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11)
木部第三十五卷 (11)
1. 海桐
(宋《開寶》)
【釋名】刺桐。
珣曰:生南海山谷中,樹似桐而皮黃白色,有刺,故以名之。
白話文:
釋名
刺桐樹。
珣氏說:刺桐生長在南海山谷中,樹木外觀似梧桐樹,但樹皮呈黃白色且有刺,因此得名。
【集解】頌曰:海桐生南海及雷州,近海州郡亦有之。葉大如手,作三花尖。皮若梓白皮,而堅韌可作繩,入水不爛。不拘時月採之。又云:嶺南有刺桐,葉如梧桐。其花附干而生,側敷如掌,形若金鳳,枝幹有刺,花色深紅。江南有赬桐,紅花無實。
白話文:
【集解】詩歌說:海梧桐生長在南海和雷州,靠近海邊的州郡也有。葉子像手掌那麼大,尖端有三個凸點。樹皮像梓樹的樹皮,堅韌可以做成繩子,放在水裡也不會腐爛。不限時間採摘。又說:嶺南有一種刺梧桐,葉子像梧桐葉。花朵長在樹幹上,花瓣向側面展開像手掌,形狀像金鳳凰,枝幹上有刺,花色深紅。江南有一種赬桐,紅花但不結果。
時珍曰:海桐皮有巨刺,如黿甲之刺,或云即刺桐皮也。按:嵇含《南方草木狀》云:九真有刺桐,布葉繁密。三月開花,赤色照映,三、五房凋,則三、五復發。陳翥《桐譜》云:刺桐生山谷中。
白話文:
李時珍說:海桐皮有很大的刺,就像黿甲的刺一樣。有人說,海桐皮就是刺桐皮。按:嵇含在《南方草木狀》中說:九真郡有刺桐,枝葉繁茂。三月開花,花色鮮紅,照映四方。三、五朵花凋謝,則又三、五朵小花開放。陳翥在《桐譜》中說:刺桐生長在山谷中。
紋理細緊,而性喜拆裂。體有巨刺,如欓樹。其葉如楓。赬桐身青,葉圓大而長。高三、四尺,便有花成朵而繁,紅色如火,為夏秋榮觀。
木皮
【氣味】苦,平,無毒。大明曰:溫。
白話文:
紋理細微緊密,但性質喜歡撕裂。莖上有巨大的刺,像柳樹。葉子像楓葉。赬桐的莖是青色的,葉子是圓而大而且長的。高三、四尺,就有花成朵而且繁盛,紅色像火,是夏季、秋天的榮耀觀賞植物。
氣味 苦,性平,無毒。王好古《湯液本草》記載:性溫。
【主治】霍亂中惡,赤白久痢,除疳䘌疥癬,牙齒蟲痛,並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膚赤(《開寶》)。主腰腳不遂,血脈頑痹,腿膝疼痛,赤白瀉痢(李珣)。去風殺蟲。煎湯,洗赤目(時珍)。
白話文:
【主治疾病】霍亂中惡、赤白久痢、消除疳䘌疥癬、牙齒疼痛蟲痛,煮服或含服。用清水浸泡後清洗眼睛,消除皮膚的痤瘡(《開寶》)。主治腰腳麻痺、血脈不通、腿膝疼痛、赤白瀉痢(李珣)。祛除風氣、殺蟲。煎湯後,清洗紅色的眼睛(時珍)。
【發明】頌曰:古方多用浸酒治風蹶。
南唐筠州刺史王紹顏撰《續傳信方》云:頃年予在姑孰,得腰膝痛不可忍。醫以腎臟風毒攻刺諸藥莫療。因覽劉禹錫《傳信方》備有此驗。修服一劑,便減五分。其方用海桐皮二兩,牛膝、芎藭、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兩,甘草半兩,薏苡仁二兩,生地黃十兩,並淨洗焙乾細銼,以綿包裹,入無灰酒二斗浸之,冬二七,夏一七。空心飲一盞,每日早、午、晚各一次,長令醺醺。
此方不得添減,禁毒食。時珍曰:海桐皮能行經絡,達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風殺蟲。
【附方】新三。
