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果部第三十一卷 (5)
果部第三十一卷 (5)
1. 毗梨勒
(《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三果。
珣曰:木似訶梨勒,而子亦相似,但圓而毗,故以名之。毗,即臍也。
【集解】恭曰:毗梨勒出西域及南海諸國,嶺南交、愛等州,戎人謂之三果。樹似胡桃,子形亦似胡桃。核似訶梨勒,而圓短無稜,用亦同法。番人以此作漿甚熱。
實
【氣味】苦,寒,無毒。
珣曰:味苦帶澀,微溫無毒。作漿性熱。
【主治】風虛熱氣,功同庵摩勒(《唐本》)。暖腸腹,去一切冷氣。作漿染鬚髮,變黑色(甄權)。下氣,止瀉痢。(大明)燒灰,乾血有效(李珣)。
【發明】時珍曰:毗梨勒古方罕用,惟《千金方》補腎鹿角丸用三果漿吞之,云無則以酒代之。則此果亦余甘之類,而性稍溫澀也。
【附方】新一。
大風發脫:毗梨勒燒灰,頻擦有效。(《聖惠方》)
沒離梨(《拾遺》)
【集解】藏器曰:沒離梨生西南諸國。似毗梨勒,上有毛少許也。
實
【氣味】辛,平,無毒。珣曰:微溫。
【主治】上氣,下食(藏器)。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並宜入面藥(李珣)。
白話文:
毗梨勒
毗梨勒,一種植物的果實,古籍記載其原產地為西域和南海等地。樹木外形像胡桃樹,果實也類似胡桃,但核與訶梨勒相似,只是更圓短,沒有稜角。其味道略苦帶澀,性寒或微溫,無毒。 據記載,番人會將其製成漿飲用,漿的性味較熱。
毗梨勒具有治療風虛熱氣的功效,與庵摩勒藥效相似,能溫暖腸胃,去除體內寒氣。其果實漿汁還能染黑頭髮,並能下氣、止瀉痢,燒成灰則可治療血虛。雖然古方中較少使用,但有些方劑會用其果實漿汁,若無則以酒替代,可見其與其他具有收斂作用的果實性質相近,只是略帶溫和的收斂效果。 另外,毗梨勒的灰燼可用於治療因大風引起的脫髮。
沒離梨,一種與毗梨勒相似的植物果實,生長在西南地區。外觀與毗梨勒相似,只是帶有少許絨毛。味道辛辣,性平或微溫,無毒。 其功效為治療上氣、消化不良,具有消食、澀腸、下氣、緩解咳嗽等作用,也可用於製作面部藥物。
2. 五斂子
(《綱目》)
【釋名】五稜子(《桂海志》)、陽桃。
【時珍曰】按:稽含《草木狀》云:南人呼稜為斂,故以為名。
【集解】時珍曰:五斂子出嶺南及閩中,閩人呼為陽桃。其大如拳,其色青黃潤綠,形甚詭異,狀如田家碌碡,上有五稜如刻起,作劍脊形。皮肉脆軟,其味初酸久甘,其核如柰。五月熟,一樹可得數石,十月再熟。以蜜漬之,甘酢而美,俗亦曬乾以充果食。又有三廉子,蓋亦此類也。
陳祈暢《異物志》云:三廉出熙安諸郡。南人呼稜為廉,雖名三廉,或有五、六稜者。食之多汁,味甘且酸,尤宜與眾果參食。
實
【氣味】酸、甘、澀,平,無毒。
【主治】風熱,生津止渴(時珍)。
白話文:
五斂子
五斂子又稱五稜子或陽桃。根據古籍記載,南方人稱「稜」為「斂」,因此得名五斂子。
五斂子產於嶺南和福建,福建人稱它為陽桃。果實大小如拳頭,顏色青黃潤綠,形狀奇特,像農家用來碾米的碌碡,表面有五個像刻出來的稜角,像劍脊一樣。果皮和果肉柔軟多汁,味道一開始酸,久嚼則變甜,果核像柰(一種水果)。五月成熟一次,一棵樹可以收穫幾石,十月還會再成熟一次。可以蜜漬食用,味道甘甜酸爽,人們也常曬乾後當作水果吃。還有一種叫做三廉子的,可能也是同類。
三廉子產於熙安等郡,南方人稱「稜」為「廉」,雖然叫三廉子,但稜角也可能有五或六個。果肉多汁,味道甘酸,尤其適合和其他水果一起食用。
五斂子味酸甘澀,性平,無毒。具有治療風熱、生津止渴的功效。
3. 五子實
(《綱目》)
【集解】時珍曰:五子樹今潮州有之。按裴淵《廣州記》云:五子實,大如梨而內有五核,故名。
實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霍亂金瘡,宜食之(時珍。《潮州志》)。
白話文:
五子實
李時珍說:現在潮州有五子樹。根據裴淵的《廣州記》記載:五子實,果實大小像梨,裡面有五個核,所以叫做五子實。
五子實的味道甘甜溫和,沒有毒性。
治療霍亂和刀傷,可以食用(出自李時珍和《潮州志》)。
4. 榧實
(《別錄》下品)
【校正】時珍曰:《別錄》木部有榧實,又有棑華。《神農本草》魚蟲部有柀子,宋《開寶本草》退柀子入有名未用。今據蘇恭之說,合併於下。
【釋名】柀子(音彼。《神農》)、赤果(《日用》)、玉榧(《日用》)、玉山果。
