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維德

《原機啟微》~

回本書目錄

1. 附錄

2. 論目為血脈之宗

《內經》曰:諸脈者,皆屬於目,目得血而能視。《針經》曰:五臟六腑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則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

則精散,精散則視岐,故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榮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發於陰,白眼赤脈發於陽,故陰陽合傳而為精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之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東垣曰: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走於面而走空竅,其清陽氣上散於目而為精,其氣走於耳而為聽。因心煩事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致脾胃虛弱,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空竅,失明則日月不明矣。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貫於目。

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脈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相火化行其令。相火者,包絡也,主百病,皆榮於目。既勞役運動,勢乃妄行,又因邪氣所並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按:此論目為臟腑血脈精氣之宗,至為詳悉。豈但世俗拘之於五輪八廓而已也。

白話文:

【討論眼睛為血液脈絡的總匯】

根據《內經》所述,所有的脈絡最終都連接至眼睛,有了血液的供應,眼睛才能看見事物。《針經》提到,五臟六腑的精華氣質,都會向上聚集在眼睛,成為眼睛的精華。精華的集中點就是眼球,骨骼的精華形成了瞳孔,血液的精華形成了血管網絡,氣息的精華形成了眼白,肌肉的精華則形成了一種約束力,包覆著筋骨和血氣的精華,與脈絡一同形成連結,向上連接到腦部,再從頸部後方伸出。所以,如果頸部受到邪氣的侵襲,在身體虛弱時進入體內,深入後會跟著視神經進入腦部,導致腦部功能混亂,牽引到眼睛的神經,使眼睛的神經緊繃,進而造成視覺眩暈和轉動。若邪氣影響到了眼睛的精華,且精華無法相互調和,就會散開,精華散開就會產生雙重視覺,因此會看到兩個物體。眼睛是五臟六腑的精華所在,是氣血、魂魄常駐的地方,也是神氣生成的來源。因此,當精神疲憊,魂魄就會散亂,意志也會混亂。

瞳孔和黑色的眼球是由陰性能量生成,白色的眼球和紅色的血管則由陽性能量生成,陰陽二氣結合,形成了眼睛的精明。眼睛是心臟的使者,心臟是神的居所。因此,當神氣紊亂,不能正常運作,突然間看到異常的事物,精神、魂魄、意識會散亂,無法協調,這就是所謂的困惑。

李東垣指出,十二條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他們的血氣都向上流至面部,進入空竅,清陽之氣向上分散至眼睛,成為眼睛的精華,氣息流向耳朵,成為聽覺。因為心煩事多,飲食失調,勞累過度,導致脾胃虛弱,心火旺盛,導致全身的脈絡沸騰,血脈逆向流動,邪氣侵害空竅,使得視力衰退,就像白天黑夜不明晰一樣。五臟六腑的精華氣質,都是由脾臟接收,向上貫通至眼睛。

脾臟是所有陰性能量的領頭,眼睛是血液脈絡的總匯。所以,脾臟虛弱,五臟六腑的精華氣質就會失去控制,無法使眼睛保持明亮。心臟是主宰之火,掌控人的精神,應該保持平靜和安定,相火(一種中醫學說中的能量)負責執行命令。相火,即包絡,主管各種疾病,都能影響眼睛。一旦勞累過度,相火就會肆意妄為,再加上邪氣的侵害,損傷了血脈,因此各種疾病就產生了。醫生如果不調整脾胃功能,不養血安神,只治標不治本,那就是不明白正確的治療原則。

根據以上理論,眼睛被視為臟腑、血脈、精華氣質的總匯,這是非常詳細的描述。不只是俗世僅將其侷限於五輪八廓的概念而已。

3. 論目昏赤腫翳膜皆屬於熱

《原病式》曰:目昧不明,目赤腫痛,翳膜眥瘍,皆為熱也。及目膜,俗謂之眼黑,亦為熱也。或平白目無所見者,熱氣鬱之甚也。或言目昧為肝腎虛冷者,誤也。是以妄謂肝生於目,腎主瞳子,故妄言目昧為虛而冷也。然腎水,冬陰也,虛則當熱;肝木,春陽也,虛則當冷。