白話文:
【發明】讚頌說:古代方劑多用浸酒的方法來治療風濕痹症。
南唐筠州刺史王紹顏編撰的《續傳信方》中說:前些年我在姑孰的時候,得了腰膝疼痛,痛苦難忍。醫生用腎臟風毒攻刺的各種藥物治療,都沒有效果。於是我翻閱劉禹錫的《傳信方》,發現有這個驗方。服用了一劑,疼痛就減輕了五分。這個方劑用了海桐皮兩兩,牛膝、芎藭、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兩,甘草半兩,薏苡仁兩兩,生地黃十兩,全部洗淨焙乾後,切成細末,用棉布包好,放入無灰酒兩鬥中浸泡,冬天浸泡二十七天,夏天浸泡十七天。空腹時喝一杯,每天早、中、晚各一次,讓體內一直保持酒氣醺醺的狀態。
這個方劑不能隨意增加或減少藥物,而且禁止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時珍說:海桐皮能疏通經絡,到達病邪所在的地方。它還能入血分,祛風殺蟲。
【附方】新三
風癬有蟲:海桐皮、蛇床子等分,為末。以臘豬脂調,搽之。(艾元英《如宜方》)
白話文:
風癬蟲病:海桐皮、蛇牀子等分,研成細末。用臘豬油調和,塗抹患處。(艾元英《如宜方》)
風蟲牙痛:海桐皮煎水,漱之。(《聖惠方》)。
中惡霍亂:海桐皮,煮汁服之。(《聖濟總錄》)
刺桐花
【主治】止金瘡血,殊效(蘇頌)。
【附錄】雞桐,時珍曰:生嶺南山間。其葉如楝。用葉煮湯,洗渫足膝風濕痹氣。
白話文:
風蟲牙痛:
用海桐皮煎煮成水,含漱。(《聖惠方》)
中惡霍亂:
用海桐皮煮成湯汁服用。(《聖濟總錄》)
刺桐花
**主治:**止血止痛,治療金瘡血流,效果顯著(蘇頌)
附錄:
- 雞桐:
時珍說,產於嶺南山間。它的葉子像楝樹葉。用葉子煮湯,用來泡洗因風濕痹氣導致的足膝腫脹。
2. 楝
(《本經》下品)
【釋名】苦楝(《圖經》),實名金鈴子。
白話文:
釋名 [苦楝](《圖經》),果實的名字是金鈴子。
時珍曰:按:羅願《爾雅翼》云:楝葉可以練物,故謂之楝。其子如小鈴,熟則黃色。名金鈴,象形也。
【集解】《別錄》曰:楝實生荊山山谷。
弘景曰:處處有之。俗人五月五日取葉佩之,云辟惡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羅願所著的《爾雅翼》中記載:楝樹的葉子可以泡製藥材,所以稱它為楝。它的果實像小鈴鐺,成熟後呈黃色,被稱為金鈴,也是根據其外型而命名。
【集解】
《別錄》記載:楝實生長在荊山山谷中。
弘景曰:各地都有。民間傳說,五月初五取楝樹葉佩戴身上,可以闢除邪祟。
恭曰:此有雌雄兩種:雄者無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不能止,時有至死者;雌者有子,根白微毒。入藥當用雌者。
白話文:
謹慎地說:這種植物有雌雄兩種:雄性的沒有果實,根部是紅色的且有毒,服用後會讓人嘔吐不止,有時甚至會死亡;雌性的有果實,根部是白色的且毒性輕微。入藥時應使用雌性的。
頌曰:楝實以蜀川者為佳。木高丈餘,葉密如槐而長。三、四月開花,紅紫色,芬香滿庭。實如彈丸,生青熟黃,十二月採之。根採無時。
白話文:
讚頌說:楝實以蜀川生產的為佳。楝樹長高一丈多,樹葉茂密如槐樹葉,但葉子較長。三、四月開花,花色紅紫,芬芳滿庭。果實如彈丸大小,生時青綠色,成熟時黃色,應在十二月採摘。根四季任何時候均可採挖。
