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機啟微》~ 附錄 (4)
附錄 (4)
1. 論目疾分三因
陳無擇云:病者喜怒不節,憂思兼併,致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隨氣上厥,逢腦之虛,侵淫眼系,蔭注於目,輕則昏澀,重則障翳,眵淚胬肉,白膜瞞睛,皆內所因。或數冒風寒,不避暑濕,邪中於項,乘虛循系,以入於腦,故生外翳,醫論中所謂青風、綠風、紫風、黑風、赤風、白風、白翳、黃翳等,隨八風所中,變生諸症,皆外所因。
或嗜欲不節,飲食無時,生食五辛,熱啖炙煿,馳騁田獵,冒涉煙塵,勞動外情,喪明之本,皆不內外因治之。
按:論中所言致證之因,至為詳悉。惜乎其方多本於風熱,及水臟陽虛處治而未備,學者當自為通變矣。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患者情緒起伏不定,如過度喜悅、憤怒,抑或憂慮、思慮過度,導致體內臟腑之氣失衡,進而產生痰涎,這些痰涎隨著氣血上升,遇到腦部虛弱之時,便會侵害眼周組織,並影響到眼睛,造成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輕微的可能只是視物模糊,嚴重的則可能形成障蔽視線的翳障,甚至出現眼屎、胬肉、白膜覆蓋眼球等症狀,這些都屬於內在因素造成的。
或者,有些人頻繁地遭受風寒,又不注意防護,使得暑濕之邪趁虛而入,經由頸項部位順著神經系統侵入腦部,進而影響眼睛,引發外在的翳障。在醫學理論中,有所謂的青風、綠風、紫風、黑風、赤風、白風、白翳、黃翳等病症,這些都是根據八種不同的風邪影響,產生的各種不同症狀,屬於外在因素引起的。
再者,若一個人縱慾無度,飲食無規律,常吃辛辣生冷食物,愛好燒烤油炸,酷愛田園狩獵,經常暴露於煙塵之中,這些外在情感的勞累,都是導致視力衰退的根本原因,這些也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總結來說,文中對導致眼疾的原因描述得非常詳細。可惜的是,大多數的治療方法側重於風熱和水臟陽虛,但對於其他方面的處理並未涵蓋全面,學者應自行尋求更廣泛的治療策略與變化。
2. 論偷針眼
巢氏曰:凡眼內眥頭忽結成疱,三五日間,便生膿汁,世呼為偷針。此由熱氣客在眥間,熱摶於津液所成。但其勢輕者,小小結聚,汁潰熱歇乃瘥。
謹按:世傳眼眥初生小疱,視其背上,即有細紅點如瘡,以針刺破,眼時即瘥,故名偷針,實解太陽經結熱也。人每試之有驗。然巢氏但具所因,而不更分經絡,其諸名實,所過者多矣。
白話文:
巢氏說:凡是眼睛內角突然長出小腫包,大約三到五天後,就會產生膿汁,世人稱之為「偷針」。這是由於熱氣滯留在眼內角區域,導致津液受熱而形成。但若病情較輕,僅會有小範圍的聚集,待膿汁排出、熱度消退後就會好轉。
根據古籍記載:當眼內角剛開始長出小腫包時,觀察其背後,會看到像傷口般的細小紅點,用針刺破它,眼睛很快就會康復,因此被命名為「偷針」,實際上是解決了太陽經脈的熱結問題。人們嘗試這種方法,往往能得到證實有效。然而,巢氏僅說明瞭病因,卻未進一步區分經絡影響,對於各種病名的實際情況,他可能錯過了許多。
3. 先哲治驗
東垣云:戊申六月,徐總管患眼疾,上眼皮下出黑白翳二點,隱澀難開,兩目緊縮而不痛,兩寸脈細緊,按之洪大而無力,乃足太陽膀胱為命門相火煎熬,逆行作寒水翳,及寒膜遮睛,呵欠,善悲健忘,嚏噴眵淚,時淚下,面赤而白,能食,大便難,小便數而欠,氣上而喘,以撥雲湯治之。
論瞳子散大並方論,戊戌冬初,李叔和至西京,朋友待之以豬肉煎餅,同蒜醋食之,後復飲酒太醉,臥於暖坑。翌日病眼,兩瞳子散大於黃睛,視物無的,以小為大,以短為長,卒然見非常之處,行步踏空,多求醫療,而莫之愈。至己亥春,求治於先師,曰:《內經》有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又云:筋骨氣血之精而為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又瞳子黑眼法於陰。今瞳子散大者,由食辛熱之物過多故也。所謂辛主散,熱則助火,上乘於腦中,其精故散。精散則視物亦散大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者也。今視物不真,則精衰矣。蓋火之與氣,勢不兩立。故經云:壯火食氣,壯火散氣。手少陰足厥陰所主風熱,連目系,邪之中人,各從其類,故循此道而來攻。頭目腫悶而瞳子散大,皆血虛陰弱故也。當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則愈矣,滋陰地黃丸。《內經》云: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酸收之。以黃連、黃芩大苦寒,除邪氣之盛為君;當歸身辛溫,生熟地黃苦甘寒,養血涼血為臣;五味子酸寒,體輕浮上,收瞳子之散大,人參、甘草、地骨皮、天門冬、枳殼苦甘寒,瀉熱補氣為佐;柴胡引用為使也。忌食辛辣物而助火邪,及食寒冷物損胃氣,藥不能上行也。
