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素難要旨》~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十三、奇經八脈

陰維之郄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又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此陰維起於諸陰之交也。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十二字當在十二經亦不能拘之之下,則於此無所間,而於彼得相從矣。其受邪氣畜云云十二字,謝氏則以為於本文上下當有缺文,然脈經無此,疑衍文也。

或云當在三十七難關格不得盡其命而死矣之下,因邪在六腑而言也。

白話文:

陰維脈的郄穴叫築賓,與足太陰脾經在腹部的大橫穴交會,也與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在期門穴交會,還與任脈在天突、廉泉穴交會。陰維脈起源於諸陰經交會之處,是氣血瘀滯不能順利運行灌溉全身經絡的通道。關於「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這十二個字,其位置在十二經脈之外,不受十二經脈的限制,因此可以與其他經脈互相聯絡。至於「其受邪氣畜云云十二字」,謝氏認為原文在此處可能有缺漏,但脈經中並無此記載,懷疑是多餘的文字。

也有人認為這十二個字應該放在「三十七難關格不得盡其命而死矣」之後,因為這段話是從六腑受邪的角度來解釋的。

2. 十四、十五絡脈

二十六難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蹺之絡也;陰絡者,陰蹺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

滑氏曰:直行者謂之經,傍行者謂之絡。經猶江漢之正流,絡則沱潛之支派,每經皆有絡,十二經有十二絡。如手太陰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屬大腸絡肺之類。今云絡有十五者,以其有陽蹺之絡,陰蹺之絡,及脾之大絡也。陽蹺陰蹺,見二十八難,謂之絡者,蓋奇經既不拘於十二經,直謂之絡亦可也。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三寸,布胸脅其動應衣,脈宗氣也。四明陳氏曰:陽蹺之絡統諸陽絡,陰蹺之絡能統諸陰絡,脾之大絡,又總統陰陽諸絡,由脾之能溉養五臟也。

白話文:

在第二十六難中提到,人體中有十二條經脈,十五條絡脈。除了這十二條絡脈,剩下的三條絡脈是什麼呢?事實上,還包括了陽絡、陰絡以及脾的大絡。其中,陽絡指的是陽蹺脈的絡脈,陰絡指的是陰蹺脈的絡脈,因此,總共有十五條絡脈。

滑氏解釋道,直行的稱為經脈,旁行的則稱為絡脈。經脈就像江漢的主流,絡脈則像是支流,每條經脈都有對應的絡脈,十二條經脈就對應著十二條絡脈。例如,手太陰肺經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絡肺。而所謂的十五條絡脈,是因為還包含了陽蹺脈的絡脈、陰蹺脈的絡脈,以及脾的大絡脈。

陽蹺脈的絡脈可以統攝所有的陽絡,陰蹺脈的絡脈能統攝所有的陰絡,而脾的大絡脈則統攝所有陰陽絡脈,這是因為脾有滋養五臟的功能。

脾的大絡脈,名為大包,從淵液穴外側三寸處發出,散佈到胸部和脅部,它的跳動會影響到衣服,與脈宗氣有關。四明陳氏進一步指出,陽蹺脈的絡脈可以統攝所有的陽絡,陰蹟脈的絡脈能統攝所有的陰絡,脾的大絡脈則統攝所有陰陽絡脈,這是因為脾具有滋養五臟的能力。

3. 十五、奇經病

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沖之為病,逆氣而裡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滑氏曰:此言奇經之病也,陰不能維於陰,則悵然失志,陽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行諸陽而主衛,衛為氣,氣居表,故苦寒熱。陰維行諸陰而主榮,榮為血,血屬心,故苦心痛。兩蹺脈病在陽則陽結急,在陰則陰結急,受病者急,不病者自和緩也。衝脈從關元至咽喉,故逆氣裡急。

督脈行背,故脊強而厥。任脈起胞門行腹,故病苦內結,男為七疝,女為瘕聚也。帶脈回身一周,故病狀如是,溶溶、無力貌。此各以其經脈所過而言之,自二十七難至此,義實相因,最宜通玩。

白話文:

在第廿九難中提到,奇經發生病症會如何表現呢?陽維脈主管維繫身體的陽氣,陰維脈則主管維繫身體的陰氣,當陰陽不能互相調節維繫時,人會感到茫然失神,全身乏力,無法自我控制。陽維脈生病時,會感到冷熱交錯;陰維脈生病時,會感到心臟疼痛。

陰蹻脈生病時,陽氣會變得鬆弛,陰氣卻緊張;陽蹻脈生病時,陰氣會鬆弛,陽氣卻緊張。衝脈生病時,會有氣逆和腹部緊縮的感覺。督脈生病時,會使脊椎僵硬,甚至昏厥。任脈生病時,會感到內部有結塊的痛苦,男性可能會出現七種不同的疝氣,女性則可能形成瘕聚等腫瘤。帶脈生病時,腹部會感到脹滿,腰部會感到乏力,如同坐在水中的感覺。這些都是奇經八脈生病時的症狀。

滑氏解釋道,這段描述的是奇經生病的症狀。當陰氣不能調節陰氣時,人會感到茫然失神;當陽氣不能調節陽氣時,人會感到全身乏力,無法自我控制。陽維脈流經身體的陽面,主管衛氣,衛氣與氣息相關,所以會感到冷熱交錯。陰維脈流經身體的陰面,主管營氣,營氣與血液相關,血液又與心臟相連,所以會感到心臟疼痛。兩蹻脈的病症,如果出現在陽面,就會有陽氣緊張的情況;如果出現在陰面,就會有陰氣緊張的情況,受病的部分會緊張,未受病的部分則保持和緩。衝脈從關元穴到咽喉,所以會有氣逆和腹部緊縮的感覺。

督脈沿著背部行走,所以會使脊椎僵硬,甚至昏厥。任脈起始於胞門,沿著腹部行走,所以會感到內部有結塊的痛苦,男性可能會出現七種不同的疝氣,女性則可能形成瘕聚等腫瘤。帶脈環繞身體一週,所以生病時會有上述的症狀,溶溶是指無力的狀態。這些描述都是根據經脈的走向來講述的,從第二十七難開始到這裡,意義上是相連貫的,非常適合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