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素難要旨》~ 卷三 (3)
卷三 (3)
1. 七、空穴
臟俞五十穴,腑腧七十二穴,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𦛗兩旁各五,凡十穴。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兩髀厭中二穴,犢鼻二穴,耳中多所聞二穴,眉本二穴。
白話文:
臟俞:50個穴位。
腑俞:72個穴位。
熱俞:59個穴位。
水俞:57個穴位。
頭上五行:5個穴位,沿著頭頂中心線分佈。
行五:每行5個穴位,總共25個穴位。
中𦛗兩旁各五:每側5個穴位,總共10個穴位。
大椎上兩旁各一:每側1個穴位,總共2個穴位。
目瞳子浮白二穴:2個穴位。
兩髀厭中二穴:2個穴位。
犢鼻二穴:2個穴位。
耳中多所聞二穴:2個穴位。
眉本二穴:2個穴位。
完骨二穴,項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關二穴,大迎二穴,下關二穴,天柱二穴,巨虛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關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貞二穴,喑門一穴,臍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橫二穴,陰陽蹺四穴。水俞在諸分,熱俞在氣分,寒俞在兩骸。
白話文:
-
完骨穴:在頸椎第七節棘突下,左右各一。
-
項中央穴:在枕骨與頸椎第七節棘突之間。
-
枕骨穴:在枕骨上,左右各一。
-
上關穴:在耳後,枕骨下緣,與耳珠平行。
-
大迎穴:在耳垂後方,枕骨下緣,與耳珠平行。
-
下關穴:在耳垂後方,枕骨下緣,與耳珠平行。
-
天柱穴:在後頸部,枕骨下緣,左右各一。
-
巨虛穴:在手背,腕關節尺側,橈骨遠端。
-
上廉穴:在手背,腕關節尺側,尺骨遠端。
-
下廉穴:在手背,腕關節尺側,橈骨遠端。
-
曲牙穴:在手背,腕關節尺側,尺骨遠端。
-
天突穴:在胸骨柄下緣,左右各一。
-
天府穴:在天突穴兩旁。
-
天牖穴:在鼻孔兩側。
-
扶突穴:在眉毛外側,瞳孔直上方。
-
天窗穴:在額頭正中。
-
肩解穴:在肩胛骨上緣,左右各一。
-
關元穴:在臍下三寸。
-
委陽穴:在膝關節後側,左右各一。
-
肩貞穴:在肩胛骨上緣。
-
喑門穴:在下巴下緣正中。
-
臍穴:在腹部中央。
-
胸俞穴:在背部,督脈旁開二寸,第一節至第十二節,左右各一。
-
背俞穴:在背部,督脈旁開一寸五分,左右各一。
-
膺俞穴:在胸部,任脈旁開二寸,第一節至第十二節,左右各一。
-
分肉穴:在腹部,臍下三寸,左右各一。
-
踝上橫穴:在小腿外側,外踝上三寸。
-
陰陽蹺穴:在小腿外側,外踝上五寸。
厭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裕。兩眉頭各一入,髮際至頂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項中大筋兩旁各一,風府兩旁各一,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
白話文:
厭中穴兩個穴位,大禁穴二十五個穴位,位於天府穴下五寸。身上總計三百六十四處穴位,都是針灸施術的部位。足部的部位足夠,氣血發出的部位有七個穴位,分別是左右兩個眉頭各一個穴位,從髮際至頭頂三寸半的地方,在旁邊有五個穴位,彼此間距離三寸,氣血浮於皮膚中的部份共有五條經筋,共有五個穴位,一共是二十五個穴位。脖子後正中的大筋兩旁各一個穴位,風府穴的兩旁各一個穴位,從肩胛骨以下至尾端的二十一節脊椎骨上,兩側各有一個穴位,共二十二個穴位。
五臟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趾旁各六俞。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凡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直目上髮際內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銳發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後陷中各一,下關各一,耳下牙車之後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髀樞中各一,膝以下至小趾次趾各六俞。足陽明脈氣所發凡六十八穴。
白話文:
五臟的俞穴各五個,六腑的俞穴各六個,委中穴以下到小趾旁各六個俞穴。足少陽經脈氣所到達的穴位總共有六十二個。兩角(眉毛的外眼角)上各兩個,直視前方時眉毛與頭髮交界處向內五個,耳前角上一個,耳前角下一個,銳發(顴骨最高點)下一個,客主人(額頭與鼻樑交界處)各一個,耳後凹陷處一個,下關穴各一個,耳後牙車穴後各一個,缺盆穴各一個,腋下三寸外,脅下到胠穴之間八個,髀樞穴中間各一個,膝以下到小趾和次趾之間各六個俞穴。足陽明經脈氣所到達的穴位總共有六十八個。
額顱髮際旁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間各一,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脘各五,俠臍廣三寸各三,下臍二寸俠之各三,氣衝動脈各一,伏菟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趾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手太陽之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
