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素難要旨》~ 卷二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上 (11)

1. 二十三、刺避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中心者遠死,其動為噫;中肝者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脾者十日死,其動為吞;中腎者六日死,其動為嚏;中肺者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膽者一日半死,其動為嘔;中鬲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刺避五藏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

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上中溜脈,不幸為盲;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舌下中大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刺郄(委中穴)中大脈令人僕脫色;刺氣衝中脈,血不出為腫,鼠僕刺脊間,中髓為傴;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魚腹中陷為腫。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

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渴人。病有脅下道二,二歲不已,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毋損不足者,身贏瘦,毋用饞石也。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刺膝臏出液為跛;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

刺跗中內陷氣歸之不得屈伸;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小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小腹滿;刺腨腸內陷為腫;刺匡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洒洒之汗,無刺病與脈相逆者。窺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

新內勿刺,已刺勿內;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飢勿刺,已刺勿飢;已渴勿刺,已刺勿渴。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頃乃刺之;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

白話文:

[二十三、針刺規則]

凡是進行胸腹部針刺療法時,必須要避開五臟部位。如果針誤中了心臟,病人會在一段時間後去世,且反應可能會是打嗝;若誤中肝臟,五天內可能就會死亡,其反應可能會是說話;若誤中脾臟,十天內可能就會死亡,其反應可能會是吞嚥困難;若誤中腎臟,六天內可能就會死亡,其反應可能會是打噴嚏;若誤中肺臟,三天內可能就會死亡,其反應可能會是咳嗽;若誤中膽囊,一天半內可能就會死亡,其反應可能會是嘔吐;若誤中膈膜,都算是內傷,即使病情看似痊癒,但一年內病人仍可能會去世。針刺時避開五臟,是要懂得分辨順應或逆反的原則。所謂的順應,是指了解膈膜、脾臟和腎臟的位置,不瞭解這些的人反而會做錯。

如果在腳踝上方誤中大血管,血流不止會導致死亡;如果在臉部誤中額頭或鼻樑附近的血管,可能不幸會導致失明;如果在頭部誤中腦戶穴進入腦部,立即會導致死亡;如果在舌頭下方誤中大血管,過度出血會導致聲音嘶啞;如果在腳底誤中經絡中的血管,血不出會導致腫脹;如果在委中穴誤中大血管,會讓人昏厥失去意識;如果在氣沖穴誤中血管,血不出會導致腫脹;如果在脊椎間誤中脊髓,會導致彎腰駝背;如果在乳房上方誤中血管,會導致乳房腫脹腐蝕;如果在鎖骨下方誤中內陷的部位,氣會外泄,讓人喘息咳嗽;如果在手掌魚際部位誤中內陷的部位,會導致腫脹。不能在人醉酒後針刺,因為會讓人的氣亂;不能在人非常生氣時針刺,因為會讓人氣逆。

不能在人極度勞累、剛吃完飯或是非常口渴的情況下針刺。有些疾病會在側腹部出現兩條路徑,如果持續兩年都未好轉,這種情況被稱為"息積",這種病不會影響飲食,但不適合使用灸刺治療。對於身體虛弱、營養不良的人,不要使用砭石針刺。如果在大腿內側誤中大血管,血流不止會導致死亡;如果在客主人穴誤中內陷的血管,會導致內漏或耳聾;如果在膝蓋後方誤中血管,會導致膝蓋液體外流,使人跛行;如果在手臂太陰脈誤中血管,大量出血會立即導致死亡;如果在足部少陰脈誤中,血流過多會導致舌頭難以活動,講話困難;如果在胸部誤中肺臟,會導致喘息困難。

如果在腳踝誤中內陷的部位,氣會往裡面走,導致無法屈伸;如果在大腿內側下方三寸誤中內陷的部位,會導致尿失禁;如果在腋下脅間誤中內陷的部位,會導致咳嗽;如果在小腹部誤中膀胱,會導致小腹腫脹;如果在小腿肚誤中內陷的部位,會導致腫脹;如果在眼眶上方的凹陷部位誤中血管,會導致漏出或失明;如果在關節誤中血管,會導致關節液體外流,無法屈伸。

不要在人發燒高熱、渾濁脈象或是大量出汗的情況下針刺,也不能在病情與脈象相反的情況下針刺。如果在門口進行針刺,病人可能會在家中去世;如果在室內進行針刺,病人可能會在廳堂上去世。

