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素難要旨》~ 卷二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下 (8)

1. 五十九、十二臟邪干刺

帝曰:十二臟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圓,恐邪干犯,治之可刺,願聞其要。岐伯曰:悉乎哉問,至理道真宗,此非聖帝,焉究斯源,是謂氣神合道,契符上天。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陰之源。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可刺手太陰之源。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可制足厥陰之源。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可刺足少陽之源。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可刺心包絡所流。脾為諫義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大腸者傳送之官,變化出焉,可刺大腸之源。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腸之源。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可刺腎之源。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刺膀胱之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理,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

白話文:

黃帝說:人體內的十二臟腑相互配合運作,若精神失去平衡,會導致氣色不佳,我擔心邪氣幹擾侵犯,透過針刺治療可以解決,我希望聽聽關鍵重點。

岐伯回答:你的問題問得非常全面,直指生命的真理核心,如果不是像你這樣的聖明君王,誰能探究到這種深奧的源頭,這就是氣與神的完美結合,符合上天的運行法則。

心臟就像是國家的君主,管理著精神智慧,可以針刺手少陰經的起始點來調理。肺臟像是輔佐君主的宰相,負責治理和節奏,可以針刺手太陰經的起始點來調理。肝臟像是英勇的將軍,負責策略思維,可以針刺足厥陰經的起始點來調理。

膽囊像是公正無私的官員,負責果敢決斷,可以針刺足少陽經的起始點來調理。膻中像是忠誠的臣子,負責快樂情緒,可以針刺心包絡經的流注點來調理。脾臟像是直言進諫的官員,負責周詳思考,可以針刺脾經的起始點來調理。胃部像是儲存糧食的倉庫,負責食物消化,可以針刺胃經的起始點來調理。大腸像是負責傳遞的官員,負責物質轉換,可以針刺大腸經的起始點來調理。小腸像是負責盛放食物的官員,負責食物分解,可以針刺小腸經的起始點來調理。腎臟像是負責強壯的官員,負責技巧能力,可以針刺腎經的起始點來調理。

三焦像是負責疏導的官員,負責水分排泄,可以針刺三焦經的起始點來調理。膀胱像是負責儲存的官員,負責精液儲存,當氣血運行正常就能排出,可以針刺膀胱經的起始點來調理。以上這十二個臟腑官員,彼此之間不能失去聯繫。

因此針刺療法中有保養精神,滋養真氣的道理,也有修煉真氣的方法,不僅僅是治病,更主要的是要通過修養達到身心的和諧。

2. 灸法

3. 六十、艾灸方宜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白話文:

北方,是天地閉藏的區域,那裡地形多山陵,人們住在高地上,氣候風大寒冷且常有冰雪。當地居民喜愛在野外生活,飲食上偏重乳製品,因為寒冷導致身體內部產生寒氣,易患與內臟相關的脹滿疾病。對於這種情況,治療方式適合使用艾灸。因此,艾灸這種療法,可以說是源自於北方。

4. 六十一、艾灸補瀉

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陷下則灸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經絡堅系,火所治之。

白話文:

[六十一、艾灸補瀉]

氣血過旺的情況下就應該施以泄法,若是氣血虛弱則應採取補法。如果用火來補氣血,不要吹熄火焰,讓它自然燃盡。若用火來泄氣血,則要快速吹熄火焰,並立即移動艾草,等待火焰自行熄滅。

當脈絡充盈而經絡虛弱時,應在陰性部位進行艾灸,在陽性部位進行針刺;相反地,當經絡充盈而脈絡虛弱時,應在陰性部位進行針刺,在陽性部位進行艾灸。身體局部凹陷下陷的情況下,適合採用艾灸。

有些情況下針刺療法無法達到治療效果,這時艾灸就是合適的選擇。當身體的陰陽兩面都處於虛弱狀態時,使用火療(艾灸)是適當的。對於經絡凹陷下陷的問題,也同樣適用艾灸。當經絡和脈絡緊繃且堅硬時,這也是艾灸能發揮作用的情況。

