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素難要旨》~ 卷一 (13)
卷一 (13)
1. 十六、十二經以原為俞三焦以俞為原
凡此十二原,非瀉子補母之法,虛實通用。故五臟六腑有病,皆取其原。
六十七難曰:五臟募皆在陰而俞在陽,何謂也?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
滑氏曰:募與俞五臟空穴之總名也,在腹為陰,則謂之募,在背為陽,則為之俞,募猶募結之募,言經氣之聚於此也。俞史記扁鵲傳作輸,猶委輸之輸言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五臟募在腹,肺之募中府二穴,在胸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陷中;心之募巨關一穴,在鳩尾下一寸;脾之募章門二穴,在季脅下直臍;肝之募期門二穴,在不容兩旁各一寸五分;腎之募京門二穴,在腰中季脅。本五臟俞在背,行足太陽之經。
肺俞在第三椎下,心俞在五椎下,肝俞在九椎下,脾俞在十一椎下,腎俞在十四椎下,皆俠脊兩旁各一寸五分。陰病行陽,陽病行陰者,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所以陰病有時而行陽,陽病有時而行陰也。針法曰:從陽引陰,從陰引陽。(按經言行陽行陰,是必然者,而滑注則言有時,似或然也,似非經旨也)
白話文:
這十二經原穴的治療方法,並非單純的瀉子補母,而是根據虛實情況靈活運用。因此,五臟六腑的疾病,都可以從原穴治療。
有人問:五臟的募穴都在腹部(陰),而俞穴都在背部(陽),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陰證會向陽經傳,陽證會向陰經傳,所以募穴在陰,俞穴在陽。
滑伯仁說:募穴和俞穴是五臟經氣聚集的總稱,在腹部(陰)的稱為募穴,在背部(陽)的稱為俞穴。「募」如同聚集的意思,指經氣聚集在此;「俞」古書上也寫作「輸」,如同輸送的意思,指經氣由此輸送到別處。五臟的募穴都在腹部:肺的募穴是中府穴,位於胸部,雲門穴下一寸,乳頭上方,第三肋間動脈凹陷處;心的募穴是巨闕穴,位於鳩尾下(劍突下)一寸;脾的募穴是章門穴,位於季肋下(肋骨下緣)直對肚臍處;肝的募穴是期門穴,位於不容穴(肝區)兩旁各一寸五分;腎的募穴是京門穴,位於腰部,季肋處。五臟的俞穴都在背部,位於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上:肺俞穴在第三胸椎下,心俞穴在第五胸椎下,肝俞穴在第九胸椎下,脾俞穴在第十一胸椎下,腎俞穴在第十四胸椎下,這些穴位都在脊椎兩旁各一寸五分處。陰證有時會向陽經傳,陽證有時會向陰經傳,是因為陰陽經絡的氣相互貫通,臟腑和背部也相互感應,所以陰病會轉到陽經,陽病會轉到陰經。針灸的方法是:從陽經引導陰經,從陰經引導陽經。(原文說陰陽互傳是必然的,而滑伯仁的註解卻說是「有時」,這似乎與原文的意思不太相符)
2. 十七、八會刺穴
四十五難曰:經言八會者何謂也?然腑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滑氏曰:太倉一名中脘,在臍上四寸,六腑取稟於胃,故為腑會。季脅章門穴也,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為脾之募,五臟取稟於脾,故為臟會。足少陽之筋結於膝外廉,陽陵泉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又膽與肝為配,肝者筋之合,故為筋會。絕骨一名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諸髓皆屬於骨,故為髓會。
鬲俞在背第七椎下,去脊兩旁各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也。太陽多血,又血乃水之象,故為血會。大杼在項後第一椎下,去脊兩旁各一寸,太淵在掌後陷中動脈,即所謂寸口者,脈之大會也。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即膻中,為氣海者也,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熱病在內者,各視其所屬而取之會也。
謝氏曰:三焦當作上焦。四明陳氏曰:髓會絕骨,髓屬於腎,腎主骨,於足少陽無所關。腦為髓海,腦有枕骨穴,則當會枕骨,絕骨誤也。血會鬲俞,血者心所統,肝所藏,鬲俞在七椎下兩旁,上則心俞,下則肝俞,故為血會。骨會大杼,骨者髓所養,髓自腦下注於大杼,大杼滲入脊心,下貫尾骶,滲諸骨節,故骨節之氣,皆會於此,亦通。古益袁氏曰:人能健步,以髓會絕骨也;肩能任重,以骨會大杼也。
白話文:
在第四十五難中提到的「八會穴」指的是什麼呢?簡單來說,腑會穴是太倉(中脘),臟會穴是季脅(章門),筋會穴是陽陵泉,髓會穴是絕骨(陽輔),血會穴是鬲俞,骨會穴是大杼,脈會穴是太淵,氣會穴則是在三焦之外的一根筋,位於兩乳內側。
太倉(中脘)在肚臍上方四寸處,因為六腑的功能都取決於胃部,所以它被稱為腑會穴。季脅(章門)在大橫外,與臍平行且在季脅的末端,作為脾臟的募穴,因五臟功能都取決於脾,所以它是臟會穴。足少陽的筋在膝蓋外側的陽陵泉穴結聚,此外,膽與肝相配合,肝是筋的匯聚點,因此陽陵泉是筋會穴。絕骨(陽輔)在腳踝外側往上四寸的地方,所有髓都和骨相關,因此絕骨是髓會穴。
鬲俞穴在背部第七根椎骨下,離脊椎兩旁各一寸半,這是足太陽脈氣的發源地,因為太陽脈血多,而血像水一樣,所以它是血會穴。大杼穴在頸後第一根椎骨下,離脊椎兩旁各一寸,太淵穴在手掌後方的動脈處,也就是所謂的寸口,是脈的匯聚點。氣會穴在三焦之外一根筋,位於兩乳內側,即是膻中穴,也被稱為氣海,位於玉堂穴下約一寸六分的位置。對於內部熱病的治療,應根據病情選擇相應的會穴進行治療。
謝氏認為,三焦應該改為上焦。陳氏則認為,髓會穴絕骨和髓屬於腎臟,腎臟主管骨骼,與足少陽無關。腦是髓的海洋,腦部有枕骨穴,所以髓會穴應該在枕骨,而不是絕骨。血會穴鬲俞,血由心臟統管,肝臟儲藏,鬲俞在第七根椎骨下方兩旁,上方是心俞穴,下方是肝俞穴,因此它是血會穴。骨會穴大杼,骨頭由髓滋養,髓從腦部流向下至大杼,再滲入脊椎中心,向下貫穿尾骶,滲入所有骨節,所以骨節的氣都會在此穴聚集,這個說法也是合理的。古益袁氏指出,人能夠健步如飛,是因為髓會穴絕骨;肩膀能夠承重,是因為骨會穴大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