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維德

《原機啟微》~ 附錄 (2)

回本書目錄

附錄 (2)

1. 論內障外障

《龍木論》曰:眼疾有七十二般內障,二十三候外障,四十九候病狀,一一不同。據其疾狀,認識既不差錯,治療少有所憑。

白話文:

《龍木論》中說:眼疾可以分成七十二種內障、二十三種外障,以及四十九種病狀,每種都不一樣。根據病狀來診斷眼疾,如果有誤差,治療起來就會不對症。

謹按:諸候詳見本論。然內障為黑水神光昏翳,外障則有翳膜者是。今論中雖見諸候,而所用藥多本風熱,故並略云。然內障有因於痰熱氣鬱、血熱陽陷、陰虛脫營所致,種種病因,皆略之不議。況外障之翳,有起於內眥、外眥、睛上、睛下、睛中,當視其翳色從何絡而來。

白話文:

根據我的理解,諸侯病症詳情請參閱本論,但內障是指黑水神光昏暗,外障是指有翳膜的。現在的論述中雖然提到了諸侯病症,但所用藥物大多以治療風熱為主,所以這裡簡略地說一下。然而,內障有可能是由痰熱氣鬱、血熱陽陷、陰虛脫營等種種病因引起的,這裡略過不討論。另外,外障的翳,有可能是起源於內眥、外眥、睛上、睛下、睛中,應該根據翳色從哪個絡脈而來判斷。

如東垣治例:魏邦彥夫人目翳,從下而上,病自陽明來也。綠非五色之正,殆肺腎合而為病也。乃就畫家以墨調膩粉合成色,諦視之,與翳色同矣。肺腎為病者無疑,乃瀉肺腎之邪,而以入陽明之藥為之使。既效,而他日復病作者三。其所從來之經,與翳色各異。因詢此必經絡不調,目病未已,問之果然。

白話文:

如東垣先生的治療方法:魏邦彥的夫人患上了眼膜混濁,從下往上蔓延,這個病症是從陽明經來的。綠色不是正經的五色,很可能是肺經和腎經結合造成的疾病。於是就請畫家用墨和膩粉調合成綠色,仔細觀察,與眼翳的顏色一樣。肺經和腎經患病無疑,於是就瀉掉肺經和腎經的邪氣,再用進入陽明經的藥物作引導。藥方見效後,後來又復發過三次。病症的來源經絡,與眼翳的顏色各不相同。因此詢問患者,這一定是由於經絡不調,眼病沒有完全康復,問了之後果然如此。

如所論治之,疾遂不作。若此憑其色,究其所兼所本之因,處治而不愈者,蓋邪蘊日久而實,元氣陰氣不足所致也。當以王道論治庶可。但世俗不能守此理,遂致失明者矣。悲夫!

白話文:

就像本文所說的,疾病就會從此消失。如果這樣根據症狀,探求內在及根本的原因,依然無法治癒的話,可能是因為邪氣在體內積蘊已久形成實症,以及元氣和陰氣不足的緣故。應該用王道來治療,或許還有希望。可惜世俗不能堅持這個道理,最終導致失明。多麼悲哀啊!

2. 論瞳子散大

東垣曰:瞳子散大者,由食辛熱之物太甚故也。所謂辛主散,熱則助火,上乘於腦中,其精故散,精散則視物亦散大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者也。今視物不真,則精衰矣。蓋火之與氣,勢不兩立。故經曰:壯火食氣,壯火散氣。手少陰足厥陰所主風熱,連目系,邪入中人,各從其類。

白話文:

東垣說:瞳孔散大的人,是因吃了辛熱食物過多導致的。所謂辛味食物具有發散的功能,熱則助火,上攻於腦中,使精氣因此而散亂,精氣散亂,所以視物也會散大。精氣明澈,才能看清萬物。現在視物模糊不清,則精氣衰弱了。火和氣,二者不能同時旺盛。所以經典上說:「火旺則耗氣,火旺則散氣。」手少陰(心經)和足厥陰(肝經)所主風熱,與眼睛相連,邪氣進入人體,各從其類。

