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素難要旨》~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二、補瀉相反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滑氏曰:是病二字,非誤即衍。肝實肺虛,金當平木如七十五難之說。若肺實肝虛,則當抑金而扶木也。用針者乃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此所謂實其實而虛其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殺人必矣。中工,猶云粗工也。

十二難曰: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於外,用針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然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氣已絕於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滑氏曰:《靈樞》第一篇曰:凡將用針者,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又第三篇曰: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其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

此《靈樞》以脈口內外言陰陽也,越人以心肺腎肝內外別陰陽,其理亦猶是也。紀氏謂此篇言針法,馮氏謂合入用針補瀉之類。

白話文:

在第八十一難中提到:“經典上說不要對實證使用實證的治療方法,也不要對虛證使用虛證的治療方法,不要損害本來就不足的,反而去增強過剩的。這是在講寸口脈象呢,還是疾病本身就有虛實之分呢,該如何增減呢?然而,這裡所講的病,並不是指寸口脈象,而是疾病本身就有虛實之分。比如肝臟功能過盛,肺臟功能衰弱,肝屬木,肺屬金,金木應該互相平衡,我們要了解的是如何讓金平抑木。如果肺臟功能過盛,肝臟功能衰弱且呼吸短促,針灸時不去補肝,反而加重肺臟的實證。所以說,對實證使用實證的治療方法,對虛證使用虛證的治療方法,損害本來就不足的,反而去增強過剩的,這是中等水平的醫生常犯的錯誤。

滑氏說:“是病”二字,可能是誤寫或多餘的。肝臟功能過盛,肺臟功能衰弱,肺屬金,應該平抑木,就像第七十五難所說的。如果肺臟功能過盛,肝臟功能衰弱,那就應該抑制金,扶助木。針灸治療時不去補肝,反而加重肺臟的實證,這就是所謂的對實證使用實證的治療方法,對虛證使用虛證的治療方法,損害本來就不足的,反而去增強過剩的,這種做法必定會致人死亡。中等水平的醫生,也就是技術粗糙的醫生。

在第十二難中提到:五臟的脈象在內部已經消失,針灸治療時反而加重外部的實證。五臟的脈象在外部已經消失,針灸治療時反而加重內部的實證。內部和外部的脈象消失,如何區分呢?五臟的脈象在內部已經消失,表示腎臟和肝臟的功能在內部已經消失,但醫生卻去補心臟和肺臟。五臟的脈象在外部已經消失,表示心臟和肺臟的脈象在外部已經消失,但醫生卻去補腎臟和肝臟。陽氣消失時補陰氣,陰氣消失時補陽氣,這就是對實證使用實證的治療方法,對虛證使用虛證的治療方法,損害本來就不足的,反而去增強過剩的。這樣導致的死亡,是醫生的責任。

滑氏解釋:《靈樞》第一篇中說:凡是針灸治療前,必須先診斷脈象,觀察氣血的強弱,才能進行治療。第三篇中又提到:所謂五臟的氣血在內部已經消失,是指脈口氣在內部消失,無法感知,反而去針灸治療外部的病痛,以及陽經的合穴,留針以引出陽氣,陽氣到達後,內部的氣血會更加枯竭,氣血枯竭後就會死亡。死亡時,因為沒有氣血運行,所以身體靜止。所謂五臟的氣血在外部已經消失,是指脈口氣在外部消失,無法感知,反而去針灸治療四肢末端的穴位,留針以引出陰氣,陰氣到達後,陽氣反而進入體內,進入後產生逆流,逆流就會死亡。死亡時,因為陰氣過剩,所以身體焦躁。

《靈樞》是以脈口內外來描述陰陽的,越人是以心肺腎肝的內外來區分陰陽,道理也是相同的。紀氏認為這篇是在講針灸的治療方法,馮氏認為應該歸入針灸補瀉的類別。

2. 三、針刺淺深

七十難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滑氏曰:春夏之時,陽氣浮而上,人之氣亦然,故刺之當淺,欲其無太過也。秋冬之時,陽氣沉而下,人之氣亦然,故刺之當深,欲其無不及也。經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此之謂也。四明陳氏曰:春氣在毛,夏氣在皮,秋氣在分肉,冬氣在骨髓,是淺深之應也。

七十一難曰: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榮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滑氏曰:榮為陰,衛為陽。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各有淺深也。用針之道亦然,針陽必臥針而刺之者,以陽氣輕浮,過之恐傷於榮也。刺陰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氣散乃內針,不然,則傷衛氣也。無毋通,禁止辭。

白話文:

[三、針刺的深淺]

