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果部第三十一卷 (5)

回本書目錄

果部第三十一卷 (5)

1. 毗梨勒

(《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三果。

珣曰:木似訶梨勒,而子亦相似,但圓而毗,故以名之。毗,即臍也。

白話文:

【校正】此段落從木部移入此處。

【釋名】三果。

珣說:這種植物的樹木類似訶梨勒,果實也相似,但三果果實呈圓形且有突出的臍,因此得名。臍即指凸出的部分。

【集解】恭曰:毗梨勒出西域及南海諸國,嶺南交、愛等州,戎人謂之三果。樹似胡桃,子形亦似胡桃。核似訶梨勒,而圓短無稜,用亦同法。番人以此作漿甚熱。

白話文:

【集解】恭先生說:毗梨勒產自西域和南海諸國,嶺南的交州、愛州等地,少數民族稱它為三果。毗梨勒樹和胡桃樹很相似,果實的形狀也像胡桃。果核和訶梨勒相似,但圓潤短小,沒有棱角,用法也相同。外國人用它來做醬,非常熱。

【氣味】苦,寒,無毒。

珣曰:味苦帶澀,微溫無毒。作漿性熱。

白話文:

【藥性】苦味,寒涼,無毒。

珣氏曰:味道苦澀,性微溫無毒。服用後有發熱的特性。

【主治】風虛熱氣,功同庵摩勒(《唐本》)。暖腸腹,去一切冷氣。作漿染鬚髮,變黑色(甄權)。下氣,止瀉痢。(大明)燒灰,乾血有效(李珣)。

白話文:

【主治功效】醫治因風虛引起的發熱,功效類似於庵摩勒(《唐本》)。暖和腸胃,去除所有的寒氣。用它來製成漿染鬚髮,可以使鬚髮變黑(甄權)。通氣,停止腹瀉和痢疾。(大明)將它燒成灰,對乾血癥有效(李珣)。

【發明】時珍曰:毗梨勒古方罕用,惟《千金方》補腎鹿角丸用三果漿吞之,云無則以酒代之。則此果亦余甘之類,而性稍溫澀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毗梨勒在古代方劑中很少使用,只有《千金方》中補腎的鹿角丸用了三果漿吞服,如果沒有三果漿,可以用酒代替。所以這種果實也屬於甘甜之類,但性質稍溫而澀。

【附方】新一。

大風發脫:毗梨勒燒灰,頻擦有效。(《聖惠方》)

沒離梨(《拾遺》)

【集解】藏器曰:沒離梨生西南諸國。似毗梨勒,上有毛少許也。

【氣味】辛,平,無毒。珣曰:微溫。

白話文:

古代文字:

大風發脫:毗梨勒燒灰,頻擦有效。(《聖惠方》)

沒離梨(《拾遺》)

**大風發脫:**將沒食子燒成灰,頻頻擦拭患處,即可見效。(《聖惠方》)

沒食子(《拾遺》)

**集解:**藏器說:沒食子生長在西南各國。外觀類似毗梨勒,但表面有少許絨毛。

**性味:**辛味,平性,無毒。珣曰:微溫。

【主治】上氣,下食(藏器)。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並宜入面藥(李珣)。

白話文:

【主治】上焦有氣,下焦不能正常消化食物。主治消食、通便、理氣,以及上焦有氣、咳嗽的症狀。並宜加入面藥(李珣)。

2. 五斂子

(《綱目》)

【釋名】五稜子(《桂海志》)、陽桃

【時珍曰】按:稽含《草木狀》云:南人呼稜為斂,故以為名。

白話文:

【釋名】稜角(《桂海志》)、[南酸棗](/herb/11978)。

【時珍曰】考據:稽含《草木狀》記載:南方人稱稜為斂,因此得名。

【集解】時珍曰:五斂子出嶺南及閩中,閩人呼為陽桃。其大如拳,其色青黃潤綠,形甚詭異,狀如田家碌碡,上有五稜如刻起,作劍脊形。皮肉脆軟,其味初酸久甘,其核如柰。五月熟,一樹可得數石,十月再熟。以蜜漬之,甘酢而美,俗亦曬乾以充果食。又有三廉子,蓋亦此類也。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五斂子產於嶺南和閩中,閩中人稱它為陽桃。它的果實像拳頭那麼大,果皮青黃潤綠,形狀非常怪異,像田間的碌碡,果皮上有五條突起的稜線,像劍的脊背一樣。果皮柔軟,味道初嘗是酸的,回味是甜的,果核像柰子。五月成熟,一棵樹能結出好幾石的果實,十月會再次成熟。用蜂蜜醃漬五斂子,味道香甜可口,也可以曬乾後當作零食食用。還有一種果實叫三斂子,也屬於這一類。

