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獸部第五十一卷 (11)
獸部第五十一卷 (11)
1. 雙頭鹿
(《拾遺》)
【釋名】荼苜機。
時珍曰:荼苜機,音蔡茂機,番言也,出《博物志》。舊本訛作蔡苴機,又作余義,亦荼苜之訛也。
【集解】藏器曰:按張華《博物志》云:荼苜機出永昌郡,是兩頭鹿名也,似鹿兩頭。其胎中屎,以四月取之。范曄《後漢書》云:雲南縣有神鹿,兩頭,能食毒草。《華陽國志》云:此鹿出雲南郡熊倉山。即余義也。
時珍曰:按盛弘之《荊州記》云:武陵郡西有陽山,產兩頭獸,似鹿,前後有頭,一頭食,一頭行,山人時或見之。段成式《雜俎》云:雙頭鹿胎矢名耶希。夷人謂鹿為耶,謂屎為希。按:《唐韻》屎字又音希,即此義也。
胎中屎
【主治】敷惡瘡,蛇虺毒(藏器)。
白話文:
【釋名】
這種動物被叫做荼苜機。
李時珍說:荼苜機的發音類似蔡茂機,這是外族語言的說法,出自《博物志》。以前的書籍把它錯寫成蔡苴機,也有寫成余義的,其實都是荼苜機的錯誤寫法。
【集解】
陳藏器說:根據張華《博物志》記載,荼苜機產於永昌郡,是一種長有兩個頭的鹿,外形像有兩個頭的鹿。它的胎糞要在四月採集。范曄《後漢書》中說,雲南縣有一種神鹿,長有兩個頭,能吃有毒的草。《華陽國志》記載,這種鹿產於雲南郡的熊倉山,就是指的余義。
李時珍說:根據盛弘之《荊州記》記載,武陵郡西邊有座陽山,產一種長有兩個頭的動物,像鹿,前後都有頭,一個頭吃東西,另一個頭行走,山裡人有時候會看到。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說,雙頭鹿的胎糞叫做耶希。少數民族稱鹿為耶,稱屎為希。據《唐韻》記載,屎字又讀作希,就是這個意思。
胎中屎
【主治】
可以用來敷治惡性瘡瘍,以及被蛇和虺咬傷的毒(陳藏器說)。
2. 麂
(宋《開寶》附)
【釋名】𫜎(即古麂字)。
時珍曰:麂味甘旨,故從旨。又《字說》云:山中有虎,麂必鳴以告,其聲几几然,故曰麂。大者曰麖。
【集解】馬志曰:麂生東南山谷。
頌曰:今有山林處皆有之,而均、房、湘、漢間尤多,乃獐類也。按:《爾雅》云:麂,大麕,旄毛狗足。謂毛長也。南人往往食其肉,然堅韌不及獐味美。其皮作履舄,勝於諸皮。又有一種類麂而大者名麖,不堪藥用。《山海經》云:女幾之山多麖麂。即此。
宗奭曰:麂,獐屬而小於獐。其口兩邊有長牙,好鬥。其皮為第一,無出其右者,但皮多牙傷痕。其聲如擊破鈸。四方皆有,山深處頗多。
時珍曰:麂居大山中,似獐而小,牡者有短角,黧色豹腳,腳矮而力勁,善跳越。其行草莽,但循一徑。皮極細膩,靴、襪珍之。或云亦好食蛇。宋書《符瑞志》有銀麂,白色;今施州山中出一種紅麂,紅色。
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五痔病。炸熟,以薑、醋進之,大有效(藏器)。
頭骨,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燒灰飲服,治飛屍(藏器)。
皮,
【主治】作靴、襪,除濕氣腳痹(時珍)。
白話文:
[麂]
名稱解釋
