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禽部第四十九卷 (7)

回本書目錄

禽部第四十九卷 (7)

1. 鶻嘲

(宋《嘉祐》。鶻,骨、猾二音)

【釋名】鶻鵃(《爾雅》)、鶻鳩(《左傳》)、鶌鳩(《爾雅》)、鷽鳩(渥、學二音)、阿鵴(《雜俎》)、𪈭鷜(音藍呂)。

白話文:

【名稱】

  • 鶻鵃(見《爾雅》)
  • 鶻鳩(見《左傳》)
  • 鶌鳩(見《爾雅》)
  • 鷽鳩(發音為「渥」或「學」)
  • 阿鵴(見《雜俎》)
  • 𪈭鷜(發音為「藍呂」)

時珍曰:其目似鶻其形似鷽(鷽,山鵲也),其聲啁嘲,其尾屈促,其羽如繿縷,故有諸名。阿鵴乃鷽鳩之訛也。陸佃云:凡鳥朝鳴曰嘲,夜鳴曰㖡。此鳥喜朝鳴故也。《禽經》云:林鳥朝嘲,水鳥夜㖡。是矣。

白話文:

李時珍說:阿鵴的眼睛像鷹,形狀像喜鵲,聲音清脆悅耳,尾巴短小彎曲,羽毛柔軟細長,因此有了種種不同的名稱。阿鵴就是鷽鳩的別名。陸佃說:凡是鳥類,早上鳴叫叫做嘲,晚上鳴叫叫做㖡。這種鳥喜歡在早上鳴叫,所以叫做「阿鵴」。《禽經》上說:林中的鳥類早上鳴叫,水中的鳥類晚上鳴叫。這一點是正確的。

【集解】禹錫曰:鶻嘲,南北總有。似山鵲而小,短尾,有青毛冠,多聲,青黑色,在深林間,飛翔不遠。北人呼為𪈭鷜鳥。《東都賦》云「鶻嘲春鳴」是也。

白話文:

【集解】禹錫說:鶻嘲,南北都有。牠像山鵲,但體型較小,尾巴較短,頭上有一撮青色的羽毛,叫聲多,羽毛呈青黑色,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飛翔的距離不遠。北方人稱牠為「𪈭鷜鳥」。《東都賦》中說「鶻嘲春鳴」,指的就是這種鳥。

時珍曰:此鳥春來秋去,好食桑椹,易醉而性淫。或云鶻嘲即戴勝,未審是否?鄭樵以為鸜鵒,非矣。

【氣味】咸,平,無毒。

白話文:

時珍說:這種鳥在春天來臨、秋天離去,喜歡食用桑椹,容易因食桑椹過多而像醉了一樣,並且其性行為較為隨意。有人說鶻嘲就是戴勝這種鳥,但這點還需要進一步確認是否正確。鄭樵則認為是鸜鵒,這其實是不對的。

**氣味:**鹹,平性,無毒。

【主治】助氣益脾胃,主頭風目眩。煮炙食之,頓盡一枚,至驗(《嘉祐》。今江東俚人呼頭風為腫頭。先從兩項邊筋起,直上入頭,頭悶目眩者是也)。

白話文:

【主治】幫助元氣並增進脾胃功能,主要治療頭痛目眩。煮熟或烤熟後服用,一次吃一整枚,療效極佳(《嘉祐本草》。現在江東的鄉野居民把頭痛稱為腫頭。腫頭是從兩側頸部旁的筋脈開始,一直往上到頭部,頭部悶脹,眼睛昏眩的疾病)。

2. 杜鵑

(《拾遺》)

白話文:

《拾遺》

古昔經方,歷代傳承,惜乎缺佚不全,或妄加竄改,致散失真諦。茲將後人所集,稍加補正,彙編於此,以備後學者查考。

【釋名】杜宇(《禽經》)、子嶲(音攜)、子規(亦作秭歸)、鶗鴂(音弟桂。亦作鷤鴂)、催歸(亦作思歸)、怨鳥、周燕(《說文》)、陽雀。

白話文:

【釋名】杜宇(《禽經》)、子嶲(音攜)、子規(也做秭歸)、鶗鴂(音弟桂。也做鷤鴂)、催歸(也做思歸)、怨鳥、周燕(《說文》)、陽雀。

時珍曰:蜀人見鵑而思杜宇,故呼杜鵑。說者遂謂杜宇化鵑,訛矣。鵑與子嶲、子規、鶗鴂、催歸諸名,皆因其聲似,各隨方音呼之而已。其鳴若曰「不如歸去」。諺云「陽雀叫,鶗鴂央」是矣。《禽經》云:江左曰子規,蜀右曰杜宇,甌越曰怨鳥。服虔注《漢書》,以鷤鴂為伯勞,誤矣,名同物異也。伯勞一名鴂,音決,不音桂。

白話文:

李時珍說:蜀中人見到杜鵑鳥就會思念杜宇,因此稱杜鵑鳥為杜宇。那些說杜宇變成杜鵑鳥的人,錯了。杜鵑鳥和子規鳥、子嶲鳥、鶗鴂鳥、催歸鳥等名字,都是因為牠們的叫聲相似,各地隨方音稱呼罷了。杜鵑鳥的叫聲聽起來好像在說「不如歸去」。諺語說「陽雀叫,鶗鴂央」就是這個意思。《禽經》上說:長江以左稱杜鵑鳥為子規,長江以右稱杜鵑鳥為杜宇,甌越一帶稱杜鵑鳥為怨鳥。服虔在《漢書》上註解,把鶗鴂解釋為伯勞,錯了。鶗鴂和伯勞雖然名字相同,但根本就是不同的鳥。伯勞還有一個名字叫做鴂,讀音是決,而不是桂。

【集解】藏器曰:杜鵑小如鷂,鳴呼不已。《蜀王本紀》云:杜宇為望帝,淫其臣鱉靈妻,乃禪位亡去。時子規鳥鳴,故蜀人見鵑鳴而悲望帝。《荊楚歲時記》云:杜鵑初鳴,先聞者主別離,學其聲令人吐血,登廁聞之不祥。厭法,但作狗聲應之。《異苑》云:有人山行,見一群,聊學之,嘔血便殞。人言此鳥啼至血出乃止,故有嘔血之事。

白話文:

【集解】《藏器》說:杜鵑鳥小,似鷂,叫起來沒完沒了。《蜀王本紀》說:杜宇曾為望帝,因與臣子鱉靈的妻子通姦,後將王位禪讓給鱉靈,並且逃走。當時子規鳥鳴叫,所以蜀人聽到杜鵑鳥的鳴聲,就會悲傷地思念望帝。《荊楚歲時記》說:杜鵑鳥初次鳴叫的時候,若某人先聽到它的叫聲意味著離別。模仿它的叫聲,會讓人吐血。在廁所聽到杜鵑的叫聲是不祥的。但厭煩它,就只能學狗的叫聲來回應它。《異苑》說:有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一羣杜鵑鳥,一時興起學了杜鵑鳥的叫聲,結果吐血而死。人們說,杜鵑鳥叫到吐血為止,所以才會有吐血的事發生。

時珍曰:杜鵑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狀如雀、鷂而色慘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鳴,夜啼達旦,鳴必向北,至夏尤甚,晝夜不止,其聲哀切。田家候之,以興農事。惟食蟲蠹,不能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則藏蟄。

白話文:

李時珍說:杜鵑出產在四川,現在南方也有。樣子像麻雀、鷂子,但顏色黯黑,紅嘴巴,頭上有一撮羽毛。春天末了就鳴叫,整夜啼叫直到天亮,叫的時候一定面向北方,到了夏天更加厲害,晝夜不停,叫聲哀切。田家等候它的叫聲,以此來開始農事。只吃害蟲蛀蟲,不會築巢,住在別的鳥巢生子。到了冬天就躲起來冬眠。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瘡瘻有蟲,薄切炙熱貼之,蟲盡乃已(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呂氏春秋》云:肉之美者嶲燕之翠。則昔人亦嘗食之矣。

白話文:

【氣味】甘味,性平,無毒。

【主治】有蟲的瘡瘻,將肉薄切後炙熱敷貼,等到蟲子全部出來就痊癒了。(李時珍)

【發明】李時珍說:按《呂氏春秋》記載:「肉最好吃的,是燕國的翠肉。」由此可知,古人也曾食用過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