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素難要旨》~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四、奇經八脈

督脈者,起於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慄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小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督脈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也。

白話文:

督脈:起點在小腹部以下,骨頭的中央。女性的經絡進入會陰竅,這個竅是尿道口附近的孔。督脈的絡脈沿著陰部走,在大腿根部相遇,環繞大腿根後側,與少陰經(腎經)和巨陽經(膀胱經)的中絡相會。少陰經由大腿內側後緣向上走,貫穿脊柱,屬腎。督脈與太陽經(膀胱經)從眼睛內眥開始,向上走到額頭交叉,再往上進入絡脈腦部,又分別從頭頸兩側出來,沿著肩膀內側、脊柱兩旁走到腰部中部,再進入脊柱絡脈,屬於腎。男性的督脈沿著陰莖向下走到大腿根,與女性的督脈相同。督脈在小腹部向上直行,貫穿肚臍中央,再向上貫穿心臟,進入喉嚨,往上環繞嘴巴,再往上連接兩眼下的中央。督脈起於會陰俞穴,沿著脊柱內側向上走到風府穴,進入腦部上端,沿著額頭到鼻樑,屬於陽經之海。

任脈與衝脈,皆起於胞中,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數下,任沖並傷故也。任沖之交脈不榮於唇口,故髭鬚不生。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也。

白話文:

任脈和衝脈都起源於子宮,沿著脊椎內側,是經絡的海洋。它們浮出體表後,沿著腹部的右側向上運行,在咽喉會合,並分別連接嘴脣和口腔。血氣旺盛,肌肉就會溫熱;血氣過盛,就會滲透到皮膚,長出汗毛。婦女氣血不足,是因為月經頻繁導致任脈和衝脈受到損傷。任脈和衝脈的交接處沒有血氣滋養嘴脣和口腔,所以不長鬍鬚。任脈起源於中極穴的下方,向上到毛際,沿著腹部內側,向上到關元穴,到達喉嚨,屬於陰脈的海洋。

衝脈與任脈皆起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於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又衝脈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挾臍上行,會於咽喉,至胸而散。陽蹺脈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兩足蹺脈本太陽之別,何於太陽,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

白話文:

衝脈和任脈都起於胞宮,向上沿著脊椎內側運行,是經絡的匯集處。衝脈和任脈的外側分支,沿著腹部向上行,會合於咽喉,再分出分支絡屬嘴脣和口腔。衝脈還起於氣衝穴,與足少陰經並行,經過臍部向上行,會合於咽喉,到達胸部後散開。陽蹺脈起於足跟中央,沿著外踝向上行,進入風池穴。兩足的蹺脈本是太陽經的分支,為什麼同屬太陽經,但男子的蹺脈算作陽經,女子的蹺脈算作陰經呢?應該算是經的,就做經;不應該算是經的,就做絡。

陰蹺脈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喉嚨,交貫衝脈蹺脈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跟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男子以之為經,女子以之為絡,陰蹺之郄在交信。

白話文:

陰蹺脈從跟中部開始,沿著內踝往上走行,到喉嚨,交會衝脈、蹺脈、少陰之別脈。陰蹺之別脈從然骨之後開始,往上在內踝之上,一直往上沿著陰股,進入陰部,往上沿著胸腔裡面,進入缺盆,往上從人迎之前出來,進入頸部,屬於眼目內眥,與太陽脈相合。男子以陰蹺脈為經脈,女子以陰蹺脈為絡脈。陰蹺脈的郄穴在交信穴。

陽維脈,維於陽,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身,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以陽交為郄,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臑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髎,又會於肩井。其在頭也,又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於本神及臨泣,上至正營,循於腦空,下至風池。其與督脈會,則在風腑及瘂門。

白話文:

陽維脈,歸於陽性,起於諸陽經脈的會合處,與陰維脈都分佈在身上,其脈氣所散發,在金門穴別出,以陽交穴為郄穴,與手足太陽經脈及蹺脈會合於臑俞穴,與手足少陽經脈會合於天髎穴,並在肩井穴會合。在頭部,又與足少陽經脈會合於陽白穴,向上到本神穴及臨泣穴,往上到達正營穴,循著腦空穴,向下到風池穴。它與督脈會合,則在風府穴及瘂門穴。