時珍曰:楝長甚速,三、五年即可作椽。其子正如圓棗,以川中者為良。王禎《農書》言鵷鶵食其實。應劭《風俗通》言獬豸食其葉。宗懍《歲時記》言蛟龍畏楝,故端午以葉包粽,投江中祭屈原。
實
白話文:
李時珍說:楝樹生長速度很快,三到五年就可以做椽子。它的果實像圓棗子,四川產的最好。王禎在《農書》中說,鵷鶵鳥吃楝樹果實。應劭在《風俗通》中說,獬豸吃楝樹葉。宗懍在《歲時記》中說,蛟龍害怕楝樹,所以端午節用楝樹葉包粽子,扔到江中祭祀屈原。
【修治】斅曰:凡採得曬乾,酒拌令透,蒸待皮軟,刮去皮,取肉去核用。凡使肉不使核,使核不使肉。如使核,捶碎,用漿水煮一伏時,曬乾。其花落子,謂之石茱萸,不入藥用。嘉謨曰:石茱萸亦入外科用。
白話文:
**【製備方法】**斅說:凡是採摘後曬乾的石茱萸,用酒把它拌透,蒸至表皮變軟,颳去表皮,取果肉去除核即可使用。凡是使用石茱萸時,只用果肉不用核,使用核時則不用果肉。如果使用核,將其敲碎,用漿水煮至一個「伏」的時間,再曬乾即可。石茱萸的花謝後結果子,稱為「石茱萸子」,不入藥使用。嘉謨說:石茱萸子也可以作為外科用藥。
【氣味】苦,寒,有小毒。
元素曰:酸、苦,平。陰中之陽。
時珍曰:得酒煮,乃寒因熱用也。茴香為之使。
白話文:
氣味苦,寒,有小毒。
元素說:酸、苦,平性。陰中的陽性。
李時珍說:用酒煮過後,才能在寒症中使用。用茴香作為引導藥物。
【主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本經》)。主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不入湯使(甄權)。入心及小腸,止上下部腹痛(李杲)。瀉膀胱(好古)。治諸疝蟲痔(時珍)。
【發明】元素曰:熱厥暴痛,非此不能除。
白話文:
【主治】熱性傳染病、傷寒,高燒神志不清,殺死體內的寄生蟲、疥瘡,利尿通便(《本經》)。治療中暑高燒狂躁、失去心智、煩躁悶熱,用作洗浴,不能浸入水中(甄權)。進入心臟和小腸,治療上下腹部疼痛(李杲)。利尿通便(好古)。治療各種疝氣蟲痔(時珍)。
發明化開元素:如果是發熱高燒、疼痛劇烈,非得用這些方子才能治好。
時珍曰:楝實,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氣為要藥。甄權乃言不入湯使,則《本經》何以有治熱狂、利小便之文耶?近方治疝,有四治、五治、七治諸法,蓋亦配合之巧耳。
【附方】舊三,新八。
白話文:
李時珍說:楝實可以去除小腸和膀胱的熱,並使心包之火向下運行,因此對於心腹疼痛和疝氣是有用的治療藥物。甄權則是認為楝實不能作為藥湯使用,但《本經》為什麼有記載楝實能治療發熱狂燥和利尿的作用呢?現代醫學治療疝氣的方法有很多種,有四治、五治、七治等,實際上都是巧妙的配伍方法。
【附方】舊的三則,新的八則。
熱厥心痛或發或止,身熱足寒,久不愈者:先灸太谿、崑崙,引熱下行。內服金鈴散:用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潔古《活法機要》)。小兒冷疝氣痛,膚囊浮腫:金鈴子(去核)五錢,吳茱萸二錢半,為末,酒糊丸黍米大。每鹽湯下二、三十丸。
白話文:
如果熱厥心痛(疼痛或發作或停止), 身體發熱而腳卻冰冷, 且長時間無法治癒: 首先灸太溪穴和崑崙穴, 使熱量向下運行。服用金鈴散: 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 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 用溫酒調服 (潔古《活法機要》)。小孩冷疝氣痛, 皮膚包囊浮腫: 金鈴子 (去核) 五錢, 吳茱萸二錢半, 研成細末, 用酒糊成黍米大小的丸藥。每次用鹽湯送服二、三十丸。
(《全幼心鑑》)丈夫疝氣:本臟氣傷,膀胱連小腸等氣。金鈴子一百個(溫湯浸過去皮),巴豆二百個(微打破),以面二升,同於銅鐺內炒至金鈴子赤為度。放冷取出,去核為末,巴、面不用。每服三錢,熱酒或醋湯調服。一方:入鹽炒茴香半兩。(《經驗方》)。
白話文:
丈夫疝氣:主要是由於內臟的氣受傷,膀胱連接小腸等氣。
方法一:金鈴子一百個(用溫水浸泡後剝掉皮),巴豆二百個(稍微搗碎),和兩升麵粉一起在銅鍋中炒,炒到金鈴子變成紅色即可。放涼後取出金鈴子,去掉內核研磨成粉末,巴豆和麵粉不用了。每次服用三錢,用熱酒或醋湯調服。
方法二:用鹽炒茴香半兩即可。(《經驗方》)
㿗疝腫痛:《澹寮方》楝實丸:治釣腎偏墜,痛不可忍。用川楝子肉五兩,分作五分:一兩用破故紙二錢炒黃,一兩用小茴香三錢、食鹽半錢同炒,一兩用萊菔子一錢同炒,一兩用牽牛子三錢同炒,一兩用斑蝥七枚(去頭、足)同炒。揀去食鹽、萊菔、牽牛、斑蝥,只留故紙、茴香,同研為末,以酒打麵糊丸梧桐子大。
白話文:
《澹寮方》楝實丸:
**功效:**治療陰囊疝氣腫大疼痛,疼痛難以忍受。
組成:
- 川楝子肉:5 兩,分成 5 份:
- 1 兩與破舊紙 2 錢同炒至黃色。
- 1 兩與小茴香 3 錢、食鹽半錢同炒。
- 1 兩與萊菔子 1 錢同炒。
- 1 兩與牽牛子 3 錢同炒。
- 1 兩與斑蝥 7 枚(去頭足)同炒。
用法:
-
去除食鹽、萊菔、牽牛、斑蝥,只留下破舊紙、茴香。
-
將破舊紙、茴香研磨成粉末。
-
用酒打麵糊,將粉末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服用方法:
每日服用 3 次,每次 1 丸,用米湯送服。
每空心酒下五十丸。《得效方》楝實丸:治一切疝氣腫痛,大有神效。用川楝子(酒潤取肉)一斤,分作四分:四兩用小麥一合,斑蝥四十九個,同炒熟,去蝥;四兩用小麥一合,巴豆四十九枚,同炒熟,去豆;四兩用小麥一合,巴戟肉一兩,同炒熟,去戟;四兩用小茴香一合,食鹽一兩,同炒熟,去鹽。加破故紙(酒炒)一兩,廣木香(不見火)一兩,為末,酒煮麵糊丸梧桐子大。
白話文:
每一個空心膠囊裡裝五十顆藥丸。《得效方》裡面記載的楝實丸:治療各種疝氣腫痛,非常有效。用四川的楝子(用酒潤濕取肉)一斤,分成四份:四兩用小麥一升,斑蝥四十九個,一起炒熟,去掉斑蝥;四兩用小麥一升,巴豆四十九顆,一起炒熟,去掉巴豆;四兩用小麥一升,巴戟肉一兩,一起炒熟,去掉巴戟;四兩用小茴香一升,食鹽一兩,一起炒熟,去掉鹽。再加入破舊紙張(用酒炒)一兩,廣木香(不要加熱)一兩,磨成粉末,用酒煮麵糊,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每服五十丸,鹽湯空心下,日三服。《直指方》楝實丸:治外腎脹大,麻木痛破,及奔豚疝氣。用川楝子四十九個,分七處切取肉:七個用小茴香五錢同炒,七個用破故紙二錢半同炒,七個用黑牽牛二錢半同炒,七個用食鹽二錢同炒,七個用蘿蔔子二錢半同炒,七個用巴豆十四個同炒,七個用斑蝥十四個(去頭、足)同炒。揀去蘿蔔子、巴豆、斑蝥三味不用。