根據古籍七十難所述,春夏季節針刺應淺,秋冬季節針刺應深,這是什麼道理呢?在春夏兩季,自然界中的陽氣上升,人體內的氣血也會隨之上升,因此針刺時應選擇淺層部位。而在秋冬兩季,自然界中的陽氣下降,人體內的氣血也會相應地下降,所以針刺時應選擇較深的部位。

滑氏解釋,春夏之際,自然界與人體的陽氣都呈現上升趨勢,因此針刺應淺,以免針刺過深傷及人體。秋冬時節,自然界與人體的陽氣都呈現下降趨勢,因此針刺應深,以防針刺不足。經典中有言,必須首先了解每年的氣候變化,不要破壞大自然的和諧,這就是針刺深淺的道理。四明陳氏指出,春季氣血集中在皮膚表面,夏季集中在皮下,秋季集中在肌肉間,冬季則深入至骨髓,這便是針刺深淺的依據。

古籍七十一難提到,針刺時應避免傷害到營氣或衛氣。這是什麼意思呢?對於陽氣旺盛的人,針刺時應讓針橫臥,然後再進行針刺。對於陰氣旺盛的人,針刺前應用左手按住將要針刺的穴位,待氣血散開後再插入針頭,這樣做可確保針刺時不會傷及營氣或衛氣。

滑氏進一步闡述,營氣屬陰,衛氣屬陽。營氣運行在脈絡之中,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它們分別有著不同的深淺程度。針灸的原則也是如此,對陽氣旺盛者針刺時,應讓針橫臥再進行針刺,這是因為陽氣輕飄易動,若針刺過深可能會傷及營氣。對於陰氣旺盛者,針刺前應用左手按住將要針刺的穴位,等待一段時間使氣血散開再插入針頭,否則可能會傷及衛氣。「無毋」二字相通,表示禁止的意思。

3. 四、先後淺深

七十難曰: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何謂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滑氏曰:致取也,春夏氣溫,必致一陰者,春夏養陽之義也。初下針即沉之至腎肝之部,俟其得氣,乃引針而提之。以至於心肺之分,所謂致一陰也。秋冬氣寒,必致一陽者,秋冬養陰之義也。初內針淺而浮之,當心肺之部,俟其得氣,推針而內之,以達於腎肝之分,所謂致一陽也。

此篇致陰陽之說,越人特推其理有如是者爾。凡用針補瀉,自有所宜,初不必以是相拘也。

白話文:

在第七十難中提到:在春夏兩季施針時,應深入到相對應的陰臟;而在秋冬兩季施針時,則應深入到相對應的陽臟。這是什麼意思呢?

事實上,在春夏溫暖的季節,我們必須深入到相對應的陰臟,也就是當針下到皮膚深處,達到腎和肝的部位,感受到氣感後,再將針拉起保持在陰臟部位。這是因為春夏兩季是養護身體陽氣的季節,我們要讓陰臟得到滋養。相反地,在秋冬寒冷的季節,我們必須深入到相對應的陽臟,也就是初下針時只輕輕刺入皮膚表層,達到心和肺的部位,等到感受到氣感後,再將針往內推,使針進入到更深的陰臟部位。這是因為秋冬兩季是養護身體陰臟的季節,我們要讓陽臟得到滋養。

這篇論述的是陰陽調和的理論,特別強調了這樣的道理。然而,實際使用針灸補瀉法時,應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法,並不一定非要完全遵循上述原則。

4. 五、井滎俞經合主病

六十八難曰:五臟六腑,各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滑氏曰:主,主治也;井,谷井之井,水源之所出也;滎,絕小水也,井之源本微,故所流尚小而為滎;俞,輸也,注也,自滎而注,乃為俞也。由俞而經過於此,乃謂之經,由經而入於所合,謂之合,合者會也。《靈樞》第一篇曰: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

(此俞字,空穴之總名。凡諸空穴,皆可以言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所行,皆井滎俞經合之所繫,而所主病各不同。並主心下滿,肝木病也。足厥陰之支,從肝別貫鬲,上注肺,故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心火病也。俞主體重節痛,脾土病也。經主喘咳寒熱,肺金病也。

合主逆氣而泄,腎水病也。謝氏曰:此舉五臟之病各一端為例,余病可以類推而互取也。不言六腑者,舉臟足以該之。項氏曰:井象水之泉,滎象水之陂,俞象水之窬,經象水之流,合象水之歸,皆取水之義也。紀氏曰:井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心下滿。滎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身熱。

俞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體重節痛。經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喘咳寒熱。合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逆氣而泄。俱言臟不言腑者,恐未中理。

白話文:

