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素難要旨》~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一、十二經病刺

手太陰,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手太陰經,運動則會導致肺部脹滿,呼吸困難,伴有咳嗽,缺盆穴部位疼痛,嚴重時會出現兩隻手交叉而僵硬,這就是臂厥。它是主肺臟所生的疾病,症狀有咳嗽、氣短、喘息、口渴、煩躁、胸悶、前臂內側疼痛、手掌發熱。氣血旺盛有餘,則會出現肩背疼痛、風寒感冒、中風、小便頻繁、欠伸。氣血虛弱,則會出現肩背疼痛、寒冷、呼吸困難、小便顏色改變。氣血旺盛者,寸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大三倍;氣血虛弱者,寸口脈搏反而比人迎脈搏小。

手陽明,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手陽明:

  • 動則患有牙痛、頸部腫脹。
  • 主津液所致的疾病:
  • 眼睛發黃、口乾。
  • 鼻出血、喉嚨疾病。
  • 肩膀疼痛、小指、無名指疼痛且無法使用。
  • 氣盛則脈絡經過之處會出現紅腫。
  • 氣虛則畏寒怕冷、筋骨酸軟。
  • 氣血旺盛者人迎脈(在食指與中指之間)比寸口脈大三倍。
  • 氣血虛弱者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

足陽明,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菟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已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

氣不足則身已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足陽明,如果動了就容易有灑灑發抖怕冷、常常嘆氣打哈欠臉色發黑的症狀。病情嚴重了就會討厭人和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突然驚醒,心裡想動,卻獨自關起門窗。更嚴重了就想爬到高處唱歌,並且把衣服脫掉跑走,出現胃腸脹氣的情況,這就是骭厥。這主要是由血所引起的疾病,包括狂躁症、瘧疾、熱疾、體液滲出、鼻子流血、嘴巴歪斜、嘴脣腫脹、脖子腫脹、喉嚨疼痛、腹部腫脹、膝蓋疼痛、胸悶乳房疼痛、大腿根部疼痛、小腿外側疼痛、腳背疼痛、中指麻痺。如果氣血旺盛,則身體前半部分都會發熱,而胃氣過盛,則容易消化食物,經常感到飢餓,小便發黃。

足太陰,晃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足太陰經脈,如果晃動就會生病,舌頭根部變硬,吃東西就嘔吐,胃部和腹部疼痛,腹部脹氣並且愛打嗝,如果得到了後天之氣,就會感到很爽快,就像衰弱了一樣,全身都覺得沉重。這些都是由脾臟生病引起的,舌頭根部疼痛,身體不能動彈,吃不下東西,心裡煩躁,心下急痛,腹瀉溏薄,閉塞性黃疸,不能躺著睡覺,只能勉強站著,大腿和小腿內側腫脹,大腳趾不能活動。嚴重的(脾臟病) 寸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大三倍,虛弱的(脾臟病) 寸口脈搏反而比人迎脈搏小。

手少陰,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常中熱痛。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手少陰經,當手少陰經氣血運行不暢時,就會出現咽喉乾澀、心臟疼痛、口渴想喝水等症狀,稱為臂厥。手少陰經主要與心臟相關,當手少陰經出現問題時,容易導致眼睛發黃、脅肋疼痛、上臂內側和後側疼痛、厥冷等症狀,常伴有發熱、疼痛等。手少陰經氣血旺盛時,寸口脈搏的搏動幅度很大,是人迎穴脈搏的兩倍;手少陰經氣血虛弱時,寸口脈搏的搏動幅度很小,比人迎穴脈搏的搏動幅度還小。

手太陽,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手太陽經,動則會患咽喉疼痛、下巴腫脹,不能回頭,肩膀感覺像被拔掉,腿感覺像折斷。這是由體液引起的疾病,會導致耳聾、眼睛發黃、臉頰腫脹、脖子、下巴、肩膀、腿、胳膊外側和後緣疼痛。盛極的人,人迎穴比寸口穴大兩倍,虛弱的人,人迎穴反而小於寸口穴。

足太陽,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溺出鼽衄,項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足太陽經,動則生病頭痛、眼睛昏花,頸項僵硬、脊椎疼痛、腰部痠痛、小腿後面肌肉緊繃、屁股痠痛。這是踝厥的症狀。踝厥是指由筋所導致的疾病,包括痔瘡、瘧疾、癲癇狂躁症、頭顱疼痛、項部疼痛,眼睛發黃、尿頻或尿失禁、流鼻血,頸部、腰部、臀部、小腿、腳後跟都疼痛、小指無法活動。如果踝厥嚴重,人迎脈顯得非常鼓脹,比寸口的脈象加倍;如果踝厥虛弱,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

