補瀉的地方。刺實須配合虛,留針到陰氣盛極時,才拔針。刺虛須配合實,留針到陽氣盛極,針下發熱時,才拔針。經氣已至,要謹慎守候,不要失去,就是不要改變。
淺深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如臨深淵者,不敢墜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
白話文:
-
淺深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醫生要了解疾病的內在和外在原因。
-
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不論疾病的遠近,都要一視同仁,仔細觀察病情。
-
如臨深淵者,不敢墜也:醫生在診病時,要像面對深淵一樣謹慎,以免誤診。
-
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醫生要像握住老虎一樣有力,纔能有力氣為病人診病。
-
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醫生在診病時,要心無雜念,專心致志地觀察病人。
-
無左右視也:醫生在診病時,不要東張西望,以免分心。
-
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醫生在診病時,要正直公正,不要偏袒任何一方。
-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醫生在診病時,要正視病人,用目光監督病人,使病人的氣血順暢。
-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醫生要容易診斷出病人的病情,並用容易明白的語言解釋給病人聽。
-
難入者,難著於人也:有些疾病很難診斷,也很難用言語描述。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觀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
白話文:
- 上守機者,知守氣也:針灸上針的關鍵,在於能守住氣。
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極,清淨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
-
機之動不離其空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針動時不離開虛空,可知氣的虛實,用針時要緩慢而疾。
-
空中之極,清淨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虛空中最清淨細微的部分,是針灸得氣的關鍵,必須集中精神,守住氣,不要失去它。
-
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氣勢盛旺時,不可再補,以免過猶不及。
-
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氣勢虛弱時,不可再瀉,以免雪上加霜。
-
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不能憑空發針,因為氣很容易消失。
-
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扣針不發出聲音,表示不瞭解補瀉的意義,血氣已經耗盡,氣勢不再下降。
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氣之平,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逆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白話文:
知道氣的往來,就知道氣的逆順盛虛。想要與之相應,就知道氣候可以採取的時機。粗心浮躁的人,懵懵懂懂不知道氣的微妙細密。高明神奇的醫家獨有,完全知道針灸的意圖。逆行的氣,是說氣虛而少,少的就是逆。來行的氣,是說氣平和,平和的就是順。明知逆順,正確施針無須多問,是說知道可以採取的部位,逆行而瀉取之是瀉法,追逐而濟助之是補法。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苑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察後與先,若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
白話文:
所謂虛則實之,就是氣口虛弱,應該補充它。滿則泄之,就是氣口過盛,應該瀉出它。苑陳則除之,就是去血脈中的病邪。邪勝則虛之,就是說諸經中有過盛的,都要瀉出它的邪氣。徐而疾則實,就是說慢慢地吸氣,很快地呼氣。疾而徐則虛,就是說很快地吸氣,慢慢地呼氣。說實與虛,若有若無,就是說實中有氣,虛中無氣。察後與先,若無若存,就是說氣的虛實,補瀉的先後。
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必然若有得也,瀉則怳然若有失也。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逆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
白話文:
依照氣是否降下以及常存,來判斷虛實的狀況。虛證若得到補益,當然就會感到有所得;實證若得到瀉法,便會感到有所失。因此,針灸技術高明的醫生,知道氣的所在,並掌握住氣的出入口,對於調氣補瀉的方法非常清楚。針刺手法緩慢或快速,以及針刺的位置,瀉法必須深、快,並切轉針體,氣才會流動;針刺緩慢取出,邪氣才會順利排出。順著氣的流向針刺,並大力搖動穴位,氣就會快速排出。
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神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其神。瀉必用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納針,及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補必用員者,員者行也,行者移也。
白話文:
針灸的補法一定要用方解法,用外針刺穴,使其進入針孔,用左手牽動針柄,用右手推動針身。要輕輕旋轉、徐徐推進,一定要針直且正,持針要安穩且靜止,心無雜念,不要有慾望,輕微地留住元氣,然後迅速地刺入,推動針身,蓋住針孔的外部,這樣精氣神才會保存。使用針灸的方法,不要忘記精神的引導。瀉法一定要用方解法,是因為氣勢正值旺盛,月處於滿月時,太陽處於溫暖時,身體處於安靜的狀態,呼吸處於吸氣的狀態,插入針具,等待再次呼吸處於吸氣時轉動針具,再次等待呼吸處於呼氣時慢慢拔出針具,所以稱為瀉法。補法一定要用圓解法,圓解法就是運行法,運行法就是移動法。
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故員與方非針也。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實,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持針叩置,以定其宜,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出,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遠,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白話文:
刺入的穴位必須達到穴位最有利於行氣的位置,然後配合呼吸節奏運針,那麼圓形的針與方形的針就都不是針了。瀉出身體的實氣時,在氣血旺盛的時候刺入針,讓針與氣一起進入,以打開穴位,就像打開房門一樣,針與氣一起出來,精氣不會受到傷害,邪氣就會流散,外門不會關閉,由此排出體內的實氣,擴大並疏通經脈,就像拓寬道路一樣,這就是所謂的大瀉。一定要切中穴位並快速刺入,大氣才會屈服,然後拿著針叩擊穴位,以確認針刺得恰到好處,觀察呼氣的時候刺入針,呼氣的時候把針拔出,針孔會閉合,精氣無法從中流出,穴位實氣充足時快速拔出針,氣血就會流入,熱氣無法向遠處散發,關閉穴位的房門,邪氣就會散佈,精氣就會被保留,並等待適當時機調整氣血。使近處的氣血不散失,遠處的氣血就會來到,這就是所謂的追趕氣血。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出,大氣皆出,故命曰瀉。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所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補瀉弗失,與天地一。
白話文:
針刺治療時吸氣就向內針刺,不要讓氣逆亂。要安靜地停留(針),留針時間要長,不要讓邪氣擴散。在吸氣時轉動針,以得到氣為目的,在呼氣時拔針,呼氣完畢纔出針,讓大氣全部排出,所以稱為瀉法。在治療時,通過觸診和巡摸來發現病變部位,再通過推按和彈撥來疏散邪氣,用爪子按壓來通達經絡並取針,然後向外拉開經絡之門,閉藏其元神。在呼氣時向內針刺,要安靜地停留(針),留針時間要長,以氣到達為目的,就像等待重要的人到來一樣,不知不覺天色已晚,氣也已經到達了。適當地保護自己,等待呼氣時拔針,氣不得出,各自在體內所屬的部位,推合經絡之門,讓元神和氣血存在體內,大氣也停留下來,所以稱為補法。補瀉方法運用得當,就能與天地融為一體。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淺深在志,遠近如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左手執針,右手循之,無與肉果,瀉欲端以正,補必閉膚,轉針導氣,邪得淫失,真氣得居。帝曰:捍皮開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別其膚,微內而徐端之,適神不散,邪氣得去。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
白話文:
當經氣已經到達時,要謹慎守住不要失去,淺深取決於意念,遠近都一樣。就像面對深淵一樣,手就像握著老虎,神志不為眾物所牽制。持針的方法,要端正,安靜,先知道虛實,然後再進行快慢。左手拿針,右手引導針,不要與肌肉相碰,瀉針要端正,補針必須閉合皮膚,轉動針引導氣,邪氣得到宣洩而失去,真氣獲得停留。皇帝說:捍衛皮膚打開腠理怎麼辦?岐伯說:因其分佈的肉左別其皮膚,微量內入而慢慢端正地針刺,專注精神不分散,邪氣就會消除。知道氣所在的位置,首先就能得到治療的方法。
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上者引而去之。視先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寒入於中,推而行之。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針孔也,入虛者右手閉針孔也。
白話文:
對於皮膚薄而稀疏的部位,要淺而輕的針灸,並稍微留針,以便緩慢的將針刺入。大熱病在頭面部,從下往上針灸,使熱氣下降。根據疼痛的先後次序,先針灸先疼痛的部位。大寒病在體表,針灸後要暫時留針,以補益陽氣。寒氣已經進入體內,要通過針灸來發散寒氣。氣血充實則進入人體,氣血虛弱則排出體外,氣血充實則發熱,氣虛則寒冷。針刺實證時,左手開針孔,針刺虛證時,右手閉針孔。
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白話文:
形體、氣息不足,病邪過盛,這是病邪勝過正氣的表現,應當趕快瀉除病邪。形體、氣息有餘,病邪不足,這是正氣勝過病邪的表現,應當趕快補益形體、氣息。形體、氣息不足,病邪不足,這是陰陽俱不足的表現,不能再瀉,再瀉就會加重不足,加重不足就會導致陰陽俱竭,血氣枯竭,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年人會死亡,壯年人也難以恢復。形體、氣息有餘,病邪有餘,這是陰陽俱有餘的表現,應當趕快瀉除邪氣,調和虛實。因此說:有餘的瀉之,不足的補之。這就是中醫的治療原則。
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䐜,陰陽相錯。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㒤闢,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凡用針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榮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經於氣衝,其直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流而不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散氣可收,聚氣可布。
白話文:
因此說針刺如果不懂得刺進的深淺和順逆,就會造成真氣和邪氣相互搏擊,導致氣血盈滿而需要補充時,針刺卻使陰陽四散,腸胃充滿宿食,肝肺內部鬱結,陰陽顛倒錯亂。如果氣血虛弱時卻針刺瀉血,就會使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腸胃虛弱開裂,皮膚薄弱,毛孔枯焦,縮短壽命。凡是用針刺之類的方法,在於調和氣血。氣積聚在胃中,應以針刺通暢營衛之氣,使各行其道。宗氣停留於心下,其下行的經氣經過氣衝,其直行之氣流走於呼吸道,所以足厥陰經的病位在足部,宗氣不下行,脈中之血就會流而不止,如果不以針火調和,就無法止血。散亂之氣可以收斂,聚集之氣可以疏布。
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牘,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按而彈之。
白話文:
在幽靜的環境中,專心致志地進行針灸,讓思神往來。關閉門戶,杜絕一切幹擾,使魂魄不散。專注於一神,精氣集中,不聽聞外界聲音,以收斂精神,使神志專一。使針刺的意念集中在針上,淺而留針,微而浮針,以使神氣集中。當氣至時,才停止針刺。男性患者體內,女性患者體外,堅拒外邪勿使侵入,謹慎防守勿令內傷,這就是所謂的「得氣」。針刺後若氣不至,不論針刺多少次,也不要再針。針刺後若氣至,就應該停止針刺,不要再針灸。不同的針灸方法適用於不同的疾病,針灸的方法和形狀也各不相同,各有利弊,掌握正確的針灸方法,氣至時就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療效確實,就像風吹雲散,明明白白如同看見蒼天。這樣,針刺的方法就完成了。使用針灸的人,必須先觀察經脈的虛實,切脈並順著經脈循行,按壓並彈撥。
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脈虛而陷下於經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白話文:
觀察患者的身體狀況和反應,然後取適當的穴位來治療。如果六經調和,那麼身體就不會生病,即使生病了也會自己康復。如果有某一條經絡上部實而下部虛,導致經絡不通,那麼就必須找到橫絡盛的地方,並加以治療,讓經絡通暢。這就是所謂的「解結」。如果上身寒涼而下身燥熱,可以先刺太陽穴,然後長時間地留針。針刺完畢後,再熨燙頸部和肩胛骨,讓熱氣下降,症狀就會消失。這就是所謂的「推而上之」。如果上身燥熱而下身寒冷,可以觀察患者的脈搏,如果脈絡虛弱而沉陷,那麼就取適當的穴位來治療,讓氣血下降,症狀就會消失。這就是所謂的「引而下之」。
大熱篇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語,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頭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帝曰:余聞刺法,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岐伯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問?帝曰:願盡聞之。
白話文:
大熱篇記載了急性熱病時出現精神錯亂、幻覺、胡言亂語的症狀。應以陽明經和絡脈為治療重點,虛証要補,血盛實証要瀉。治療時,病人仰臥,醫生坐在病人頭前,用兩手四指挾按頭動脈,並長時間保持,然後卷動手指,將熱氣排至缺盆(督脈穴位)處,再重複上述手法,直至熱氣散去,症狀消失。這就是所謂的「推而散之」法。黃帝說:我聽說過針刺療法中有「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的說法,那麼什麼是有餘?什麼是不足?岐伯說:有餘有五種,不足也有五種,你要問嗎?黃帝說:我希望全部聽完。