5. 六十二、灸寒熱

灸寒熱之法,先灸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撅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趾次趾間灸之,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

白話文:

對於治療發冷與發熱交錯的病情,其針灸療法如下:首先應灸大椎穴,灸的次數依照患者的年齡來決定。接著同樣依照年齡決定灸的次數,灸撅骨穴。再來,觀察背部俞穴中凹陷的地方,這些位置也應進行灸療。舉起手臂,在肩膀上方出現的凹陷處也應進行灸療。在身體兩側肋骨間的位置,以及外踝上方,接近腳骨末端的位置,也應進行灸療。在腳的小趾和第二趾之間,以及小腿下方有脈搏跳動的地方,還有外踝後方,都應進行灸療。在鎖骨上方,摸起來像筋那樣硬的部分,以及胸骨中間凹陷的位置,都應進行灸療。在肚臍下方,關元穴三寸的位置,以及毛髮邊緣能感受到脈搏跳動的地方,都應進行灸療。在膝蓋下方三寸,兩腿骨之間,以及足部陽明胃經上的跗上動脈,都應進行灸療。最後,在頭頂最高點,也應進行一次灸療。

6. 六十三、女子敗疵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

白話文:

疾病發生在脅部,這種病被稱為「敗疵」,而「敗疵」是女性特有的疾病,治療方式是以灸法進行。

7. 六十四、灸癰

王臟癰發,四五日逞灸之。

白話文:

如果王臟部位長了膿腫,可以在發病四到五日的時候進行灸療。

8. 六十五、犬咬

犬齧,犬所齧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當灸二十九處。

白話文:

如果被狗咬傷,應該在被狗咬的地方進行艾灸三次。然後,依照狗咬傷的特別療法治療,總共需要在身體上灸二十九個穴位。

9. 六十六、傷寒苦樂

傷食灸之。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

白話文:

如果因為吃太多而感到不舒服,可以用灸法治療。外表看起來快樂但內心卻在煎熬的人,這種情況下疾病往往源自脈絡,這類病情可以用灸法和針刺來治療。

10. 六十七、宜灸不宜刺

背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間,心俞在五焦之間,鬲俞在七焦之間,肝俞在九焦之間,脾俞在十一焦之間,腎俞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其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武按:血氣形志論、及遺篇刺法論,並載五臟俞刺,而此云可灸不可刺。

故滄州翁謂《素問》非出於一時之言,非成於一人之手。焦當作椎。又按:華陀傳彭城樊阿皆從陀學,凡醫咸言背及胸臟之間,不可妄針,針之不過四分,而阿針背入一二寸,巨闕胸臟乃五六寸,而病皆瘳。是知《素問》立言致謹之道,而明醫縱橫變化,不拘於常法,而卒與法會也。

白話文:

[六十七、適合用灸法而不適合用針刺]

背部的大俞穴位於杼骨的末端,肺俞穴位於三焦的區域,心俞穴位於五焦的區域,膈俞穴位於七焦的區域,肝俞穴位於九焦的區域,脾俞穴位於十一焦的區域,腎俞穴位於十四焦的區域,這些穴位都靠近脊椎,距離大約是三寸左右。如果要找到並驗證這些穴位,只需按壓那些位置,如果按壓時疼痛得到緩解,那便是正確的穴位。對於這些穴位,使用灸法治療是合適的,但不適合用針刺療法。

武按:在《血氣形志論》和《遺篇刺法論》中都記載了五臟的俞穴針刺方法,但這裏卻說可以使用灸法,卻不適合用針刺。

所以滄州翁認爲《素問》並非一時之作,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焦"應當是指"椎"。另外,在華佗傳記中提到彭城的樊阿都是從華佗學習醫術,一般的醫生都說背部和胸部臟器之間不能隨便針刺,即使針刺也不能超過四分的深度,但是樊阿在背部針刺可深入一至二寸,在巨闕和胸部臟器的部位甚至可以針刺五六寸,而病人都得到了治癒。這讓我們知道,《素問》中的論述是非常嚴謹的,而高明的醫生能靈活運用各種治療方法,不被常規所限制,最終仍然能符合醫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