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素難要旨》~ 卷二上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上 (12)

1. 二十五、五節刺

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陰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瞋息肩。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餳不得息,取之天容。其咳上氣,窮詘胸痛者,取之廉泉。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發蒙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刺腑輸,去腑病,刺此必於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

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針。去爪者乃刺關節。肢絡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經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滎然有水。

不上不下,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徹衣者,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干嗌燥,飲食不讓美惡。於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

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顛倒無常,甚於迷惑。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針若此,疾於解惑。

白話文:

[二十五、五節刺]

清除塵埃般的病症,需針刺外經來治療屬於陽性的疾病,當陰氣嚴重逆亂,導致胸中滿悶,情緒易怒且肩頸緊繃。若大氣逆流上升,引發喘息困難,必須坐著或趴著才能緩解,對灰塵煙霧極度敏感,呼吸困難,應針刺天容穴。對於咳嗽及上氣不順,胸部劇烈疼痛的情況,應針刺廉泉穴。針刺天容穴時,深度不宜超過一寸;針刺廉泉穴時,應見到血液變化即停針。對於耳聾眼盲的患者,應針刺腑輸穴,以去除腑部的疾病,進行此療法應選擇在日中時分,針刺聽宮穴。只要針中瞳孔,患者就能恢復聽力,這就是其有效穴位。

針對邪氣,可用手指堅定地按壓雙鼻,並快速地使其發出聲音,必定會在針刺時有所反應。若指甲有問題,則針刺關節部位。肢絡腰脊,是身體的大關節,影響身體活動。肢經,控制著人們行走飛躍的能力。莖垂,是身體機能的關鍵,與陰精的狀態和津液的流通有關。飲食不節制,情緒波動頻繁,導致津液在體內過多,會積聚在睪丸。血液循環受阻,睪丸逐日腫大,活動受限,行走困難,這類病症有如水腫般令人困擾。

這種病症不在表層,也不在深層,就像鍍石般難以隱藏。對於無法正常穿衣的患者,應全面針刺陽經的特殊穴位,這些穴位並無固定位置,這是因為患者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導致體內發熱,陽氣過剩則使體外發熱。內外熱氣交戰,患者如同懷抱著木炭,害怕接觸綿帛,甚至不敢靠近自己的身體和牀鋪,皮膚毛孔閉塞,導致汗水無法排出。舌頭乾燥,嘴脣龜裂,喉嚨乾澀,進食時對食物的好壞無感。在天府穴和大杼穴施以三針,再針刺中膂穴以去除體熱,通過補足手太陰經來減少汗水,待熱氣消散,汗水減少,就能迅速脫離疾病。

解決困惑,需要充分理解調節陰陽平衡,根據過剩或不足的狀況進行補瀉。當強風吹襲身體,血脈會出現偏虛現象,虛弱的部分表示陰氣不足,充盈的部分則代表陽氣過剩,輕重失衡,使身體側彎或蜷縮,失去方向感,無法辨別東西南北,身體忽上忽下,反覆轉動,混亂無常,比迷惘更為嚴重。透過針灸,調整過剩的部位,補充不足的部位,使陰陽恢復平衡。使用針灸療法,能快速地解決困惑。

2. 二十六、五臟病刺

肝病者兩脅下滿引小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取血者,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陽陽明少陰血者。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冷,陰股膝脾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俱當瀉,取之下俞。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下俞。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

補陽瀉陰,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並與上,四肢爭張,氣滿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㾓心,厥氣留薄,發為自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五臟有疾,當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觀其應而知五臟之害。

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太衝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太谿二,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盲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

白話文:

[二十六、治療五臟疾病的針刺方法]

肝臟疾病患者會感到兩側脅下脹滿,連帶影響小腹,容易生氣。若病情虛弱,會視力模糊,看不清事物,聽力減退,常感到恐懼,彷彿有人要逮捕自己。治療時應針刺肝臟經絡,若是厥陰與少陽氣血逆亂,會出現頭痛、耳聾等症狀,治療需採用放血療法。

心臟疾病患者會感到胸中疼痛,脅下及背部肩胛間疼痛,手臂內側亦感疼痛。病情虛弱時,胸腹部位會膨脹,脅下與腰部會感到牽引性疼痛。治療時應針刺心臟經絡,採用少陰、太陽及舌下放血療法,對於病情轉變的患者,應針刺郄穴放血治療。

脾臟疾病患者會感到身體沉重,容易感到飢餓,肌肉萎縮,行走困難,腳下易抽筋且疼痛。病情虛弱時,腹部會感到脹滿,腸道會發出咕嚕聲,飲食不易消化。治療時應針刺脾臟經絡,採用太陽、陽明及少陰放血療法。

肺臟疾病患者會出現喘息、咳嗽、呼吸困難,肩背疼痛,出汗,臀部冰冷,大腿內側、膝蓋、小腿肚、腳踝、腳掌均感疼痛。病情虛弱時,會呼吸短促,無法深呼吸,耳聾,咽喉乾燥。治療時應針刺肺臟經絡,採用太陰、足太陽外側及厥陰內側放血療法。

腎臟疾病患者腹部會膨脹,小腿浮腫,呼吸困難,身體沉重,睡眠品質差,容易出汗且畏風。病情虛弱時,會感到胸中疼痛,大腹及小腹部位疼痛,四肢冰冷,情緒低落。治療時應針刺腎臟經絡,採用少陰、太陽放血療法。

當太陽臟單獨受病時,會出現氣喘、虛弱及呼吸逆亂,這是陰氣不足,陽氣過剩的情況,治療時應針刺下俞穴,同時瀉下及補益。陽明臟單獨受病時,是因為陽氣過盛,治療時應瀉陽補陰,針刺下俞穴。少陽臟單獨受病時,是因為厥氣影響,會導致突然的肢體僵硬,治療時應針刺下俞穴。太陰臟搏動異常時,應深入思考病因,五臟氣血不足,胃氣不平穩,這屬於三陰病症,治療時應針刺下俞穴。

補陽瀉陰,若出現一陽獨旺的情況,可能是少陽厥氣影響,陽氣上沖,四肢僵硬,腎臟氣血過剩,治療時應針刺經絡,瀉陽補陰。一陰受病時,應針刺厥陰經絡。真正虛弱的情況,會有厥氣滯留,導致自汗,治療時應調整飲食及藥物,針刺下俞穴。

五臟疾病時,應針刺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是五臟氣血所匯聚之處,涵蓋了全身三百六十五個節氣循環。當五臟出現疾病時,會反映在十二原穴上。每個原穴都有特定的位置,瞭解這些位置,觀察其反應,就能知道五臟的病害。

肺臟屬陽中之少陰,其原穴出於太淵,共有兩個穴位;心臟屬陽中之太陽,其原穴出於大陵,共有兩個穴位;肝臟屬陰中之少陽,其原穴出於太衝,共有兩個穴位;脾臟屬陰中之至陰,其原穴出於太白,共有兩個穴位;腎臟屬陰中之太陰,其原穴出於太谿,共有兩個穴位。此外,膏之原穴出於鳩尾,共有壹個穴位;肓之原穴出於脖胦,共有壹個穴位。以上十二原穴,可作為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主要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