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機啟微》~ 附錄 (1)
附錄 (1)
1. 附錄
2. 論目為血脈之宗
《內經》曰:諸脈者,皆屬於目,目得血而能視。《針經》曰:五臟六腑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則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
則精散,精散則視岐,故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榮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發於陰,白眼赤脈發於陽,故陰陽合傳而為精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之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東垣曰: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走於面而走空竅,其清陽氣上散於目而為精,其氣走於耳而為聽。因心煩事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致脾胃虛弱,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空竅,失明則日月不明矣。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貫於目。
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脈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相火化行其令。相火者,包絡也,主百病,皆榮於目。既勞役運動,勢乃妄行,又因邪氣所並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按:此論目為臟腑血脈精氣之宗,至為詳悉。豈但世俗拘之於五輪八廓而已也。
白話文:
【討論眼睛為血液脈絡的總匯】
根據《內經》所述,所有的脈絡最終都連接至眼睛,有了血液的供應,眼睛才能看見事物。《針經》提到,五臟六腑的精華氣質,都會向上聚集在眼睛,成為眼睛的精華。精華的集中點就是眼球,骨骼的精華形成了瞳孔,血液的精華形成了血管網絡,氣息的精華形成了眼白,肌肉的精華則形成了一種約束力,包覆著筋骨和血氣的精華,與脈絡一同形成連結,向上連接到腦部,再從頸部後方伸出。所以,如果頸部受到邪氣的侵襲,在身體虛弱時進入體內,深入後會跟著視神經進入腦部,導致腦部功能混亂,牽引到眼睛的神經,使眼睛的神經緊繃,進而造成視覺眩暈和轉動。若邪氣影響到了眼睛的精華,且精華無法相互調和,就會散開,精華散開就會產生雙重視覺,因此會看到兩個物體。眼睛是五臟六腑的精華所在,是氣血、魂魄常駐的地方,也是神氣生成的來源。因此,當精神疲憊,魂魄就會散亂,意志也會混亂。
瞳孔和黑色的眼球是由陰性能量生成,白色的眼球和紅色的血管則由陽性能量生成,陰陽二氣結合,形成了眼睛的精明。眼睛是心臟的使者,心臟是神的居所。因此,當神氣紊亂,不能正常運作,突然間看到異常的事物,精神、魂魄、意識會散亂,無法協調,這就是所謂的困惑。
李東垣指出,十二條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他們的血氣都向上流至面部,進入空竅,清陽之氣向上分散至眼睛,成為眼睛的精華,氣息流向耳朵,成為聽覺。因為心煩事多,飲食失調,勞累過度,導致脾胃虛弱,心火旺盛,導致全身的脈絡沸騰,血脈逆向流動,邪氣侵害空竅,使得視力衰退,就像白天黑夜不明晰一樣。五臟六腑的精華氣質,都是由脾臟接收,向上貫通至眼睛。
脾臟是所有陰性能量的領頭,眼睛是血液脈絡的總匯。所以,脾臟虛弱,五臟六腑的精華氣質就會失去控制,無法使眼睛保持明亮。心臟是主宰之火,掌控人的精神,應該保持平靜和安定,相火(一種中醫學說中的能量)負責執行命令。相火,即包絡,主管各種疾病,都能影響眼睛。一旦勞累過度,相火就會肆意妄為,再加上邪氣的侵害,損傷了血脈,因此各種疾病就產生了。醫生如果不調整脾胃功能,不養血安神,只治標不治本,那就是不明白正確的治療原則。
根據以上理論,眼睛被視為臟腑、血脈、精華氣質的總匯,這是非常詳細的描述。不只是俗世僅將其侷限於五輪八廓的概念而已。
3. 論目昏赤腫翳膜皆屬於熱
