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素難要旨》~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難經

3. 一、補瀉

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

紀氏曰:呼盡而內針,吸而引針者為補。吸則內針,呼盡出針為瀉。此言補瀉之時,非必呼吸出內而已。

然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

紀氏曰:然知為針信其左者,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滎俞也。不知為針者信其右,但一心用針,不知以左調右也。

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

滑氏曰:彈而努之,努讀作怒;爪而下之,掏之稍重,皆欲致其氣之至也。氣至指下,如動脈之狀,乃乘其至而刺之順,猶循也乘也,停針待氣,氣至針動,是得氣也。因推針而內之,是謂補。動針而伸之,是謂瀉。此越人心法,非呼吸出內也,是固然也。若停針候氣,久而不至,乃與男子則淺其針而候之衛氣之分。

女子則深其針而候之榮氣之分。如此而又不得氣,是謂其病終不可治也。篇中前後二氣字不同,不可不辨。前言氣之來如動脈之狀,未刺之前左手所候之氣也。後言得氣不得氣,針下所候之氣也,此自兩節。周仲立乃云:凡候氣左手宜略重,候之不得,乃與男則少輕其手於衛氣之分以候之,女則重其手於榮氣之分以候之。如此則既無前後之分,又昧停針待氣之道,尚何所據為補瀉耶。

六十九難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何謂也?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是正經自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滑氏曰:《靈樞》第十篇載:十二經皆有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假令肝病虛,即補厥陰之合,曲泉是也。實則瀉厥陰之滎,行間是也。先補後瀉,即後篇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之意。

若於此義不屬,非闕誤,則羨文也。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即四十九難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蓋正經之自病者也。楊氏曰:不實不虛,是諸藏不相乘也,故云自取其經。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滑氏曰:《靈樞》五十二篇曰:浮氣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榮氣。蓋補則取浮氣之不循經者以補虛處,瀉則從榮置其氣而不用也,置、猶棄置之置。然人之病,虛實不一,補瀉之道,亦非一也。是以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則先補陽而後瀉陰以和之;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則先補陰而後瀉陽以和之。如此則榮衛自然通行矣。

白話文:

一、補瀉

針灸有補瀉之法,這指的是什麼呢?補瀉的方法,並非一定要配合呼吸來進行進針和退針。

呼氣時進針,吸氣時退針為補;吸氣時進針,呼氣時退針為瀉。這說明補瀉的時機,並非一定要依賴呼吸的出入。

懂得針灸的人相信左側,不懂得針灸的人相信右側。

懂得針灸的人相信左側,是運用左側來調節右側,使不足的得到補充,多餘的得到瀉去,在滎穴和俞穴進行補瀉。不懂得針灸的人相信右側,只是專注於用針,不懂得運用左側來調節右側。

刺針時,先用左手按壓所要針刺的滎穴或俞穴,輕彈並按壓,然後用指甲向下按壓,直到感覺氣血流動,如同脈搏跳動般,順著經絡方向刺針,這就是得氣。然後推針深入,稱為補;如果針動並稍微伸出,稱為瀉。如果不得氣,則要根據男女的不同調整針刺的深度。不得氣,則十之八九無法治愈。

彈壓按壓,按壓稍重,都是為了使氣血到達針刺部位。當氣血到達指下,如同脈搏跳動般,就乘著這個時候順著經絡方向刺針,如同順應、乘勢一般,停針等待氣至,氣至則針動,這就是得氣。然後推針深入,稱為補;如果針動並稍微伸出,稱為瀉。這是不依賴呼吸出入的針灸方法,確實如此。如果停針等待氣至,很久都不得氣,則男性應淺刺並等待衛氣,女性則應深刺並等待榮氣。如果這樣還不得氣,就表示此病無法治愈。文中前後的「氣」字意義不同,不可混淆。「氣之來如動脈之狀」指的是未刺針前,左手所探測到的氣;「得氣不得氣」指的是針刺後所探測到的氣,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周仲立說:凡是探測氣,左手宜略重,如果探測不到,男性則應稍微減輕手上的力量去探測衛氣,女性則應加重手上的力量去探測榮氣。這樣一來,既沒有了前後氣的區分,又模糊了停針待氣的方法,還憑什麼判斷補瀉呢?

經書上說,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則依經絡取穴。這是什麼意思呢?虛者補其母經,實者瀉其子經,應該先補後瀉,不虛不實,則依經絡取穴。這是指正經本身生病,而不是受外邪侵犯。應當從本身的經絡尋找病因,所以說「以經取之」。

《靈樞》第十篇記載:十二經脈都遵循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則依經絡取穴的原則。虛者補其母經,實者瀉其子經,子能使母實,母能使子虛。例如肝臟虛弱,就補厥陰經的合穴,曲泉穴是也;肝臟實證,則瀉厥陰經的滎穴,行間穴是也。先補後瀉,這與後文中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應先補陽後瀉陰的道理是一樣的。

如果這些說法不符合經文,那不是遺漏錯誤,就是贅述。不虛不實,依經絡取穴,指的是:憂愁思慮傷心,形寒飲冷傷肺,憤怒氣逆傷肝,飲食勞倦傷脾,久坐濕地或強力入水傷腎。這些都是正經本身生病的例子。不虛不實,指的是各個臟腑之間沒有相互侵犯,所以說「自取其經」。

什麼是補瀉?補的時候,從哪裡取氣?瀉的時候,往哪裡放氣?補的時候,從衛氣取氣;瀉的時候,將氣從榮氣排出。如果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應先補陽後瀉陰;如果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應先補陰後瀉陽。榮衛之氣互相流通,這是關鍵。

《靈樞》五十二篇記載:浮於經絡之外的氣為衛氣,精氣在經絡中運行的是榮氣。補法是取浮於經絡之外的衛氣來補虛弱的地方;瀉法是將榮氣排出不用。排出,如同丟棄一樣。然而人體的疾病,虛實各有不同,補瀉的方法也並非只有一種。所以,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先補陽後瀉陰以調和;陰氣不足陽氣有餘,則先補陰後瀉陽以調和。這樣,榮衛之氣就能自然流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