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介部第四十六卷 (14)
介部第四十六卷 (14)
1. 蝸螺
(《別錄》)
【釋名】螺螄。
時珍曰:師,眾多也。其形似蝸牛,其類眾多,故有二名。爛殼名鬼眼睛。
【集解】《別錄》曰:蝸螺生江夏溪水中。小於田螺,上有稜。
時珍曰:處處湖溪有之,江夏、漢沔尤多。大如指頭,而殼厚于田螺,惟食泥水。春月,人採置鍋中蒸之,其肉自出,酒烹糟煮食之。清明後其中有蟲,不堪用矣。
藏器曰:此物難死,誤泥入壁中,數年猶活也。
肉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燭館,明目下水(《別錄》)。止渴(藏器)。醒酒解熱,利大小便,消黃疸水腫,治反胃痢疾,脫肛痔漏(時珍。又曰:燭館二字疑訛誤)。
【附方】新六。
黃疸酒疸:小螺螄養去泥土,日日煮食飲汁,有效。(《永類》)
黃疸吐血:病後身面俱黃,吐血成盆,諸藥不效。用螺十個,水漂去泥,搗爛露一夜,五更取清服。二三次,血止即愈。一人病此,用之經驗。(《小山怪證方》)
五淋白濁:螺螄一碗,連殼炒熱,入白酒三碗,煮至一碗,挑肉食之。以此酒下,數次即效。(《扶壽精方》)
小兒脫肛:螺螄二三升,鋪在桶內坐之,少頃即愈。(《簡便》)
痘疹目翳:水煮螺螄,常食佳。(《濟急仙方》)
白遊風腫:螺螄肉,入鹽少許,搗泥貼之,神效。(葉氏《摘玄方》)
爛殼,
時珍曰:泥中及牆壁上年久者良。火煅過用。
【氣味】同。
【主治】痰飲積及胃脘痛(震亨)。反胃膈氣,痰嗽鼻淵,脫肛痔疾,瘡癤下疳,湯火傷(時珍)。
【發明】時珍曰:螺乃蚌蛤之屬,其殼大抵與蚌粉、蛤粉、蚶、蜆之類同功。合而觀之,自可神悟。
【附方】新十。
卒得咳嗽:屋上白螺(或白蜆)殼,搗為末。酒服方寸匕。(《肘後方》)
濕痰心痛:白螺螄殼洗淨,燒存性,研末。酒服方寸匕,立止。(《正傳》)
膈氣疼痛:白玉散:用壁上陳白螺螄燒研。每服一錢,酒下,甚效。(孫氏)
小兒軟癤:用鬼眼睛(即牆上白螺螄殼)燒灰,入倒掛塵等分,油調塗之。(《壽域》)
陰頭生瘡:用溪港年久螺螄燒灰,敷之。(《奇效》)
湯火傷瘡:用多年乾白螺螄殼煅研,油調敷。(《澹寮》)
楊梅瘡爛:古牆上螺螄殼、辰砂等分,片腦少許,為末,搽之。
小兒哮疾:向南牆上年久螺螄為末,日晡時以水調成,日落時舉手合掌皈依,吞之即效。葉氏《摘玄方》)
瘰癧已破:土牆上白螺螄殼為末,日日敷之。(談野翁方)
痘瘡不收:牆上白螺螄殼,洗淨煅研,摻之。(《醫方摘要》)
白話文:
[蝸螺]
解釋名稱
蝸螺,又名螺螄。
李時珍說:「師」有眾多的意思。這種螺的形狀像蝸牛,種類又很多,所以有這兩個名字。腐爛的螺殼又叫做「鬼眼睛」。
產地與採集
《別錄》記載,蝸螺生長在江夏一帶的溪水中,比田螺小,殼上有稜角。
李時珍說,到處的湖泊溪流都有蝸螺,其中以江夏、漢沔一帶最多。蝸螺大小約像手指頭,但殼比田螺厚,只吃泥土和水。春天的時候,人們會採集蝸螺放在鍋中蒸煮,肉會自己跑出來,再用酒或酒糟烹煮食用。清明節過後,蝸螺體內會有蟲,就不適合食用了。
陳藏器說,蝸螺很難死,如果被帶泥土一起誤入牆壁中,幾年後還能存活。
蝸螺肉
味道與屬性
味道甘甜,性寒,沒有毒性。
功效
可以治療眼疾,使眼睛明亮,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別錄》記載此功效。此外,還能止渴(陳藏器)。李時珍認為,蝸螺肉可以醒酒解熱,促進大小便,消除黃疸、水腫,治療反胃、痢疾、脫肛和痔瘡。(李時珍認為《別錄》中「燭館」二字可能是錯誤的寫法。)
藥方
以下提供六個相關藥方:
- 黃疸酒疸:將小蝸螺養在清水中,去除泥土,每天煮食並飲用湯汁,有療效。(《永類》)
- 黃疸吐血:病後全身和臉都發黃,吐血量多如盆,其他藥物都無效。用十個蝸螺,在水中洗去泥土,搗爛後放置一夜,五更時分取出澄清的汁液服用。服用兩三次,血止即可痊癒。曾有人得此病,使用此方法有效。(《小山怪證方》)