腎陰肝陽,豈能同虛而為冷者歟。或通言肝腎之中,陰實陽虛,而無由目昧也。俗妄謂肝腎之氣衰少,而不能至於目也。不知經言熱甚目瞑,眼黑也,豈由寒爾。又考仲景言傷寒病,熱極則不識人,乃目盲也。《正理論》曰:由熱甚怫鬱於目而致之然也。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密而致。

氣液血脈,榮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隨鬱結微甚而見病之輕重也。故知熱鬱於目,無所見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由目之玄府閉小也,隔縑視物之象也。或視如蠅翼者,玄府有所閉合者也。或目昏而見黑花者,由熱氣甚而發之於目。亢則害,承乃制,而反出其泣,氣液昧之,以其至近,故雖微而亦見如黑花也。

及衝風泣而目暗者,由熱甚而水化制之也。故經言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氣並於下則足陰,足陰則脹也。夫一水不能勝五火,故目眥而盲。是以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於目也,陽氣內守於睛,是火氣燔目,故見風泣下。

按:此論熱甚怫鬱,陰陽並厥,玄府閉密,致目病之由為詳,蓋一主於火熱之化也。若由飲食辛熱,七情所動,六氣淫郁,氣血虛實,則東垣、子和、陳無擇輩,論亦已詳,然亦有痰熱濕熱,與夫服食金石燥熱之藥致者。或久病後,榮衛虛弱,肝氣腎陰不足,或元氣精氣虛衰,及脫營為病,皆有虛熱實熱之殊,並宜分治。

白話文:

《原病式》中提到,眼睛模糊看不清、紅腫疼痛、角膜有障礙物或是眼瞼長瘡,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有熱造成的。所謂的眼黑,也就是眼睛膜,也是由於熱引起的。有的人眼前一片空白,什麼都看不到,這是由於熱氣在體內積聚過多所致。有人認為眼睛模糊是由於肝臟和腎臟虛弱且寒冷,這是錯誤的觀念。人們誤以為肝臟和眼睛相關,腎臟主管瞳孔,所以錯誤地認為眼睛模糊是由於虛弱和寒冷。然而,腎臟屬陰,冬天屬陰,虛弱時應該會感到熱;肝臟屬陽,春天屬陽,虛弱時應該會感到冷。

腎臟和肝臟,一個屬陰一個屬陽,怎麼可能同時虛弱且感到寒冷呢?有人認為肝臟和腎臟中的陰氣實在,陽氣虛弱,但這並不會導致眼睛模糊。一般人的誤解是,肝臟和腎臟的氣息衰弱,無法到達眼睛。然而,根據經典的說法,當體內熱氣過盛,就會導致眼睛閉合,眼前一片漆黑,這怎麼可能是因為寒冷呢?再來看張仲景的說法,他指出感冒病患,當體內熱氣達到極點時,就會失去視力。《正理論》中也提到,這是因為熱氣過盛,壓抑了眼睛的功能所導致的。如果眼睛什麼都看不到,耳朵什麼都聽不到,這都是因為熱氣過盛,導致毛孔閉塞,使得氣血、神經、液體無法正常運作,進而出現病狀。病情的輕重,取決於熱氣的多少和程度。

因此可以知道,當熱氣壓抑在眼睛,就會導致視力模糊。所以,當眼睛稍微模糊時,近距離看東西會更困難,這是因為眼睛的毛孔關閉,就像透過薄紗看東西一樣。有的人看東西像看到蒼蠅翅膀,這表示眼睛的毛孔已經關閉。有的人眼睛模糊,會看到黑點,這是因為熱氣太強,從眼睛散發出來。當體內氣血失衡,淚水就會流出來,因為熱氣過盛,即使只是微小的刺激也會讓人看到黑點。