故循此道而來攻,頭目腫悶而瞳子散大,皆血虛陰弱故也。當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則愈矣。

3. 論倒睫赤爛

東垣曰:夫眼生倒睫拳毛者,兩目緊急,皮縮之所致也。蓋內復熱,則陰氣外行,當去其內熱併火邪,眼皮緩則眼毛立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內瞼向外,速以三稜針出血,以左手爪甲迎其針鋒立愈。

白話文:

東垣說:眼睛長倒睫毛的人,通常眼睛緊閉,眼皮收縮所引起的。這是因為內在過熱,導致陰氣向外運行。需要去除內熱和火邪,眼皮鬆弛了,眼睫毛就會自然豎起來,翳膜也會消退。可以使用手法將內瞼向外翻開,迅速用三稜針刺出血,然後用左手指甲迎著針尖,這樣就能立刻治癒。

目眶歲久赤爛,俗呼為赤瞎是也。當以三稜針刺目眶外,以瀉濕熱而愈。

按:以上所論,可謂深達病情。然是證亦多是血熱陰虛火動所致。蓋血所以滋經脈、養毛髮者也。故當外治以瀉其瘀熱,內治以杜絕其源可也。

白話文:

總而言之,以上所討論的,可說是深入探討病情的表現了。但是這樣的症狀大多是血熱陰虛火動所造成的。由於血液是滋養經絡、生長毛髮的。因此,應該透過外治來消除瘀熱,內治來杜絕其根源。

4. 論目不能遠視為陰氣不足

東垣曰:能遠視不能近視者,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也,乃氣虛而血盛也。血盛者,陰火有餘;氣虛者,氣弱也。此老人桑榆之象也。能近視不能遠視者,陽氣有餘,陰氣不足也,乃血虛氣盛。血虛氣盛者,皆火有餘,元氣不足。火者,元氣、穀氣、真氣之賊也。元氣來也徐而和,細細如線;邪氣來也緊而強,如巨川之水不可遏。

白話文:

東垣說:能夠看遠但不能看近的人,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是氣虛而血盛。血盛的人,陰火有餘;氣虛的人,元氣不足。這是老人年老力衰的徵兆。能夠看近但不能看遠的人,是陽氣有餘、陰氣不足,是血虛氣盛。血虛氣盛的人,都是火有餘,元氣不足。火是元氣、穀氣、真氣的賊。元氣來得緩慢而和順,細細如線;邪氣來得緊迫而猛烈,像大河之水不可遏制。

謹按:陽氣者,猶日火也;陰氣者,金水也。先儒所謂金水內明而外暗,日火內暗而外明者也。然人目眼,備臟腑五行精華,相資而神明,故能視,即此理之常也。雖經曰目得血而能視,殊不言氣者,蓋血得氣為水火之交,而能神明之也。否則陰虛不能遠視,陽乏不能視近,是為老人桑榆之漸。然學者於目病能求諸此,則思過半矣。

白話文:

謹慎地說:陽氣,就像太陽的火一樣;陰氣,就像金屬和水的性質一樣。前輩學者所謂金水在內部明亮而在外部昏暗,太陽的火熱在內部昏暗而在外部明亮的說法是正確的。然而,人的眼睛,匯聚了臟腑陰陽五行和精華,相互資助而神妙靈敏,所以才能看得見東西,這也是這個道理的正常規律。雖然《黃帝內經》說眼睛之所以能看見東西是依靠血液,卻並沒有提到氣,這是因為血液得到了氣的推動而成為水火相互交融的狀態,所以才能神妙靈敏。否則,如果是陰虛就會看不清遠處的東西,如果是陽氣不足就會看不清近處的東西,這是老年人衰老的漸進過程。然而,學者們如果在研究眼病時能夠從這個角度去思考,那麼他們思考的問題就已經過半了。

