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機啟微》~ 卷之下 (1)
卷之下 (1)
1. 卷之下
2. 君臣佐使逆從反正說
君為主,臣為輔,佐為助,使為用,置方之原也。逆則攻,從則順,反則異,正則宜,治病之法也。必熱必寒,必散必收者,君之主也。不宣不明,不授不行者,臣之輔也。能受能令,能合能力者,佐之助也。或擊或發,或劫或開者,使之用也。破寒必熱,逐熱必寒,去燥必濡,除濕必泄者,逆則攻也。
治驚須平,治損須溫,治留須收,治堅須潰者,從則順也。熱病用寒藥,而導寒攻熱者必熱。陽明病發熱,大便硬者,大承氣湯,酒製大黃熱服之類也。寒病用熱藥,而導熱去寒者必寒。少陰病下利,服附子、乾薑不止者,白通湯加人尿、豬膽之類也。塞病用通藥,而導通除塞者必寒。
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之類也。通病用塞藥,而導塞止通者必通。太陽中風下利,心下痞硬者,十棗湯之類也。反則異也。治遠以大,治近以小,治主以緩,治客以急,正則宜也。《至真要大論》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濕,或耎或堅。所以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故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鹹平是也。氣之厚者,為陽中之陽,氣厚則熱,辛甘濕熱是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寒涼是也。味之厚者,為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酸苦鹹寒是也。
《易》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故置方治病如後。
白話文:
標題: [君臣佐使逆從反正說]
在中藥處方中,"君"是主藥,"臣"是輔藥,"佐"是助手藥,"使"是運用藥,這是設置藥方的基本原則。對於藥物的使用,"逆"表示對抗,"從"代表順應,"反"意味着異向,"正"則指適宜,這些是治病的法則。
必須使用熱性藥物來抵抗寒性病症,或用寒性藥物對抗熱性疾病,這是"君"的主導作用。如果藥物的功效無法完全發揮,或作用不明顯,則需要"臣"來輔助。能夠承受並增強其他藥物效果的,就是"佐"的作用。至於"使",則是用來擊退疾病,或激發身體機能,或強制排除病源,或打開身體通道的藥物。
治療驚嚇須用鎮靜藥物,治療損傷則需溫補,治療滯留問題要用收斂藥,治療固結狀態則需潰散藥物,這便是順從病症的治療方法。對於熱性疾病,使用寒性藥物引導寒氣攻擊熱氣,例如,陽明病發熱且大便硬時,可以服用大承氣湯,將大黃浸泡於酒中,加熱後服用。對於寒性疾病,使用熱性藥物引導熱力驅除寒氣,例如,少陰病腹瀉不止時,可服用附子、乾薑等熱性藥物,若仍無效,可改用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等更熱性的藥物。對於阻塞疾病,使用通利藥物導引通暢以消除阻塞,例如,胸滿煩躁、小便不利時,可服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對於通利疾病,使用阻塞藥物導引閉塞以阻止通利,例如,太陽中風導致腹瀉,心下痞硬時,可服用十棗湯等。對於異常狀況,採用不同尋常的治療方法,例如,治療遠處病症使用大量藥物,治療近處病症則用少量藥物,治療主要病症時用藥緩慢,治療次要病症時用藥迅速,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至真要大論》提到:辛甘味的藥物具有發散性質,屬於陽;酸苦味的藥物有湧泄性質,屬於陰;鹹味的藥物也有湧泄性質,屬於陰;淡味的藥物則有滲泄性質,屬於陽。這六種味道的藥物可能具有收斂或發散、緩和或緊急、乾燥或溼潤、軟化或固結等功效。使用這些藥物的目的在於調和氣血,使身體達到平衡。因此,味道較淡的藥物屬於陰中的陽,容易流通,如酸、苦、鹹、平的藥物。藥性較強的藥物屬於陽中的陽,會產生熱感,如辛、甘、溼、熱的藥物。藥性較弱的藥物屬於陽中的陰,會促進排泄,如辛、甘、淡、平、寒、涼的藥物。味道濃烈的藥物屬於陰中的陰,會引發瀉下,如酸、苦、鹹、寒的藥物。
《易經》中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說法,水往低處流,火向乾燥的地方燃燒,雲跟隨龍,風隨虎。聖人出現,萬物得以看見,天生的事物向上發展,地生的事物向下生長,這就是各自歸類的現象。因此,在配製藥方和治療疾病時,應當遵循以上的原則。
3. 附方
芍藥清肝散方,治眵多眊矂,緊澀羞明,赤脈貫睛,臟腑秘結者。
白朮,川芎,防風(各三分),甘草(炙),荊芥(各二分半),桔梗,羌活(各三分),芍藥(二分半)柴胡(二分),前胡,薄荷,黃芩(各二分半),山梔,知母(各二分),滑石,石膏(各三分),大黃(四分),芒硝(三分半)
共十八味,統㕮咀。都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食後熱服。
