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素難要旨》~ 卷二上 (4)
卷二上 (4)
1. 二十三、刺避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中心者遠死,其動為噫;中肝者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脾者十日死,其動為吞;中腎者六日死,其動為嚏;中肺者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膽者一日半死,其動為嘔;中鬲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刺避五藏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
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上中溜脈,不幸為盲;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舌下中大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刺郄(委中穴)中大脈令人僕脫色;刺氣衝中脈,血不出為腫,鼠僕刺脊間,中髓為傴;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魚腹中陷為腫。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
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渴人。病有脅下道二,二歲不已,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毋損不足者,身贏瘦,毋用饞石也。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刺膝臏出液為跛;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
刺跗中內陷氣歸之不得屈伸;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小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小腹滿;刺腨腸內陷為腫;刺匡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洒洒之汗,無刺病與脈相逆者。窺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
新內勿刺,已刺勿內;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飢勿刺,已刺勿飢;已渴勿刺,已刺勿渴。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頃乃刺之;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
白話文:
[二十三、針刺規則]
凡是進行胸腹部針刺療法時,必須要避開五臟部位。如果針誤中了心臟,病人會在一段時間後去世,且反應可能會是打嗝;若誤中肝臟,五天內可能就會死亡,其反應可能會是說話;若誤中脾臟,十天內可能就會死亡,其反應可能會是吞嚥困難;若誤中腎臟,六天內可能就會死亡,其反應可能會是打噴嚏;若誤中肺臟,三天內可能就會死亡,其反應可能會是咳嗽;若誤中膽囊,一天半內可能就會死亡,其反應可能會是嘔吐;若誤中膈膜,都算是內傷,即使病情看似痊癒,但一年內病人仍可能會去世。針刺時避開五臟,是要懂得分辨順應或逆反的原則。所謂的順應,是指了解膈膜、脾臟和腎臟的位置,不瞭解這些的人反而會做錯。
如果在腳踝上方誤中大血管,血流不止會導致死亡;如果在臉部誤中額頭或鼻樑附近的血管,可能不幸會導致失明;如果在頭部誤中腦戶穴進入腦部,立即會導致死亡;如果在舌頭下方誤中大血管,過度出血會導致聲音嘶啞;如果在腳底誤中經絡中的血管,血不出會導致腫脹;如果在委中穴誤中大血管,會讓人昏厥失去意識;如果在氣沖穴誤中血管,血不出會導致腫脹;如果在脊椎間誤中脊髓,會導致彎腰駝背;如果在乳房上方誤中血管,會導致乳房腫脹腐蝕;如果在鎖骨下方誤中內陷的部位,氣會外泄,讓人喘息咳嗽;如果在手掌魚際部位誤中內陷的部位,會導致腫脹。不能在人醉酒後針刺,因為會讓人的氣亂;不能在人非常生氣時針刺,因為會讓人氣逆。
不能在人極度勞累、剛吃完飯或是非常口渴的情況下針刺。有些疾病會在側腹部出現兩條路徑,如果持續兩年都未好轉,這種情況被稱為"息積",這種病不會影響飲食,但不適合使用灸刺治療。對於身體虛弱、營養不良的人,不要使用砭石針刺。如果在大腿內側誤中大血管,血流不止會導致死亡;如果在客主人穴誤中內陷的血管,會導致內漏或耳聾;如果在膝蓋後方誤中血管,會導致膝蓋液體外流,使人跛行;如果在手臂太陰脈誤中血管,大量出血會立即導致死亡;如果在足部少陰脈誤中,血流過多會導致舌頭難以活動,講話困難;如果在胸部誤中肺臟,會導致喘息困難。
