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維德

《原機啟微》~ 附錄 (1)

回本書目錄

附錄 (1)

1. 論目為血脈之宗

《內經》曰:諸脈者,皆屬於目,目得血而能視。《針經》曰:五臟六腑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則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

白話文:

《內經》上說:身體的各種脈絡,都與眼睛相連,眼睛得到血的營養才能視物。《針經》上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集中到眼睛上,變成了眼睛的精華。精華的巢穴就是眼球,而骨髓的精華就是眼球黑色的瞳仁,血的精華就是脈絡,眼窩氣血的精華就是眼球的白色鞏膜,肌肉的精華就是眼瞼,能夠遮掩住筋骨,血氣的精華和脈絡相連,上面與腦相通,後面從後頸中出來。所以邪氣侵入後頸,趁著身體虛弱的時候,侵入很深,就順著眼睛與腦的聯絡部位進入腦部,於是腦部就會轉動,腦部轉動就會牽引眼部相關筋脈緊張,眼部相關筋脈緊張就造成了眼睛眩暈而轉動了。邪氣侵入人的精華,精華受到侵入的部位,就會互相刺激,不會同時發病。

則精散,精散則視岐,故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榮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發於陰,白眼赤脈發於陽,故陰陽合傳而為精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之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白話文:

精氣充足則瞳孔集中,瞳孔集中則視力清晰,因此能看清事物。眼睛是五臟六腑的精華所在,是榮衛魂魄經常運作的地方,也是精神和元氣的來源。因此,精神勞累,魂魄就會散亂,意志也會混亂。所以,瞳仁是黑色的,代表陰;眼白是紅色的,代表陽;陰陽結合,才能產生清晰的視力。眼睛是心的使者;心是精神的住所。因此,精神和元氣混亂而沒有轉換,突然看到不尋常的地方,精神、魂魄就會散亂而不統一,所以稱為迷惑。

東垣曰: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走於面而走空竅,其清陽氣上散於目而為精,其氣走於耳而為聽。因心煩事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致脾胃虛弱,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空竅,失明則日月不明矣。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貫於目。

白話文:

東垣說:十二條經脈,三百六十五條絡脈,其血氣都往上行走在面部,流經空竅,清陽之氣上行散發於眼睛而形成精華,氣的運行到達耳朵而形成聽覺。由於思慮煩躁,事務繁雜,飲食沒有節制,勞累過度,導致脾胃虛弱,心火過旺,那麼百脈沸騰,血氣逆行,邪氣侵害空竅,視力就會喪失,日月也就看不到了。五臟六腑的精氣,都由脾臟稟受,而上升貫通於眼睛。

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脈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相火化行其令。相火者,包絡也,主百病,皆榮於目。既勞役運動,勢乃妄行,又因邪氣所並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白話文:

脾臟是諸多陰臟器官之首;眼睛,是血脈的宗主。因此,脾臟虛弱,則五臟的精氣皆喪失了依歸,不能使眼睛明亮了。心臟,是君火,主宰著人的精神,應當是安靜而安然的,相火奉行它的號令。相火,是指包絡,主宰百病,都榮養於眼睛。一旦操勞運動,勢必胡亂妄行,又因為邪氣的侵襲,而損傷了血脈,所以各種疾病就產生了。凡是醫生,不理順脾胃,以及滋補氣血,安神養神,只治療表象,而不治療根本,這是不懂得正確的道理。

按:此論目為臟腑血脈精氣之宗,至為詳悉。豈但世俗拘之於五輪八廓而已也。

2. 論目昏赤腫翳膜皆屬於熱

《原病式》曰:目昧不明,目赤腫痛,翳膜眥瘍,皆為熱也。及目膜,俗謂之眼黑,亦為熱也。或平白目無所見者,熱氣鬱之甚也。或言目昧為肝腎虛冷者,誤也。是以妄謂肝生於目,腎主瞳子,故妄言目昧為虛而冷也。然腎水,冬陰也,虛則當熱;肝木,春陽也,虛則當冷。