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於五臟也。
白話文:
岐伯說:人的身體有神、氣、血、形、志,這些都有餘和不足之分,不足或過多都會造成人體的不均衡。黃帝說:人體有精、氣、津、液,四肢、九個孔竅,五臟、十六個部位,三百六十五個關節,這些都會產生病痛,而病痛的產生,都有虛有實。現在您說有五個有餘,有五個不足,這些病是怎麼產生的呢?岐伯答道:這些都來自五臟。
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灑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
白話文:
心臟藏神,肺臟藏氣,肝臟藏血,脾臟藏肉,腎臟藏志,由此便形成了形體、通了理、連接了骨髓,形成了身形與五臟。五臟的運作,都依靠著經絡,運行血氣,血氣不調和,就會產生各種疾病,所以要守著經絡。黃帝說:神有充足與不足,是什麼樣的?岐伯說:神充足就會笑個不停,神不足就會悲傷。在血氣尚未交融,五臟安定之時,邪氣侵襲身體,在毫毛上還沒進入經絡之時,就叫做神微。
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帝曰:善!氣有餘不足奈何?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不並。
白話文:
黃帝問:補瀉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岐伯回答說:精神有餘,就瀉出其微小絡脈的血,出血不要太多,不要刺中大經脈,精神才能平穩。精神不足時,要觀察它的虛弱部位,按壓並疏通,針刺並使其通暢,不要放出它的血,不要洩漏它的精氣,使經脈通暢,精神才能平穩。
黃帝又問:針刺,微細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岐伯回答說:按摩而不要放鬆,下針不要刺的太深,將精氣注入到不足的地方,精神才能恢復正常。
黃帝說:很好!精氣有餘不足怎麼辦?岐伯回答說:精氣有餘,就會喘咳上氣,不足,就會呼吸淺快,氣短不足,血氣不能並存。
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白話文:
當五臟安定時,皮膚會出現輕微的疾病,這叫做白氣微泄。帝問道,那要如何進行補瀉呢?岐伯回答說:氣若有餘,則瀉其經隧,但不傷及經絡,不放出其血,不泄漏其氣。氣若不足,則補其經隧,但不瀉出其氣。帝問道:若要針刺,應該如何進行?岐伯回答說:將針刺入後不要放鬆,取出針後觀察,跟患者說我將刺得更深,病人一定會驚恐,精氣就會自我潛藏,邪氣就會散亂,無處可以休息,氣就會洩出腠理,而正氣就會互相得到。
帝曰:善,血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流血。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白話文:
皇帝說:「好。血液有多的和不足的,該怎麼治療呢?」岐伯說:「血液多的人容易發怒,血液不足的人容易恐懼。血氣沒有平衡,五臟就不安定。脈絡中的水溢出,就會引起經脈出血。」皇帝說:「那麼應該怎麼補和瀉呢?」岐伯說:「血液多的人,就要瀉血多的地方,把多餘的血排出。血液不足的人,就要看清虛弱的地方,扎針到它的脈搏中,停留片刻再看脈搏是否強而有力,如果脈搏強而有力,就拔出針來,不要讓血流出去。」皇帝說:「針扎之後流血怎麼辦呢?」岐伯說:「觀察他的血脈,把血放出來,不要讓壞血進入經絡,導致疾病的產生。」
帝曰:善!形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支不用,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帝曰:微刺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白話文:
皇帝說:好!人體的形體有過盛和不足的,該怎麼辦呢?岐伯說:人體形體過盛,就會出現腹脹,小便不利。人體形體不足,就會出現四肢無力,氣血不足,五臟安定,肌肉蠕動,這種情況被稱為“微風”。皇帝說:那麼如何補虛瀉實呢?岐伯說:人體形體過盛,就瀉其陽經;人體形體不足,就補其陽絡。皇帝說:微刺的方法是怎麼樣的呢?岐伯說:取穴在分肉之間,不要刺中經絡,不要損傷絡脈,衛氣就能得到恢復,邪氣就會消散。
帝曰:善!志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動,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留。帝曰:刺未並奈何?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血清氣濁,疾瀉之則氣竭。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
白話文:
皇帝說:「好!志有太過與不足,這該怎麼辦呢?」岐伯說:「志有餘,則腹脹飧泄,志不足則厥氣暈倒,血氣尚未相合,五臟安泰,骨節則運動自如。」皇帝說:「那該如何進行補瀉治療?」岐伯說:「志有餘就瀉,這樣可使所有的經筋血脈得以順。志不足就要補,這樣才能恢復常態。」皇帝說:「經絡不通,該怎麼辦呢?」岐伯說:「立即進行治療,不要刺入經脈,若傷及邪所,也應當治療,否則人體就會虛弱。血清氣濁,急瀉就會導致氣竭。血濁氣澀,急瀉就能使經絡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