上為方,治淫熱反克而作也。風熱不制之病,熱甚大便硬者,從權用之。蓋苦寒之藥也,苦寒敗胃,故先以白朮之甘溫,甘草之甘平,主胃氣為君;次以川芎、防風、荊芥、桔梗、羌活之辛溫,升散清利為臣;又以芍藥、前胡、柴胡之微苦,薄荷、黃芩、山梔之微苦寒,且導且攻為佐;終以知母、滑石、石膏之苦寒,大黃、芒硝之大苦寒,祛逐淫熱為使。大便不硬者,減大黃、芒硝,此逆則攻之治法也。
大熱服者,反治也。
通氣利中丸,治證上同。
白朮(一兩),白芷,羌活(各半兩),黃芩,滑石(取末另入,各一兩半),大黃(二兩半),牽牛(取末,一兩半)
除滑石、牽牛,另研極細末外,余合為細末,入上藥和勻,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百丸,食後臨睡,茶湯送下。
上方,以白朮苦甘溫,除胃中熱為君;白芷辛溫解利,羌活苦甘平微溫,通利諸節為臣;黃芩微苦寒,療熱滋化,滑石甘寒,滑利小便,以分清濁為佐;大黃苦寒,通大便,瀉諸實熱,牽牛苦寒,一說味辛,利大便,除風毒為使,逆攻之法也。風熱不制之病,熱甚而大便硬者,亦可兼用。
然牽牛有毒,非神農藥,今與大黃並用者,取其性猛烈而快也。大抵不宜久用,久用傷元氣,蓋從權之藥也,量虛實加減。
黃連天花粉丸,治同前。
黃連(一兩),天花粉(四兩),菊花,川芎,薄荷(各一兩),連翹(二兩),黃芩,梔子(各四兩),黃柏(六兩)
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食後臨睡茶湯下。
上方,為淫熱反克,臟腑不秘結者作也。風熱不制之病,稍熱者亦可服。以黃連、天花粉之苦寒為君;菊花之苦甘平為臣;川芎之辛溫,薄荷之辛苦為佐;連翹、黃芩之苦微寒,黃柏、梔子之苦寒為使。合之則除熱清利,治目赤腫痛。
黃連爐甘石散,治眼眶破爛,畏日羞明。余治上同。
爐甘石(一斤),黃連(四兩),龍腦(量入)
先以爐甘石置巨火中,煅通紅為度,另以黃連用水一碗,瓷器盛貯,納黃連於水內,卻以通紅爐甘石淬七次,就以所貯瓷器置日中曬乾,然後同黃連研為細末。欲用時,以一二兩再研極細,旋量入龍腦,每用少許,井花水調如稠糊,臨睡以箸頭蘸敷破爛處。不破爛者,點眼內眥銳眥尤佳。不宜使入眼內。
白話文:
[附方]
芍藥清肝散方,治療眼屎多、眼睛腫痛、視力模糊、眼紅、便秘等症狀。
藥物組成:白朮、川芎、防風(各三分)、甘草(炙)、荊芥(各二分半)、桔梗、羌活(各三分)、芍藥(二分半)、柴胡(二分)、前胡、薄荷、黃芩(各二分半)、山梔、知母(各二分)、滑石、石膏(各三分)、大黃(四分)、芒硝(三分半)。
用法用量:十八味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一劑,加水兩杯煎成一杯,飯後溫服。
方劑說明:此方用於治療因肝火旺盛而引起的疾病。對於風熱未除、病情嚴重、大便秘結的患者,可以酌情使用。本方藥性苦寒,苦寒之藥易傷胃氣,因此以溫和的補脾藥白朮和甘草為君藥,保護脾胃;再用辛溫發散的川芎、防風、荊芥、桔梗、羌活等藥為臣藥,清熱解表;微苦的芍藥、前胡、柴胡以及微苦寒的薄荷、黃芩、山梔子等為佐藥,引導藥力並攻邪;最後用苦寒的知母、滑石、石膏以及大寒的大黃、芒硝等為使藥,清除體內餘熱。如果大便不硬,可以減少大黃、芒硝的用量,這是逆證則攻的治療方法。服用後若感覺過於寒涼,則為反治。
通氣利中丸,治療症狀同上。
藥物組成:白朮(一兩)、白芷、羌活(各半兩)、黃芩、滑石(研成細末另入,各一兩半)、大黃(二兩半)、牽牛(研成細末另入,一兩半)。
用法用量:除了滑石、牽牛子外,其餘藥材研磨成細末,再將滑石、牽牛子細末加入,混合均勻,加水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最多可服至一百丸,飯後睡前用茶水送服。
方劑說明:本方以溫和的補脾藥白朮為君藥,清除胃中熱邪;白芷、羌活等藥為臣藥,疏通經絡;黃芩、滑石為佐藥,清熱利濕;大黃、牽牛子為使藥,瀉熱通便。適用於風熱未除,熱盛便秘的患者。牽牛子有毒,非常用藥,與大黃同用,是為了快速見效。不宜久服,久服傷元氣,需根據患者虛實加減藥量。
黃連天花粉丸,治療症狀同上。
藥物組成:黃連(一兩)、天花粉(四兩)、菊花、川芎、薄荷(各一兩)、連翹(二兩)、黃芩、梔子(各四兩)、黃柏(六兩)。
用法用量:研磨成細末,加水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最多可服至一百丸,飯後睡前用茶水送服。
方劑說明:此方用於治療因肝火旺盛而引起的疾病,但患者無便秘症狀。適用於風熱未除,但病情較輕的患者。以苦寒的黃連、天花粉為君藥;菊花為臣藥;川芎、薄荷為佐藥;連翹、黃芩、黃柏、梔子為使藥,清熱解毒。
黃連爐甘石散,治療眼眶潰爛,怕光,羞明等症狀,其他治療方法同上。
藥物組成:爐甘石(一斤)、黃連(四兩)、龍腦(適量)。
用法用量:先將爐甘石放在大火中煅燒至通紅,再將黃連用一碗水浸泡,然後用燒紅的爐甘石淬煉黃連七次,將瓷器放在陽光下曬乾,研磨成細末。使用時,取一至二兩藥末再研細,加入適量龍腦,用井水調成糊狀,睡前用筷子頭沾取塗抹在潰爛處。若無潰爛,則點於眼內眥即可。切勿讓藥物進入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