如果在腳踝誤中內陷的部位,氣會往裡面走,導致無法屈伸;如果在大腿內側下方三寸誤中內陷的部位,會導致尿失禁;如果在腋下脅間誤中內陷的部位,會導致咳嗽;如果在小腹部誤中膀胱,會導致小腹腫脹;如果在小腿肚誤中內陷的部位,會導致腫脹;如果在眼眶上方的凹陷部位誤中血管,會導致漏出或失明;如果在關節誤中血管,會導致關節液體外流,無法屈伸。
不要在人發燒高熱、渾濁脈象或是大量出汗的情況下針刺,也不能在病情與脈象相反的情況下針刺。如果在門口進行針刺,病人可能會在家中去世;如果在室內進行針刺,病人可能會在廳堂上去世。
剛發生性行為的人不要立即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立即進行性行為;醉酒的人不要立即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立即喝酒;剛生氣的人不要立即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立即生氣;剛勞累的人不要立即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立即勞累;剛吃飽的人不要立即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立即吃太多;剛餓的人不要立即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立即餓肚子;剛口渴的人不要立即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立即口渴。如果病人是坐車來的,應該讓他躺下休息,等他恢復到像吃了一頓飯的狀態再進行針刺;如果病人是走路來的,應該讓他坐下休息,等他恢復到像走了十里路的狀態再進行針刺;如果病人受到驚嚇或恐懼,必須讓他平靜下來再進行針刺。
2. 二十四、禁太過不及
病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氣泄太甚,疾反為害。病大針小,氣不泄瀉,亦復為敗。失針之宜大者瀉,小者不移。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肉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瘟瘧,沂(音素)沂然寒慄。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
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馳。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刺骨無傷髓,髓傷則消爍,胻酸解亦,然不去矣。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脈無傷肉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
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謂之久也。(久疑作失)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
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病甚病益。其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華矣。
白話文:
[二十四、禁止過度或不足]
病症輕微卻用深針,會傷及健康組織,導致皮膚發炎生瘡。病症嚴重卻只用淺針,病氣無法排出,反而會形成大膿包。小病卻用了大針,氣血流失過多,疾病反而加重。大病卻用了小針,氣血無法充分排泄,同樣會使病情惡化。針灸失當,大針應用於需大量排氣的情形,小針卻不能移除病氣。病症有表有裡,針灸有深有淺,都應該恰到好處,不可超出其該有的範圍。過度針灸會傷及肌肉,不足則會產生外壅,外壅就會讓邪氣乘虛而入。針灸深度不當,反而會對身體造成重大傷害,影響內臟,後續可能引發嚴重疾病。
因此,疾病可分為皮膚表面、肌肉、血管、筋絡、骨骼、骨髓等層次。治療皮膚表面疾病時,不要傷及皮膚,皮膚受傷會影響肺部功能,肺部受影響則秋季易患瘧疾,且伴有寒戰。治療皮膚疾病時,不要傷及肌肉,肌肉受傷會影響脾臟功能,脾臟受影響則每季末月易患腹部脹滿、煩躁、食慾不佳等症狀。治療肌肉疾病時,不要傷及血管,血管受傷會影響心臟功能,心臟受影響則夏季易患心痛。