5. 論目疾分三因

陳無擇云:病者喜怒不節,憂思兼併,致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隨氣上厥,逢腦之虛,侵淫眼系,蔭注於目,輕則昏澀,重則障翳,眵淚胬肉,白膜瞞睛,皆內所因。或數冒風寒,不避暑濕,邪中於項,乘虛循系,以入於腦,故生外翳,醫論中所謂青風、綠風、紫風、黑風、赤風、白風、白翳、黃翳等,隨八風所中,變生諸症,皆外所因。

白話文:

陳無擇說:病人喜怒不節制,憂慮思慮同時並存,導致臟腑之氣不調和,鬱積而生涎,隨氣上升到頭部,遇到腦部虛弱之處,侵犯眼系,積聚於目,輕則昏花不清,重則視物障蔽、流淚、眼角長肉,白膜覆蓋眼睛,這些都是內在因素引起的。或者多次感受風寒,不避暑濕,邪氣侵犯項部,乘虛循著經絡,進入腦部,因此產生外翳,醫書中所說的青風、綠風、紫風、黑風、赤風、白風、白翳、黃翳等,隨著八風所侵襲,演變成各種症候,這些都是外在因素引起的。

或嗜欲不節,飲食無時,生食五辛,熱啖炙煿,馳騁田獵,冒涉煙塵,勞動外情,喪明之本,皆不內外因治之。

按:論中所言致證之因,至為詳悉。惜乎其方多本於風熱,及水臟陽虛處治而未備,學者當自為通變矣。

6. 論偷針眼

巢氏曰:凡眼內眥頭忽結成疱,三五日間,便生膿汁,世呼為偷針。此由熱氣客在眥間,熱摶於津液所成。但其勢輕者,小小結聚,汁潰熱歇乃瘥。

白話文:

巢元方說:凡是眼內眼角部位突然長出一個膿包,三到五天後,就會產生膿液,世人稱之為「偷針」。這是由於熱氣聚集在眼角,熱氣與體液相結合而形成的。如果情況較輕微,膿包很小,膿液潰爛後,熱氣消退就會痊癒。

謹按:世傳眼眥初生小疱,視其背上,即有細紅點如瘡,以針刺破,眼時即瘥,故名偷針,實解太陽經結熱也。人每試之有驗。然巢氏但具所因,而不更分經絡,其諸名實,所過者多矣。

白話文:

根據文獻記載,當眼瞼上長了小水泡時,如果觀察到水泡的背後有細小的紅點,就像瘡一樣,用針刺破水泡,眼睛就能立馬痊癒,因此得名「偷針」,實際上解決的是太陽經上的熱結。很多人嘗試過都有效。然而,巢元方只是提出了病因,並沒有進一步區分經絡,所以他的許多名稱和實際情況並不相符。

7. 先哲治驗

東垣云:戊申六月,徐總管患眼疾,上眼皮下出黑白翳二點,隱澀難開,兩目緊縮而不痛,兩寸脈細緊,按之洪大而無力,乃足太陽膀胱為命門相火煎熬,逆行作寒水翳,及寒膜遮睛,呵欠,善悲健忘,嚏噴眵淚,時淚下,面赤而白,能食,大便難,小便數而欠,氣上而喘,以撥雲湯治之。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戊申年六月,徐總管患眼疾,上眼皮底下出現黑白兩點翳障,眼睛睜不開,兩眼緊縮但不疼痛,兩寸脈細緊,按壓之後脈象洪大而無力,這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命門相火煎熬,逆行變成寒水翳,還有寒膜遮蓋眼睛,出現打哈欠、善於悲傷健忘、打噴嚏流眼淚、有時流淚、面色紅白相間、能吃飯、大便困難、小便次數多而短、氣向上逆而喘息,用撥雲湯治療。

