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52)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六卷 (52)

1. 鱧腸

小便溺血:金陵草(一名墨頭草)、車前草各等分,杵取自然汁,每空心服三杯,愈乃止。(《醫學正傳》)

腸風臟毒,下血不止:旱蓮子草,瓦上焙,研末。每服二錢,米飲下。(《家藏經驗方》)

痔漏瘡發:旱蓮草一把,連根鬚洗淨,用石臼擂如泥,以極熱酒一盞衝入,取汁飲之,滓敷患處,重者不過三服即安。太僕少卿王鳴鳳患此,策杖方能移步,服之得瘥。累治有驗。(劉松石《保壽堂方》)

疔瘡惡腫:五月五日收旱蓮草陰乾,仍露一夜收。遇疾時嚼一葉貼上,外以消毒膏護之,二三日疔脫。(《聖濟總錄》)

風牙疼痛:猢孫頭草,入鹽少許,於掌心揉擦即止。(《集玄方》)

白話文:

小便出血:將金陵草(也叫墨頭草)和車前草等量搗碎取汁,每次空腹喝三杯,痊癒後就停止服用。

腸風(腸道炎症)、臟腑毒素導致出血不止:將旱蓮子草烘乾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送服。

痔瘡、廔管、瘡瘍:取一把旱蓮草,連根鬚洗淨搗成泥,用一杯滾燙的酒沖泡,喝下藥汁,藥渣敷在患處。病情嚴重者,三次服用即可痊癒。太僕少卿王鳴鳳曾患此症,行動不便,服用後痊癒。經多次治療,療效顯著。

疔瘡腫痛:在五月五日採收旱蓮草陰乾,再放在露水裡一夜。患病時,嚼一片旱蓮草葉貼在患處,外面再用消毒膏保護,兩三天疔瘡就會脫落。

牙痛:將猢孫頭草加少許鹽,在手掌心揉搓,即可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