足少陰,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炭色,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日䀮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如果活動後就覺得餓,但又不想吃東西,臉色像木炭一樣黑,咳嗽吐痰有血,喘氣急促,坐著想起來時,眼前一片模糊,看不見東西,心裡像懸著東西似的,飢餓的樣子,氣不足就會害怕,心裡驚慌不安,好像有人要抓他,這就是骨厥。這是由腎臟引起的疾病,症狀有口熱、舌乾、咽喉腫脹,上氣、咽喉乾燥疼痛,煩躁、心痛,黃疸、腸澼,脊柱、股骨內後側疼痛,痿厥嗜睡,足下熱痛。病情嚴重時,寸口脈搏大而有力,是人迎脈搏的兩倍;病情虛弱時,寸口脈搏反而比人迎脈搏更小。

手厥陰,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手厥陰經的病症,如果發作起來,手心會發熱,手臂和肘部屈伸不利、痠痛,腋下腫脹,嚴重的還會出現胸脅部位脹滿,心裡煩躁不安,臉色發紅,眼睛發黃,總是喜歡笑個不停。這種病症主要是由經脈生病引起的,會出現煩躁不安、心痛,手心發熱的症狀。如果病情嚴重,寸口脈搏的搏動會比人迎脈大一倍;如果病情虛弱,寸口脈搏的搏動反而會比人迎脈小。

手少陽,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手少陽經如果發生了疾病,那麼就會出現耳聾、渾渾噩噩、昏昏沉沉、咽喉腫痛的情況。這是因為氣盛而引起的疾病,會出現汗出、眼睛疼痛、耳後、肩部、肘部、手臂外側疼痛,小指和無名指無法正常使用。如果病情嚴重,那麼人迎穴的脈搏會比寸口脈大一倍;如果病情比較輕,那麼人迎穴的脈搏反而會比寸口脈小。

足少陽,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角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足少陽的病症是:活動就口苦,老是嘆息,心臟和肋部疼痛,身體不能轉動。嚴重的話,臉色微黑,皮膚乾燥沒有光澤,腳背發熱。這種病症叫做陽厥,是主宰骨骼的。它所造成的疾病有:頭角、頷部疼痛,眼睛銳利、眼眶疼痛,缺盆穴中間腫脹疼痛,腋下腫、馬刀瘡、頸部淋巴結腫大、汗液很多,感覺寒冷,瘧疾、胸脅、肋骨、大腿、膝蓋、小腿骨到腳踝,骨頭和踝骨,以及其他關節都疼痛,小指和無名指不能活動。病情嚴重時,人迎穴的脈搏比寸口脈的大一倍,病情虛弱時,人迎穴的脈搏比寸口脈的小。

足厥陰,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小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足厥陰經,動則會疼痛腰部,無法俯仰自如,男性會得疝氣,女性小腹會腫脹,若嚴重時,喉嚨會乾澀,臉色灰敗沒有血色。

如果肝臟有病會胸悶嘔吐、腹瀉漏下疝氣、小便失禁或閉不通暢。

如果肝臟很盛時,寸口脈會比人迎脈大一倍,若肝臟虛弱時,寸口脈會比人迎脈小。

此十二經病,盛則瀉之,虛則瀉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白話文:

肝臟有病,會出現胸悶、嘔吐、腹瀉、漏下疝氣、小便失禁或閉不通暢等症狀。如果肝氣過盛,寸口脈會比人迎脈大一倍;如果肝氣虛弱,寸口脈會比人迎脈小。

治療十二經脈的疾病,要根據病情的盛衰虛實來決定用藥。如果病邪盛,就要用瀉法;如果病邪虛,也要用瀉法。如果病邪屬熱,就要用疾法;如果病邪屬寒,就要用留法。如果病邪陷下,就要用灸法。如果病邪不盛不虛,就應根據經脈取穴治療。

2. 二、奇經八脈病

督脈,此生病從小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脊強反折,督脈生病治督脈。

白話文:

督脈:這種疾病的疼痛會從小腹往上衝到心臟,不能往前或往後,這種病叫做沖疝。女性則是不孕、小便不暢、痔瘡、小便滴漏、喉嚨乾、脊椎僵硬、反折,如果督脈生病了就要治療督脈。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陽蹺脈,為病,陰緩而陽急,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陰蹺脈,為病,令人陽緩而陰急。