白話文:
額頭髮際旁各三個,面部顴骨空處各一個,大迎穴的骨空各一個,人迎穴各一個,缺盆外骨空各一個,胸骨之間各一個,季肋骨外側、乳頭下方三寸處各一個,胃脘兩旁各五個,肚臍旁三寸處各三個,肚臍以下二寸處各三個,氣衝動脈各一個,伏菟穴上各一個,三里穴以下至足中趾各八個,穴位所在之處均為空隙。手太陽之脈氣所發的穴位總共三十六個。
目內眥各一,目外眥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腋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桂骨之會各一,髃骨之會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白話文:
-
眼內眥各一穴,眼外眥各一穴,鎖骨下各一穴,耳郭上各一穴,耳中各一穴,肩胛骨下窩各一穴,腋窩上骨頭窩各一穴,鎖骨上窩各一穴,上天窗穴上四寸各一穴,肩胛關節各一穴,肩胛關節下三寸各一穴,肘部以下到小指根部各六個俞穴。這是手陽明經脈氣血所發的二十二個穴位。
-
鼻孔外側鼻翼上各二穴,鼻翼兩側凹陷處各一穴,耳後與頸動脈之間凹陷處各一穴,脊椎骨上各一穴,肘部以下到拇指和食指根部各六個俞穴。
手少陽脈氣所發三十二,鼽骨下各一,眉後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後各一,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挾扶突各一,肩貞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指本名六俞。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髮際後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白話文:
手少陽經氣所發的三十二個穴位,分別是:
- 鼽骨(即鎖骨)的下方各一個。
- 眉毛的後方各一個。
- 角上(眉梢)各一個。
- 完骨(即肩胛骨)的後方各一個。
- 項中的足太陽經之前各一個。
- 挾扶突(即耳後高骨)各一個。
- 肩貞(即肩胛骨的最高點)各一個。
- 肩貞以下三寸,分間(即肌肉間隙)各一個。
- 手肘以下到手小指的次指的指本(即指根)一共六個,稱為「六俞」。
督脈氣所發的二十八個穴位分別是:
- 項部的中央兩個。
- 髮際後方的中間八個。
- 面部的中央三個。
- 大椎(即第七頸椎棘突)以下到尻尾及兩旁一共十五個穴位。
- 到骶骨下部總共有二十一個節,這也是脊椎的取穴方法。
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腹脈法也,下陰別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齦交一。衛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寸至齊寸一,俠齊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手少陰各一,陰陽蹺各一,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水俞五十七穴,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兩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白話文:
任脈之氣所發生的穴位有二十八個,分別是:咽喉中央有二個、胸骨中央的凹陷處有二個、鳩尾下的五寸有三個、胃脘以下到橫骨的六寸半有一個,以上是腹部脈絡的規範。陰部的外陰和分開的陰目各有一個、下嘴脣有一個、牙齦交合處有一個。
衛脈氣發生的穴位有二十二個,分別是:在鳩尾旁外側半寸,到齊平的寸口有一個、在齊平下偏旁邊各五分,到橫骨的寸口有一個,以上是腹部脈絡的規範。足少陰舌下有一個、厥陰毛中有一個、急脈有一個、手少陰有一個、陰陽蹺脈各有一個。手足諸魚際脈的氣所發生的穴位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
2. 八、十二經井滎俞原經合
帝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臟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岐伯曰:請言其次也。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
白話文:
皇帝說:凡是針刺的方法,一定要通曉十二經絡的起點、終點,絡脈的別處,五俞的停留之處,六腑的相合之處,四時出入之所,五臟的流注之處,針刺的闊度、深淺、高低,希望聽到你的解釋。岐伯說:請讓我依次說明。肺經的原穴在少商,少商位於手大拇指末端內側,屬井木,流注於魚際。魚際是手魚。屬滎,流注於太淵,太淵在魚後一寸的凹陷中。
