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虫部第四十卷 (3)
虫部第四十卷 (3)
1. 棗貓
(《綱目》)
白話文:
(《綱目》)
【集解】時珍曰:棗貓,古方無考,近世方廣《丹溪心法附余》,治小兒方用之。注云:生棗樹上飛蟲也。大如棗子,青灰色,兩角。採得,陰乾用之。
【氣味】缺。
【主治】小兒臍風。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棗貓,在古代方書中沒有記載,近代《丹溪心法附餘》一書中纔用到它,用來治療小兒疾病。書上注釋說:它是生長在棗樹上的飛蟲。體形像棗子一樣大,呈青灰色,有兩個角。採集後,陰乾備用。
【主治】小兒臍疝氣。
時珍曰:按方廣云:小兒初生,以綿裹臍帶,離臍五、六寸扎定,咬斷。以鵝翎筒送藥一、二分,入臍大孔,輕輕揉散。以艾炷灸臍頭三壯。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方廣本草》記載:嬰兒初生時,用棉花包裹臍帶,距離肚臍五、六寸的地方紮緊,然後咬斷。用鵝毛管將藥粉一、二分送入臍帶的大孔中,輕輕揉散。再用艾灸在肚臍上灸三壯。
結住勿打動,候其自落,永無臍風之患,萬不失一。臍硬者用之,軟者無病,不必用也。其法用陰乾棗貓兒(研末)三個,真珠(槌研)四十九粒,炒黃丹、白枯礬、蛤粉、血竭各五分,研勻,如上法用。臍有三孔,一大二小也。
白話文:
臍帶如果沒有自然脫落,就不要強行剪斷,應該等到它自行脫落,這樣就不會有臍風的煩惱,十有八九都能成功。臍帶很硬的人可以用這個方法,臍帶柔軟的人沒有這個問題,就不需要用了。具體做法是:取陰乾的棗貓(研成細末)三個,真珠(研成細末)四十九粒,炒黃丹、白枯礬、蛤粉、血竭各五分,研勻成粉,按照上面的方法使用。臍帶有三個孔,一個大孔,兩個小孔。
2. 斑蝥
(《本經》下品)
【校正】陳藏器:螌蝥蟲系重出,今併為一。
白話文:
**校正:**陳藏器雲:螌蝥蟲重複記載,現合併為一種。
【釋名】斑蝥(《本經》)、龍尾(同上)、螌蝥蟲(《拾遺》)、龍蠔(音刺)。斑蠔。
白話文:
【釋名】斑蝥(《本經》中記載的藥物名稱)、龍尾(同上)、螌蝥蟲(《拾遺》中記載的藥物名稱)、龍蠔(讀音同「刺」)。斑蠔。
時珍曰:斑言其色,蝥刺言其毒,如矛刺也。亦作螌蝥,俗訛為斑蝥,又訛斑蠔為斑尾也。《吳普本草》又名斑菌,曰腃發,曰晏青。
白話文:
李時珍說:斑是指它的顏色,蝥刺是指它的毒性,像矛刺一樣。也寫作螌蝥,俗稱斑蝥,又誤將斑蠔寫成斑尾。《吳普本草》又稱斑菌,又稱腃發、晏青。
【集解】《別錄》曰:斑蝥生河東川穀。八月取,陰乾。
吳普曰:生河內川穀,亦生水石。
保升曰:斑蝥所在有之,七、八月大豆葉上甲蟲也。長五、六分,黃黑斑紋,烏腹尖喙。就葉上採取,陰乾用。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斑蝥生長在河東的川穀中。八月採收,在陰涼處晾乾。
吳普說:斑蝥生長在河內的川穀中,也生長在靠近水源的石頭上。
保升說:斑蝥分佈廣泛,在七、八月間出現在大豆的葉子上。身長約五、六分,黃色和黑色的條紋,腹部呈黑色,喙尖細。直接在葉子上採取,陰涼處晾乾後使用。
弘景曰:此一蟲五變,主療皆相似。二、三月在芫花上,即呼為芫青;四、五月在王不留行草上,即呼為王不留行蟲;六七月在葛花上,即呼為葛上亭長;八、九月在豆花上,即呼為斑蝥;九月、十月復還地蟄,即呼為地膽,此是偽地膽耳。為療猶同也。其斑蝥大如巴豆,甲上有黃黑斑點;芫青,青黑色;亭長,身黑頭赤。