衝脈,為病,令人逆氣裡急。

陽維脈,若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

陰維脈,若不能維於陰,則棖然失志。

帶脈,為病,腰腹縱容,如囊水之狀。

白話文:

任脈生病,男性會出現七疝內結,女性則會出現帶下瘕聚。陽蹺脈生病,陰氣緩慢而陽氣急促,氣息互相交替,就會導致眼睛濕潤,氣血不充盈,就會導致眼睛無法閉合。陰蹺脈生病,會導致陽氣緩慢而陰氣急促。衝脈生病,會導致逆氣上衝,腹部絞痛。陽維脈生病,無法維持陽氣,就會軟弱無力,無法自持。陰維脈生病,無法維持陰氣,就會精神恍惚,意志迷失。帶脈生病,腰腹鬆弛,像囊袋裝滿水一樣。

3. 三、十二經脈

帝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不可不通。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鬲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白話文:

皇帝說:經脈是決定生死,治療疾病的關鍵,不可不通暢。肺手太陰之脈起源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再沿著胃的入口向上,通過膈肌屬於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向下沿著胳膊內側,經過心主之前,向下沿著肘中,經過胳膊內側的骨頭下緣,進入寸口,向上經過魚,沿著魚際外出大拇指的末端;它的分支從手腕後面直接外出經過中指內緣外出它的末端。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出於柱骨之會上,下之缺盆,絡肺下鬲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白話文:

大腸是手陽明經的脈絡,起始於大拇指和食指的指端,沿著手指的側面向上,在合谷穴兩塊骨頭之間會合,再向上進入兩條肌腱之間,沿著手臂的側面向上,進入肘部外側,再向上沿著臑外前側,向上經過肩部,從髃骨的前側面出來,出於柱骨的會合處,向下到缺盆,聯絡肺臟、膈膜,屬於大腸;它的分支從缺盆向上經過頸部,貫穿臉頰,進入下齒中央,再出來挾著嘴,交叉在人中穴,左邊的交到右邊,右邊的交到左邊,向上挾著鼻孔。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一作本幼)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唇下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外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白話文:

胃足陽明經脈,起於鼻根的交會穴中,旁接太陽經脈,向下沿著鼻的外側,進入上齒當中,再從嘴角處出來,環繞嘴脣的下方,承漿穴,再沿著下巴後邊,經過下廉穴,到大迎穴,沿著臉頰,經過車前穴,到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到額頭;它的分支從大迎穴前面向下經過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向下經過膈肌,屬胃,絡脾;直接往下走的經脈,從缺盆穴向下經過乳內廉,向下經過肚臍,進入氣街穴當中,它的分支起於胃口穴,向下沿著腹裡,一直到氣街穴當中與主幹會合,向下到大腿的關節,抵達伏兔穴,向下經過膝蓋骨當中,向下沿著小腿外側,經過足跗,進入中趾的外側;它的分支從下廉穴向下三寸分出,向下進入中趾的外側;它的分支從下廉穴向下三寸分出,向下進入中趾的外側;它的分支從足跗上分出,進入大趾之間,從大趾端外出。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胻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鬲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

白話文:

脾經,屬於足太陰經。從大拇指的末端開始,沿著手指內側的白色肉際處運行,經過豌豆骨的後面,到達內踝前緣,再向上、向內,沿著腓骨的後面運行,與足厥陰經交會,再向上,到達膝蓋和大腿的內側前緣,進入腹腔,屬於脾,聯絡胃,向上經過橫膈,挾持著咽喉,連通到舌根,散佈到舌下。它的分支,再從胃部分出來,向上經過橫膈,注入心臟。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鬲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骨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白話文:

心手少陰經脈,從心臟開始,從心臟連接系統,向下通過橫膈膜,連接小腸。其分支從心臟連接系統向上,挾持咽喉系統和眼睛連接系統;其直的脈絡從心臟連接系統返回,經過肺部,向下從腋下而出,沿著上臂內側後緣向下,經過心主經脈之後,向下到肘骨,沿著手臂內側後緣,到達手掌後兌骨的端點,進入手掌內側後緣,沿著小指的內側,從指尖而出。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鬲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白話文: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始於小指末端,沿著手掌外側向上行至手肘內側,再向上走至上臂內側二筋之間,沿著上臂外後側向上行至肩膀,繞過肩胛,交會於肩膀上方的缺盆穴,絡於心臟,沿著咽喉向下至橫膈膜,連接胃和小腸;其分支從缺盆穴沿著頸部向上,經過臉頰至眼睛的銳眥,再進入耳朵中;其分支分別沿著臉頰向上,經過顴骨抵達鼻子,再至眼睛的內眥,斜絡於顴骨。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要中下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白話文:

膀胱足太陽經脈,起始於眼睛內眼角上方,沿著額頭交會於頭頂,它的分支從頭頂到達耳角;正脈則從頭頂進入腦內絡屬,再從腦後別出,沿著頸項、肩膊、內挾脊柱到達腰部,進入沿著脊柱,絡屬腎臟,屬於膀胱;它的分支從腰部向下,夾著脊柱貫通臀部,進入膕中;它的分支從胳膊內左右兩側分別向下貫通胛骨,夾著脊柱內側經過髀樞,沿著大腿外側從後緣向下合膕中,以下貫通足跟內側,出外踝之後,沿著跟骨到達小趾外側。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白話文:

腎臟所屬的少陰經脈,起始於小腳趾的下方,斜著走到腳掌心,從然谷穴的下方出來,沿著內踝的後方經過,分支進入腳跟的中間,往上經過小腿內側,再往上經過股內後方的肌腱,貫穿脊柱連接到腎臟,並連絡膀胱;其直行的主脈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進入肺臟,沿著喉嚨和舌根兩側走行;其分支從肺臟出來,連接到心臟,分佈於胸腔之中。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鬲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白話文:

心臟和手厥陰心包絡的經脈,起源於胸腔內部,沿著心包絡向下,經過膈肌,與三焦經絡相通。再分支到胸腔內部,再通到肋骨下方,腋窩下方三寸,直達腋下,沿著上臂內側,在太陰和少陰之間運行,進入肘部和前臂,在兩條筋之間運行,進入掌中,沿著中指到達手指端。另一條分支從掌中分出,沿著小指旁邊的手指到達手指端。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鬲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白話文:

三焦經,屬於手少陽經,起自小指和無名指的端部,向上沿著兩指之間走,循著手背和手腕,然後到手臂外側兩骨之間,向上貫穿肘部,沿著前臂外側到肩部,再從後方交會於足少陽經之後,進入鎖骨窩,分佈於膻中穴,散佈於心包絡,向下經過膈肌,循著臟腑行走;它的分支從膻中向上,穿出鎖骨窩,向上到頸項後方,與耳後相連,一直向上到耳上角,然後向下彎曲到頰車穴到達顴骨;它的另一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經過客主人穴,向前交會於頰車穴,最後到達眼睛外眥。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後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鬲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白話文:

膽經的經絡,從眼睛銳眥穴開始,往上經過頭角和耳後,沿著脖子走到手少陽經之前,到了肩膀與手少陽經交會後,進入缺盆穴。膽經的分支從耳後進入耳朵中,沿著耳前走到眼睛銳眥穴後面。又分出一支從銳眥穴下的迎香穴,與手少陽經相合,止於䪼下穴,沿著頰車穴下經過脖子,與缺盆穴以下的胸中相連。膽經貫穿膈肌,連接肝臟,沿著脅肋裡側,出氣街穴,繞過乳毛邊緣,橫著進入髀厭穴。膽經的正經從缺盆穴下腋,沿著胸部,經過季脅穴,下合髀厭穴,以下沿著大腿外側,出膝蓋外側,向下經過外輔骨前面,一直到絕骨穴。膽經從絕骨穴向下出外踝前面,沿著足跗到小趾和次趾之間。膽經的分支從足跗進入大趾和大趾之間,沿著大趾岐骨內側出大趾末端,再貫穿趾甲,出三毛穴。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聚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鬲,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鬲上注肺。

白話文:

肝經,足厥陰經,起於大腳趾上毛際,足背上升沿內踝一寸的位置,上升八寸到腳踝,交出足太陰經之後,沿股內側上升,進入陰毛內部,經過陰器,抵達小腹,緊靠胃經肝絡膽,向上貫穿橫膈膜,分佈到肋骨,沿喉嚨後方,上升進入額頭與督脈相會;它的分枝從眼眶直下,環繞在嘴脣內部;它的分枝又從肝臟另外出來,穿過橫膈膜向上注入肺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