治療血管疾病時,不要傷及筋絡,筋絡受傷會影響肝臟功能,肝臟受影響則春季易患熱病和筋絡鬆弛。治療筋絡疾病時,不要傷及骨骼,骨骼受傷會影響腎臟功能,腎臟受影響則冬季易患腫脹和腰痛。治療骨骼疾病時,不要傷及骨髓,骨髓受傷會導致骨髓消耗,小腿痠痛乏力,且長期無法恢復。治療骨骼疾病時,不要傷及筋絡,即針頭到達筋絡位置後就停止,不要深入到骨骼。治療筋絡疾病時,不要傷及肌肉,即針頭到達肌肉位置後就停止,不要深入到筋絡。治療血管疾病時,不要傷及肌肉,即針頭到達血管位置後就停止,不要深入到肌肉。治療血管疾病時,不要傷及皮膚,即針頭到達皮膚位置後就停止,不要深入到血管。
所謂治療皮膚疾病時不要傷及肌肉,即病變在皮膚層,針頭進入皮膚層,不要傷及肌肉層。治療肌肉疾病時不要傷及筋絡,即針頭穿過肌肉層,但不要傷及筋絡層。治療筋絡疾病時不要傷及骨骼,即針頭穿過筋絡層,但不要傷及骨骼層。這就是所謂的治療時間過長。
體內氣血循環中,邪氣位於上部,濁氣位於中部,清氣位於下部。因此,針灸深及脈絡,邪氣得以排出;針灸恰及脈絡,濁氣得以排出;針灸過深,則邪氣反被壓抑,病情加重。所以,皮膚、肌肉、筋絡、脈絡各有適宜的治療方法,形態不同,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不可過度治療實證,不可過度治療虛證,不能損耗體力不足的人,也不能滋補體力過剩的人,這會導致病情更加嚴重。如果抽取五脈,病人會死亡;抽取三脈,病人會驚恐不安;抽取陰脈,病人會死亡;抽取陽脈,病人會精神錯亂,針灸已成為危害健康的行為。
3. 二十五、五節刺
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陰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瞋息肩。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餳不得息,取之天容。其咳上氣,窮詘胸痛者,取之廉泉。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發蒙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刺腑輸,去腑病,刺此必於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
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針。去爪者乃刺關節。肢絡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經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滎然有水。
不上不下,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徹衣者,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干嗌燥,飲食不讓美惡。於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
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顛倒無常,甚於迷惑。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針若此,疾於解惑。
白話文:
[二十五、五節刺]
清除塵埃般的病症,需針刺外經來治療屬於陽性的疾病,當陰氣嚴重逆亂,導致胸中滿悶,情緒易怒且肩頸緊繃。若大氣逆流上升,引發喘息困難,必須坐著或趴著才能緩解,對灰塵煙霧極度敏感,呼吸困難,應針刺天容穴。對於咳嗽及上氣不順,胸部劇烈疼痛的情況,應針刺廉泉穴。針刺天容穴時,深度不宜超過一寸;針刺廉泉穴時,應見到血液變化即停針。對於耳聾眼盲的患者,應針刺腑輸穴,以去除腑部的疾病,進行此療法應選擇在日中時分,針刺聽宮穴。只要針中瞳孔,患者就能恢復聽力,這就是其有效穴位。
針對邪氣,可用手指堅定地按壓雙鼻,並快速地使其發出聲音,必定會在針刺時有所反應。若指甲有問題,則針刺關節部位。肢絡腰脊,是身體的大關節,影響身體活動。肢經,控制著人們行走飛躍的能力。莖垂,是身體機能的關鍵,與陰精的狀態和津液的流通有關。飲食不節制,情緒波動頻繁,導致津液在體內過多,會積聚在睪丸。血液循環受阻,睪丸逐日腫大,活動受限,行走困難,這類病症有如水腫般令人困擾。
這種病症不在表層,也不在深層,就像鍍石般難以隱藏。對於無法正常穿衣的患者,應全面針刺陽經的特殊穴位,這些穴位並無固定位置,這是因為患者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導致體內發熱,陽氣過剩則使體外發熱。內外熱氣交戰,患者如同懷抱著木炭,害怕接觸綿帛,甚至不敢靠近自己的身體和牀鋪,皮膚毛孔閉塞,導致汗水無法排出。舌頭乾燥,嘴脣龜裂,喉嚨乾澀,進食時對食物的好壞無感。在天府穴和大杼穴施以三針,再針刺中膂穴以去除體熱,通過補足手太陰經來減少汗水,待熱氣消散,汗水減少,就能迅速脫離疾病。