《原病式》曰:目昧不明,目赤腫痛,翳膜眥瘍,皆為熱也。及目膜,俗謂之眼黑,亦為熱也。或平白目無所見者,熱氣鬱之甚也。或言目昧為肝腎虛冷者,誤也。是以妄謂肝生於目,腎主瞳子,故妄言目昧為虛而冷也。然腎水,冬陰也,虛則當熱;肝木,春陽也,虛則當冷。
腎陰肝陽,豈能同虛而為冷者歟。或通言肝腎之中,陰實陽虛,而無由目昧也。俗妄謂肝腎之氣衰少,而不能至於目也。不知經言熱甚目瞑,眼黑也,豈由寒爾。又考仲景言傷寒病,熱極則不識人,乃目盲也。《正理論》曰:由熱甚怫鬱於目而致之然也。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密而致。
氣液血脈,榮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隨鬱結微甚而見病之輕重也。故知熱鬱於目,無所見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由目之玄府閉小也,隔縑視物之象也。或視如蠅翼者,玄府有所閉合者也。或目昏而見黑花者,由熱氣甚而發之於目。亢則害,承乃制,而反出其泣,氣液昧之,以其至近,故雖微而亦見如黑花也。
及衝風泣而目暗者,由熱甚而水化制之也。故經言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氣並於下則足陰,足陰則脹也。夫一水不能勝五火,故目眥而盲。是以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於目也,陽氣內守於睛,是火氣燔目,故見風泣下。
按:此論熱甚怫鬱,陰陽並厥,玄府閉密,致目病之由為詳,蓋一主於火熱之化也。若由飲食辛熱,七情所動,六氣淫郁,氣血虛實,則東垣、子和、陳無擇輩,論亦已詳,然亦有痰熱濕熱,與夫服食金石燥熱之藥致者。或久病後,榮衛虛弱,肝氣腎陰不足,或元氣精氣虛衰,及脫營為病,皆有虛熱實熱之殊,並宜分治。
白話文:
《原病式》中提到,眼睛模糊看不清、紅腫疼痛、角膜有障礙物或是眼瞼長瘡,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有熱造成的。所謂的眼黑,也就是眼睛膜,也是由於熱引起的。有的人眼前一片空白,什麼都看不到,這是由於熱氣在體內積聚過多所致。有人認為眼睛模糊是由於肝臟和腎臟虛弱且寒冷,這是錯誤的觀念。人們誤以為肝臟和眼睛相關,腎臟主管瞳孔,所以錯誤地認為眼睛模糊是由於虛弱和寒冷。然而,腎臟屬陰,冬天屬陰,虛弱時應該會感到熱;肝臟屬陽,春天屬陽,虛弱時應該會感到冷。
腎臟和肝臟,一個屬陰一個屬陽,怎麼可能同時虛弱且感到寒冷呢?有人認為肝臟和腎臟中的陰氣實在,陽氣虛弱,但這並不會導致眼睛模糊。一般人的誤解是,肝臟和腎臟的氣息衰弱,無法到達眼睛。然而,根據經典的說法,當體內熱氣過盛,就會導致眼睛閉合,眼前一片漆黑,這怎麼可能是因為寒冷呢?再來看張仲景的說法,他指出感冒病患,當體內熱氣達到極點時,就會失去視力。《正理論》中也提到,這是因為熱氣過盛,壓抑了眼睛的功能所導致的。如果眼睛什麼都看不到,耳朵什麼都聽不到,這都是因為熱氣過盛,導致毛孔閉塞,使得氣血、神經、液體無法正常運作,進而出現病狀。病情的輕重,取決於熱氣的多少和程度。
因此可以知道,當熱氣壓抑在眼睛,就會導致視力模糊。所以,當眼睛稍微模糊時,近距離看東西會更困難,這是因為眼睛的毛孔關閉,就像透過薄紗看東西一樣。有的人看東西像看到蒼蠅翅膀,這表示眼睛的毛孔已經關閉。有的人眼睛模糊,會看到黑點,這是因為熱氣太強,從眼睛散發出來。當體內氣血失衡,淚水就會流出來,因為熱氣過盛,即使只是微小的刺激也會讓人看到黑點。
當吹風時眼淚直流,視線模糊,這是因為熱氣過盛,身體的水分被消耗掉,以調節體溫。經典中提到,當身體處於極度緊張狀態,眼睛就會什麼都看不到。當身體緊張時,陽氣會集中到頭部,陰氣會集中到腳部。陽氣集中在頭部,會導致眼睛發亮;陰氣集中在腳部,會導致腳部腫脹。但是一滴水無法抵擋五把火,所以眼睛會紅腫並且失明。因此,當吹風時眼淚直流,這是因為風吹入眼睛,陽氣停留在眼睛內部,火氣燒灼眼睛,所以遇風就會流淚。
總結來說,這段話詳細描述了體內熱氣過盛,陰陽失衡,毛孔閉塞,導致眼睛疾病的過程,主要的原因是火熱的影響。如果是由於飲食辛辣、情緒波動、六種氣候因素、氣血虛弱等情況導致,東垣、子和、陳無擇等人已有詳細的論述。但也有因為痰熱、濕熱,或是服用金石燥熱的藥物導致的情況。或是長期患病後,氣血虛弱,肝氣和腎陰不足,或是元氣和精氣虛弱,或是營養不良導致的疾病,這些都有虛熱和實熱的差別,需要分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