為俞,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心出於中衝,中衝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溜於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間也,為滎,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俞,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入於曲澤。
白話文:
俞穴,運行在經渠穴,經渠穴在寸口,運行不息。經穴,進入尺澤穴。尺澤穴是肘中的動脈,為合穴,是手太陰經的經脈。心經出於中衝穴,中衝穴在中指的末端。為井穴,流於勞宮穴。勞宮穴在手掌中指本節之間,為滎穴,流入大陵穴。大陵穴在手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為俞穴,運行在間使穴。間使穴的道路,在兩筋之間三寸中,有餘則達,不足則止,為經穴,進入曲澤穴。
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肝出於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水,溜於行間。行間者,足大趾間也,為滎,注於太衝。太衝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俞,行於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入於曲泉。
白話文:
曲澤:肘內側,彎曲的時候能摸到的凹陷。是手少陰經的合穴。
肝經的井穴是大敦:位於足大拇指端及其旁邊那塊區域的三毛之中,井水慢慢流動到達滎穴行間,行間在足大趾間,就是滎穴,再流向俞穴太衝。
太衝:位於足大趾和第二趾結合部的上方二寸陷中。經氣運行到中封。
中封:位於足內側踝骨前一寸半的凹陷中,如果經氣不通暢,則會導致足內翻,經氣通暢,則會行走如常,搖動足部就能找到這個穴位,是經穴,經氣由此進入曲泉。
曲泉輔骨之下,太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滎,注於太白。太白腕骨之端也,為俞,行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入於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木,溜於然谷。
白話文:
曲泉穴位於輔骨下面、太筋上面,屈膝時可以找到它,為足厥陰肝經的合穴。脾經出於隱白穴,隱白穴位於足大趾內側端。為井木,水流到太都穴。大都穴位於本節之後,下陷處的中央,為滎穴,水流到太白穴。太白穴位於腕骨端部,為俞穴,水流到商丘穴。商丘穴位於內踝下陷的中央,為經穴,水流到陰陵泉穴。陰陵泉穴位於輔骨下陷的中央,伸腿時可以找到它,為足太陰脾經的合穴。腎經出於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足心,為井木,水流到然谷穴。
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滎,注於太谿。太谿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俞,行於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入於陰谷。陰谷轉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之經也。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通谷。
白話文:
然谷是然骨下的穴道,水液集中在太谿。太谿是在內踝之後、跟骨之上的凹陷處,是俞穴,水液流向復溜。復溜在內踝上方二寸,不停地跳動,是經穴,水液進入陰谷。陰谷在轉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壓它會感到跳動,屈膝就能找到它,是合穴。足少陰經由此經過。膀胱經的起源是至陰穴。至陰穴在足小趾的末端,是井穴,水液流向通谷穴。
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入於委中。委中膕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俠谿。俠谿足小趾次趾之間也,為滎,注於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俞,過於丘墟。
白話文:
通谷穴在膝蓋以下前外側,為滎穴,注入束骨穴。束骨穴在膝以下後陷中,為俞穴,通到京骨穴。京骨穴在足外側大骨的下方,為原穴,流注到崑崙穴。崑崙穴在外踝後方的跟骨上,為經穴,流入委中穴。委中穴在小腿後面正中央,是合穴,用按壓的方法取穴,是足太陽經的穴位。膽經的井穴出竅陰穴。竅陰穴在足小趾的次趾端,是井金穴,流注俠谿穴。俠谿穴在足小趾與次趾之間,是滎穴,注入臨泣穴,臨泣穴向上行一寸半陷中,是俞穴,通到丘墟穴。
丘墟外踝之前下陷中也,為原,行於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入於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趾內次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內廷;內廷次趾外間也,為滎,注於陷谷。陷谷者上中趾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俞,過於衝陽。
白話文:
丘墟:位於外踝前面的下方凹陷處。
原:足少陽膽經的原穴,位於丘墟穴中。