陳祈暢《異物志》云:三廉出熙安諸郡。南人呼稜為廉,雖名三廉,或有五、六稜者。食之多汁,味甘且酸,尤宜與眾果參食。

白話文:

陳祈暢在《異物志》中說:三廉出產於熙安等郡。南方人把稜角叫做廉,雖然名字是三廉,但也有五、六個稜角的。稜角吃起來多汁,味道甘甜且微酸,尤其適合和其它水果一起吃。

【氣味】酸、甘、澀,平,無毒。

【主治】風熱,生津止渴(時珍)。

白話文:

香氣與味道:酸、甜、苦澀,性平,無毒。

主治效用:風熱症狀,生津止渴(李時珍所記載)。

3. 五子實

(《綱目》)

【集解】時珍曰:五子樹今潮州有之。按裴淵《廣州記》云:五子實,大如梨而內有五核,故名。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霍亂金瘡,宜食之(時珍。《潮州志》)。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現在的潮州有五子樹。」根據裴淵的《廣州記》記載:「五子實,果實大如梨,裡面有五個果核,因此得名。」

【果實】

【氣味】甘味,溫和,無毒。

【主治】霍亂、金瘡,適合食用(李時珍。《潮州志》)。

4. 榧實

(《別錄》下品)

白話文:

《別錄》下品

石灰

性溫,味辛,闢毒消毒,主損折破傷。

白芷

性溫,味辛,行氣止痛,主闌癖氣,消腫。

紫苑

性溫,味甘,潤肺定喘,止渴生津。

木槿

性溫,味甘澀,止血止渴,主風濕痺痛。

白術

性溫,味甘,健脾益氣,補中除濕。

甘草

性平,味甘,解毒調和,主咳逆喘急,除熱止渴。

桔梗

性溫,味辛,宣肺利咽,祛痰止咳。

山藥

性平,味甘,補脾益肺,止瀉益精。

茯苓

性平,味甘,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黨參

性溫,味甘,補益氣血,生津健脾。

【校正】時珍曰:《別錄》木部有榧實,又有棑華。《神農本草》魚蟲部有柀子,宋《開寶本草》退柀子入有名未用。今據蘇恭之說,合併於下。

白話文:

[校正]李時珍說:《別錄》木部有榧實,又有棑華。《神農本草》魚蟲部有柀子,宋朝《開寶本草》把柀子移入有名字但沒寫用途的藥材清單中。現在根據蘇恭的說法,將這些藥材歸併到一起。

【釋名】柀子(音彼。《神農》)、赤果(《日用》)、玉榧(《日用》)、玉山果。

白話文:

釋名 柀子(發音同「彼」,《神農本草經》)、赤果(《日用本草》)、玉榧(《日用本草》)、玉山果。

時珍曰:榧亦作棑,其木名文木,斐然章採,故謂之榧。信州玉山縣者為佳。故蘇東坡詩云:彼美玉山果,粲為金盤實。柀子見下。

白話文:

李時珍說:榧樹也寫作棑,它的木材叫文木,樹木枝葉茂盛,所以叫它榧樹。信州玉山縣的榧子最好。所以蘇東坡寫詩說:「那美的玉山果,華麗地盛在金盤裡」。榧子的介紹在下面。

瑞曰:土人呼為赤果,亦曰玉榧。

【集解】《別錄》曰:榧實生永昌。彼子生永昌山谷。

弘景曰:彼子亦名羆子,從來無用者,古今諸醫不復識之。榧實出東陽諸郡。

白話文:

瑞曰:當地人稱它為赤果,也稱玉榧。

【集解】《別錄》記載:榧實生長在永昌。榧子生長在永昌的山谷中。

弘景曰:榧子也叫羆子,一向沒有人使用,古今的醫家都不再認識它。榧實產自東陽等郡縣。

恭曰:彼子當從木作柀子,誤入虫部也。《爾雅》柀亦名煔。其葉似杉,木如柏而微軟。子名榧子,宜入果部。又注榧實云:即虫部彼子也。其木大連抱,高數仞,其葉似杉,其木如柏,其理似松,肌細軟,堪為器用。