〔丹溪〕:一壯年人早起,忽視物不見,就睡片時,略見而不明,食減倦甚,脈緩大,重按則散而無力,意其受濕所致。詢之,果臥濕地半月。遂以白朮為君,黃耆、茯苓、陳皮為臣,附子為使,十餘帖而愈。
〔丹溪〕:一老人忽盲,他無所苦,予以大虛治之,急煎人參膏二斤。服二日,一醫與磁石藥,予曰:今夜死矣。果然。
〔丹溪〕:一人形實,好飲熱酒,忽目盲脈澀,此熱酒所傷,胃氣汙濁之血,死其內而然。以蘇木作湯,調人參末,服二日,鼻及兩掌皆紫黑。予曰:滯血行矣。以四物加蘇木、桃仁、紅花、陳皮煎,調人參末服,數日而愈。(以上治驗三條見《丹溪纂要》)
謙甫云:郎中張子敬,年六十七歲,病眼目昏暗,微黑色,皮膚不澤,六脈弦細而無力。一日出視治眼二方,問予曰:可服否?予曰:此二方以黃連大苦之藥為君,諸風藥為使,且人年五十,膽汁減而目不明。《內經》云:土位之主,其瀉以苦,諸風藥亦能瀉土。人年七十,脾胃虛而皮肉枯,重瀉其土,使脾胃虛而不能營運榮衛之氣,滋養元氣,胃氣不能上行,隔氣吐食諸病生矣。又況年高衰弱,此藥不服可也。
白話文:
先哲治驗
東垣記載:戊申年六月,徐總管患眼疾,上眼瞼下方出現黑白兩點翳障,眼睛隱隱作痛,難以睜開,雙眼緊縮但不疼痛,脈象細緊,按壓則洪大而無力。這是因為足太陽膀胱經受命門相火煎熬,導致寒邪逆行,形成寒水翳和寒膜遮蔽眼球。患者伴有呵欠、愛哭、健忘、打噴嚏、流眼淚、鼻涕,時而淚流不止,面色潮紅而蒼白,能進食,大便秘結,小便次數多但量少,氣往上衝而喘息。用撥雲湯治療。
論瞳子散大並方論:戊戌年冬初,李叔和來到西京,朋友用豬肉煎餅佐以蒜醋招待他,之後又飲酒過度,睡在溫暖的坑裡。第二天,眼睛患病,雙眼瞳孔散大,超出黑眼珠範圍,視物模糊不清,小東西看起來很大,短的東西看起來很長,突然看到一些不存在的東西,走路時腳步不穩,屢次求醫,但都沒治好。到己亥年春天,他向老師求治。老師說:《內經》記載: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彙集於眼,形成眼睛的精華;眼睛的精華形成眼球,骨骼的精華形成瞳孔。又說:筋骨氣血的精華形成經脈,互相聯繫,上通於腦。瞳孔黑色屬陰。現在瞳孔散大,是因為食用辛辣熱性食物過多造成的。辛味能散,熱則助長火氣,上犯腦部,導致精氣散失。精氣散失,則視物也模糊散大。精氣充足明亮,才能看清萬物。現在視物不清,說明精氣衰弱了。火和氣的盛衰是互相制約的。《內經》說:旺盛的火氣耗損氣血。手少陰經和足厥陰經主管風熱,與目系相連,邪氣入侵,各自循經絡而來攻邪。頭痛眼腫脹,瞳孔散大,都是血虛陰弱所致。應該去除風熱,涼血益血,收斂散失的氣血,即可痊癒,服用滋陰地黃丸。《內經》說:熱邪過盛,應以鹹寒之品平之,佐以苦甘,酸味收斂。方中用黃連、黃芩苦寒,清除過盛的邪氣為君藥;當歸身性辛溫,熟地黃、生地黃苦甘寒,養血涼血為臣藥;五味子酸寒,輕浮上行,收斂瞳孔散大為佐藥;人參、甘草、地骨皮、天門冬、枳殼苦甘寒,瀉熱補氣為佐藥;柴胡引藥上行為使藥。忌食辛辣食物助長邪火,以及寒涼食物損傷胃氣,以免藥物不能上行。
丹溪先生記載:一個壯年人清晨起床,突然視物不清,睡了一會兒,稍微能看見,但仍然模糊不清,食慾減退,倦怠嚴重,脈象緩大,重按則散而無力,認為是受濕邪所致。詢問後,果然臥在潮濕的地方半個月。於是以白朮為君藥,黃耆、茯苓、陳皮為臣藥,附子為使藥,十幾劑藥就痊癒了。
丹溪先生記載:一位老人突然失明,沒有其他不適症狀,用大補的方法治療,急煎人參膏二斤。服用兩天,一位醫生給他用了磁石藥,我說:今晚就會死了。果然如此。
丹溪先生記載:一個人體質壯實,喜歡喝熱酒,突然眼睛失明,脈象澀滯,這是熱酒傷身,胃氣濁穢,瘀血阻塞所致。用蘇木煎湯,調入人參末服用,服用兩天,鼻子和雙手掌都變成了紫黑色。我說:瘀血已經開始運行。用四物湯加蘇木、桃仁、紅花、陳皮煎湯,調入人參末服用,幾天就痊癒了。(以上三則治驗見《丹溪纂要》)
謙甫記載:郎中張子敬,六十七歲,患眼目昏暗,略帶黑色,皮膚乾燥無光澤,脈象弦細而無力。有一天他拿來兩張治眼方子,問我是否可以服用。我說:這兩個方子都以苦寒的黃連為君藥,並用一些祛風藥為使藥。人到五十歲,膽汁減少,視力就會減弱。《內經》說:土主脾胃,瀉法用苦味藥物,祛風藥也能瀉土。人到七十歲,脾胃虛弱,皮膚肌肉枯燥,再瀉脾土,則脾胃更虛,不能運化氣血,滋養元氣,胃氣不能上行,就會出現呃逆、嘔吐等疾病。更何況年老體弱,這些藥物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