白話文:
每服五十丸,用鹽水空腹服用,每天三次。《直指方》楝實丸:治療腎臟外側脹大,麻木疼痛破裂,以及奔豚疝氣。使用川楝子四十九個,分七處切開取出果肉:七個與五錢小茴香一起炒,七個與二錢半破舊紙一起炒,七個與二錢半黑牽牛一起炒,七個與二錢食鹽一起炒,七個與二錢半蘿蔔子一起炒,七個與十四個巴豆一起炒,七個與十四個去頭足的班蝥一起炒。挑出蘿蔔子、巴豆、斑蝥三味不用。
入青木香五錢,南木香、官桂各二錢半,為末,酒煮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鹽湯下,一日三服。臟毒下血:苦楝子炒黃為末,蜜丸梧桐子大。米飲每吞十丸至二十丸。(《經驗方》)。腹中長蟲:楝實以淳苦酒漬一宿,綿裹,塞入穀道中三寸許,日二易之。(《外臺秘要》)。
白話文:
將青木香五錢、南木香和官桂各二錢半碾成細末,再以酒煮成藥丸,一個藥丸如同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於飯前用鹽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治療臟腑中毒而導致便血:將苦楝子炒黃後碾成細末,再以蜂蜜製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用米湯送服,每次服用十到二十丸。治療腹中有蟲:將楝實浸泡於淳苦酒中一夜後,用棉布包起來,塞入肛門中約三寸深處,每天更換二次。
耳猝熱腫:楝實五合,搗爛,綿裹塞之,頻換。(《聖惠方》)。腎消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炒為末。每溫酒服一錢。(《聖惠方》)。小兒五疳:川楝子肉、川芎藭等分,為末,豬膽汁丸。米飲下。(《摘玄方》)。
根及木皮
【氣味】苦,微寒,微毒。
白話文:
-
耳朵突然發熱腫脹:楝樹果仁五兩,搗爛,用棉花包裹塞住耳朵,經常更換。(出自《聖惠方》)。
-
腎臟虛弱,淋病,疾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炒成粉末。每次用溫酒送服一錢。(出自《聖惠方》)。
-
小兒五疳:川楝子肉、川芎等分,製成粉末,用豬膽汁丸。用米湯送服。(出自《摘玄方》)。
氣味苦,微寒,微毒。
大明曰:雄者根赤有毒,吐瀉殺人,不可誤服。雌者入服食,每一兩可入糯米五十粒同煎,殺毒。若瀉者,以冷粥止之。不瀉者,以熱蔥粥發之。
白話文:
大明說:雄黃(雄黃,一種礦石,主要成分為硫化砷)的根是紅色的,有毒,會引起嘔吐和腹瀉,甚至死亡,所以千萬不能誤服。雌黃(雌黃也是一種礦石,主要成分為硫化砷)可以服用,每服用一兩,可以和五十粒糯米一起熬煮,以去除其毒性。如果服用後出現腹瀉,可以用冷粥來止瀉。如果沒有腹瀉,可以用熱蔥粥來發汗解毒。
【主治】蛔蟲,利大腸(《別錄》)。苦酒和,塗疥癬甚良(弘景)。治遊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癩,小兒壯熱,並煎湯浸洗(大明)。