白話文:

《原病式》中記載:眼睛看不清楚,眼睛紅腫疼痛,眼角膜上有翳膜,眼瞼邊緣有潰瘍,都是屬於熱症。還有眼球,俗稱眼珠,也會因為熱症而產生病變。或者出現眼睛看不見任何東西的情況,是由於熱氣鬱結到極點而引起的。有些人說,眼睛看不見是肝腎虛寒引起的,這是一種誤解。因此,錯誤地認為肝臟生於眼睛,腎臟主宰瞳孔,所以錯誤地說眼睛看不見是虛寒引起的。然而,腎主水,代表冬天陰氣,虛則應該熱;肝主木,代表春天陽氣,虛則應該冷。

腎陰肝陽,豈能同虛而為冷者歟。或通言肝腎之中,陰實陽虛,而無由目昧也。俗妄謂肝腎之氣衰少,而不能至於目也。不知經言熱甚目瞑,眼黑也,豈由寒爾。又考仲景言傷寒病,熱極則不識人,乃目盲也。《正理論》曰:由熱甚怫鬱於目而致之然也。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密而致。

白話文:

腎陰和肝陽,怎麼會同時虧虛而導致寒冷呢?有人說肝腎之中,陰實陽虛,而不會導致眼睛昏暗。俗話說肝腎之氣衰少,而不能到達眼睛。不知道經書上說熱邪太盛,眼睛閉合發黑,難道是因為寒冷造成的嗎?另外,查閱仲景的話語,傷寒病,熱邪極盛則不認識人,就是眼睛失明。《正理論》上說:是由於熱邪太盛,鬱積於目而導致的。如果眼睛什麼也看不到,耳朵什麼也聽不到,都是由於熱邪鬱積,玄府閉塞而導致的。

氣液血脈,榮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隨鬱結微甚而見病之輕重也。故知熱鬱於目,無所見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由目之玄府閉小也,隔縑視物之象也。或視如蠅翼者,玄府有所閉合者也。或目昏而見黑花者,由熱氣甚而發之於目。亢則害,承乃制,而反出其泣,氣液昧之,以其至近,故雖微而亦見如黑花也。

白話文:

氣、液、血、脈、榮、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所以才生病。各種原因所導致的鬱結輕重程度不同,因此疾病的輕重程度也不同。所以知道熱邪鬱積在眼睛裡,就會看不見東西。因此眼睛視力稍微模糊的人,在非常近的距離下,依然很難辨認物體,這是因為眼睛的瞳孔閉合變小,像是隔著紗布看東西一樣。或者看到的東西像蒼蠅翅膀一樣,這是因為瞳孔閉合。或者眼睛模糊,而且會看到黑花,這是因為熱氣很盛,在眼睛裡發散出來的緣故。亢盛就會產生危害,承接它才能控制它,反而會流眼淚,氣、液混濁,因為非常接近,所以即使輕微,也會像黑花一樣。

及衝風泣而目暗者,由熱甚而水化制之也。故經言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氣並於下則足陰,足陰則脹也。夫一水不能勝五火,故目眥而盲。是以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於目也,陽氣內守於睛,是火氣燔目,故見風泣下。

白話文:

當眼睛受到風熱的侵襲而變得朦朧昏暗時,這是因為熱氣過盛而導致水分被蒸發消耗。因此,經典中說:「厥則目無所見」,意思是說,當陽氣上盛,陰氣下盛時,眼睛就會失去視力。陽氣上盛,火氣獨盛,陰氣下盛,足部陰虛,就會出現腫脹。如果只有一點水分,是無法勝過五種火氣的,所以眼睛就會變得盲目,並且不斷流淚。風邪侵襲眼睛時,陽氣會內守於睛中,火氣會灼傷眼睛,所以見風就會流淚不止。

