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三卷 (10)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三卷 (10)

1. 黃芩

(《本經》中品)

【釋名】腐腸(《本經》)、空腸(《別錄》)、內虛(《別錄》)、妒婦(《吳普》)、經芩(《別錄》)、黃文(《別錄》)、印頭(《吳普》)、苦督郵(《記事》),內實者名子芩(弘景)、條芩(《綱目》)、㹠尾芩(《唐本》)、鼠尾芩。弘景曰:圓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爛,故名腐腸。

時珍曰:芩,《說文》作菳,謂其色黃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黃黑之色也。宿芩乃舊根,多中空,外黃內黑,即今所謂片芩,故又有腐腸、妒婦諸名。妒婦心黯,故以比之。子芩乃新根,多內實,即今所謂條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內實而深黃。

【集解】《別錄》曰:黃芩,生秭歸川穀及冤句。三月三日採根,陰乾。

弘景曰:秭歸,屬建平郡。今第一齣彭城,郁州亦有之,惟深色堅實者好。俗方多用,道家不須。恭曰:今出宜州、鄜州、涇州者,佳。兗州大實亦好,名㹠尾芩。

頌曰:今川蜀、河東、陝西近郡,皆有之。苗長尺余,莖幹粗如箸,葉從地四面作叢生,類紫草,高一尺許。亦有獨莖者,葉細長,青色,兩兩相對。六月開紫花,根如知母粗細,長四、五寸,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吳普本草》云:二月生赤黃葉,兩兩四四相值。其莖空中,或方圓,高三、四尺。

四月花紫紅赤,五月實黑、根黃。二月至九月採,與今所說有小異也。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大寒。普曰:神農、桐君、雷公:苦,無毒;李當之:小溫。杲曰:可升可降,陰也。好古曰:氣寒,味微苦而甘,陰中微陽,入手太陰血分。元素曰:氣涼,味苦、甘,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中陰也,入手少陽、陽明經。酒炒則上行。

之才曰: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耆、白蘞、赤小豆,療鼠瘻。

時珍曰:得酒,上行;得豬膽汁,除肝膽火;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下痢;得桑白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

【主治】諸熱黃疸,腸澼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本經》)。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別錄》)。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擁氣,治五淋,令人宣暢,去關節煩悶,解熱渴(甄權)。下氣,主天行熱疾,疔瘡排膿,治乳癰發背(大明)。

涼心,治肺中濕熱,瀉肺火上逆,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壅盛,上部積血,補膀胱寒水,安胎,養陰退陽(元素)。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時珍)。

【發明】杲曰:黃芩之中枯而飄者,瀉肺火,利氣,消痰,除風熱,清肌表之熱;細實而堅者,瀉大腸火,養陰退陽,補膀胱寒水,滋其化源。高下之分與枳實、枳殼同例。

白話文:

黃芩

黃芩,古稱腐腸、空腸、內虛、妒婦、經芩、黃文、印頭、苦督郵等。 內實的黃芩則稱為子芩、條芩、㹠尾芩、鼠尾芩。 圓形的黃芩稱為子芩,破裂的稱為宿芩,因其內部多腐爛,故名腐腸。宿芩是老根,多中空,外黃內黑,即現在的片芩;子芩是新根,多內實,即現在的條芩。 西部產的黃芩多中空且顏色較黑,北部產的黃芩多內實且顏色深黃。

黃芩生長在秭歸川穀及冤句等地,三月三日採根陰乾。 如今宜州、鄜州、涇州、兗州等地所產的黃芩品質也很好。黃芩植株高約一尺多,莖幹粗如筷子,葉片叢生,類似紫草。 也有單莖的,葉子細長,青色,對生。六月開花,花為紫色,根部粗細如知母,長四五寸。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 古籍記載的採收時間和形態描述略有出入。

黃芩味苦,性平,無毒。古人對其寒熱性味有不同記載,有的認為大寒,有的認為小溫,有的認為可升可降。 其氣寒,味微苦而甘,入入手太陰血分或手少陽、陽明經。酒炒後藥性上行。山茱萸、龍骨能增強黃芩的藥效,忌與蔥實同用,畏丹砂、牡丹、藜蘆。與厚朴、黃連同用可止腹痛;與五味子、牡蒙、牡蠣同用可促進生育;與黃耆、白蘞、赤小豆同用可治療鼠瘻。 此外,黃芩與酒同用則上行,與豬膽汁同用則可清肝膽火,與柴胡同用可退寒熱,與芍藥同用可治下痢,與桑白皮同用可瀉肺火,與白朮同用可安胎。

黃芩主治各種熱症引起的黃疸、腸胃不適、泄瀉、痢疾、水腫、血瘀閉經、惡瘡疽蝕等。 可治療痰熱、胃熱、小腹絞痛、消化不良、女子血閉、尿路感染、小兒腹痛等。 亦可治療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氣滯、各種尿路感染、解熱止渴等。 此外,還可治療天行熱疾、疔瘡、乳癰、發背等。 黃芩還能清心、治療肺中濕熱、肺火上逆、目赤腫痛、瘀血、上部積血、膀胱寒水、安胎、養陰退陽等症。 也可用於治療風熱濕熱頭痛、奔豚氣痛、咳嗽、肺痿、喉嚨異味、各種出血症等。

黃芩中枯而輕飄者,擅長瀉肺火、利氣、消痰、除風熱、清表熱;細實堅硬者,擅長瀉大腸火、養陰退陽、補膀胱寒水、滋陰。其藥性高下之分與枳實、枳殼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