時珍曰:榧亦作棑,其木名文木,斐然章採,故謂之榧。信州玉山縣者為佳。故蘇東坡詩云:彼美玉山果,粲為金盤實。柀子見下。
瑞曰:土人呼為赤果,亦曰玉榧。
【集解】《別錄》曰:榧實生永昌。彼子生永昌山谷。
弘景曰:彼子亦名羆子,從來無用者,古今諸醫不復識之。榧實出東陽諸郡。
恭曰:彼子當從木作柀子,誤入虫部也。《爾雅》柀亦名煔。其葉似杉,木如柏而微軟。子名榧子,宜入果部。又注榧實云:即虫部彼子也。其木大連抱,高數仞,其葉似杉,其木如柏,其理似松,肌細軟,堪為器用。
宗奭曰:榧實大如橄欖,殼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黑粗衣,其仁黃白色,嚼久漸甘美也。
藏器曰:棑華即榧子之華也。棑與榧同。榧樹似杉,子如長檳榔,食之肥美。《本經》虫部有彼子,陶氏復於木部出榧實、棑華,皆一物也。
穎曰:榧有一種粗榧。其木與榧相似,但理粗色赤耳。其子稍肥大,僅圓不尖。《神農本草》柀子即粗榧也。
時珍曰:榧生深山中,人呼為野杉。按:羅願《爾雅翼》云:柀似杉而異於杉。彼有美實而木有文采,其木似桐而葉似杉,絕難長。木有牝牡,牡者華而牝者實。冬月開黃圓花,結實大小如棗。其核長如橄欖核,有尖者、不尖者,無稜而殼薄,黃白色。其仁可生啖,亦可焙收。以小而心實者為佳,一樹不下數十斛。陶氏不識柀子,惟蘇恭能辨為一物也。
榧實(《別錄》)
【氣味】甘,平,澀,無毒。
瑞曰:性熱,同鵝肉食,生斷節風,又上壅人,忌火氣。
時珍曰:按:《物類相感志》云:榧煮素羹,味更甜美。豬脂炒榧,黑皮自脫。榧子同甘蔗食,其渣自軟。又云:榧子皮反綠豆,能殺人也。
【主治】常食,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疰惡毒(《別錄》)。食之,療寸白蟲(弘景)。消穀,助筋骨,行營衛,明目輕身,令人能食。多食一、二升,亦不發病(孟詵)。多食滑腸,五痔人宜之(宗奭)。治咳嗽白濁,助陽道(《生生編》)。
柀子(《本經》。舊作彼)
【氣味】甘,溫,有毒。
【主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蠱毒,鬼疰伏屍(《本經》)。
【發明】震亨曰:榧子,肺家果也。火炒食之,香酥甘美。但多食則引火入肺,大腸受傷爾。
原曰:榧子殺腹間大小蟲,小兒黃瘦有蟲積者宜食之。蘇東坡詩云:驅除三彭蟲,已我心腹疾,是矣。
時珍曰:榧實、柀子治療相同,當為一物無疑。但《本經》柀子有毒,似有不同,亦因其能殺蟲蠱爾。汪穎以粗榧為柀子,終是一類,不甚相遠也。
【附方】舊一,新五。
寸白蟲:詵曰:日食榧子七顆,滿七日,蟲皆化為水也。《外臺秘要》:用榧子一百枚,去皮火燃,啖之,經宿蟲消下也。胃弱者啖五十枚。
好食茶葉面黃者:每日食榧子七枚,以愈為度。(楊起《簡便方》)
令發不落:榧子三個,胡桃二個,側柏葉一兩,搗浸雪水梳頭,發永不落且潤也。(《聖惠方》)
猝吐血出:先食蒸餅兩、三個,以榧子為末,白湯服三錢,日三服。(《聖濟總錄》)屍咽痛癢、語言不出:榧實半兩,蕪荑一兩,杏仁、桂各半兩,為末,蜜丸彈子大,含咽。(《聖濟總錄》)
棑華(《別錄》)
春月生採之。
藏器曰:即榧子華也。
【氣味】苦。
【主治】水氣,去赤蟲,令人好色,不可久服(《別錄》)。
白話文:
榧實
榧樹的果實,也稱作柀子、赤果、玉榧、玉山果。其中以信州玉山縣所產的最佳。榧樹樹幹紋理美麗,因此也稱作文木。榧子外殼紫褐色而脆,內有一層黑色粗皮,裡面的仁是黃白色,咀嚼後會逐漸變甜。榧子大小如橄欖,形狀有尖的也有不尖的。古籍中將榧實與柀子、棑華視為同一種植物的不同名稱,但也有粗榧之分,其果實較大且圓。榧樹生長在深山中,也有人稱它為野杉。 榧樹開花結果,冬天開黃色圓形的花朵,結出的果實大小像棗子,果核則像橄欖核。 榧子可以生吃或烘烤後食用,小而飽滿的最好。 一棵榧樹可以結出數十斛的果實。
榧實性味甘平澀,無毒,但也有記載說性熱,與鵝肉同食會引起疾病。 榧子可以治療痔瘡、驅除寄生蟲,以及一些其他的疾病。 適量食用可以健胃、強筋骨、明目、輕身。 但食用過量會滑腸。 榧子皮與綠豆相克,不可同食。
柀子
古籍記載柀子性味甘溫,有毒,主要用於治療腹中邪氣、驅除寄生蟲等。但其與榧實的功效相近,多數學者認為二者為同一種植物。 李時珍認為,雖然《本經》記載柀子有毒,但這可能是因為它能殺蟲的緣故。 汪穎則認為《神農本草經》中所記載的柀子是指粗榧。
棑華
是榧子的花,性味苦,具有利水、驅蟲等功效,但不可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