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素難要旨
針灸素難要旨
針灸著作。又名《針灸節要》、《針灸要旨》。明·高武撰。刊於1531年。共三卷。本書系將《黃帝內經》與《難經》中有關針灸理論予以分類彙編而成。除高氏本人有個別按語外,沒有更多的解釋與發揮。現存清刻本等。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書內容分為三卷,第一卷論述針灸的起源、發展、理論、方法、針具、針灸的禁忌等;第二卷論述人體經絡、穴位、腧穴配伍、針灸手法、針灸治療疾病等;第三卷論述針灸的臨床應用。
本書是一部重要的針灸學著作,對後世針灸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以下是本書的部分內容:
-
針灸的起源:針灸起源於遠古時代,是人類在與疾病鬥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發現了一些植物和動物的某些部位具有一定的療效,並開始用這些植物和動物的部位來治療疾病。後來,人們又發現了金屬具有一定的療效,並開始用金屬製成的針具來治療疾病。針灸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
針灸的發展:針灸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時期得到了初步發展。在封建社會時期,針灸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並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在近代,針灸傳入西方,並得到了西方醫學的認可。
-
針灸的理論:針灸的理論主要包括陰陽五行學說、經絡學說、腧穴學說、氣血學說等。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陰陽五行所構成的。人體也是由陰陽五行所構成的。經絡學說認為,人體內有十二條經絡,這些經絡相互聯繫,貫通全身。腧穴學說認為,人體的穴位是經絡的終點,是針灸治療疾病的部位。氣血學說認為,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血的盛衰與人體的健康狀況密切相關。
-
針灸的方法:針灸的方法主要包括針刺、艾灸、拔罐、火針等。針刺是用針具刺入人體的穴位,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治療疾病。艾灸是用艾絨點燃後熏灼人體的穴位,以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治療疾病。拔罐是用罐具在人體的穴位上吸拔,以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治療疾病。火針是用火針在人體的穴位上灼燒,以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治療疾病。
-
針灸的禁忌:針灸有一定的禁忌,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禁忌:
- 孕婦、體弱多病者不宜針灸。
- 有出血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患者不宜針灸。
- 有感染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不宜針灸。
- 醉酒、過度疲勞者不宜針灸。
-
針灸的臨床應用:針灸在臨床上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針灸治療疾病:
- 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呼吸系統疾病。
- 頭痛、眩暈、耳鳴、耳聾等耳鼻喉科疾病。
- 胃痛、腹脹、腹瀉、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
- 腰痛、腿痛、關節疼痛等骨科疾病。
- 失眠、多夢、抑鬱、焦慮等精神心理疾病。
針灸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果您有相關疾病,可以到正規醫院進行針灸治療。
序
凡例
九針式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二上 (1)
卷二上 (2)
卷二上 (3)
卷二上 (4)
卷二上 (5)
卷二上 (6)
卷二上 (7)
卷二下 (1)
卷二下 (2)
卷二下 (3)
卷二下 (4)
卷二下 (5)
- 二十一、鼠瘻
- 二十二、耳鳴耳痛耳聾
- 二十三、膝痛脛酸
- 二十四、齧舌齧頰齧唇重舌
- 二十五、欠
- 二十六、噦
- 二十七、唏噫
- 二十八、振寒
- 二十九、嚲(丁可反)
- 三十、嚏
- 三十一、泣竭成盲
- 三十二、太息
- 三十三、涎下
- 三十四、口目喎噼
- 三十五、腸鳴
- 三十六、目眩頭傾
- 三十七、喉痹
- 三十八、齒痛
- 三十九、衄
- 四十、喘
- 四十一、怒
- 四十二、頗(若感切)
- 四十三、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