剛發生性行為的人不要立即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立即進行性行為;醉酒的人不要立即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立即喝酒;剛生氣的人不要立即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立即生氣;剛勞累的人不要立即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立即勞累;剛吃飽的人不要立即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立即吃太多;剛餓的人不要立即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立即餓肚子;剛口渴的人不要立即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立即口渴。如果病人是坐車來的,應該讓他躺下休息,等他恢復到像吃了一頓飯的狀態再進行針刺;如果病人是走路來的,應該讓他坐下休息,等他恢復到像走了十里路的狀態再進行針刺;如果病人受到驚嚇或恐懼,必須讓他平靜下來再進行針刺。

2. 二十四、禁太過不及

病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氣泄太甚,疾反為害。病大針小,氣不泄瀉,亦復為敗。失針之宜大者瀉,小者不移。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肉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瘟瘧,沂(音素)沂然寒慄。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

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馳。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刺骨無傷髓,髓傷則消爍,胻酸解亦,然不去矣。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脈無傷肉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

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謂之久也。(久疑作失)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

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病甚病益。其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華矣。

白話文:

[二十四、禁止過度或不足]

病症輕微卻用深針,會傷及健康組織,導致皮膚發炎生瘡。病症嚴重卻只用淺針,病氣無法排出,反而會形成大膿包。小病卻用了大針,氣血流失過多,疾病反而加重。大病卻用了小針,氣血無法充分排泄,同樣會使病情惡化。針灸失當,大針應用於需大量排氣的情形,小針卻不能移除病氣。病症有表有裡,針灸有深有淺,都應該恰到好處,不可超出其該有的範圍。過度針灸會傷及肌肉,不足則會產生外壅,外壅就會讓邪氣乘虛而入。針灸深度不當,反而會對身體造成重大傷害,影響內臟,後續可能引發嚴重疾病。

因此,疾病可分為皮膚表面、肌肉、血管、筋絡、骨骼、骨髓等層次。治療皮膚表面疾病時,不要傷及皮膚,皮膚受傷會影響肺部功能,肺部受影響則秋季易患瘧疾,且伴有寒戰。治療皮膚疾病時,不要傷及肌肉,肌肉受傷會影響脾臟功能,脾臟受影響則每季末月易患腹部脹滿、煩躁、食慾不佳等症狀。治療肌肉疾病時,不要傷及血管,血管受傷會影響心臟功能,心臟受影響則夏季易患心痛。

治療血管疾病時,不要傷及筋絡,筋絡受傷會影響肝臟功能,肝臟受影響則春季易患熱病和筋絡鬆弛。治療筋絡疾病時,不要傷及骨骼,骨骼受傷會影響腎臟功能,腎臟受影響則冬季易患腫脹和腰痛。治療骨骼疾病時,不要傷及骨髓,骨髓受傷會導致骨髓消耗,小腿痠痛乏力,且長期無法恢復。治療骨骼疾病時,不要傷及筋絡,即針頭到達筋絡位置後就停止,不要深入到骨骼。治療筋絡疾病時,不要傷及肌肉,即針頭到達肌肉位置後就停止,不要深入到筋絡。治療血管疾病時,不要傷及肌肉,即針頭到達血管位置後就停止,不要深入到肌肉。治療血管疾病時,不要傷及皮膚,即針頭到達皮膚位置後就停止,不要深入到血管。

所謂治療皮膚疾病時不要傷及肌肉,即病變在皮膚層,針頭進入皮膚層,不要傷及肌肉層。治療肌肉疾病時不要傷及筋絡,即針頭穿過肌肉層,但不要傷及筋絡層。治療筋絡疾病時不要傷及骨骼,即針頭穿過筋絡層,但不要傷及骨骼層。這就是所謂的治療時間過長。

體內氣血循環中,邪氣位於上部,濁氣位於中部,清氣位於下部。因此,針灸深及脈絡,邪氣得以排出;針灸恰及脈絡,濁氣得以排出;針灸過深,則邪氣反被壓抑,病情加重。所以,皮膚、肌肉、筋絡、脈絡各有適宜的治療方法,形態不同,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不可過度治療實證,不可過度治療虛證,不能損耗體力不足的人,也不能滋補體力過剩的人,這會導致病情更加嚴重。如果抽取五脈,病人會死亡;抽取三脈,病人會驚恐不安;抽取陰脈,病人會死亡;抽取陽脈,病人會精神錯亂,針灸已成為危害健康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