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七卷 (33)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七卷 (33)

1. 常山、蜀漆

小兒驚忤,暴驚卒死中惡:用蜀漆(炒)二錢,左顧牡蠣一錢二分,漿水煎服,當吐痰而愈。名千金湯。(阮氏)

胸中痰飲:恆山、甘草各一兩,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入蜜二合。溫服七合,取吐。不吐更服。(《千金方》)

【附錄】杜莖山(《圖經》),頌曰:葉味苦,性寒。主溫瘴寒熱作止不定,煩渴頭痛心躁。杵爛,新酒浸,絞汁服,吐出惡涎甚效。生宜州。莖高四五尺,葉似苦蕒菜。秋有花,紫色。實如枸杞子,大而白。

土紅山,頌曰:葉甘、苦,微寒,無毒。主骨節疼痛,勞熱瘴瘧。生福州及南恩州山野中。大者高七八尺。葉似枇杷而小,無毛。秋生白花如粟粒,不實。福州生者作細藤,似芙蓉葉,其葉上青下白,根如葛頭。土人取根米泔浸一宿,以清水再浸一宿,炒黃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薑一片,同煎服。亦治勞瘴甚效。

時珍曰:杜莖山即土恆山,土紅山又杜莖山之類,故並附之。

白話文:

小孩受到驚嚇,突然驚厥而死或中惡:用炒過的蜀漆二錢,牡蠣一錢二分,用米湯煎服,應該會吐出痰液而痊癒。此方名為千金湯。(出自阮氏醫書)

胸中痰飲:用常山、甘草各一兩,加水五升,煮成一升,過濾去渣,加入蜂蜜二合。溫溫的服用七合,直到吐出來為止。如果不吐,再服用。(出自《千金方》)

【附錄】杜莖山(根據圖經記載),記載說:葉子味道苦,性寒。主治溫病、瘴氣引起的寒熱反覆不定,煩躁口渴、頭痛心煩等症狀。將其搗爛,用新酒浸泡,絞汁服用,吐出惡心的涎液效果很好。生長在宜州。莖高四五尺,葉子像苦蕒菜。秋天開花,紫色。果實像枸杞子,但更大更白。

土紅山,記載說:葉子味道甘苦,微寒,無毒。主治骨節疼痛、勞累引起的發熱和瘴氣瘧疾。生長在福州和南恩州的山野中。大的能長到七八尺高。葉子像枇杷葉但較小,沒有毛。秋天開小白花,像粟米粒大小,不結果。福州生長的土紅山,長成細藤,葉子像芙蓉葉,葉子上半部青綠,下半部白色,根像葛根。當地人將根用米泔水浸泡一夜,再用清水浸泡一夜,炒黃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盞,加一片生薑一起煎服。也治療勞瘴效果很好。

李時珍說:杜莖山就是土恆山,土紅山也是杜莖山的一種,所以放在一起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