- 五淋白濁:取一碗蝸螺,連殼一起炒熱,加入三碗白酒,煮至剩一碗,挑出螺肉食用,並用此酒送服,數次即可見效。(《扶壽精方》)
- 小兒脫肛:取兩三升蝸螺,鋪在桶內讓小兒坐著,很快即可痊癒。(《簡便》)
- 痘疹目翳:用水煮蝸螺食用,經常食用有益。(《濟急仙方》)
- 白遊風腫:將蝸螺肉加入少量鹽搗成泥狀,敷在患處,效果神奇。(葉氏《摘玄方》)
腐爛的螺殼
李時珍說,泥土中或牆壁上年代久遠的螺殼比較好。使用前要用火燒過。
味道與屬性
味道與蝸螺肉相同。
功效
可以治療痰飲積聚和胃脘疼痛(朱震亨)。李時珍認為,還能治療反胃、膈氣、痰嗽、鼻淵、脫肛、痔瘡、瘡癤、下疳、燙傷等。
說明
李時珍說,蝸螺屬於蚌蛤類,其殼的功效大致與蚌粉、蛤粉、蚶、蜆等相似。綜合來看,自然能領悟其中的奧妙。
藥方
以下提供十個相關藥方:
- 突然咳嗽:將屋簷上的白色螺殼(或白色蜆殼)搗成粉末,用酒送服少許。(《肘後方》)
- 濕痰心痛:將白色蝸螺殼洗淨,燒至保留藥性,研成粉末。用酒送服少許,立即止痛。(《正傳》)
- 膈氣疼痛:用牆壁上陳舊的白色蝸螺殼燒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酒送服,效果很好。(孫氏)
- 小兒軟癤:將鬼眼睛(即牆壁上的白色螺殼)燒成灰,與倒掛塵等份混合,用油調成糊狀塗抹。(《壽域》)
- 陰部生瘡:用溪流中年代久遠的蝸螺殼燒成灰,敷在患處。(《奇效》)
- 燙火傷:用多年乾燥的白色蝸螺殼煅燒研成粉末,用油調成糊狀塗抹。(《澹寮》)
- 楊梅瘡潰爛:用古牆上的蝸螺殼、辰砂等份混合,加入少量冰片,研成粉末塗抹。
- 小兒哮喘:取向南牆壁上年代久遠的蝸螺殼研成粉末,在下午時分用水調成糊狀,日落時舉手合掌敬拜後吞服,即可見效。(葉氏《摘玄方》)
- 瘰癧已破:取土牆上的白色蝸螺殼研成粉末,每天敷在患處。(談野翁方)
- 痘瘡不收口:將牆上的白色蝸螺殼洗淨煅燒研成粉末,撒在患處。(《醫方摘要》)
2. 蓼螺
(《拾遺》)
【集解】藏器曰:蓼螺生永嘉海中。味辛辣如蓼。
時珍曰:按:《韻會》云:蓼螺,紫色有斑文。今寧波出泥螺,狀如蠶豆,可代充海錯。
肉,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飛屍遊蠱,生食之。浸以薑、醋,彌佳(藏器)。
白話文:
蓼螺這種東西,是生長在永嘉海中的。吃起來味道辛辣,像蓼菜一樣。
根據《韻會》的說法,蓼螺是紫色的,身上有斑紋。現在寧波出產的泥螺,外形像蠶豆,可以代替蓼螺作為海產食用。
蓼螺的肉。
味道是辛辣的,性質平和,沒有毒。
主要可以治療飛屍遊蠱這種病症,生吃就可以。如果用薑和醋浸泡過後再吃,效果會更好。
3. 寄居蟲
(《拾遺》)
【釋名】寄生蟲。
【集解】藏器曰:陶注蝸牛云:海邊大有,似蝸牛,火炙殼便走出,食之益人。按:寄居在螺殼間,非螺也。候螺蛤開,即自出食。螺蛤欲合,已還殼中。海族多被其寄。又南海一種似蜘蛛,入螺殼中,負殼而走。觸之即縮如螺,火炙乃出。一名𧶺。無別功用。
時珍曰:按孫愐云:寄居在龜殼中者名曰蝞。則寄居亦非一種也。
【氣味】缺。
【主治】益顏色,美心志(弘景)。
白話文:
寄居蟲,又名寄生蟲。
這種生物,據說陶弘景在註解蝸牛時提到,海邊有很多,外形像蝸牛,用火烤牠的殼,牠就會跑出來,吃了對人有益。這種生物其實是寄住在螺殼裡的,並不是螺本身。當螺或蛤打開時,牠就會跑出來覓食,等到螺蛤要合起來時,牠又會回到殼中。許多海洋生物都會被這種生物寄生。
另外,南海還有一種外形像蜘蛛的生物,也會鑽進螺殼裡,背著殼行走。碰到牠時,牠會像螺一樣縮起來,用火烤才會出來,這種生物又名𧶺。這種生物並沒有其他的特殊功效。
李時珍認為,根據孫愐的說法,寄住在龜殼中的生物叫做蝞。由此可見,寄居蟲並非只有一種。
這種生物的氣味不詳。
據說,食用寄居蟲可以使容貌美麗,並且能使心情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