以前的「𫜎」字,就是現在的「麂」字。
李時珍說:麂的味道甘甜美味,所以用「旨」字來表示。另外,《字說》提到:山中有老虎時,麂一定會發出叫聲來警告,聲音是「几几」的,所以叫做麂。比較大的麂叫做麖。
產地與外形
馬志說:麂生長在東南方的山谷中。
蘇頌說:現在有山林的地方都有麂,尤其在均州、房州、湘江、漢水一帶特別多,牠屬於獐類。根據《爾雅》記載:麂,是比較大的麕,毛很長,腳像狗。這是說牠的毛很長。南方人常常吃麂肉,但是肉質比較堅韌,沒有獐肉好吃。麂皮可以用來做鞋子,比其他獸皮更好。另外還有一種和麂很像,但是比較大的動物叫做麖,這種不能入藥。《山海經》說:女幾山有很多麖和麂,就是指這個。
陳宗奭說:麂,屬於獐類,但比獐小。牠的嘴巴兩邊有長牙,喜歡打鬥。麂皮是最好的,沒有其他獸皮比得上,但皮上常常有牙齒造成的傷痕。牠的叫聲像敲破鈸一樣。各地都有,山林深處比較多。
李時珍說:麂居住在大山中,外形像獐,但比較小。雄性的麂有短角,毛色是黑褐色,腳像豹,腳短但很有力氣,很會跳躍。牠們在草叢中活動,通常只走一條路徑。麂皮非常細緻,做成靴子、襪子是很珍貴的。也有人說牠們喜歡吃蛇。根據《宋書·符瑞志》記載,有銀麂,是白色的;現在施州山中有一種紅麂,是紅色的。
肉
味道:味甘,性平,沒有毒。
功效:可以治療痔瘡。把麂肉炸熟,用薑和醋調味後食用,效果很好。
頭骨
味道:味辛,性平,沒有毒。
功效:把頭骨燒成灰,用來服用,可以治療飛屍病。
皮
功效:用來製作靴子、襪子,可以去除濕氣、治療腳麻痺。
3. 獐
(《別錄》中品)
【釋名】麕(音君,亦作麏)。
時珍曰:獵人舞採,則獐、麋注視。獐喜文章,故字從章。陸氏曰:獐性驚慞,故謂之獐。又善聚散,故又名麕。囷,圓倉也。《爾雅》云:麕,牡曰麌(音語),牝曰麜(音慄),其子曰麆(音助)。大者曰麃(音庖),古語云「四足之美有麃」,是矣。
【集解】頌曰:獐,今陂澤淺草中多有之。其類甚多,麃乃總名也。有有牙者,有無牙者,其牙不能噬齧。
時珍曰:獐,秋冬居山,春夏居澤。似鹿而小,無角,黃黑色,大者不過二三十斤。雄者有牙出口外,俗稱牙獐。其皮細軟,勝於鹿皮,夏月毛毨而皮厚,冬月毛多而皮薄也。宋·《符瑞志》有銀獐白色,云王者刑罰中理則出。春秋《運鬥樞》云:樞星散為獐。
【正誤】詵曰:獐中往往得香,如栗子大,不能全香,亦治惡病。
時珍曰:獐無香,有香者麝也,俗稱土麝呼為香獐是矣。今正之。
肉,
【氣味】甘,溫,無毒。
詵曰:八月至十一月食之,勝羊;十二月至七月食之,動氣。多食,令人消渴。若瘦惡者,食之發痼疾。不可合鵠肉食,成症痼。又不可合梅、李、蝦食,病人。
【主治】補益五臟(《別錄》)。
【發明】弘景曰:俗云白肉是獐。其膽白,易驚怖也。
詵曰:肉同麋肉釀酒,良。道家以其肉供養星辰,名為白脯,云不屬十二辰,不是腥膩,無禁忌也。
時珍曰:獐膽白性怯,飲水見影輒奔,《道書》謂獐鹿無魂也。
藏器曰:人心粗豪者,以其心肝曝乾為末,酒服一具,便即小膽;若怯者食之,則轉怯不知所為。
【附方】舊二。
通乳:獐肉煮食,勿令婦知。(《子母秘錄》)
消瘤:用獐肉或鹿肉剖如厚脯,炙熱拓之。可四炙四易,出膿便愈。不除,再以新肉用之。(《外臺秘要》)
髓腦,