白話文:
弘景說,這種昆蟲可以經歷五種變化,主要的治療方法都相似。在農曆二、三月在芫花上,人們稱牠為芫青;在四、五月在王不留行草上,人們稱牠為王不留行蟲;在六七月在葛花上,人們稱牠為葛上亭長;在八、九月在豆花上,人們稱牠為斑蝥;在九月、十月回歸地面活動,人們稱牠為地膽。但這個地膽是偽裝的,治療效果都是類似的。斑蝥的大小和巴豆差不多,背甲上有黃色和黑色的斑點;芫青是青綠色;亭長是身體黑色頭部紅色。
斆曰:芫青、斑蝥、亭長、赤頭四件,樣各不同,所居、所食、所效亦不同。芫青嘴尖,背上有一畫黃,在芫花上食汁;斑蝥背上一畫黃,一畫黑,嘴尖處有一小赤點,在豆葉上食汁;亭長形黃黑,在葛葉上食汁;赤頭身黑,額上有大紅一點也。
白話文:
斆說,芫青、斑蝥、亭長、赤頭這四種藥材,外形不同,生活環境、食物和藥效也不同。芫青嘴巴尖,背上有黃色的斑紋,吃芫花上的汁液;斑蝥背上有黃色和黑色的斑紋,嘴巴尖端有個小紅點,吃豆葉上的汁液;亭長身體是黃色和黑色,吃葛葉上的汁液;赤頭身體是黑色的,額頭上有一個大紅點。
頌曰:四蟲皆是一類,但隨時變耳。《深師方》云:四月、五月、六月為葛上亭長,七月為斑蝥,九月、十月為地膽。今醫家知用芫青、斑蝥,而地膽、亭長少使,故不得詳也。
白話文:
諺語說:四種蟲子本屬一類,但會隨著時間變化而有所區別。《深師方》中說:四月、五月、六月時是葛上亭長,七月時是斑蝥,九月、十月時是地膽。現在的醫生只知道使用芫青和斑蝥,但很少有人使用地膽和亭長,所以也就不是很詳盡了。
恭曰:本草、古今諸方,並無王不留行蟲。若陶氏所言,則四蟲專在一處。今地膽出豳州,芫青出寧州,亭長出雍州,斑蝥所在皆有。四蟲出四處,可一歲周遊四州乎?芫青、斑蝥,形段相似,亭長、地膽,狀貌大殊。且豳州地膽三月至十月採自草菜上,非地中取,陶蓋浪言爾。
白話文:
我鄭重地說:古代的中藥書及治療藥方中,都沒有提到王不留行蟲。如果像陶弘景所說,那麼四種蟲就只能生長在一個地方。現在地膽出產在邠州,芫青出產在寧州,亭長出產在雍州,斑蝥到處都有。四種蟲出產在不同的四個地方,它們能夠在一年之內遊歷四個州嗎?芫青和斑蝥的形狀和體節相似,亭長和地膽的形狀和外觀差異很大。況且邠州的地膽是在三月到十月採集的,都是在草葉上採集的,並不是在地底下採集的,陶弘景所說只是誇張的說法。
時珍曰:按:《本經》、《別錄》,四蟲採取時月,正與陶說相合。《深師方》用亭長,所注亦同。自是一類,隨其所居、所出之時而命名爾。蘇恭強闢,陶說亦自欠明。按:《太平御覽》引《神農本草經》云:春食芫花為芫青,夏食葛花為亭長,秋食豆花為斑蝥,冬入地中為地膽(黑頭赤尾)。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本經》、《別錄》的記載,四蟲的採集時間與陶隱居的說法一致。《深師方》使用亭長,注釋也相同。這四種蟲子屬於同一類,它們的名稱是根據它們所居住和出現的時間而定的。蘇恭強行闢駁,陶隱居的說法也不夠清楚。根據《太平御覽》引用的《神農本草經》記載:春天吃芫花就是芫青,夏天吃葛花就是亭長,秋天吃豆花就是斑蝥,冬天進入地中就變成地膽(黑頭赤尾)。
其說甚明,而唐、宋校正者反失收取,更致紛紜,何哉?陶氏之王不留行蟲,雷氏之赤頭,方藥未有用者。要皆此類,固可理推。余見地膽。
白話文:
他的說法很明白,但唐、宋時期的人在校正時反而弄錯,更導致紛紜的說法,為什麼會這樣呢?陶弘景的王不留行蟲、雷斅的赤頭,到現在都還沒有人用這些方藥。總之,都是這類的例子,可以推斷得知。我見地膽……。
