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素難要旨》~ 卷二上 (5)
卷二上 (5)
1. 二十七、刺弊
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僕。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合和於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
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裡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刺之血出多。色不變煩悗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於陰者,陰脫故煩悶。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於經,外注於絡。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帝曰:相之奈何?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
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則而瀉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失數而反。各如其度。帝曰:針入而肉著者何也?曰:熱氣因於針,則針熱,熱則著於針,故堅焉。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冶之二失也。窺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
白話文:
[二十七、刺弊]
如果脈氣旺盛但血液虛弱的人接受針灸治療,可能會導致氣息脫散,氣息脫散則會昏倒。對於血氣都旺盛但陰氣較多的人,其血液流動順暢,針灸治療可能傷害到陽氣。若身體長期累積病氣未得到釋放,血液會變得黑且混濁,所以針灸時血液不會正常流出。若剛飲過水,水分會滲透到血液網絡中,但還未能與血液充分融合,因此針灸時會看到血和水分分開的情況。如果不常喝水的人,體內會積存水分,時間久了就會導致浮腫。
當陰氣在陽氣中積聚,影響了經絡的運行,針灸時,可能還未見血,氣就先流失,導致浮腫。
陰陽之氣如果新近結合,但還未達到和諧狀態,此時進行針灸治療,可能會導致陰陽二氣同時流失,造成體內外環境的分離。因此,病人可能會出現皮膚失去光澤,呈現蒼白的症狀,且針灸出血量過多。如果病人面色未改變但感覺煩躁悶悶的,這是因為針灸時只刺破了血管網絡,卻忽略了與陰氣相關的經絡,陰氣流失,所以病人會感到煩悶。
如果陰陽二氣結合形成了痹症,這表示陰氣過剩,滲入經絡,陽氣過剩,影響到血液網絡。這種情況下,陰陽二氣都過剩,即使大量出血,也無法使病情得到緩解。
皇帝問:該如何判斷針灸的適當時機?回答是:當血液網絡中的血氣旺盛,堅硬且呈紅色,且位置不固定,小的像針一樣,大的像筋一樣,這樣的狀況適合進行針灸治療,這樣就能確保治療效果。
如果針灸時操作失誤,針頭可能被肌肉纏住。這是因為熱氣通過針頭傳導,使得針頭發熱,熱度讓肌肉纏繞在針頭上,因此針頭變得堅硬。錯誤地使用砭石進行治療,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後續的傷害,這是治療過程中的兩種失誤。如果在門口進行針灸治療,病人可能會在家中死亡;如果在門內進行針灸治療,病人可能會在廳堂上死亡。
2. 二十八、血氣不同形
帝曰:余聞九針於夫子,而行之於百姓,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或氣與針相逢,或針以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或髮針而氣逆,或數刺病益劇。凡此六者,各不同形,願聞其方。岐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臟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此人頗有陰者也。
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故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者內臟,故針已出,氣乃隨其後,故獨行也。人之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乃知也。
針入而氣逆者,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粗工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白話文:
黃帝說:我從老師您這裡學習了九針的知識,並在百姓中實踐。但發現百姓們的血氣狀況各有不同,有的人在精神活動下氣會先於針行,有的人針刺時氣會與針相遇,有的人針刺後氣才開始運行,有的人需要多次針刺才能感覺到效果,有的人針刺後反而氣逆,還有的人多次針刺病情反而加重。這六種情況各有不同,我希望聽到其中的道理。
岐伯解釋說:那些陽氣旺盛的人,他們的精神容易被激發,氣也容易流動。陽氣旺盛的人,情緒高昂,說話快,走路抬腳高,心肺等臟器的氣有餘,陽氣旺盛且活躍,所以精神一動,氣就先於針行。但如果是陽氣旺盛的人,精神卻不先於針行,這說明他體內可能也有陰氣的存在。
多陽氣的人容易開心,多陰氣的人容易生氣,經常生氣的人容易緩解,所以說他體內可能也有陰氣。如果陰陽的分離和結合困難,那麼精神就不能先於針行。陰陽和諧調節,血氣潤澤滑利,所以針刺時氣就能快速地出來,針和氣相遇。如果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下沉而陽氣上浮,那麼針刺後,氣才會跟著出來,所以氣是獨自運行的。對於陰氣多而陽氣少,氣比較沉,氣的運行困難,所以需要多次針刺才能感到效果。
針刺後氣逆,或者多次針刺病情反而加重,這不是因為陰陽氣的浮沉問題。這些都是技術不熟練的醫生造成的失誤,是醫生的錯誤,而不是病人的身體條件有問題。
3. 二十九、十二絡繆刺(繆如紕繆紀綱)
帝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岐伯曰:邪客於皮毛,入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繆刺。帝曰: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曰: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發者,取五日已。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邪客於手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
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邪客於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後,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頃而已。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
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凡痹往來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
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痏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一痏,漸多至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邪客於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上齒寒,刺足中趾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趾次者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復刺如法。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小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兩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為痏數,髮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傍刺之三痏立已。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以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
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者立已。邪客於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間一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出之,足陽明中趾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刺其足大趾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趾爪甲上各一痏,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
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易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懷,不能飲者,灌之立已。有痛而經不痛者,繆刺之,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身形有病,九候莫病,由繆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