白話文:

恭謹的說:彼子原本應該歸類在木部,作柀子,卻誤入了虫部。《爾雅》中提到柀子也叫榧子。它的葉子像杉樹,木頭像柏樹但比較軟。果實叫榧子,應該歸類在果部。另外,在榧實的注釋中說:榧實就是虫部中的彼子。榧樹的樹幹粗大,可以供兩人合抱,高達數仞。葉子像杉樹,木頭像柏樹,紋理像松樹,肌理細膩柔軟,適合做器皿。

宗奭曰:榧實大如橄欖,殼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黑粗衣,其仁黃白色,嚼久漸甘美也。

白話文:

宗奭說:榧樹的果實像橄欖一樣大,外殼呈紫褐色,殼脆,裡面有一層黑粗的皮,裡面仁是黃白色的,嚼久了會變得好甜。

藏器曰:棑華即榧子之華也。棑與榧同。榧樹似杉,子如長檳榔,食之肥美。《本經》虫部有彼子,陶氏復於木部出榧實、棑華,皆一物也。

白話文:

藏器說:棑華就是榧子的花。棑和榧是同種東西。榧樹看起來像杉樹,果實像長檳榔,味道鮮美。《本經》蟲部收錄了彼子,陶弘景在木部又寫了榧實和棑華,都是同一種東西。

穎曰:榧有一種粗榧。其木與榧相似,但理粗色赤耳。其子稍肥大,僅圓不尖。《神農本草》柀子即粗榧也。

白話文:

榧木中有一種粗榧。它的木質與榧木相似,但紋理粗糙,顏色偏紅。它的果實稍大,比較圓而沒有尖的部份。《神農本草經》中所記載的柀子,就是這粗榧。

時珍曰:榧生深山中,人呼為野杉。按:羅願《爾雅翼》云:柀似杉而異於杉。彼有美實而木有文采,其木似桐而葉似杉,絕難長。木有牝牡,牡者華而牝者實。冬月開黃圓花,結實大小如棗。其核長如橄欖核,有尖者、不尖者,無稜而殼薄,黃白色。其仁可生啖,亦可焙收。以小而心實者為佳,一樹不下數十斛。陶氏不識柀子,惟蘇恭能辨為一物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榧樹生長在深山之中,人們稱它為野杉。根據羅願在《爾雅翼》中的記載,榧樹很像杉樹,但與杉樹不同。榧樹有美味的果實,木頭上有花紋,木頭像桐樹,葉子像杉樹,榧樹很難長大。榧樹有雌雄之分,雄樹開花,雌樹結果。冬季開黃色圓形的花朵,結出的果實大小像棗子。榧樹的種子像橄欖核一樣長,有的尖有的不尖,沒有稜角,外殼薄,黃白色。榧樹的果仁可以生吃,也可以焙烤後食用。榧仁以小而果仁飽滿的為佳,一棵榧樹可以結出幾十斛的果實。陶弘景不認識榧子,只有蘇恭能辨別出榧子和杉子是同一個物種。

榧實(《別錄》)

【氣味】甘,平,澀,無毒。

瑞曰:性熱,同鵝肉食,生斷節風,又上壅人,忌火氣。

白話文:

榧實(《別錄》)

**氣味:**甘、平、澀,無毒。

**瑞曰:**性熱,與鵝肉同食,可斷絕風濕症狀,又會上升阻塞人體,忌諱火熱體質者食用。

時珍曰:按:《物類相感志》云:榧煮素羹,味更甜美。豬脂炒榧,黑皮自脫。榧子同甘蔗食,其渣自軟。又云:榧子皮反綠豆,能殺人也。

白話文:

時珍說:根據《物類相感志》的記載:榧子煮素羹,味道更甜美。豬油炒榧子,黑皮會自動脫落。榧子與甘蔗一起吃,其渣滓會自動變軟。又說:榧子皮和綠豆相剋,一起吃能殺人。

【主治】常食,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疰惡毒(《別錄》)。食之,療寸白蟲(弘景)。消穀,助筋骨,行營衛,明目輕身,令人能食。多食一、二升,亦不發病(孟詵)。多食滑腸,五痔人宜之(宗奭)。治咳嗽白濁,助陽道(《生生編》)。