【附方】舊四,新六。
白話文:
【主治】蛔蟲,通大腸。(《別錄》)用醋酒和勻,塗抹疥癬療效非常好。(弘景)治療遊風熱毒,風疹瘡疥癩,小兒壯熱,都可用它煎湯浸洗。(大明)
【附方】舊四、新六。
消渴有蟲:苦楝根白皮一握切焙,入麝香少許,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飲之,雖困頓不妨。下蟲如蛔而紅色,其渴自止。消渴有蟲,人所不知。(洪邁《夷堅志》)
小兒蛔蟲:楝木皮削去蒼皮,水煮汁,量大小飲之。
白話文:
患有消渴症而體內有蟲的情況:
使用苦楝樹根的白皮,取一把切碎後焙炒,再加入少量麝香,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一碗水,空腹時飲用,即使身體虛弱也不妨礙飲用。可以將蟲子排出,狀如蛔蟲但顏色發紅,之後口渴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患有消渴症而體內有蟲的情況,一般人都不會知道。(洪邁《夷堅志》)
小兒蛔蟲:楝樹的樹皮去掉表層樹皮,用水煮沸成汁,根據孩子大小服用適當的量。
《斗門方》:用為末,米飲服二錢。《集簡方》:用根皮,同雞卵煮熟,空心食之。次日蟲下。《經驗方》抵聖散:用苦楝皮二兩,白蕪荑半兩,為末。每以一、二錢,水煎服之。《簡便方》:用楝根白皮(去粗)二斤切,水一斗,煮取汁三升,沙鍋熬成膏。五更初,溫酒服一匙,以蟲下為度。
白話文:
《鬥門方》:將苦楝樹磨成粉末,用米湯服用二錢。
《集簡方》:用苦楝樹根的樹皮,與雞蛋一起煮熟,空腹食用。第二天,蟲子就會排出來。
《經驗方》抵聖散:取苦楝皮二兩,白蕪荑半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二錢,用清水煮沸後服用。
《簡便方》:取苦楝樹的根白皮(去掉粗糙的部分)二斤切碎,加水一斗煮沸,煎取藥汁三升,用沙鍋熬成膏狀。在凌晨五點左右,用溫酒送服一匙,直到蟲子排出為止。
小兒諸瘡:惡瘡、禿瘡、蠼螋瘡、浸淫瘡,並宜楝樹皮或枝燒灰敷之。乾者豬脂調。(《千金方》)。
口中瘻瘡:東行楝根細銼,水煮濃汁,日日含漱,吐去勿咽。(《肘後方》)。
蜈蚣蜂傷:楝樹枝、葉汁,塗之良。(楊起《簡便方》)。
疥瘡風蟲:楝根皮、皂角(去皮、子)等分。為末。豬脂調塗。(《奇效方》)
花
【主治】熱痱,焙末摻之。鋪席下,殺蚤、蝨(時珍)。
葉
【主治】疝入囊痛,臨發時煎酒飲(時珍)。
白話文:
小兒諸瘡:
- 惡瘡:潰瘍嚴重、疼痛的瘡
- 禿瘡:圓形、脫髮的瘡
- 蠼螋瘡:由昆蟲叮咬引起的潰瘍
- 浸淫瘡:膿液流出、浸潤周圍組織的瘡
治療方法:
可用楝樹皮或枝燒成灰敷患處。若瘡為乾性,則用豬脂調勻後塗抹。
口中瘻瘡:
治療方法:
採集東行楝樹的根,細細研磨成粉,用清水煮成濃汁。每天含漱,吐出不要吞嚥。
蜈蚣、蜂傷:
治療方法:
將楝樹枝、葉搗成果汁塗抹傷口即可。
疥瘡風蟲:
治療方法:
取楝根皮、皁角(去除果皮和果核)等量磨成細末,用豬脂調和後塗抹患處。
花
主治:
熱痱。將楝花焙乾成末狀,灑在患處或鋪在牀褥下,可殺死跳蚤和蝨子。
葉
主治:
疝氣發作時疼痛。取楝葉煎成藥酒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