【主治】益氣力,悅澤人面(《別錄》)。治虛風(時珍曰:《千金》治暗風,薯蕷煎,治虛損,天門冬煎,並用之。頌曰:唐方有獐髓煎及獐骨酒,並補下)。
骨
【氣味】甘,微溫,無毒。
【主治】虛損泄精(《別錄》)。益精髓,悅顏色(《日華》。時珍曰:《千金》治產後虛損,有獐骨湯,煮汁煎藥。)釀酒,有補下之功(寧源)。
白話文:
[獐]
名稱釋義
獐,又名麕。獵人跳舞採集時,獐和麋會注視著他們。獐喜歡有紋路的圖案,所以「獐」這個字有「章」。有人說,獐的性格膽小又容易驚慌,所以叫做「獐」。牠們也喜歡群聚又容易分散,所以又叫做「麕」。「囷」指的是圓形的穀倉。《爾雅》記載,雄性的麕叫做麌,雌性的叫做麜,牠們的孩子叫做麆。體型大的則叫做麃,古語說:「四足動物中最美的就是麃」,指的就是牠。
產地與外觀
現在,在水澤邊的淺草叢中有很多獐。牠們的種類繁多,麃是牠們的總稱。有些獐有牙齒,有些沒有,有牙齒的也不能用來咬東西。獐在秋冬時住在山裡,春夏時住在水澤邊。牠們外型像鹿但比較小,沒有角,身體是黃黑色,大的也不會超過二三十斤。雄性的獐有牙齒突出在嘴巴外面,俗稱牙獐。牠們的皮細緻柔軟,比鹿皮好。夏天的時候,毛會脫落,皮比較厚;冬天的時候,毛多而皮薄。宋代的《符瑞志》記載有銀白色的獐,據說是君王執法公正時才會出現。春秋時期的《運鬥樞》說,樞星散開後會變成獐。
辨正
有人說,在獐的體內常常可以找到像栗子一樣大的香塊,但味道不夠香,也可以用來治療疾病。李時珍認為,獐本身沒有香氣,有香氣的是麝,俗稱土麝或香獐。這裡要加以更正。
肉
味道
味甘,性溫,無毒。
有人說,八月到十一月吃獐肉比羊肉好;十二月到七月吃則會讓身體產生不適。吃太多會讓人感到口渴。如果身體虛弱的人吃了,可能會引發舊疾。獐肉不能和天鵝肉一起吃,否則會造成難以根治的疾病。也不可以和梅子、李子、蝦子一起吃,會讓人生病。
功效
可以補養五臟。
說明
有人說,俗稱的白肉其實是獐肉。獐的膽是白色的,很容易受到驚嚇。有人說,把獐肉和麋肉一起釀酒很好。道家會用獐肉祭拜星辰,稱作「白脯」,說它不屬於十二時辰,不腥也不油膩,沒有禁忌。李時珍說,獐的膽是白色,而且個性膽小,喝水看到倒影就會跑掉,《道書》說獐和鹿沒有靈魂。有人說,心性粗暴的人,把獐的心肝曬乾磨成粉末,配酒服用,就會變得比較膽小;反之,膽小的人吃了,反而會變得更加膽小,不知所措。
附加藥方
- 通乳:用獐肉煮來吃,不要讓婦女知道。(出自《子母秘錄》)
- 消腫瘤:用獐肉或鹿肉切成厚片,烤熱敷在腫瘤上,敷四次換四次,腫瘤出膿就會好。如果沒好,就再用新的肉來敷。(出自《外臺秘要》)
髓腦
功效
可以增加氣力,使人容光煥發。也可以治療虛弱引起的風邪。(李時珍補充說,《千金方》用薯蕷煎劑治療暗風,用天門冬煎劑治療虛損,都使用到獐的髓腦。也有說,唐代方子有獐髓煎和獐骨酒,都是用來補虛的。)
骨
味道
味甘,性微溫,無毒。
功效
可以治療虛損引起的遺精,可以補充精髓,使容貌美麗。(李時珍說,《千金方》有獐骨湯,是用來治療產後虛損,用獐骨煮汁煎藥。有人說,獐骨釀酒,有補益下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