陰維脈,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陰維之郄,名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又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

白話文:

陰維脈屬於陰經的脈,它的脈絡起始於各經脈陰分的交接處,陰維脈的郄穴,名字叫做築賓。與足太陰脾經會合於腹部中哀、大橫穴,又與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會合於府舍、期門穴,又與任脈會合於天突、廉泉穴。

帶脈者,起於季脅,圍身一周,其脈氣所發,在季脅下一寸八分,正名帶脈,以其圍身一周如帶也,又與足陽會於維道。

白話文:

帶脈這條經脈,起始於季脅,圍繞身體一週。帶脈的脈氣所發出的地方,在季脅下一寸八分,正名為帶脈,因為它圍繞身體一週,就像一條帶子一樣。帶脈又與足陽明胃經相會於維道穴。

2. 五、十五絡脈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劫,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手少陽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實則支鬲,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白話文:

手太陰的別名叫做列缺穴,起於腕上分間,與太陰經直入掌中,散佈於魚際穴。其病若是實症,則手銳利掌心發熱;如果是虛症,則欠打呵欠,小便頻繁遺失。取穴時,在腕上半寸處,另走陽明經。手少陽陰的別名叫做通裏穴,距離腕關節一寸半,向外分出向上運行,循著經絡進入心中,連接到舌根,屬於目繫。實症則出現肋間疼痛,虛症則不能說話。取穴時,在掌後一寸處,另走太陽經。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心上系,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頭強,取之兩筋間也。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手陽明之絡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

白話文:

手心主的別名叫做內關,距離手腕二寸,出現在兩筋之間,沿著經絡向上與心臟相連,屬於心包絡。心繫實則會引起心痛,心繫虛則會引起頭部疼痛,取穴位置在兩筋之間。手太陽的別名叫做支正,在手腕上五寸,內通少陰經;另外一支分叉往上走向肘部,與肩髃部相連。實證時會關節鬆弛、肘部廢用,虛證時則會長出小肉瘤,小的像手指上的痂和疥瘡,取穴位置在分叉的地方。手陽明的絡脈叫做偏歷,距離手腕三寸,分叉進入太陰經。

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手少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白話文:

其它的(支別)循著手臂經過肩髃穴,迴繞曲頰,偏向牙齒;其它的(支別)進入耳朵,與宗脈相合。實證的時候會齲齒或失聰,虛證的時候會牙齒怕冷、痠麻,通過隔取法令它們分離。手少陰經的別名叫做外關,在手腕上兩寸處,從外繞臂進入胸中。與心主經相合,實證的時候肘部攣急,虛證的時候不能收縮,通過分取法令它們分離。足太陽經的別名叫做飛揚,在腳踝上七寸處,從這裡分出的一條支別走少陰經。實證的時候會發生胸悶、頭背痛,虛證的時候會發生胸悶、鼻出血,通過分取法令它們分離。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蹶,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咽。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

白話文:

足少陽經的別名是光明穴,距外踝五寸,走膽經,下來與足跗交接。脈氣充實時,會有足厥陰經症狀,虛則像足太陽經病症。坐時都不能起身,就是取穴的部位。

足陽明經的別名是豐隆穴,距外踝八寸,走脾經,它的別脈循著脛骨外側向上,與頭項經絡相連,匯合各經的脈氣,向下交接喉嚨與咽喉。若有病氣逆行,就會喉嚨腫痛、聲音沙啞;脈氣充實時,則容易發狂、癲癇;脈氣虛弱時,則腿腳收縮不利、小腿枯瘦。也是取穴的地方。

足太陰經的別名是公孫穴,距離大腳趾和第二腳趾之間的縫隙之後一寸,走胃經。它的別脈進入腸胃經絡,脈氣逆行向上就會引發霍亂。

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徑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白話文:

腸道實際疼痛叫做實,腸道脹氣叫做虛,可以根據這個來區分。足少陰經的別名叫做大鐘,位於腳踝後面環繞腳跟,分佈到太陽經;別出的經脈往上經過心包,外面貫通腰和脊。若是氣往上逆就會煩悶,若實證就會閉塞小便,若虛證則會腰痛,可以根據這些來辨別。足厥陰經的別名叫做蠡溝,位於內踝五寸處,分佈到少陽經;別出的經脈直接經過小腿,向上連結睪丸根部。若是氣往上逆就會睪丸腫大、忽然發作的疝氣,若實證則會挺著長,若虛證則會突然發癢,可以根據這些症狀來區分。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寮則腹皮痛,虛則癢瘙,取之所別也。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大絡也。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白話文:

任脈的別名叫做尾翳,在鳩尾下方散佈在腹部。如果實就會出現腹痛,虛就會出現瘙癢,這裡是治療的取穴。

督脈的別名叫做長強,挾著背部,向上散佈到頸項,向下經過肩胛左右兩側;分別走太陽經,進入貫穿背部。如果實就會出現背部強硬,虛就會出現頭部沉重,可以搖晃其頭的方法治療,夾脊部位有問題,治療時要取這個穴位。

脾經的大絡名叫大包,這個穴位出淵液穴下三寸處,分佈在胸脅。如果實就會出現全身疼痛,虛就會出現全身關節肌肉鬆弛,脾經這條脈如果像羅網一樣絡住血氣,治療時應取脾經大絡。

3. 六、十二經筋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臑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於頄。其病小趾支跟踵痛,膕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紐痛,不可左右搖。

白話文:

足太陽經的經筋起於小腳趾上,經過腳踝,斜向上經過膝蓋,它的下部沿著腳的外踝經過腳後跟,往上經過腳跟經過小腿肚後面;它的的分支經過小腿外側、大腿後面的內側邊緣,和小腿後面一起往上經過臀部上面,再沿著脊背向上經過脖子後面,它的分支分別連接到舌頭根部;主幹繼續往上經過枕骨,頭頂、臉部,再連接到鼻子;它的分支成為眼睛上面的綱絡,往下連接到脖子前面;它的分支從腋窩後面外側的邊緣連接到肩胛骨;它的分支進入腋窩,往上經過肩胛骨外側,連接到鎖骨;它的分支從肩胛骨外側斜向上經過脖子前面。如果這個經筋出問題,就會出現小腳趾、腳後跟疼痛,小腿後面、脊背反復抽搐,脖子筋緊,肩膀不能抬起,腋窩、肩胛骨、鎖骨疼痛,不能左右搖晃。

治在燔針動刺,以之為數,以痛為輸。足少陽之筋起於小趾次趾,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菟之上,後者結於尻;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

白話文:

治療的原則是採用燔針和動刺,依照針刺的次數去計算,受到輕微疼痛時就停止。足少陽經的筋脈起始於小趾和次趾,向上連結外踝,再沿著小腿外側邊緣向上行,連結於膝蓋外側邊緣;它的分支筋脈則分別從外輔骨上方起始,分成本股前方和後方。前者的分支連結於伏菟穴上方,後者則連結於臀部;向上行的筋脈經過季脅,再向上行至腋窩前緣邊緣,連結於胸部,結束於缺盆穴;直行的筋脈則從腋窩向上貫通缺盆穴,之後走出太陽穴的前方,沿著耳後向上行至前額,交會於巔頂,向下行至下頜,連結於頄穴;分支的筋脈則連結於眼角,成為外維穴。

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䏚,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白話文:

他的病症是:小指和相鄰的手指伸彎不利,牽動膝部外側的筋,膝關節無法屈伸,膝膕部筋急,前拉大腿,後拉臀部,即使上身俯臥,季脅仍覺疼痛,牽動缺 盆,胸、乳、頸項等部位的筋急,從左向右蔓延,右眼張不開,上超出右角。並穿過蹺脈而進行,從左邊連絡至右邊,因此傷及右角,右腳不能使用,這叫做「維筋相交」。治療的方法是在患處進行燔針刺的治療,以感到疼痛為準,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趾,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轉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轉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菟,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

白話文:

足陽明筋的起始點在中趾三根腳趾,向上連結到腳背斜外側,再向上加到轉骨,再向上連結到膝蓋外側的緣,一直向上連結到髀樞,然後沿著脅部屬肝膽,與脊柱相連,其中直行的筋脈沿著小腿向上連結到膝蓋。分支的筋脈連結到外轉骨,與少陽筋相合。直行的筋脈沿著伏菟向上連結到大腿,然後匯聚在陰器,再向上經過腹部,一直分佈到缺盆並與之連結,再向上經過頸部、夾著嘴,與頄相合,然後向下連結到鼻子,再向上與太陽筋相合,太陽筋是眼睛上方的綱領,陽明筋是眼睛下方的綱領,分支的筋脈從臉頰連結到耳朵前面。

其病足中趾支脛轉筋,腳跳堅,伏菟轉筋,髀前腫,㿉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馳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緩其,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

白話文:

他們的疾病是腳趾中間疼痛,小腿肌肉痙攣,整隻腳跳動僵硬,只有伏菟這種藥材可以治療這種痙攣,大腿前面腫脹,疝氣導致腹股溝的筋膜緊張,一直拉扯到缺盆穴及臉頰,突然出現口眼歪斜的急症,眼睛閉不上,發熱時筋膜鬆弛,眼睛睜不開,臉頰的筋膜遇寒就會緊張,導致臉頰抽動,嘴巴歪斜,如果遇熱,筋膜就會鬆弛,無法收縮,所以會歪斜。治療方法是用馬膏來塗抹緊張的地方,用白酒和桂枝混合塗抹鬆弛的地方,再用桑枝鉤住患處,隨即把生桑灰放在挖好的坑中,使其高低適宜,然後坐進去燻烤緊張的臉頰,同時飲用美酒,吃美味的烤肉。不喝酒的人只能自己忍耐,只能幫他拍打身體三下而已。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足太陰之筋起於大趾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絕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足大趾支內踝轉筋痛,膝內轉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白話文:

治療時用灼熱的針刺破皮膚,以病人感到疼痛為準,以疼痛消失為止。足太陰經的筋從大拇指內側端部開始,向上與內踝相連;它的直行部分與膝蓋骨內側的小腿骨相連,再向上沿股骨內側肌羣而上,聚集於陰器,再往上附著於肚臍,沿著腹部內側向上至肋骨下方,散佈於胸腔;它的內側部分則附著於脊骨。患這種病時,足大拇指與內踝間的筋會疼痛,膝蓋內側的小腿骨會疼痛,陰股向下牽拉到臀部也會疼痛,陰器疼痛,疼痛往下會牽引到肚臍和兩側腹肋,疼痛往上會牽引到胸前和脊椎內側。治療時用灼熱的針刺破皮膚,以病人感到疼痛為準,以疼痛消失為止。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趾之下,並足太陰之筋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瘈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

白話文:

足少陰的筋起源於小腳趾下方,與足太陰的筋並列,斜向行走於內踝下方,在腳跟處聚集,與太陽的筋會合後,向上連結於內輔穴下方,並與太陰的筋並列,向上沿著陰股行走,在陰器處聚集,沿著脊椎內側夾著膂筋向上到脖子,在枕骨處聚集,與足太陽的筋會合。其病症是腳底抽筋,以及所經過的地方聚集而疼痛,還有抽筋病患在此處。主要症狀是癲癇、抽搐痙攣,在外側的筋不能彎曲,在內側的筋則不能伸展。

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足厥陰之筋起於大趾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轉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趾支,內踝之前痛,內轉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經筋起於小指上,在腕關節內側聚集,沿著手臂內側,聚集在肘關節內側銳骨的後面,彈擊肘內側銳骨之後,應該有小指之上的響應,進入腋窩聚集;它的支別後走腋窩後緣,向上繞過肩胛,沿著頸部行走至太陽經之前,聚集於耳後完骨;它的支別進入耳中,直行的出耳上,向下聚集於下頷之上,屬於眼睛的外眥。小腸經的經筋生病,小指會疼痛,肘內側銳骨後緣疼痛,循著手臂內側進入腋窩,腋窩疼痛,腋窩後緣疼痛,繞著肩胛、牽引頸部疼痛,應在耳中鳴響,疼痛牽引到下頷,眼睛閉合很長時間才能張開,頸部筋肉拘急則成為筋痿,頸部腫脹,發熱。在頸部上的,治療方法是燔針劫刺,以認識到的病症為數目,以疼痛的地方為輸穴。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者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痿,頸腫寒熱。在頸上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支者上抽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白話文:

腫痛是疾病的根源,而疾病的發作是有規律的。疾病的支脈會向上抽動,沿著耳朵前面的位置,連線到眼睛的外眼角,然後在下巴結於角部。當疾病經過的部位疼痛,並且疼痛轉移到筋,可以通過燒灼針刺的方法治療,以穴位作為治療數量,以疼痛作為治療的標誌。手少陽經的筋從小指和中指的指端開始,結於腕部,向上沿著手臂結於肘部,然後繞過上臂外側,向上到達肩部和頸部,與手太陽經相合。手少陽經的支脈當循著曲面的臉頰進入,與舌根相連;手少陽經的另一支脈向上繞過牙齒,沿著耳朵前面的位置,連線到眼睛的外眼角,向上經過下巴結於角部。手少陽經的疾病當經過的部位疼痛,即支脈轉移到筋,舌頭捲曲,可以通過燒灼針刺的方法治療,以穴位作為治療數量,以疼痛作為治療的標誌。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手太陽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下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

白話文:

手陽明經筋,起於大拇指、食指指尖,在手腕處交會,向上沿著臂膀外側,在肘外側與上臂骨交會,再與肩胛骨相連;它的分支繞過肩胛骨,夾著脊椎向上,直行的部分從肩胛骨、頸椎向上延伸;它的分支向上延伸到臉頰,與下頜骨交會;直行的部分向上經過手太陽經前方,向上到左邊太陽穴,與頭部相連,向下到右邊下巴。如果手陽明經筋發生病症,病痛會沿著經筋所經過的路徑出現,會有局部疼痛、抽筋、肩部不能舉起,脖子不能左右轉動等症狀。治療方法是採用燔針劫刺的手法,以到達病竈為準,以疼痛消失為止。

手太陽經筋,起於大拇指上,沿著手指向上延伸,在魚際穴交會,然後沿著前臂外側,向上延伸到肘部,與肘關節交會,再沿著上臂內側向上延伸,進入腋窩,在缺盆穴(即腋下)交會,然後向上延伸到肩關節前方,與肩胛骨交會,向下延伸到胸腔內部,並分散貫穿賁門、一直延伸到季脅部(即兩側肋骨下)。如果手太陽經筋發生病症,病痛會沿著經筋所經過的路徑出現,會有局部疼痛、抽筋,嚴重的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脅痛、吐血等症狀。

治地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里結於胸中,循臂下繫於臍。其病內急,心痛伏梁下為肘綱。

白話文:

治療地燔針刺破,以知道為數目,以感到疼痛為標準。手心的主要筋脈起於中指,與太陰的筋脈並行,結合在肘內側,上臂的陰部,結合在腋窩下,向下散佈在前後脅部;它的分支,進入腋窩散佈到胸部,結合在臂部。它的病徵應當是經過的地方支轉筋,前面到達胸痛、氣息急促。治療在燔針刺破,以知道為數目,以感到疼痛為標準。手少陰的筋脈起於小指的內側,結合在銳骨,向上結合在肘內側,向上進入腋窩交會太陰,挾著乳頭內側結合在胸部,循著臂部向下繫縛在肚臍。它的病徵是內急,心痛俯伏在梁下為肘綱。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梁唾膿血者,死不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馳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淬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緩不收,無用燔針。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噼,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上方也。

白話文:

這種疾病是因所經過的地方支轉筋筋痛。治療的方法是用燔針和劫刺,以刺穿為標準,以疼痛為準則。如果已經形成伏梁並吐膿血者,那麼就無法治癒了。經筋的疾病,遇寒則反折筋急,遇熱則筋馳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淬刺適用於刺寒急的疾病,而熱則筋緩不收,不用燔針。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噼,眥急不能卒視,治療的方法皆如上文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