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素難要旨》~ 卷二下 (3)
卷二下 (3)
1. 十、癲狂
癲疾者,始生先不樂,頭重頭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手太陽,血變而止。治癲疾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於瓢壺之中。
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骶骨也。骨癲疾者,䫲齒諸俞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飢,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狂言驚善笑,好歌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䫲,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壯。大熱偏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
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也。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
白話文:
[十、癲狂]
患有癲症的人,初期會感到心情不佳,頭部沉重並伴有頭痛,眼睛紅腫,嚴重時會心煩意亂。在面部可找到病徵,治療時需取手太陽、陽明、太陰經絡,待血液變化即停針。若癲症發作時,出現口角歪斜,啼哭或喘息心跳加速的情況,應取手陽明、太陽經絡,左側病情嚴重就治右側,右側病情嚴重則治左側,直到血液變化為止。若癲症開始發作,患者首先會身體僵硬,接著背部疼痛,應取足太陽、陽明、手太陽經絡,待血液變化即停針。在治療癲症的過程中,要與病人保持密切聯繫,觀察需針灸的部位,病發時查看,若有異常就施以針刺,將抽出的血液放置在瓢壺中。
當癲症發作時,血液會獨自動蕩。如果不動,應在骶骨上進行二十次艾灸,骶骨即窮骨。若是骨癲,牙齦周圍的腧穴和肌肉都會飽滿,骨骼處有汗液,患者會感到煩躁並伴有嘔吐,多有泡沫,氣下泄,此病無法治癒。若是脈癲,患者會突然倒地,四肢脈絡皆膨脹,脈絡滿時,應盡量針刺出血,脈絡不滿時,應進行艾灸。在頸部太陽經絡旁邊,腰部帶脈,距離三寸的位置進行艾灸,各部分肌肉和原輸,若嘔吐多有泡沫,氣下泄,此病無法治癒。
若癲症患者發病時如瘋狂般,通常無法治癒。若狂症開始生成,患者會先感到悲傷,易忘事,常憤怒,容易恐懼,這是因憂慮和飢餓所導致。治療時需取手太陰、陽明經絡,待血液變化即停針,以及取足太陰、陽明經絡。若狂症開始生成,患者睡眠減少,不感飢餓,自認為高人一等,聰明絕頂,尊貴非凡,喜歡罵人,晝夜不停,治療時需取手陽明、太陽、太陰以及舌下少陰經絡,查看若發現血氣旺盛,都需針刺,若血氣不旺盛,則放棄針刺。
若狂言亂語,驚恐大笑,喜歡唱歌,行為狂妄不停,這是因極度恐懼所致,治療時需取手陽明、太陽、太陰經絡。若狂目亂看,耳聽非真,常常大叫,這是因氣血不足所致,治療時需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側的穴位。若狂者食慾旺盛,常見鬼神,喜笑但不表露在外,這是因極度喜悅所致,治療時需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再取手太陰、太陽、陽明經絡。若狂症新發,尚未達到上述程度,應先取曲泉左右動脈,若血氣旺盛,可見血,稍等片刻即可,若未痊癒,再依方法進行治療,並在骶骨進行二十次艾灸。若全身高熱,狂妄見聞,胡言亂語,應查看足陽明及大絡經絡,虛則補之,血實則瀉之。
利用患者平躺的機會,站在他頭前,用雙手四指夾住頸動脈,長時間按壓,捲起手指並切推,向下到達缺盆中,再回到原點,如前般熱度消失才停止,這就是所謂的推散法。若病在各陽脈,且冷且熱,各分脈亦且冷且熱,稱之為狂。針刺虛脈,查看各分脈,熱病消失即停針。若病初發,每年一次,每月一次,均無法治癒。若每月發作四五次,稱之為癲,應針刺各分脈,若無寒冷現象,可用針灸調節。]
2. 十一、頭
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厥頭痛,頭貞貞頭重而痛,瀉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厥陰頭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