當吹風時眼淚直流,視線模糊,這是因為熱氣過盛,身體的水分被消耗掉,以調節體溫。經典中提到,當身體處於極度緊張狀態,眼睛就會什麼都看不到。當身體緊張時,陽氣會集中到頭部,陰氣會集中到腳部。陽氣集中在頭部,會導致眼睛發亮;陰氣集中在腳部,會導致腳部腫脹。但是一滴水無法抵擋五把火,所以眼睛會紅腫並且失明。因此,當吹風時眼淚直流,這是因為風吹入眼睛,陽氣停留在眼睛內部,火氣燒灼眼睛,所以遇風就會流淚。

總結來說,這段話詳細描述了體內熱氣過盛,陰陽失衡,毛孔閉塞,導致眼睛疾病的過程,主要的原因是火熱的影響。如果是由於飲食辛辣、情緒波動、六種氣候因素、氣血虛弱等情況導致,東垣、子和、陳無擇等人已有詳細的論述。但也有因為痰熱、濕熱,或是服用金石燥熱的藥物導致的情況。或是長期患病後,氣血虛弱,肝氣和腎陰不足,或是元氣和精氣虛弱,或是營養不良導致的疾病,這些都有虛熱和實熱的差別,需要分別治療。

4. 論眼證分表裡治

《機要》曰: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則為里,宜養血安神。暴發者,為表而易治;久病者,在裡而難愈。

白話文:

《機要》這本書提到:如果問題出在腑(像是胃、大腸、小腸等),也就是身體的表層,治療方式應該是去除風邪,並散去過剩的熱氣;若問題出在臟(如心、肝、脾、肺、腎),即身體的內層,應採取的療法是滋養血液,安定心神。突然發生的眼疾,通常是在表層,因此比較容易治療;但如果是長期存在的疾病,多數情況下是深藏於內層,相對地就較難痊癒。

5. 論目疾宜出血最急

子和曰:聖人雖言目得血而能視,然血亦有太過不及也。太過則目壅塞而發痛,不及則目耗竭而失明。故年少之人多太過,年老之人多不及。但年少之人,則無不及;年老之人,其間猶有太過者,不可不察也。夫目之內眥,太陽經之所起,血多氣少;目之銳眥,少陽經也,血少氣多;目之上綱,太陽經也,亦血多氣少;目之下綱,陽明經也,血氣俱多。然陽明經起於目兩旁交頞之中,與太陽少陽俱會於目。

惟足厥陰經連於目系而已。故血太過者,太陽陽明之實也;血不及者,厥陰之虛也。故出血者,宜太陽陽明。蓋此二經,血多故也。少陽一經,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刺少陽出血,則目愈昏。要知無使太過不及,以養血目而已。凡血之為物,太多則濫,太少則枯。

人熱則血行疾而多,寒則血行遲而少,此常理也。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目,在五行屬木,雖木之為物,太茂則蔽密,太衰則枯瘁矣。夫目之五輪,乃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其白輪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此世俗皆知之矣。

及有目疾,則不知病之理,豈知目不因火則不病,何以言之?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故《內經》曰:熱勝則腫。凡目暴赤腫起,羞明隱澀,淚出不止,暴寒目瞞,皆太熱之所為也。

治火之法,在藥則鹹寒,吐之下之;在針則神廷、上星、囟會、前頂、百會,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腫者可使立消。惟小兒不可刺囟會,為肉分淺薄,恐傷其骨。然小兒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內經》曰:血實者宜決之。

又經曰: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如雀目不能夜視,及內障暴怒,大憂之所致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止宜補肝養腎。至於暴赤腫痛,皆宜以䤵針刺前五穴出血而已,次調鹽油以塗髮根。甚者,雖至於再,至於三,可也。量其病勢,以平為期。

按:此謂目疾出血最急,於初起熱痛暴發,或久病郁甚,非三稜針宣泄不可。然年高之人,及久病虛損,並氣鬱者,宜從毫針補瀉之則可。故知子和亦大略言爾。於少陽一經,不宜出血,無使太過不及,以養血目而已。斯意可見。