按:此論熱甚怫鬱,陰陽並厥,玄府閉密,致目病之由為詳,蓋一主於火熱之化也。若由飲食辛熱,七情所動,六氣淫郁,氣血虛實,則東垣、子和、陳無擇輩,論亦已詳,然亦有痰熱濕熱,與夫服食金石燥熱之藥致者。或久病後,榮衛虛弱,肝氣腎陰不足,或元氣精氣虛衰,及脫營為病,皆有虛熱實熱之殊,並宜分治。

白話文:

按語:這個觀點認為,眼疾甚多,導致眼疾的因素很詳盡,症狀是陽氣不足和陰氣鬱結,玄府閉密,蓋是因為火熱之化。如果由於飲食辛辣燥熱,七情所動,六氣鬱結,氣血不足,那麼東垣、子和、陳無擇等人的論述很詳細,但是也有痰熱濕熱,與夫服食金石燥熱之藥致者。或者久病後,榮衛虛弱,肝氣腎陰不足,或元氣精氣虛衰,及脫營為病,皆有虛熱實熱之殊,並宜分治。

3. 論眼證分表裡治

《機要》曰: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則為里,宜養血安神。暴發者,為表而易治;久病者,在裡而難愈。

白話文:

《機要》中說:病在腑表,就要祛除風熱;病在臟腑,就要養血安神。突然發病的,病在表層,容易治療;長期患病的,病在裡層,難以治癒。

4. 論目疾宜出血最急

子和曰:聖人雖言目得血而能視,然血亦有太過不及也。太過則目壅塞而發痛,不及則目耗竭而失明。故年少之人多太過,年老之人多不及。但年少之人,則無不及;年老之人,其間猶有太過者,不可不察也。夫目之內眥,太陽經之所起,血多氣少;目之銳眥,少陽經也,血少氣多;目之上綱,太陽經也,亦血多氣少;目之下綱,陽明經也,血氣俱多。然陽明經起於目兩旁交頞之中,與太陽少陽俱會於目。

白話文:

子和說:聖人雖然說眼睛得到血才能視物,但是血也有過多和過少的問題。血太多,眼睛就會閉塞而發痛;血太少,眼睛就會消耗殆盡而失明。所以年輕人大多血太多,老年人大多血太少。但是年輕人中,沒有血太少的情況;老年人中,還有一些人血太多,這一點不可不注意。眼睛的內眼角,是太陽經的起始點,血多而氣少;眼睛的外眼角,是少陽經的起始點,血少而氣多;眼睛的上眼皮,也是太陽經的起始點,血多而氣少;眼睛的下眼皮,是陽明經的起始點,血和氣都多。然而,陽明經起始於眼睛兩旁的交頞之中,與太陽經和少陽經都匯聚於眼睛。

惟足厥陰經連於目系而已。故血太過者,太陽陽明之實也;血不及者,厥陰之虛也。故出血者,宜太陽陽明。蓋此二經,血多故也。少陽一經,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刺少陽出血,則目愈昏。要知無使太過不及,以養血目而已。凡血之為物,太多則濫,太少則枯。

白話文:

只有足厥陰經與眼睛的網絡相關。所以血太過的人,是太陽、陽明的實證;血不足的人,是厥陰的虛證。所以出血的人,應該治療太陽、陽明。這是因為這兩條經脈的血多。而少陽經不適合出血,這是因為血少。刺激太陽、陽明出血,那麼眼睛會更明亮;刺激少陽出血,那麼眼睛會更昏暗。要掌握一個原則,不要過量或不足,只要養護血就可以讓眼睛健康。所有的血都是這樣,太多會泛濫,太少就會枯竭。

人熱則血行疾而多,寒則血行遲而少,此常理也。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目,在五行屬木,雖木之為物,太茂則蔽密,太衰則枯瘁矣。夫目之五輪,乃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其白輪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此世俗皆知之矣。

白話文:

人們感到熱時,血行就會加快,且血量會增多;感到冷時,血行就會減緩,且血量會減少,這是正常的道理。眼睛是肝臟在身體外部的表現。肝臟主導眼睛,在五行中屬木,木是生長繁茂的,但過於茂密就會遮蔽住光線,太過衰敗就會枯竭。眼睛的五個輪狀部分,是五臟六腑的精華所在,也是宗脈匯聚的地方。其中,白輪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這是世俗皆知的事情。

及有目疾,則不知病之理,豈知目不因火則不病,何以言之?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故《內經》曰:熱勝則腫。凡目暴赤腫起,羞明隱澀,淚出不止,暴寒目瞞,皆太熱之所為也。

白話文:

如果眼睛得病了,卻不知道生病的道理,不知道眼睛不因火而病,又是怎麼說的呢?瞳孔變紅,是肺火上炎;肉輪紅腫,是脾火上炎;如果黑眼仁被覆蓋,是肝火與腎臟引起;貫穿眼睛的紅脈,肝火太重。只要能治療火,一句話就可以完成。所以《內經》說:熱症盛則腫。凡是眼睛突然充血紅腫、怕光、眨眼、流淚不止、突然怕冷眼睛畏縮,都是太熱引起的。

治火之法,在藥則鹹寒,吐之下之;在針則神廷、上星、囟會、前頂、百會,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腫者可使立消。惟小兒不可刺囟會,為肉分淺薄,恐傷其骨。然小兒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內經》曰:血實者宜決之。

白話文:

治療火症的方法,在藥物方面應以鹹寒的藥物,催吐、瀉下的方法;在針灸方面應針刺神廷、上星、囟會、前頂、百會等穴位,可以使血翳迅速消退,疼痛迅速停止,昏暗迅速變清明,腫脹迅速消除。但小兒不可刺囟會穴,因為小兒肉分淺薄,恐怕傷及骨頭。小兒水在上,火在下,所以眼睛明亮;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所以眼睛昏花。《內經》說:血實的人應該放血。

又經曰: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如雀目不能夜視,及內障暴怒,大憂之所致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止宜補肝養腎。至於暴赤腫痛,皆宜以䤵針刺前五穴出血而已,次調鹽油以塗髮根。甚者,雖至於再,至於三,可也。量其病勢,以平為期。

白話文:

《內經》中說:虛證則要補益,實證則要瀉除。像雀目這種在晚上看不見東西,以及內障突然發作、暴躁易怒、憂鬱過度等症狀,都是因為肝臟主治雙眼,血不足而導致出血,只能夠補益肝腎。至於像突發性發紅腫痛的症狀,都應該用三棱針刺前五個穴位,讓其出血,然後再用鹽和油混合塗抹在髮根上。如果症狀嚴重,可以重複這個步驟兩次或三次。根據病情的程度,以平復為目標。

按:此謂目疾出血最急,於初起熱痛暴發,或久病郁甚,非三稜針宣泄不可。然年高之人,及久病虛損,並氣鬱者,宜從毫針補瀉之則可。故知子和亦大略言爾。於少陽一經,不宜出血,無使太過不及,以養血目而已。斯意可見。

白話文:

注釋:

三稜針:針灸用具,針身呈三稜形,前端尖銳,主要用於放血。

毫針:針灸用具,針身細長,前端鋒利,主要用於補瀉。

少陽一經:中醫經絡系統中,由頭部至足部的一條經絡,主要與膽囊、三焦等臟腑相關。

宣泄:疏通、宣通。

補瀉:中醫治療方法,通過針灸、中藥等手段,調整人體氣血的平衡,達到治病的目的。

譯文:

按照《素問·刺熱篇》的說法,眼睛出血是最緊急的病症,在剛開始出現熱痛爆發時,或者長期患病鬱結嚴重,用三稜針宣泄是必要的。但是,對於年老體弱、久病虛損,以及氣鬱的人,應該使用毫針進行補瀉治療。由此可知,子和也只大概說明瞭這種情況。在少陽一經,不應該出血,不要讓它過多或不足,只要滋養血目就可以了。從這裡可以看出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