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素難要旨》~ 卷二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上 (2)

1. 四、九針所宜

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刺熱者用鑱針,刺寒者用毫針,刺大者用鋒針,刺小者用員利針,刺癰者用鈹針。鑱針出瀉陽氣;員針者揩摩分肉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鍉針者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勿陷;鋒針者以發痼疾;鈹針者以取大膿;員利針者以取暴氣;毫針者靜以徐往,微以久留,而癢以取痛痹;長針者可以取遠痹;大針者以瀉機關之水。病在皮膚,取以鑱針,於病所膚白勿取。

病在分肉間,取以員利針,於病所,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之鍉針於井滎分輸。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針。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員利針。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病在中者,取以長針。水腫不能過關節者,取以大針。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以成膿血者,其惟砭石鈹針之所取也。

白話文:

九種針具的使用,各自有其特定的用途,其長短大小,也各有其適用的情況。治療熱性病症時使用鑱針,治療寒性病症時使用毫針,處理大範圍問題時使用鋒針,處理小範圍問題時使用員利針,治療膿瘍時使用鈹針。鑱針的作用是引導排除體內的陽氣;員針用於按摩肌肉組織間,不可傷及肌肉,主要用來排除分肉間的氣;鍉針的主要功能是在按壓脈絡時防止陷入太深,使正氣得以流通,避免邪氣深入;鋒針用於根除頑固的疾病;鈹針用於抽取大塊的膿液;員利針用於治療突發的氣血不調;毫針用於靜態、緩慢地插入,並保持一段較長時間,用於治療疼痛麻木的症狀;長針可用於治療遠端的痹症;大針用於排除關節中的積水。皮膚層的疾病,使用鑱針進行治療,在皮膚出現白色斑點的地方不宜取穴。

位於肌肉組織間的疾病,使用員利針進行治療;若疾病與脈絡氣血有關,且需要少量補益時,應使用鍉針在井滎分輸等特定穴位進行治療;若疾病產生大量膿液,則使用鈹針抽取;若疾病導致的痹症突然爆發,使用員利針治療;若疾病導致的痹症伴有劇烈疼痛且持續不退,使用毫針治療;若疾病位於身體深處,使用長針進行治療;若水腫無法越過關節,使用大針進行治療。用小針治療小範圍疾病,效果有限;用大針治療大範圍疾病,可能造成傷害。因此,對於形成膿血的疾病,最適合使用砭石或鈹針進行治療。

2. 五、五刺應五臟

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髮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

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

白話文:

總共有五種針刺的方法,分別對應人體的五臟。第一種是半刺,半刺就是在皮膚淺層快速進針並迅速出針,避免針刺傷及肌肉,像拔毛一樣輕微,目的是為了調理皮膚的氣機,這與肺臟的反應相應。第二種是豹文刺,豹文刺是在身體的各方位進行針刺,目標是脈絡,用以調節經絡中的血液,這與心臟的反應相應。第三種是關刺,關刺是垂直針刺到筋膜之上,用以治療筋膜的疾病,但需注意不要讓血液流出,這與肝臟的反應相應,也有人稱之為淵刺或豈刺。第四種是合谷刺,合谷刺是在腳趾間的肌肉組織中進行針刺,用來調理肌肉的病痛,這與脾臟的反應相應。最後一種是輸刺,輸刺是直接進針且深度達骨,用以治療骨頭的疾病,這與腎臟的反應相應。

3. 六、九刺應九變

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一曰輸刺,輸刺者,刺諸經榮俞藏俞也。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輸也。三曰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曰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六曰大瀉刺,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

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皮毛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燔刺以取痹也。

白話文:

總共有九種針刺方法,這九種方法分別對應不同的病情變化。

第一種叫做輸刺,輸刺指的是針刺經絡上的特定穴位,以及臟腑相關的腧穴。

第二種叫做遠道刺,遠道刺是當病患在身體上半部時,會在下半部進行針刺,主要是針對腑臟的腧穴。

第三種叫做經刺,經刺是對大經絡的結節和分支進行針刺。

第四種叫做絡刺,絡刺是對小血管或微細經絡進行針刺。

第五種叫做分刺,分刺是在肌肉間隙進行針刺。

第六種叫做大瀉刺,大瀉刺是使用鈹針來排除大塊的膿瘍。

第七種叫做毛刺,毛刺是在皮膚表層進行針刺。

第八種叫做巨刺,巨刺是左右交叉針刺,即左邊的病患在右邊治療,反之亦然。

第九種叫做焠刺,焠刺是用燒熱的針進行針刺,主要用於治療風濕類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