論瞳子散大並方論,戊戌冬初,李叔和至西京,朋友待之以豬肉煎餅,同蒜醋食之,後復飲酒太醉,臥於暖坑。翌日病眼,兩瞳子散大於黃睛,視物無的,以小為大,以短為長,卒然見非常之處,行步踏空,多求醫療,而莫之愈。至己亥春,求治於先師,曰:《內經》有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又云:筋骨氣血之精而為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又瞳子黑眼法於陰。今瞳子散大者,由食辛熱之物過多故也。所謂辛主散,熱則助火,上乘於腦中,其精故散。精散則視物亦散大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者也。今視物不真,則精衰矣。蓋火之與氣,勢不兩立。故經云:壯火食氣,壯火散氣。手少陰足厥陰所主風熱,連目系,邪之中人,各從其類,故循此道而來攻。頭目腫悶而瞳子散大,皆血虛陰弱故也。當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則愈矣,滋陰地黃丸。《內經》云: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酸收之。以黃連黃芩大苦寒,除邪氣之盛為君;當歸身辛溫,生熟地黃苦甘寒,養血涼血為臣;五味子酸寒,體輕浮上,收瞳子之散大,人參甘草地骨皮天門冬枳殼苦甘寒,瀉熱補氣為佐;柴胡引用為使也。忌食辛辣物而助火邪,及食寒冷物損胃氣,藥不能上行也。

白話文:

戊戌年冬天初,李叔和到了西京,朋友以豬肉做成的煎餅招待他吃,同時還以蒜、醋等與之佐餐。之後又喝了很多酒,醉得一塌糊塗,醉後躺在暖炕,第二天就得了眼病。雙眼瞳孔散大高於黃眼,看東西沒有具體形象,把小的東西看成大的,把短的看成長的,一下子看見事物好像都變了,走起路來踏空。他尋求了多方治療,但都沒有治好。到了己亥年春天,他求助於我的老師。老師說:“《內經》中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貫注於眼睛而成為眼睛的精華。精華的巢穴是眼睛,而骨骼的精華是瞳孔。又說筋、骨、氣、血的精華形成脈絡,並且匯合在一起,上通於大腦。再說瞳孔屬陰,黑色的眼睛也屬陰。現在瞳孔散大的原因,是由於吃辛熱之物太多。所謂的辛味主散發,熱則幫助火氣,上攻到頭腦中,所以精華散發。精華散發了,看東西時事物也隨之散大。眼睛的精華明亮,所以能看見萬物。現在看東西不清不真確,說明精華衰弱了。火和氣是互相制約的,所以《內經》中說:壯大的火氣可以耗食氣,壯大的火氣可以散發氣。手少陰和足厥陰所主的風熱,與眼睛有聯繫,邪氣侵犯人體,各有其相應的類別,所以循著這條途徑而來攻。頭目昏腫沉悶,瞳孔散大,都是由於血虛陰弱。應該祛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斂耗散的氣,那麼病就會痊癒了。”開了滋陰地黃丸。

《內經》中說:身體被熱邪傷害,可以用鹹、寒治療,輔助以苦、甘、酸來滋潤。以黃連、黃芩大苦、大寒,祛除邪氣的盛行作為君藥。當歸身辛、溫,生地黃、熟地黃苦、甘、寒,養血涼血作為臣藥。五味子酸、寒,性輕浮,收斂瞳孔的散大。人參、甘草、地骨皮、天門冬、枳殼甘苦寒,清熱補氣作為佐藥,柴胡引用藥物作為使藥。忌吃辛辣食物,以免助長火邪。也不可吃寒涼之物,以免損傷胃氣,藥物就不能上行了。

〔丹溪〕:一壯年人早起,忽視物不見,就睡片時,略見而不明,食減倦甚,脈緩大,重按則散而無力,意其受濕所致。詢之,果臥濕地半月。遂以白朮為君,黃耆茯苓陳皮為臣,附子為使,十餘帖而愈。

白話文:

丹溪有一個壯年病人,早上起來突然看不清東西,就睡一會兒,稍微看得見但是很不明顯,食量減少,疲倦虛弱,脈相緩慢而有力,按得重一點就渙散而且沒有力氣。丹溪認為他應該是被濕氣所致。詢問之下,果然睡了半個月濕地。於是就用白朮為君藥,黃耆、茯苓、陳皮為臣藥,附子為使藥,十幾帖藥之後病就好了。