【修治】斆曰:凡斑蝥、芫青、亭長、地膽修事,並用糯米、小麻子相拌炒,至米黃黑色取出,去頭、足、兩翅,以血餘裹,懸東牆角上一夜,至明用之,則毒去也。
白話文:
藥物處理:斆氏說:凡斑蝥、芫青、亭長、地膽等藥物的加工,都用糯米、小麻子混合炒,炒到米粒變成黃褐色時取出,去掉頭、足、兩翅,用豬血包裹,懸掛在東牆角上一夜,第二天早上使用,那麼毒性就消除了。
大明曰:入藥須去翅、足,糯米炒熟,不可生用,即吐瀉人。
時珍曰:一法用麩炒過,醋煮用之也。
【氣味】辛,寒,有毒。
白話文:
入藥時必須去除翅膀和腳,糯米炒熟後才能使用,生用會導致腹瀉。
李時珍說:有一種方法可用麩皮炒過,再用醋煮來食用。
**氣味:**辛辣、寒涼、有毒。
普曰:神農:辛。岐伯:咸。扁鵲:甘,有大毒。馬刀為之使,畏巴豆、丹參、空青。惡膚青、甘草、豆花。
白話文:
一般來說:神農氏說:辣椒是辛味的。岐伯說:辣椒是鹹味的。扁鵲說:辣椒是甜味的,有劇毒。馬刀為它催吐,而害怕巴豆、丹參、空青。厭惡膚青、甘草、豆花。
時珍曰:斑蝥、芫青、亭長、地膽之毒,靛汁、黃連、黑豆、蔥、茶,皆能解之。
白話文:
李時珍說:斑蝥、芫青、亭長、地膽的毒,如果中毒後以靛汁、黃連、黑豆、蔥、茶來解毒,效果都是很不錯的。
【主治】寒熱,鬼疰蠱毒,鼠瘻,惡瘡疽,蝕死肌,破石癃(《本經》)。血積,傷人肌。治疥癬,墮胎(《別錄》)。治瘰癧,通利水道(甄權)。療淋疾,敷惡瘡瘻爛(《日華》)。治疝瘕,解疔毒、猘犬毒、沙蝨毒、蠱毒、輕粉毒(時珍)。
【發明】宗奭曰:妊娠人不可服之,為潰人肉。治淋方多用,極苦人,須斟酌之。
白話文:
【主治】治療寒熱病、鬼神附體、蠱毒、鼠瘻、惡瘡疽、蝕死肌肉、破石癃(《本經》)。治療血積、治療傷害人肌膚。治療疥癬、墮胎(《別錄》)。治療瘰癧、通利水道(甄權)。治療淋疾、敷治惡瘡瘻爛(《日華》)。治療疝瘕、解疔毒、猘犬毒、沙蝨毒、蠱毒、輕粉毒(時珍)。
《發明》:宗奭說道:懷孕之人不可服用,會腐蝕人的肉。治療淋病的方劑多用此藥,非常苦寒傷人,須小心斟酌使用。
時珍曰:斑蝥,人獲得之,尾後惡氣射出,臭不可聞。故其入藥亦專主走下竅,直至精溺之處,蝕下敗物,痛不可當。葛氏云:凡用斑蝥,取其利小便,引藥行氣,以毒攻毒是矣。
白話文:
李時珍說:斑蝥,人們一抓到它,從它的尾後會射出一股惡臭,讓人聞了難以忍受。所以當它用作藥物時,也專門用來攻下焦,一直攻到精血所在的下焦,腐蝕下焦的敗物,疼痛難忍。葛氏說:使用斑蝥的目的是取其利尿通便的作用,讓藥物通行氣血,以毒攻毒就是這個道理。
楊登甫云:瘰癧之毒,莫不有根,大抵以斑蝥、地膽為主。制度如法,能使其根從小便中出,或如粉片,或如血塊,或如爛肉,皆其驗也。但毒之行,小便必澀痛不可當,以木通、滑石、燈心輩導之。又葛洪《肘後方》云:《席辯刺史傳》云:凡中蠱毒,用斑蝥蟲四枚,去翅、足炙熟,桃皮五月初五日採取。去黑皮陰乾,大戟去骨,各為末。
白話文:
楊登甫說:瘰癧的毒性,沒有不根源的,大多以斑蝥、地膽為主。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就能使它的根從小便中排出。或像粉片,或像血塊,或像爛肉,都是有效驗的。但是毒行進時,小便一定會疼痛難忍,可以用木通、滑石、燈心來引導毒氣排出。葛洪在《肘後方》中說:《席辯刺史傳》說:凡是中毒,可以用四隻斑蝥蟲,去掉翅膀、腳,烘烤熟,五月初五採摘桃皮,去掉黑皮陰乾,大戟去除骨頭,都做成粉末。