白話文:

【主治功效】經常食用,可以治療五痔,去除三蟲蠱毒、鬼疰惡毒(《別錄》)。食用它,可以治療寸白蟲(弘景)。消穀,增強筋骨,運行營衛,明目輕身,讓人胃口好。多吃一、二升,也不會發病(孟詵)。多吃滑腸,五痔的人適合吃(宗奭)。治療咳嗽白濁,增強陽道(《生生編》)。

柀子(《本經》。舊作彼)

【氣味】甘,溫,有毒。

【主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蠱毒,鬼疰伏屍(《本經》)。

【發明】震亨曰:榧子,肺家果也。火炒食之,香酥甘美。但多食則引火入肺,大腸受傷爾。

原曰:榧子殺腹間大小蟲,小兒黃瘦有蟲積者宜食之。蘇東坡詩云:驅除三彭蟲,已我心腹疾,是矣。

白話文:

柀子(《本經》,原寫作「彼」)

藥性氣味:甘,溫,有毒。

主治功效:腹中邪氣,驅除寄生蟲,治療蛇蟲咬傷和蠱毒,鬼祟病症或接觸死屍所致症狀(《本經》)。

醫家見解:張震亨說:柀子是肺部喜愛的果實。用火炒熟食用,香酥可口。但食用過多會引火入肺,導致大腸受損。

其他說明:柀子能殺死腹中大小寄生蟲,兒童若有黃疸、消瘦等症狀,疑似蟲積,應食用柀子。蘇軾的詩句「驅除三彭蟲,已我心腹疾」,就是指此功用。

時珍曰:榧實、柀子治療相同,當為一物無疑。但《本經》柀子有毒,似有不同,亦因其能殺蟲蠱爾。汪穎以粗榧為柀子,終是一類,不甚相遠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榧實和柀子在治療上的功效相同,應該毫無疑問地歸為一種東西。但《本經》中記載柀子有毒,這似乎有所不同,大概是因為柀子能夠殺蟲除蠱吧。汪穎認為粗榧就是柀子,始終是一類,差異不太遠。

【附方】舊一,新五。

白話文:

【附方】舊藥方一種,新藥方五種。

寸白蟲:詵曰:日食榧子七顆,滿七日,蟲皆化為水也。《外臺秘要》:用榧子一百枚,去皮火燃,啖之,經宿蟲消下也。胃弱者啖五十枚。

白話文:

寸白蟲:這樣說:每天吃七粒榧子,七天後,蟲都會化為水。

《外臺祕要》:用一百枚榧子,去掉外殼,用火烤熟,吃掉,過一夜蟲就會消退。

好食茶葉面黃者:每日食榧子七枚,以愈為度。(楊起《簡便方》)

白話文:

喜愛吃茶,臉色發黃的人:每天吃七顆榧子,以痊癒爲準。(楊起《簡便方》)

令發不落:榧子三個,胡桃二個,側柏葉一兩,搗浸雪水梳頭,發永不落且潤也。(《聖惠方》)

白話文:

讓頭髮不再掉落的方法:使用三個榧子、兩個胡桃和一兩側柏葉搗碎,浸泡在雪水中,然後用來梳頭,頭髮會永遠不掉落且有光澤。(出自《聖惠方》)

猝吐血出:先食蒸餅兩、三個,以榧子為末,白湯服三錢,日三服。(《聖濟總錄》)屍咽痛癢、語言不出:榧實半兩,蕪荑一兩,杏仁、桂各半兩,為末,蜜丸彈子大,含咽。(《聖濟總錄》)

白話文:

猝然吐血:先吃兩到三個蒸餅,榧子研末,用白湯送服三錢,每天服用三次。(《聖濟總錄》)

喉嚨疼痛、發癢,說話困難:榧實半兩,蕪荑一兩,杏仁、桂花各半兩,研磨成末,蜜丸如彈珠大小,含著在喉嚨。(《聖濟總錄》)

棑華(《別錄》)

春月生採之。

藏器曰:即榧子華也。

【氣味】苦。

【主治】水氣,去赤蟲,令人好色,不可久服(《別錄》)。

白話文:

棑華(《別錄》)

春天時採收。

藏器說:這是榧樹的花。

氣味:苦。

主治:水腫、驅除寄生蟲、使人面色紅潤(但不可長期服用,《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