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湧有熱,(一云有動脈)瀉出其血,後取足少陽。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頭痛不可取於俞者,有所擊墮,惡血在於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則刺不可遠取也。頭痛不可刺者,大痹為惡,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
白話文:
[十一、頭]
如果出現突然的頭痛,面部好像腫脹,起牀後感到煩躁不安,應該治療足部的陽明和太陰經絡。
如果是突然的頭痛,伴隨著頭部脈搏疼痛,心情悲傷,容易哭泣,並且觀察到頭部動脈跳動特別強烈,應先進行放血治療,然後再調理足部的厥陰經絡。
如果是突然的頭痛,感覺頭部沉重且疼痛,應先在頭頂進行五行針灸,每行五針,先從手部的少陰經開始,再轉移到腳部的少陰經。
如果是突然的頭痛,伴有記憶力下降,按壓頭部沒有明顯痛感,應先從頭部和麪部的動脈進行治療,再調理足部的太陰經絡。
如果是足厥陰經引起的頭頸部疼痛,腰部和背部也會相應地感到疼痛,應先取穴天柱,再調理足部的太陽經絡。
如果是嚴重的頭痛,耳朵前後的脈搏湧動,伴有熱感,應先進行放血治療,再調理足部的少陽經絡。
如果是真正的頭痛,頭痛得非常厲害,整個腦部都感到疼痛,手腳冰涼直到關節,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
如果頭痛不能通過治療穴位來緩解,可能是因為受過外力打擊或跌倒,導致內部有瘀血,或是肌肉損傷尚未完全恢復,這種情況下,可以進行針刺治療,但不宜選擇距離病竈較遠的穴位。
如果頭痛不能通過針刺治療,可能因為身體患有嚴重疾病,每天發作的頭痛只能得到短暫的緩解,無法根治。如果是半側頭部感覺寒冷且疼痛,應先從手部的少陽和陽明經開始治療,再調理足部的少陽和陽明經絡。
3. 十二、痿
帝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馳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潰,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柘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
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帝曰:何以別之?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
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衝,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治之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空,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曰:善!
白話文:
皇帝問道:五臟功能失調導致人產生痿症,這是怎麼回事呢?岐伯回答:肺主宰身體的皮毛,心主宰身體的血脈,肝主宰身體的筋膜,脾主宰身體的肌肉,腎主宰身體的骨髓。因此,當肺熱使肺葉乾燥,就會造成皮毛虛弱,皮膚緊繃,進而產生腳部無法站立的痿症;心氣過熱會使下肢血脈逆流向上,下肢血脈虛弱,導致脈管痿縮,關節失去支撐力,小腿肌肉鬆弛,無法承載身體;肝氣過熱會導致膽汁外洩,口苦,筋膜乾燥,筋膜乾燥就會導致筋急促且痙攣,進而形成筋痿;脾氣過熱會使胃乾燥,感到口渴,肌肉失去知覺,形成肌肉痿縮;腎氣過熱會使腰部無力,骨頭枯萎,骨髓減少,形成骨痿。
皇帝又問:這些是怎麼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肺是五臟之首,像心臟的保護罩,如果有所失落或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導致肺部發出異響,異響表示肺熱使肺葉乾燥。因此,五臟因為肺熱導致肺葉乾燥,進而產生腳部無法站立的痿症,就是這個意思!過度悲傷會導致胞絡斷裂,胞絡斷裂就會使陽氣在體內激動,進而導致心臟下方崩潰,頻繁尿血。所以,原本的疾病說,大經絡空虛,會形成肌肉麻痹,傳染成為脈管痿縮。思緒無窮,願望達不到,精神在外遊蕩,性生活過度,會導致主要的筋絡鬆弛,進而形成筋痿,或是出現白色精液。