如斑蝥一分,二味各用二分,合和棗核大,以米清飲服之,必吐出蠱。一服不瘥,十日更服。此蠱洪州最多,有老嫗解療之,一人獲縑二十匹,秘方不傳。後有子孫犯法,黃華公若於則時為都督,因而得之也。
【附方】舊六,新九。
白話文:
斑蝥一分,其他兩種藥物每種兩分,混合成棗核大小的藥丸,用米湯送服,就能吐出蠱蟲。如果服用一次沒有治好,十天後再服用一次。這種蠱蟲在洪州最多,有一位老太太會治療它,有人因此獲得了二十匹絹,她把祕方保密,不傳給別人。後來,她的子孫犯了法,黃華公若在當時擔任都督,因此得到了這個祕方。
【附方】舊方有六種,新方有九種。
內消瘰癧,不拘大人小兒:《經驗方》:用斑蝥一兩(去翅、足),以粟一升同炒,米焦去米不用,入干薄荷四兩為末,烏雞子清丸如綠豆大。空心臘茶下一丸,加至五丸,卻每日減一丸,減至一丸後,每日五丸,以消為度。《廣利》:治瘰癧經久不瘥。用斑蝥一枚,去翅、足,微炙,以漿水一盞,空腹吞之。用蜜水亦可。重者不過七枚瘥也。
白話文:
內部消散瘰癧,不論大人小孩:
《經驗方》記載:使用一兩斑蝥(去除翅膀和足部),與一升粟米一起炒,炒至米焦,去除米粒不用,加入四兩乾燥的薄荷,研磨成細末,然後用烏雞蛋清將其搓成綠豆大小的丸藥。在空腹狀態下,用臘茶送服一丸,逐日增加丸藥數量,逐日增加一丸,最多服用至五丸。然後每天減少一丸,減至一丸後,每天服用五丸,直到瘰癧消失為止。
《廣利》記載:治療瘰癧經久不癒。使用一隻斑蝥,去除翅膀和足部,稍微炙烤一下,然後用一杯漿水空腹吞服。也可以用蜂蜜水送服。病情嚴重的患者,最多服用七枚斑蝥即可痊癒。
瘻瘡有蟲:八月中多取斑蝥,以苦酒浸半日,曬乾。每用五個,(銅器炒熟為末),巴豆一粒,黃犬背上毛二七根(炒研),硃砂五分。同和苦酒頓服,其蟲當盡出也。
白話文:
瘻瘡中的蟲子:在八月多捉來斑蝥,用苦酒浸泡半日,曬乾保存。每次用五個(用銅器炒熟研磨成粉末),加上巴豆一粒,黃犬背上的毛二、七根(炒後研磨),硃砂五分。一起和苦酒服用,瘻瘡中的蟲就會全部排出來。
癰疽拔膿,癰疽不破,或破而腫硬無膿:斑蝥為末,以蒜搗膏,和水一豆許,貼之。少頃膿出,即去藥。(《直指》)
疔腫拔根:斑蝥一枚捻破,以針劃瘡上,作米字形樣,封之,即出根也。(《外臺》)
白話文:
治療癰疽需要拔膿,有時候膿瘡不能破裂,或者破了之後還是腫脹硬化,裡面沒有膿。這時候,可以用斑蝥研成粉末,和大蒜搗成膏狀,加一豆子那麼多水,敷在患處。不久之後膿就會流出來,這時就可以把藥取掉了。(《直指》)
疔腫拔根:將一粒斑蝥捻破,用針在瘡口上劃出米字形的樣式,封住,瘡根便會出來。(《外臺祕要》)
治療疔腫拔除其根:將一粒斑蝥弄破,用針在患處劃出米字形的傷口,並用藥封住,瘡根就會自行排出。
血疝便毒:不拘已成、未成,隨即消散。斑蝥三個(去翅、足,炒),滑石三錢,同研,分作三服。空心白湯下,日一服,毒從小便出。如痛,以車前、木通、澤瀉、豬苓煎飲,名破毒飲,甚效。(東垣方)
積年癬瘡:《外臺》:用斑蝥半兩,微炒為末,蜜調敷之。《永類》:用斑蝥七個,醋浸,露一夜,搽之。
白話文:
血疝便毒:不管已經形成還是未形成,都可以隨即消散。斑蝥三個(去除翅膀、足,炒過),滑石三錢,一起研磨成粉,分成三份服用。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每天服用一份,毒素會從小便排出。如果疼痛,可以用車前、木通、澤瀉、豬苓煎煮成飲品,叫做破毒飲,非常有效。(東垣方)
積年癬瘡
《外臺祕要》:使用斑蝥半兩,略微炒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敷上。
