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七卷 (35)
草部第十七卷 (35)
1. 藜蘆
群醫束手。先考太醫吏目月池翁診視,藥不能入,自午至子。不獲已,打去一齒,濃煎藜蘆湯灌之。少頃,噫氣一聲,遂吐痰而蘇,調理而安。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誠然。
【附方】舊六,新十三。
諸風痰飲:藜蘆十分,鬱金一分,為末。每以一字,溫漿水一盞和服,探吐。(《經驗方》)中風不省,牙關緊急者:藜蘆一兩(去蘆頭),濃煎防風湯浴過,焙乾碎切,炒微褐色,為末。每服半錢,小兒減半,溫水調灌,以吐風涎為效。未吐再服。(《簡要濟眾》)
中風不語,喉中如曳鋸聲,口中涎沫:取藜蘆一分,天南星一個(去浮皮,於臍上剜一坑,納入陳醋二橡斗,四面火逼黃色)。研為末,生面丸小豆大。每服三丸,溫酒下。(《經驗後方》)諸風頭痛:和州藜蘆一莖日乾研末,入麝香少許。吹鼻。又方:通頂散:藜蘆半兩,黃連三分。搐鼻。(《聖惠》)
久瘧痰多不食,欲吐不吐:藜蘆末半錢。溫齏水調下,探吐。(《保命集》)
痰瘧積瘧:藜蘆、皂莢(炙)各一兩,巴豆二十五枚(熬黃)。研末,蜜丸小豆大。每空心服一丸,未發時一丸,臨發時又服一丸。勿用飲食。《肘後》
黃疸腫疾:藜蘆灰中炮,為末。水服半錢匕,小吐,不過數服,效(《百一方》)。
胸中結聚,如駭駭不去者:巴豆半兩(去皮心炒,搗如泥),藜蘆(炙研)一兩,蜜和搗丸麻子大。每吞一,二丸。(《肘後》)
身面黑痣:藜蘆灰五兩。水一大碗淋汁,銅器重湯煮成黑膏,以針微刺破點之,不過三次效。(《聖惠》)
鼻中息肉:藜蘆三分,雄黃一分。為末,蜜和點之。每日三上自消,勿點兩畔。(《聖濟方》)
牙齒蟲痛:藜蘆末,內入孔中,勿吞汁,神效。(《千金翼》)
白禿蟲瘡:藜蘆末,豬脂調塗之。(《肘後方》)
頭生蟣蝨:藜蘆末摻之。(《直指》)
頭風白屑癢甚:藜蘆末,沐頭摻之,緊包二日夜,避風效。(《本事方》)
反花惡瘡,惡肉反出如米:藜蘆末,豬脂和敷,日三五上。(《聖濟錄》)
疥癬蟲瘡:藜蘆末,生油和塗。(《斗門方》)
羊疽瘡癢:藜蘆二分,附子八分。為末敷之,蟲自出也。(陶隱居方)
誤吞水蛭:藜蘆炒,為末。水服一錢,必吐出。(《德生堂方》)
【附錄】山磁石《別錄》有名未用曰:苦,平,無毒。主女子帶下。生山之陽。正月生葉如藜蘆,莖有衣。一名爰茈。
參果根,
又曰:苦,有毒。主鼠瘻。生百餘根,根有衣裹莖。三月三日採根。一名百連,一名烏蓼,一名鼠莖,一名鹿蒲。
白話文:
藜蘆
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先前請太醫吏目月池翁診治,服藥卻無法入口,從中午到晚上都未能進食。不得已,只好打掉病人一顆牙齒,用濃煎的藜蘆湯灌服。一會兒,病人便打了一個嗝,吐出痰液後甦醒過來,經過調理後便痊癒了。藥物若不產生瞑眩反應,疾病便不會痊癒,的確如此。
【附方】舊方六個,新方十三個。
治療各種風、痰、飲證:藜蘆十分,鬱金一分,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字重的藥末,用溫水一盞調服,促使嘔吐。(出自《經驗方》)
中風昏迷,牙關緊閉者:藜蘆一兩(去掉蘆頭),用濃煎的防風湯沐浴後,將藜蘆焙乾、切碎、炒至微褐色,研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小兒減半,用溫水調服,以吐出風涎為效。若未吐出,可再服用。(出自《簡要濟眾》)
中風失語,喉嚨像拉鋸一樣有聲,口中流涎沫者:取藜蘆一分,天南星一個(去掉外皮,在肚臍上挖個小坑,放入陳醋二橡斗,用火烤至黃色)。研成細末,做成小豆大小的生面丸。每次服用三丸,溫酒送服。(出自《經驗後方》)
各種風頭痛:取和州產的藜蘆一莖曬乾研成細末,加入少許麝香。用藥末吹入鼻中。另一個方子:通頂散:藜蘆半兩,黃連三分。用藥末搐鼻。(出自《聖惠》)
久患瘧疾,痰多不食,想吐卻吐不出來者:藜蘆末半錢。用溫熱的米湯調服,促使嘔吐。(出自《保命集》)
痰瘧、積瘧:藜蘆、皂莢(炒焦)各一兩,巴豆二十五枚(熬至黃色)。研成細末,用蜂蜜做成小豆大小的丸藥。每次空腹服用一丸,若未發病時服用一丸,發病時再服用一丸。服藥後勿進食。(出自《肘後》)
黃疸腫脹疾病:將藜蘆放在灰中炮製,研成細末。用水送服半錢,少量嘔吐,一般服用幾次便見效。(出自《百一方》)
胸中結塊,像哽在喉嚨一樣無法去除者:巴豆半兩(去掉皮心,炒至焦黃,搗成泥狀),藜蘆(炙烤研磨)一兩,用蜂蜜調和搗成麻子大小的丸藥。每次吞服一到二丸。(出自《肘後》)
身體面部黑痣:藜蘆灰五兩。用一碗水淋洗取汁,用銅器熬成黑色膏藥,用針輕輕刺破黑痣,點上藥膏,一般三次即可見效。(出自《聖惠》)
鼻中息肉:藜蘆三分,雄黃一分。研成細末,用蜂蜜調和點在息肉上。每天三次,藥物會自行消退,勿點在鼻翼兩側。(出自《聖濟方》)
牙齒蟲痛:將藜蘆研成細末,放入牙洞中,勿吞服藥汁,療效神奇。(出自《千金翼》)
白禿、蟲瘡:藜蘆末,用豬油調和塗抹。(出自《肘後方》)
頭上生虱子:將藜蘆末撒在頭髮上。(出自《直指》)
頭痛頭皮屑多,奇癢難忍:將藜蘆末洗頭,撒在頭髮上,緊密包裹二日夜,避風,療效顯著。(出自《本事方》)
皮膚反花惡瘡,惡肉反出像米粒一樣:藜蘆末,用豬油調和敷在患處,每天敷三次到五次。(出自《聖濟錄》)
疥癬、蟲瘡:藜蘆末,用生油調和塗抹。(出自《斗門方》)
羊疽瘡癢:藜蘆二分,附子八分。研成細末敷在患處,蟲子會自行出來。(出自陶隱居方)
誤吞水蛭:將藜蘆炒焦,研成細末。用水送服一錢,必定會將水蛭吐出來。(出自《德生堂方》)
【附錄】山磁石《別錄》記載,但未作應用,記載其味苦,性平,無毒。主治婦女帶下病。生長在山陽。正月長出葉子,像藜蘆,莖上有皮。又名爰茈。
參果根,又名:味苦,有毒。主治鼠瘻。生長出百餘根,根上有皮包裹著莖。三月三日採摘根莖。又名百連、烏蓼、鼠莖、鹿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