〔丹溪〕:一老人忽盲,他無所苦,予以大虛治之,急煎人參膏二斤。服二日,一醫與磁石藥,予曰:今夜死矣。果然。

白話文:

〔丹溪〕:有一位老人忽然失明,他並沒有任何不適,我用大補虛的方法治療他,趕緊煎了二斤人參膏給他服用。他服用了兩天之後,另一個醫生給了他磁石藥,我說:「他今晚就會死了。」果然,老人當晚就去世了。

〔丹溪〕:一人形實,好飲熱酒,忽目盲脈澀,此熱酒所傷,胃氣汙濁之血,死其內而然。以蘇木作湯,調人參末,服二日,鼻及兩掌皆紫黑。予曰:滯血行矣。以四物加蘇木、桃仁紅花、陳皮煎,調人參末服,數日而愈。(以上治驗三條見《丹溪纂要》)

白話文:

丹溪筆記:有一個人體型肥壯,喜歡喝熱酒,忽然間眼睛失明,脈搏澀滯,這是熱酒傷了胃,胃氣汙濁淤血在體內,因此而發病。用蘇木熬湯,調入人參末,服用了兩天,鼻子和兩隻手都變成紫黑色。我說:淤血流動了。用四物湯(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黃)加蘇木、桃仁、紅花、陳皮熬煮,調入人參末服用,服用了幾天就痊癒了。

謙甫云:郎中張子敬,年六十七歲,病眼目昏暗,微黑色,皮膚不澤,六脈弦細而無力。一日出視治眼二方,問予曰:可服否?予曰:此二方以黃連大苦之藥為君,諸風藥為使,且人年五十,膽汁減而目不明。《內經》云:土位之主,其瀉以苦,諸風藥亦能瀉土。人年七十,脾胃虛而皮肉枯,重瀉其土,使脾胃虛而不能營運榮衛之氣,滋養元氣,胃氣不能上行,隔氣吐食諸病生矣。又況年高衰弱,此藥不服可也。

白話文:

謙甫說:有一位郎中叫張子敬,六十七歲,眼睛昏暗,眼白微微發黑,皮膚沒有光澤,六脈弦細無力。有一天,他拿著兩個治眼病的藥方出來,問我:可以服用嗎?我說:這兩個藥方都以黃連這種極苦的藥為君藥,各種風藥為臣藥,而且人到五十歲,膽汁就減少了,眼睛就不會明亮。《內經》說:土位的主藥,用苦味瀉下;諸風藥也能瀉土。人到七十歲,脾胃虛弱,皮肉枯槁,再用重藥瀉土,就會使脾胃更虛弱,不能運行榮衛之氣,滋養元氣,胃氣不能上行,就會產生隔氣、吐食等各種疾病。何況你現在年事已高,身體衰弱,這種藥還是不要服用為好。

只宜慎言語,節飲食,懲忿窒欲,此不治之治也。子敬以明年春,除關西路按察使,三年致仕回還,精神清勝,脈遂平和,此不可妄服寒涼之劑也。《內經》云:征伐無過,是謂太惑,解之可也。

白話文:

最好的辦法就是謹言慎行,節制飲食,抑制憤怒,剋制慾望。這纔是治病的根本方法。子敬等到明年春天,就會離開關西路按察使的職位,三年後退休還鄉。那時精神清爽,脈搏平穩,因此不宜隨便服用寒涼的藥物。《內經》說:征伐沒有節制,這就叫做太惑亂,解決這種惑亂是可行的。

海藏妻侄女形肥,笄年時得目疾,每月或二月一發,發則紅腫難開,如此者三年,服除風散熱等劑,左目反有頑翳,從銳眥遮瞳人,右目亦有翳,從下而上。經云:從內走外者,少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予謂此少陽陽明二經有積滯也。脈短滑而實,晨則似短。潔古云:短為有積滯遏抑臟腑,宜下之。

