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素難要旨》~ 卷二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下 (8)

1. 五十九、十二臟邪干刺

帝曰:十二臟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圓,恐邪干犯,治之可刺,願聞其要。岐伯曰:悉乎哉問,至理道真宗,此非聖帝,焉究斯源,是謂氣神合道,契符上天。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陰之源。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可刺手太陰之源。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可制足厥陰之源。

白話文:

皇帝說:十二臟腑互相作用,如果神失去了位置,就會導致精神不統一,擔心邪惡的力量會侵犯,治療時可以針刺,希望聽到其中的要點。岐伯說:您問得好詳細,這關係到至高無上的道理和真正的宗旨,如果不是聖明的君王,怎麼能追根溯源呢?這就是所謂的氣和神與道合一,與上天契合。心是君主之官,精神由此產生,可以針刺手少陰之源。肺是相傅之官,節制由此產生,可以針刺手太陰之源。肝是將軍之官,謀慮由此產生,可以針刺足厥陰之源。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可刺足少陽之源。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可刺心包絡所流。脾為諫義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大腸者傳送之官,變化出焉,可刺大腸之源。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腸之源。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可刺腎之源。

白話文:

膽是正直而有決斷的官,可以刺足少陽經的原穴。胸中膻中是臣使之官,喜樂出於此,可以刺心包絡所流派出的經脈。脾是諫諍之官,通曉一切事物,可以刺脾的原穴。胃是倉庫之官,五味由此而出,可以刺胃的原穴。大腸是傳化之官,變化由此而出,可以刺大腸的原穴。小腸是受盛之官,化育萬物由此而出,可以刺小腸的原穴。腎是主強壯的官,伎巧由此而出,可以刺腎的原穴。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刺膀胱之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理,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

白話文:

三焦是人體的一個通道,水液由這裡排出。要針刺三焦的起源處。膀胱是人體的儲藏器官,精液貯藏在這裡,氣化後才能排出。要針刺膀胱的起源處。這十二個器官,任何一個也不能離開其他器官而單獨存在。所以,針灸方法有全身調理、保持健康的意義。針灸方法也有修養身心的道理,並不是單純為了治病。所以,最重要的是修養和神。

2. 六十、艾灸方宜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白話文:

北方是天地所閉藏之地,那裡地勢高亢,風寒刺骨,人民喜歡在郊野居住,以乳食為生。由於臟腑寒冷,容易產生滿病。治療滿病應以灸法為主,所以灸法也是從北方傳來的。

3. 六十一、艾灸補瀉

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陷下則灸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經絡堅系,火所治之。

白話文:

氣盛的話就瀉掉它,虛弱的話就補它。用火來補的,不要吹它的火,要讓它自己熄滅。用火來瀉的,要快點吹它的火,讓艾灸的熱氣傳導過去,要讓它的火熄滅。腧穴腫脹而經絡虛弱,就灸陰刺陽;經絡腫脹而腧穴虛弱,就刺陰灸陽。下陷就要灸它。針灸不能治療的,灸法就會適宜,陰陽都虛弱,火自然就可以治療它。經絡下陷的,火就可以治療它。經絡堅硬而關節緊密,火可以治療它。

4. 六十二、灸寒熱

灸寒熱之法,先灸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撅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趾次趾間灸之,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

白話文:

治療寒熱病的方法,首先灸大椎穴,以年齡為壯,多次灸撅骨穴,以年齡為壯。凡看到背俞穴中較深的,就灸它。舉起胳膊,肩上陷入的地方灸它。兩季脅之間的穴灸它。外踝上端絕骨灸它。足小趾和次趾間隙灸它。腨穴下陷脈灸它。外踝後方灸它。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頭頂上灸一壯。

5. 六十三、女子敗疵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

6. 六十四、灸癰

王臟癰發,四五日逞灸之。

7. 六十五、犬咬

犬齧,犬所齧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當灸二十九處。

8. 六十六、傷寒苦樂

傷食灸之。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

9. 六十七、宜灸不宜刺

背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間,心俞在五焦之間,鬲俞在七焦之間,肝俞在九焦之間,脾俞在十一焦之間,腎俞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其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武按:血氣形志論、及遺篇刺法論,並載五臟俞刺,而此云可灸不可刺。

白話文:

背中大俞穴在杼骨的末端,肺俞穴在三焦之間,心俞穴在五焦之間,膈俞穴在七焦之間,肝俞穴在九焦之間,脾俞穴在十一焦之間,腎俞穴在十四焦之間,這些穴位都鄰近脊骨,相距三寸。

想要驗證是否準確,可以按壓這些穴位,如果按壓時感到疼痛,並且疼痛在按壓後消失,那就是俞穴。可以用艾灸治療俞穴,但不能針刺。

武按:血氣形志論和遺篇刺法論都記載了五臟俞穴的刺法,但這裏卻說可以艾灸,不能針刺。

故滄州翁謂《素問》非出於一時之言,非成於一人之手。焦當作椎。又按:華陀傳彭城樊阿皆從陀學,凡醫咸言背及胸臟之間,不可妄針,針之不過四分,而阿針背入一二寸,巨闕胸臟乃五六寸,而病皆瘳。是知《素問》立言致謹之道,而明醫縱橫變化,不拘於常法,而卒與法會也。

白話文:

因此,滄州的老人說《素問》不是出自一時之間的言論,也不是出自一個人的手筆。焦應該寫成椎。另據記載:華陀傳授彭城的樊阿等人都向華陀學習,所有的醫生都說背部和胸臟之間,不可隨便針刺,針刺的深度不能超過四分之一英寸,而阿針刺背部深度達一到兩英寸,巨大缺損的胸臟深度竟然達到了五六英寸,而疾病都痊癒了。由此可知,《素問》立言的道理是十分謹慎的,而名醫卻縱橫變化,不拘泥於常規方法,而最終與規律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