解決困惑,需要充分理解調節陰陽平衡,根據過剩或不足的狀況進行補瀉。當強風吹襲身體,血脈會出現偏虛現象,虛弱的部分表示陰氣不足,充盈的部分則代表陽氣過剩,輕重失衡,使身體側彎或蜷縮,失去方向感,無法辨別東西南北,身體忽上忽下,反覆轉動,混亂無常,比迷惘更為嚴重。透過針灸,調整過剩的部位,補充不足的部位,使陰陽恢復平衡。使用針灸療法,能快速地解決困惑。
4. 二十六、五臟病刺
肝病者兩脅下滿引小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取血者,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陽陽明少陰血者。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冷,陰股膝脾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俱當瀉,取之下俞。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下俞。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
補陽瀉陰,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並與上,四肢爭張,氣滿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㾓心,厥氣留薄,發為自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五臟有疾,當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觀其應而知五臟之害。
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太衝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太谿二,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盲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
白話文:
[二十六、治療五臟疾病的針刺方法]
肝臟疾病患者會感到兩側脅下脹滿,連帶影響小腹,容易生氣。若病情虛弱,會視力模糊,看不清事物,聽力減退,常感到恐懼,彷彿有人要逮捕自己。治療時應針刺肝臟經絡,若是厥陰與少陽氣血逆亂,會出現頭痛、耳聾等症狀,治療需採用放血療法。
心臟疾病患者會感到胸中疼痛,脅下及背部肩胛間疼痛,手臂內側亦感疼痛。病情虛弱時,胸腹部位會膨脹,脅下與腰部會感到牽引性疼痛。治療時應針刺心臟經絡,採用少陰、太陽及舌下放血療法,對於病情轉變的患者,應針刺郄穴放血治療。
脾臟疾病患者會感到身體沉重,容易感到飢餓,肌肉萎縮,行走困難,腳下易抽筋且疼痛。病情虛弱時,腹部會感到脹滿,腸道會發出咕嚕聲,飲食不易消化。治療時應針刺脾臟經絡,採用太陽、陽明及少陰放血療法。
肺臟疾病患者會出現喘息、咳嗽、呼吸困難,肩背疼痛,出汗,臀部冰冷,大腿內側、膝蓋、小腿肚、腳踝、腳掌均感疼痛。病情虛弱時,會呼吸短促,無法深呼吸,耳聾,咽喉乾燥。治療時應針刺肺臟經絡,採用太陰、足太陽外側及厥陰內側放血療法。
腎臟疾病患者腹部會膨脹,小腿浮腫,呼吸困難,身體沉重,睡眠品質差,容易出汗且畏風。病情虛弱時,會感到胸中疼痛,大腹及小腹部位疼痛,四肢冰冷,情緒低落。治療時應針刺腎臟經絡,採用少陰、太陽放血療法。
當太陽臟單獨受病時,會出現氣喘、虛弱及呼吸逆亂,這是陰氣不足,陽氣過剩的情況,治療時應針刺下俞穴,同時瀉下及補益。陽明臟單獨受病時,是因為陽氣過盛,治療時應瀉陽補陰,針刺下俞穴。少陽臟單獨受病時,是因為厥氣影響,會導致突然的肢體僵硬,治療時應針刺下俞穴。太陰臟搏動異常時,應深入思考病因,五臟氣血不足,胃氣不平穩,這屬於三陰病症,治療時應針刺下俞穴。
補陽瀉陰,若出現一陽獨旺的情況,可能是少陽厥氣影響,陽氣上沖,四肢僵硬,腎臟氣血過剩,治療時應針刺經絡,瀉陽補陰。一陰受病時,應針刺厥陰經絡。真正虛弱的情況,會有厥氣滯留,導致自汗,治療時應調整飲食及藥物,針刺下俞穴。
五臟疾病時,應針刺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是五臟氣血所匯聚之處,涵蓋了全身三百六十五個節氣循環。當五臟出現疾病時,會反映在十二原穴上。每個原穴都有特定的位置,瞭解這些位置,觀察其反應,就能知道五臟的病害。
肺臟屬陽中之少陰,其原穴出於太淵,共有兩個穴位;心臟屬陽中之太陽,其原穴出於大陵,共有兩個穴位;肝臟屬陰中之少陽,其原穴出於太衝,共有兩個穴位;脾臟屬陰中之至陰,其原穴出於太白,共有兩個穴位;腎臟屬陰中之太陰,其原穴出於太谿,共有兩個穴位。此外,膏之原穴出於鳩尾,共有壹個穴位;肓之原穴出於脖胦,共有壹個穴位。以上十二原穴,可作為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主要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