白話文:

子和說:聖人雖然提到眼睛因血液供應才能視物,然而血液的量也有過多或不足的情況。過多的話,眼睛會感到堵塞且疼痛;若不足,眼睛則可能耗竭導致失明。因此,年輕人多是血液過多,老年人則多是血液不足。但年輕人並不會出現血液不足的情況;老年人中仍有血液過多的,這點必須注意。人眼的內角,是太陽經的起始位置,這裡的血液較多而氣較少;眼的外角,是少陽經的位置,那裡的血液較少而氣較多;眼的上方,也是太陽經,同樣是血液多氣少;眼的下方,是陽明經,這裡的血氣都很多。陽明經起始於眼兩側的額部,與太陽、少陽經都在眼睛處交匯。

只有足厥陰經與眼睛有直接聯繫。所以血液過多,通常是太陽、陽明經的問題;血液不足,則是厥陰經的虛弱。因此,如果要出血療法,適合的是太陽和陽明經。因為這兩條經絡血液多。少陽經,則不適合出血療法,因為那裡血液較少。刺太陽和陽明經出血,可以讓眼睛更明亮;刺少陽經出血,則會讓眼睛更昏暗。重點是要避免過度或不足,目的是養護眼睛和血液。血液這種東西,太多就會泛濫,太少則會乾涸。

人體熱時,血液流動快且多;冷時,血液流動慢且少,這是正常現象。眼睛是肝臟的外部表現。肝主管眼睛,在五行中屬木,就像木頭一樣,太茂盛就會遮蔽,太衰弱就會枯萎。眼睛的五輪,代表了五臟六腑的精華,是眾多經絡的匯聚地。其中,眼球的白色部分屬肺金,肉的部分屬脾土,紅色的血管屬心火,黑色的瞳孔和神光屬腎水,同時也跟肝木有關,這些都是大家都知道的。

當眼睛生病,卻不知道病因,怎麼知道眼睛不是因為火氣才生病呢?眼球的白色部分變紅,是火氣影響肺部;肉的部分紅腫,是火氣影響脾臟;黑色的瞳孔和神光有障礙,是火氣影響肝臟和腎臟;紅色血管穿過眼球,是火氣自身旺盛的表現。能治療火氣的人,一句話就能解決。所以《內經》說:熱氣過剩會導致腫脹。任何眼睛突然紅腫,畏光、眼瞼內翻,淚水不止,突然的寒冷導致眼睛閉合,都是因為過熱造成的。

治療火氣的方法,用藥物的話,選鹹寒的,可用催吐或瀉下法;用針灸的話,選擇神廷、上星、囟會、前頂、百會等穴位,可以讓眼睛的障礙立刻消失,疼痛立即停止,視力馬上恢復,腫脹迅速消除。但小孩不可以針灸囟會,因為那裡肌肉層很薄,怕傷到骨頭。小孩的水氣在上,火氣在下,所以眼睛明亮;老人的火氣在上,水氣不足,所以眼睛昏花。《內經》說:血液過多就該排除。

另外,經典中說:虛弱的要補充,過剩的要排出。比如夜盲症,以及內障因為突然生氣或大悲傷所導致,都是肝臟主管眼睛,血液少就不該出血,應該補充肝臟和腎臟。對於突然紅腫疼痛,都適合用三稜針刺前面提到的五個穴位出血,然後調配鹽油塗抹在髮根。嚴重的話,即使重複兩三次,也可以。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直到病情平穩為止。

總結來說,這段文字強調眼睛疾病出血療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初期熱痛突然爆發,或者長期疾病積累的情況下,非三稜針排血不可。然而,對於年長者,或者長期病弱和氣鬱的人,則應該使用毫針補瀉法。因此,子和也只是大略地提到了這個觀點。對於少陽經,不適合出血療法,關鍵是避免過度或不足,目的是養護眼睛和血液。這就是文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