因此,《下經》中提到:筋痿是由肝臟問題引起的,這是內部因素。如果長期處於潮濕環境,或者工作與水有關,身體某部位長期浸泡水中,居住環境潮濕,肌肉會腐爛,失去知覺,進而形成肌肉痿縮。因此,《下經》中提到:肌肉痿縮是由潮濕環境引起的。如果長途跋涉或勞累後,遇到酷熱天氣而感到口渴,口渴表示陽氣在體內被消耗,陽氣被消耗,熱氣就會積聚在腎臟。腎臟主管水分,現在水分不能抑制熱氣,就會導致骨頭枯萎,骨髓減少,所以雙腳無法支撐身體,進而形成骨痿。
因此,《下經》中提到:骨痿是由極端高溫引起的。皇帝問:如何區別不同原因引起的痿症呢?岐伯回答:肺熱的人,皮膚會變白,毛髮也會受到損傷;心熱的人,皮膚會變紅,血管會膨脹;肝熱的人,皮膚會變青,指甲會變得乾枯;脾熱的人,皮膚會變黃,肌肉會震顫;腎熱的人,皮膚會變黑,牙齒會變得乾燥。
皇帝說:如你所言,我明白了,治療痿症時為什麼只選擇陽明經絡呢?岐伯回答:陽明經絡是五臟六腑的海洋,負責滋潤主要的筋絡,主要的筋絡負責束縛骨頭,讓關節運作自如。衝脈是經絡的海洋,負責滋潤全身的經絡,與陽明經絡一起滋潤主要的筋絡。陰陽兩種能量在氣衝部位匯聚,陽明經絡是其中的領導者,它們都屬於帶脈,並且連接督脈。因此,如果陽明經絡虛弱,主要的筋絡就會鬆弛,帶脈就無法拉扯,所以腳部會產生痿症,無法使用。治療痿症的方法是補充相關的營養,疏通經絡,調整虛實,調和逆順,讓筋脈、骨頭、肌肉在每個月的特定時間接受月亮的滋潤,這樣疾病就能痊癒了。皇帝讚歎道:講得好!
4. 十三、心痛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偃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髮針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厥心痛痛如以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谿。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衝。
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於俞。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太陰;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少陰;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心痛引小腹,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背胸邪擊陰陽左右如此。
白話文:
[十三、心臟疼痛]
心臟疼痛且連帶背部一同感到疼痛,就像有人從背後撞擊心臟一樣,讓人不自主地彎腰蜷縮,這類型的疼痛是因為腎臟引起的心臟疼痛。治療時應先在「京骨」、「崑崙」兩穴施針,如果疼痛仍未減緩,則可再取「然谷」穴施針。
心臟疼痛伴隨腹部脹滿、胸口悶堵,尤其心臟部位疼痛劇烈,這是由胃部引起的心臟疼痛,治療應在「大都」、「太白」兩穴施針。
心臟疼痛如被針刺,劇烈無比,這是脾臟引起的心臟疼痛,治療時應在「然谷」、「太谿」兩穴施針。
心臟疼痛使面色蒼白,看起來像是瀕臨死亡的樣子,整日無法長籲一口氣,這是由肝臟引起的心臟疼痛,治療應在「行間」、「太衝」兩穴施針。
心臟疼痛在躺下或站立時會加重,動作時疼痛更加劇烈,面色未有顯著變化,這是肺部引起的心臟疼痛,治療應在「魚際」、「太淵」兩穴施針。
真正的嚴重心臟疼痛,手腳冰冷到指節,心臟疼痛劇烈,早晨發病可能夜晚就會死亡,夜晚發病可能早晨就會死亡。
心臟疼痛不能進行針刺治療的情況是因為心臟內有大量凝結物,這種情況不能在經絡穴位上進行針灸。
心臟疼痛牽扯到腰背,並伴有噁心欲吐的症狀,治療應取「足太陰」經的穴位;心臟疼痛伴隨腹部脹滿,有排便困難的感覺,治療應取「足少陰」經的穴位;心臟疼痛牽扯到背部,呼吸困難,治療應在「足少陰」經施針,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再取「手少陽」經的穴位;心臟疼痛牽扯到小腹,痛楚位置上下移動不定,排尿困難,治療應在「足厥陰」經施針;心臟疼痛伴隨呼吸短促,氣喘吁吁,治療應在「手太陰」經施針。
對於心臟疼痛,應在九個特定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針刺後立即按摩,通常能立刻緩解疼痛。在上、下身的穴位上尋找疼痛源頭,找到後立即進行治療,往往能迅速緩解疼痛。
背部和心臟互相影響產生疼痛,治療應在「天突」穴上方十個椎節的位置以及「上紀」、「下紀」兩穴進行。其中「上紀」指的是胃脘,「下紀」指的是關元。背部和胸部受到邪氣侵襲,影響陰陽平衡,導致左邊右邊都出現類似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