在第六十八難中提到,五臟與六腑各自有其井、滎、俞、經、合五個特定穴位,這些穴位分別主管什麼呢?根據經典所述,「井」是像水源一樣的起始點,「滎」是細小水流的開始,「俞」則代表了輸送和匯聚,「經」指的是運行過程,「合」則是所有流程的終結。具體來說,「井」穴主要處理胸脹的問題,「滎」穴專門針對身體發熱的情況,「俞」穴主要負責緩解全身疲勞和關節疼痛,「經」穴則對抗喘息咳嗽以及寒熱交加的症狀,而「合」穴則主要針對氣逆和腹瀉的問題,這就是五臟六腑中井、滎、俞、經、合五個穴位各自主管的疾病。

滑氏解釋道,「主」即主要處理之意,「井」就像水源的井口,是水流的起源;「滎」則像是涓涓細流,因為源自井中,所以流量仍然不大;「俞」代表輸送和匯聚,從滎流來的水至此會進行匯聚,再由這裡流過,便稱之為「經」;最後,水流進入匯聚地,這就是所謂的「合」,它有匯聚的意思。《靈樞》第一篇指出,五臟各有五個俞穴,一共二十五個,六腑各有六個俞穴,一共三十六個。

(這裡的俞字,是空穴的通用名稱。所有的空穴都可以稱作俞)。人體內有十二條經脈和十五條絡脈,這些脈絡運行著二十七種不同的氣,所有這些都與井、滎、俞、經、合相關聯,但各自主管的疾病卻各不相同。例如,「井」穴處理的胸脹問題,主要是肝臟問題的表現,因為肝臟的分支從肝部穿過膈肌,向上注入肺部;「滎」穴處理的身體發熱,則是心臟問題的表現;「俞」穴處理的全身疲勞和關節疼痛,主要是脾臟問題的表現;「經」穴處理的喘息咳嗽以及寒熱交加的症狀,主要是肺部問題的表現;而「合」穴處理的氣逆和腹瀉問題,則主要是腎臟問題的表現。

謝氏認為,這裡只是舉出了五臟疾病的單一例子,其他的疾病也可以通過類比來理解。之所以沒有提及六腑,是因為五臟的例子已經足夠涵蓋。項氏則認為,「井」象徵水源,「滎」象徵小溪,「俞」象徵水流匯聚,「經」象徵水流的過程,「合」象徵水流的終點,這些都取自水的意義。紀氏則指出,「井」、「滎」、「俞」、「經」、「合」五個穴位的治療範圍,並不限於五臟或六腑,比如「井」穴不僅能處理心下滿,「滎」穴不僅能處理身體發熱,「俞」穴不僅能處理全身疲勞和關節疼痛,「經」穴不僅能處理喘息咳嗽以及寒熱交加的症狀,而「合」穴也不僅能處理氣逆和腹瀉的問題。只提臟器而不提腑器,可能有些片面。

5. 六、四時井滎俞經合刺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滑氏曰:滎俞之系四時者,以其邪各有所在也。

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謂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也。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滑氏曰:五臟一病,不止於五,尤眾多也。雖其眾多,而四時有數。故並繫於春夏秋冬,及井滎俞經合之屬也。用針者,必精察之,詳此篇文義,似有缺誤。今且依此解之,以俟知者。

白話文:

在第七十四難中提到,春季應當針刺井穴,夏季應當針刺滎穴,季夏(夏季最後一個月)應當針刺俞穴,秋季應當針刺經穴,冬季應當針刺合穴。這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春季針刺井穴是因為邪氣在肝,夏季針刺滎穴是因為邪氣在心,季夏針刺俞穴是因為邪氣在脾,秋季針刺經穴是因為邪氣在肺,冬季針刺合穴是因為邪氣在腎。

滑氏解釋,之所以根據四季來區分針刺滎穴和俞穴,是因為不同季節邪氣所影響的臟腑部位各有不同。

至於肝、心、脾、肺、腎與春夏秋冬的關係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五臟一旦生病,就會出現五種相關的症狀。例如,如果肝臟生病,皮膚呈現青色、散發臊臭、偏好酸味、容易打嗝、容易哭泣等都是肝臟疾病的徵兆。當然,肝臟疾病的表現遠不止這些,這裡只是舉例說明。四季的疾病有其規律,它們都與春夏秋冬相聯繫,針灸治療的關鍵就在於細微之處。

滑氏進一步解釋,五臟一旦生病,產生的症狀不僅僅侷限於五種,而是更多。儘管症狀繁多,但四季的疾病還是有其規律可循。因此,它們都被歸類到春夏秋冬,以及井、滎、俞、經、合等穴位之中。對於使用針灸的人來說,必須精確地觀察和理解這些關係。然而,這段文章的內容似乎有些缺失或錯誤,我們現在只能根據現有的內容來解釋,等待更專業的人士來進一步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