行於陽輔:膽經的經脈沿著陽輔穴而行。
陽輔:位於外踝上方,輔骨前面,絕骨的末端。
經:膽經的經穴,位於陽輔穴。
合:膽經的合穴,位於陽之陵泉。
陽之陵泉:位於膝蓋外側下陷的中央。
伸:伸展小腿。
足少陽:膽經。
胃經出於厲兌穴。
厲兌穴:位於大拇指與相鄰的第二個腳趾的縫隙中。
井穴:金井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的井穴,位於厲兌穴中。
溜於內廷:三焦經的經氣從金井穴流向內廷穴。
內廷穴:位於第二個腳趾與第三個腳趾的縫隙中。
滎穴:三焦經的滎穴,位於內廷穴中。
注於陷谷穴:三焦經的經氣從滎穴流向陷谷穴。
陷谷穴:位於中趾內側的第二個關節向上兩寸的凹陷處。
俞穴:三焦經的俞穴,位於陷谷穴中。
過於衝陽穴:三焦經的經氣從俞穴流向衝陽穴。
衝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行於解谿。解谿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入於下陵。下陵膝下三寸䯒骨外三里也,為合,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於關衝。
白話文:
衝陽穴位於足跗部,向上五寸,凹陷處是穴位,為原穴,搖動足部即可找到,屬於胃經。解谿穴位於衝陽穴上方,一寸半,凹陷處是穴位,為經穴,通向下陵穴。下陵穴位於膝下,三寸處,腓骨外三裡,是合穴,再向下三寸是巨虛穴的上廉,再向下三寸是巨虛穴的下廉。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因此胃經又稱足陽明經。三焦經上合手少陽經,出於關衝穴。
關衝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注於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中者也,為俞,過於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行於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乃得之。
白話文:
關衝穴:在手小指次指的指尖,屬於井金穴,水液由此流入液門穴。
液門穴:位於小指次指之間,屬於滎穴,水液在此注入中渚穴。
中渚穴:位於腕關節後,掌側中央的凹陷處,屬於俞穴,水液從此流過陽池穴。
陽池穴:位於腕關節上,掌側中央的凹陷處,屬於原穴,水液從此流向支溝穴。
支溝穴:位於腕關節上三寸,兩骨之間的凹陷處,屬於經穴,水液從此進入天井穴。
天井穴:位於肘關節外側,肱骨外上髁的凹陷處,屬於合穴,屈肘才能摸到。
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於太陽,出於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為滎,注於後溪。後谿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俞,過於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行於陽谷。陽谷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小海。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手太陽經也。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從上與太陽經相合,從少澤穴的位置出於體表。少澤穴位於小指末端,是金井穴,循著經脈流向前面手部靠近虎口處的谷穴。谷穴位於手外側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的凹陷處,是滎穴,經氣從這個穴位流向後溪穴。後溪穴位於手外側腕部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間,是俞穴,經氣繼續流向腕骨穴。腕骨穴位於手外側腕骨之前的凹陷處,是原穴,經氣再流入陽谷穴。陽谷穴位於尺骨外側腕部靠近手背一側的凹陷處,是經穴,然後經氣流入小海穴。小海穴位於肘部內側尺骨外側下緣突出處向外半寸、向外下骨縫中,是合穴,屬手太陽經。
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俞,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間,為原,行於陽谿。陽谿在兩筋間陷中者也,為原,入於曲池,在肘外轉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是謂五臟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
白話文:
大腸經上合手陽明經,起於商陽穴。商陽穴位於食指與中指末梢,屬井金穴。經氣從商陽穴流出,經過本節前二間,為滎穴;再流註入本節後三間,為俞穴;再經過合谷穴。合谷穴位於拇指與食指間,屬原穴。經氣從合谷穴走行,經過陽谿穴。陽谿穴位於兩筋間的陷中,屬原穴。經氣從陽谿穴進入曲池穴,曲池穴位於肘外轉骨的陷中,屈肘可找到。為合穴。手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俞穴的集合,共有五五二十五俞穴,六六三十六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