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虫部第四十二卷 (6)

回本書目錄

虫部第四十二卷 (6)

1. 馬陸

(《本經》下品)

白話文:

《本經》下品

辛夷

辛溫,無毒。主治風寒頭痛,鼻塞,鼻淵,鼻衄,瘡瘍腫毒,水腫,皮膚風疹。

烏梅

酸澀,微寒,無毒。主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渴,嘔吐,洩瀉,痢疾,赤白痢,水腫。

桃仁

苦甘,微溫,有毒。主治血瘀,經閉,痛經,腹脹,水腫。

滑石

甘平,無毒。主治心煩,口渴,泄瀉,發汗。

桑葉

苦寒,無毒。主治風熱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目赤,皮膚瘙癢。

杏仁

苦甘,微溫,有毒。主治咳嗽,氣喘,胸悶,嘔吐,便祕,腹瀉。

生薑

辛溫,無毒。主治風寒感冒,發熱,頭痛,嘔吐,泄瀉。

核桃

甘溫,無毒。主治腰膝酸軟,強腎補陰,潤腸通便。

車前草

甘平,無毒。主治水腫,小便不利,咳嗽,咽喉腫痛。

黃芩

苦寒,無毒。主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目赤,皮膚瘙癢。

【釋名】百足(《本經》)、百節(《衍義》)、千足(《炮炙論》)、馬蚿(音弦)、馬蠸(音拳)、馬蠲(郭璞)、馬軸(《別錄》)、馬䗃(《爾雅》)、飛蚿蟲(李當之)、刀環蟲(蘇恭)、蛩。

白話文:

【名稱】百足(《本經》)、百節(《衍義》)、千足(《炮炙論》)、馬蚿(音弦)、馬蠸(音拳)、馬蠲(郭璞)、馬軸(《別錄》)、馬䗃(《爾雅》)、飛蚿蟲(李當之)、刀環蟲(蘇恭)、蛩。

弘景曰:此蟲足甚多,寸寸斷之,亦便寸行。故魯連子云: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莊子「蚿憐蛇」是矣。

【集解】《別錄》曰:馬陸生玄菟川穀。

白話文:

弘景說:馬陸蟲的腳非常多,即使每寸都切斷,仍能每寸移動。因此,魯連子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莊子說的「蚿憐蛇」也是這個道理。

【集解】《別錄》記載:馬陸生長在玄菟郡的山谷中。

弘景曰:李當之云:此蟲長五、六寸,狀如大蛩,夏月登樹鳴,冬則入蟄,今人呼為飛蚿蟲。今有一種細黃蟲,狀如蜈蚣而甚長,俗名土蟲。雞食之,醉悶至死。方家既不復用,市人亦無取者,未詳何者的是?

白話文:

弘景說:李當之說:這種蟲子長五、六寸,形狀像大蟋蟀,夏天在樹上鳴叫,冬天則進入冬眠,現在的人稱之為飛蚿蟲。現在還有一種細小的黃色蟲子,形狀像蜈蚣但很長,俗名為土蟲。雞吃了它會醉悶至死。本草方藥中已不再使用它,市集上也沒有人取用,不知道究竟哪一種纔是正品?

恭曰:此蟲大如細筆管,長三、四寸,斑色,一如蚰蜒。襄陽人名為馬蚿,亦呼馬軸,亦名刀環蟲,以其死側臥,狀如刀環也。有人自毒,服一枚便死也。

斆曰:千足蟲頭上有白肉,面並嘴尖。把著,腥臭氣入人頂,能致死也。

白話文:

恭曰:這種蟲子像細筆管一樣粗,長三、四寸,斑駁的顏色,就像蚰蜒。襄陽人叫它馬蚿,也叫馬軸,也叫刀環蟲,因為它死後側臥,形狀像刀環。有人自殺,服下一枚就死了。

千足蟲的頭上有白色的肉,面部尖細。如果接觸到人體,它會散發出腥臭的氣味,導致人死亡。

宗奭曰:百節,身如槎,節節有細蹙文起,紫黑色,光潤,百足。死則側臥如環,長二、三寸,大者如小指。古牆壁中甚多,入藥至鮮。

白話文:

宗奭說:蜈蚣,身體像木筏,每一節都有細小的黑色條紋,全身紫黑色,油光閃閃,有百足。死後側臥如圓環,長二至三寸,大的像小手指。古牆壁中有許多蜈蚣,但入藥的很少。

時珍曰:馬蚿處處有之。形大如蚯蚓,紫黑色,其足比比至百,而皮極硬,節節有橫紋如金線,首尾一般大。觸之即側臥局縮如環,不必死也。能毒雞犬。陶氏所謂土蟲,乃蚰蜒也,死亦側蜷如環,雞喜食之。當以李當之之說為準。

【正誤】

白話文:

李時珍說:馬陸到處都有。形體跟蚯蚓一樣大,呈紫色黑色,牠的腳很多,接近一百隻,皮非常硬,節與節之間有橫紋,像金線一樣,頭尾一樣大。碰觸牠時,牠會側臥蜷縮成環狀,不一定會死。牠的毒性能毒死雞和狗。陶弘景所說的土蟲是蚰蜒,牠死後也會側身蜷縮成環狀,雞喜歡吃牠。應該以李當之的說法為準。

藏器曰:按:土蟲無足,如一條衣帶,長四、五寸,身扁似韭葉,背上有黃黑襉,頭如鏟子,行處有白涎。生濕地,雞吃即死。陶云土蟲似蜈蚣者,乃蚰蜒,非土蟲,亦非馬陸也。蘇云馬陸如蚰蜒,亦誤矣。按:蚰蜒色黃不斑,其足無數。

白話文:

藏器說:按:土蟲沒有腳,像一條衣帶,長四、五寸,身體扁平像韭葉,背上有黃黑色的花紋,頭部像鏟子,行進時有白色涎液。生長在潮濕的地帶,雞吃了就會死。陶弘景說土蟲像蜈蚣的,那是蚰蜒,不是土蟲,也不是馬陸。蘇頌說馬陸像蚰蜒,也是錯誤的。按:蚰蜒是黃色的,沒有斑紋,腳很多。

時珍曰: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度古俗呼土蠱,身形似衣帶,色類蚯蚓,長一尺余,首如鏟,背上有黃黑襉,稍觸即斷。常趁蚓掩之,則蚓化為水。有毒,雞食之輒死。據此,則陳藏器所謂土蟲者,蓋土蠱也。陶氏誤以蚰蜒為馬陸,陳氏亦誤以土蠱為土蟲矣。

白話文:

李時珍説:按照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記載:古人把土蠱叫做度古,它的形狀像衣帶,顏色像蚯蚓,長一尺多,頭像鏟子,背上有黃黑色,稍一觸摸就會斷。它經常趁著蚯蚓掩埋它,然後蚯蚓就會變成水。有毒,雞吃上就會死。根據這些,那麼陳藏器所謂的土蟲,實際上就是土蠱。陶弘景錯誤的把蚰蜒當成馬陸,陳氏也錯誤的把土蠱當成土蟲了。

【修治】

雷曰:凡收得馬陸,以糠頭炒,至糠焦黑,取出去糠。竹刀刮去頭、足,研末用。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腹中大堅症,破積聚息肉,惡瘡白禿(《本經》)。

療寒熱痞結,脅下滿(《別錄》)。辟邪瘧(時珍)。

【發明】

白話文:

修治:

雷氏(李時珍)說:凡是採集到的馬陸,用糠炒到糠變焦黑,取出馬陸,去除糠。用竹刀颳去馬陸的頭、足,磨成粉末備用。

氣味:

辛辣,溫和,有毒。

主治:

  • 腹中堅硬症狀嚴重
  • 消除積聚的息肉
  • 惡瘡、白禿(《本草經》)
  • 治療寒熱引起的痞結、脅下脹滿(《別錄》)
  • 驅邪避瘧疾(李時珍)

發明:

馬陸入藥具有辛散溫陽的功效,能消除腹中積聚和寒熱痞結,外用可治療惡瘡和白禿等皮膚病症。

時珍曰:馬陸系神農藥,雷氏備載炮炙之法,而古方鮮見用者,惟《聖惠》逐邪丸用之。

白話文:

李時珍說:馬陸屬於神農氏的本草,雷允上詳細記載了炮製方法,但在古方中很少見到有人用,只有《聖惠方》中的逐邪丸會用到它。

其方:治久瘧發歇無時。用百節蟲四十九枚,濕生蟲四十九枚,砒霜三錢,粽子角七枚。五月五日日未出時,於東南上尋取兩般蟲,至午時向南研勻,丸小豆大。每發日早,男左女右,手把一丸,嗅之七遍,立效。修時忌孝子、婦人、師、尼、雞、犬見之。亦合《別錄》療寒熱之說。大抵毒物只可外用,不敢輕入丸、散中。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專門治療瘧疾的,服用後可以迅速止瘧,無論發病時有定時還是沒定時,服用此藥都能立即見效。

藥方如下:

蜈蚣四十九隻,地龍四十九隻,砒霜三錢,棕櫚角七片。

製作方法:

在五月初五,太陽還沒有出來的時候,分別在東南方向找到蜈蚣和地龍,直到中午時分,將蜈蚣和地龍一緒研磨成粉,然後做成小豆大小的丸藥。

服用方法:

每次瘧疾發作時,在清晨服用,男性把藥丸放在左手,女性把藥丸放在右手。服用前,先用鼻子聞藥丸七次,然後再將藥丸含在口中。

注意事項:

製作和服用的過程中,忌諱被孝子、婦女、師父、修女、雞和狗看到。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藥物有毒,只可外用,不能輕易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