《永類鈐方》:使用斑蝥七個,浸泡在醋中,過一夜後,塗抹患處。
面上㾦㿔大風,面上有紫㾦㿔未消:用干斑蝥末,以生油調敷。約半日,㾦㿔脹起。以軟帛拭去藥,以棘針挑破,近下令水出干。不得剝其瘡皮,及不可以藥近口、眼。若是尖㾦㿔子,即勿用此,別用膽礬末合藥以治之。(《聖濟總錄》)
疣痣黑子:斑蝥三個,人言少許。以糯米五錢,炒黃,去米,入蒜一個,搗爛點之。
白話文:
臉上幹瘡已經變大並且惡化、臉上有紫幹斑尚未消退:使用幹斑蝥末,以生油調和塗敷。大約半天,幹瘡腫脹起來。用柔軟的布料擦去藥物,用細針挑破幹瘡,讓下面的膿水流出來。不可剝掉瘡皮,也不可以用藥靠近嘴巴和眼睛。如果是尖銳的幹瘡,就不可以使用這個方法,另外用膽礬末配置藥物來治療。
疣痣黑子的治療方法:
取斑蝥三個(即西藥中的斑蝥),人言少許(即人中白)。將糯米五錢炒至金黃色,去殼,加入搗爛的大蒜一個,混合後點在患處。
瘋狗咬傷:《衛生易簡方》云:此乃九死一生之病。急用斑蝥七枚,以糯米炒黃,去米為末。酒一盞,煎半盞。空心溫服,取下小肉狗三、四十枚為盡。如數少,數日再服。七次無狗形,永不再發也,累試累驗。《醫方大成》:用大斑蝥三七枚,去頭、翅、足,用糯米一勺,略炒過,去斑蝥。
白話文:
瘋狗咬傷:《衛生易簡方》說:這是一種九死一生的疾病。緊急使用斑蝥七枚,用糯米炒黃,去除米粒後搗碎成粉末。再用一盞酒,煎到剩半盞。空腹溫服,直到吐出像小狗肉形狀的肉塊三、四十枚為止。如果吐出的肉塊數量少,則幾日後再服用一次。如果連續服用七次都沒有吐出像狗肉形狀的肉塊,那就永遠不再發作了。這個方法經過了多次試驗,都得到了驗證。《醫方大成》記載:使用大斑蝥三十七枚,去除頭、翅、足,用一勺糯米稍微炒一下,然後去除斑蝥。
別以七枚如前炒,色變,復去之。別以七枚如前,至青煙為度,去蝥,只以米為粉。用冷水入清油少許,空心調服。須臾再進一服,以小便利下毒物為度。如不利,再進。利後肚疼,急用冷水調青靛服之,以解其毒,否則有傷。黃連水亦可解之。但不宜服一切熱物也。
白話文:
分別取七片蠍子,如前面一樣炒,炒到變色後,再取出。分別取七片蠍子,如前面的方法炒,炒到出現青煙為止,除去蠍子,只用米炒成粉末。用冷水加入少許清油,空腹調勻服用。須臾後再服用一劑,以小便排出毒物為準。如果沒有小便,再服用一劑。小便後肚子疼痛,立即用冷水調服青靛,以解其毒,否則會有傷害。黃連水也可以解毒。不過,服用後不宜吃任何熱的食物。
中沙蝨毒:斑蝥二枚:一枚末服;一枚燒至煙盡,研末,敷瘡中,立瘥。(《肘後》)
塞耳治聾:斑蝥(炒)二枚,生巴豆(去皮、心)二枚,杵丸棗核大。綿裹塞之。(《聖惠方》)
妊娠胎死:斑蝥一枚,燒研水服,即下。(《廣利方》)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斑蝥二枚:一枚末服;一枚燒至煙盡,研末,敷瘡中,立瘥。(《肘後》)
斑蝥兩枚:一枚研成細末服用;另一枚燒成煙灰,研成細末,敷在瘡口上,立即可癒。(出自《肘後備急方》)
中醫古代文字:
塞耳治聾:斑蝥(炒)二枚,生巴豆(去皮、心)二枚,杵丸棗核大。綿裹塞之。(《聖惠方》)
治耳朵失聰:斑蝥(炒過)兩枚,生巴豆(去皮去心)兩枚,一起搗碎成棗核大小的丸劑。用棉花包裹塞入耳朵。(出自《聖惠方》)
中醫古代文字:
妊娠胎死:斑蝥一枚,燒研水服,即下。(《廣利方》)
妊娠胎兒死亡:斑蝥一枚,燒成煙灰研末,用溫水送服,即可引產。(出自《廣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