白話文:

海藏的侄女的體型肥胖,在及笄之年患上了眼疾,每月或每隔兩個月發作一次,每當發作時,眼睛總是紅腫難以睜開。這樣的症狀持續了三年,期間服用了驅風散熱的藥劑,但左眼的頑固眼翳依然存在,從銳眥遮蔽了瞳孔,右眼也出現了眼翳,從下向上發展。經雲:從內往外發展的,是少陽病;從下向上發展的,是陽明病。我認為這是少陽、陽明二經有積滯造成的。脈象短而滑且有力,早上時脈象似乎更短。潔古說過:脈象短是臟腑有積滯遏抑所致,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遂用溫白丸,減川芎、附子三之二,多加龍膽草、黃連,如東垣五積法,從二丸加起,每日加一丸;如至大利,然後減丸;又從二丸加起,忽一日,於利中下黑血塊若干,如黑豆大而硬堅,從此漸痊,而翳盡去。(見《醫學綱目》)

白話文:

於是使用溫白丸,並減少三分之二的川芎和附子,多加龍膽草和黃連,按照東垣五積法的治法,從兩丸開始服起,每天增加一丸;如果出現大便爽快,就減少一丸;再從兩丸開始增加,忽然有一天,在大便中排出了數塊黑色血塊,就像黑豆那麼大又硬又堅,從此逐漸痊癒,而眼翳也完全消失了。(見《醫學綱目》)

樓全善先生曰: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疼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疼者,亦神效。蓋目珠者,連目本,又各系屬厥陰之經也。夜甚及用苦寒藥點之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丹溪云:夏枯草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其草三四月開花,遇夏至陰生則枯。蓋稟純陽之氣也。至哉斯言。

白話文:

樓全善先生說:夏枯草可以治療眼睛疼,尤其在晚上疼痛加劇的,效果很好;如果使用苦寒的藥物點眼,反而疼痛加重的人,用夏枯草也有很好的效果。這是因為眼睛連接著眼睛的根部,又與厥陰經相關。晚上加重疼痛,以及用苦寒的藥物點眼反加重的人,是因為晚上和寒氣都是陰的緣故。丹溪說:夏枯草有補養厥陰經血脈的作用,這種草在三四月開花,遇到夏至陰氣生長的時候就枯萎了。這是一種純陽之氣的緣故。這話真有智慧。

故治厥陰目疼如神者,以陽治陰也。予男至夜目珠及連眉稜骨作疼,頭半邊腫痛,用黃連膏點之,反大痛,百藥不效;灸厥陰少陽,疼隨止,半日又作;又灸又止,月餘;遂以夏枯草二兩,香附末二兩,甘草四錢,同為細末,每服一錢半,用清茶調服,下咽則疼減大半,至四五日良愈。

白話文:

因此,治療少陰目痛明顯有效的療法,是使用陽氣來治療陰氣。我的兒子,到了晚上眼睛疼,並且連眉毛和太陽穴也感到疼痛,頭部的一半腫痛,使用黃連膏點在疼痛的位置,反而加劇疼痛,很多種藥物都沒效;灸少陰和少陽經,疼痛隨即停止,半天后又發作;再灸又止,如此一個多月;於是用夏枯草二兩、香附末二兩、甘草四錢,一起研成細末,每次服一錢半,用清茶調和服下。藥物下嚥,疼痛就減輕症狀,服用四五天後痊癒。

一男子六十餘歲,所患與前證皆同,但黑睛有白翳二點,諸藥不效,亦以此藥與東垣選奇湯,加四物湯,及黃連煎,間服,並灸厥陰少陽而安。

白話文:

有一位男子六十多歲,他患的病與前面的證候都相同,但他的黑眼珠上有兩個白色的點,服用了很多藥都不見效,我就用這個藥方加上東垣選奇湯、四物湯、黃連煎等,間隔服用,並灸厥陰和少陽穴,他的病情就安定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