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菜部二十八卷 (5)

回本書目錄

菜部二十八卷 (5)

1. 南瓜

(《綱目》)

白話文:

《本草綱目》

【集解】時珍曰:南瓜種出南番,轉入閩、浙,今燕京諸處亦有之矣。三月下種,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餘丈,節節有根,近地即著。其莖中空。其葉狀如蜀葵而大如荷葉。八、九月開黃花,如西瓜花。結瓜正圓,大如西瓜,皮上有稜如甜瓜。一本可結數十顆,其色或綠或黃或紅。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南瓜種子原產於南方,後來傳入福建、浙江,如今燕京等地也有種植。三月播種,宜選沙壤地。四月生苗,藤蔓生長迅速,一根藤蔓可延伸十幾丈,節節有根,接近地面就會生根。藤莖中空。葉子形狀像蜀葵,但比荷葉大。八、九月開花,黃色,像西瓜花。果實為圓球形,大小像西瓜,皮上有稜脊,像甜瓜。一株可以結出幾十個果實,顏色有綠色、黃色或紅色。

經霜收置暖處,可留至春。其子如冬瓜子。其肉厚色黃,不可生食,惟去皮瓤瀹食,味如山藥。同豬肉煮食更良,亦可蜜煎。按:王禎《農書》云:浙中一種陰瓜,宜陰地種之。秋熟色黃如金,皮膚稍厚,可藏至春,食之如新。疑此即南瓜也。

白話文:

經過霜凍採收,放在溫暖的地方,可以保存到春天。它的種子像冬瓜籽。肉厚色黃,不可生吃,但可以去皮、挖瓤之後煮食,味道像山藥。跟豬肉一起煮更棒,也可以與蜂蜜一起煎煮。根據記載,王禎的《農書》提到:浙江有一種陰瓜,適合在陰地種植。秋季成熟時呈金黃色,外皮略厚,可以儲存到春天,吃起來像新鮮的一樣。懷疑這可能就是南瓜。

【氣味】甘,溫,無毒。

時珍曰:多食髮腳氣、黃疸。不可同羊肉食,令人氣壅。

【主治】補中益氣(時珍)。

白話文:

氣味 甘,溫,無毒。

李時珍說: 多吃會生腳氣、黃疸。不可和羊肉一起吃,會讓人氣血壅塞。

主治 補中益氣(李時珍)。

2. 越瓜

(宋《開寶》)

【釋名】梢瓜(《食物》)、菜瓜。

時珍曰:越瓜以地名也,俗名梢瓜,南人呼為菜瓜。

【集解】藏器曰:越瓜生越中。大者色正白。越人當果食之,亦可糟藏。

白話文:

【釋名】梢瓜(《食物》)、菜瓜。

李時珍說:越瓜是按地名而命名的,俗稱梢瓜,南方人稱之為菜瓜。

【集解】張藏器說:越瓜生長在越地。個兒大的顏色潔白。越人將它當作水果食用,也可以醃漬起來儲藏。

時珍曰:越瓜南北皆有。二、三月下種生苗,就地引蔓,青葉黃花,並如冬瓜花葉而小。

白話文:

李時珍說:越瓜無論在南方還是北方都有種植。在二、三月份將種子種下,幼苗就會發芽。種植時不需要特意搭建架子,任其蔓生即可。它的葉子是青色的,花是黃色的,葉子與花都與冬瓜相似,但都比冬瓜小。

夏秋之間結瓜,有青、白二色,大如瓠子。一種長者至二尺許,俗呼羊角瓜。其子狀如胡瓜子,大如麥粒。其瓜生食,可充果、蔬,醬、豉、糖、醋藏浸皆宜,亦可作菹。

【氣味】甘,寒,無毒。

白話文:

在夏季和秋季之間,會結出名為瓜的果實,有青色和白色兩種顏色,果實很大,和瓠子一樣大。其中有一種瓜長得特別長,可以達到兩尺左右,俗稱羊角瓜。瓜子形狀像胡瓜子,大小像麥粒。這種瓜可以生吃,也可以當作水果或蔬菜,也可以用醬、豉、糖、醋來醃漬,也可以用來做泡菜。

**氣味:**甘,寒,無毒。

味道甘甜,屬寒性,無毒。

詵曰:生食多冷中動氣,令人心痛,臍下癥結,發諸瘡。又令人虛弱不能行,不益小兒。天行病後不可食。又不得與牛乳酪及鮓同食。

時珍曰:按:蕭子真云:菜瓜能暗人耳目。觀驢馬食之即眼爛,可知矣。

白話文:

詵氏說:食用太多生冷食物會導致體內氣血不調,使人感到心痛,腹部出現積聚,並可能引發各種皮膚疾病。還會使人變得虛弱,無法正常行走,對於小孩來說尤其不利。在患流行病後也不宜食用。

李時珍說:根據蕭子真的描述:菜瓜會悄悄地損害人的視覺和聽覺。觀察到駱駝和馬匹食用後眼睛就會腐爛,這足以說明問題了。

【主治】利腸胃,止煩渴(《開寶》)。利小便,去煩熱,解酒毒,宣泄熱氣。燒灰,敷口吻瘡及陰莖熱瘡(藏器)。和飯作鮓,久食益腸胃(《心鏡》)。

白話文:

【主治】促進腸胃蠕動,止渴。(《開寶》)利尿,去煩熱,解酒,散熱。燒成灰,塗在口脣瘡和陰莖熱瘡上。(藏器)和飯做成醃漬物,長期食用有益於腸胃。(《心鏡》)

3. 胡瓜

(宋《嘉祐》)

【釋名】黃瓜。

藏器曰:北人避石勒諱,改呼黃瓜,至今因之。

白話文:

【名稱】黃瓜。

藏器記載說:北人為了避諱石勒的名字,改稱黃瓜,直到現在仍然沿用這個名稱。

時珍曰: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按:杜寶《拾遺錄》云:隋大業四年避諱,改胡瓜為黃瓜。與陳氏之說微異。今俗以《月令》王瓜生即此,誤矣。王瓜,土瓜也。見草部。

【集解】時珍曰:胡瓜處處有之。正、二月下種,三月生苗引蔓。

白話文:

李時珍說: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種子,故取名為胡瓜。查閱《拾遺錄》,杜寶記載:隋朝大業四年為了避諱,把胡瓜改名為黃瓜。與陳氏的說法略有不同。如今一般人認為《月令》中的王瓜就是胡瓜,這是錯誤的。王瓜是土瓜,另見《草部》記載。

【集解】李時珍說:胡瓜到處都有。每年的正月、二月播種,三月長出幼苗引出藤蔓。

葉如冬瓜葉,亦有毛。四五月開黃花,結瓜圍二、三寸,長者至尺許,青色,皮上有㾦㿔如疣子,至老則黃赤色。其子與菜瓜子同。一種五月種者,霜時結瓜,白色而短,並生熟可食,兼蔬蓏之用,糟醬不及菜瓜也。

【氣味】甘,寒,有小毒。

白話文:

這種瓜的葉子像冬瓜葉,也有細毛。四、五月份開黃色的花,結出的瓜周長二、三寸,長的可以達到一尺左右,瓜皮是青色的,表面有瘤狀的突起,老了之後瓜皮會變成黃紅色。瓜裡的瓜子跟菜瓜子一樣。還有一種瓜,在五月份種下,到霜降時節結瓜,瓜是白色的,並且個頭較短。這種瓜生熟皆可食用,兼具蔬菜和水果兩種用途。即使用糟醬醃漬,味道也比不上菜瓜。

氣味:味道甘甜,性寒,略有毒性。

詵曰:不可多食,動寒熱,多瘧病,積瘀熱,發疰氣,令人虛熱上逆少氣,損陰血,發瘡疥腳氣,虛腫百病。天行病後,不可食之。小兒切忌,滑中生疳蟲。不可多用醋。

白話文:

古人說:不要吃太多油膩的食物,它會導致身體寒熱失衡,容易得瘧疾,積累熱毒,引起疰氣,還會讓人虛熱上逆、氣短、損傷陰血,引發瘡疥、腳氣和虛腫等百病。患過流行病之後,也不宜食用油膩食物。尤其是小孩子更要避免食用,因為油膩的食物會導致脾胃虛弱,滋生疳蟲。也不要過多食用醋。

【主治】清熱解渴,利水道(寧原)。

【附方】舊一,新六。

小兒熱痢:嫩黃瓜同蜜食十餘枚,良。(《海上名方》)。

白話文:

**主治:**清熱解渴,利尿(寧原)。

**附方:**老藥一,新藥六。

小兒發燒、腹瀉:生嫩黃瓜加蜂蜜食用十餘枚,效果顯著。(出自《海上名方》)。

水病肚脹,四肢浮腫:用胡瓜一個破開,連子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至爛,空心俱食之,須臾下水也。(《千金髓》)。

白話文:

如果患有水腫、腹部脹大、四肢腫脹,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治療:

1.取一個胡瓜 ,破開後連籽一起

2.一半用醋煮,一半用水煮,煮到爛熟。

3.在空腹時全部食用,很快就會利尿排便,水腫也會消退。

小兒出汗:香瓜丸:用黃連、胡黃連、黃柏、川大黃(煨熟)、鱉甲(醋炙)、柴胡、蘆薈、青皮等分為末。用大黃瓜黃色者一個,割下頭,填藥至滿,蓋定簽住,慢火煨熟,同搗爛,入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大者五、七丸至十丸,食後新水下。(錢乙《小兒方》)。

白話文:

小兒出汗可用香瓜丸治療。香瓜丸的配製方法是:將黃連、胡黃連、黃柏、川大黃(煨熟)、鱉甲(醋炙)、柴胡、蘆薈、青皮等分,研成細末。取一個大的黃色黃瓜,切掉頭,將藥粉填入黃瓜中,使其填滿,蓋上頭,用線紮緊,用文火慢慢煨熟。將黃瓜搗爛,加入麵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三丸,大一點的孩子服用五、七丸,最多可以服用十丸。服用時,請在飯後用新鮮水送服。(出自錢乙的《小兒方》)

咽喉腫痛:老黃瓜一枚去子,入消填滿,陰乾為末。每以少許吹之。(《醫林集要》)。

杖瘡焮腫:六月六日,取黃瓜入瓷瓶中,水浸之。每以水掃於瘡上,立效。(《醫林集要》)。

白話文:

咽喉腫痛:

將一根老黃瓜去籽,塞入消炎填料,晾乾後磨成粉末。每次取少量吹入喉嚨。(出自《醫林集要》)

灼傷腫痛:

六月六日,將黃瓜放入瓷瓶中,浸入水中。每次用浸泡的水塗抹在傷口上,即可見效。(出自《醫林集要》)

火眼赤痛:五月取老黃瓜一條,上開小孔,去瓤,入芒硝令滿,懸陰處,待消透出刮下,留點眼甚效。(《壽域神方》)。

白話文:

火眼(眼睛紅腫疼痛):在五月取一根老黃瓜,在上面開一個小孔,把裡面的瓜瓤挖出來,倒入芒硝,直到裝滿,把黃瓜倒掛在陰涼處,等芒硝溶解流出後取下,取其汁液滴入眼睛,效果很好。(出自《壽域神方》)。

湯火傷灼:五月五日,掐黃瓜入瓶內封,掛檐下,取水刷之,良。(《醫方摘要》)。

【氣味】苦,平,有小毒。

【主治】小兒閃癖,一歲用一葉,生挼攪汁服,得吐、下良(藏器)。

【主治】搗敷狐刺毒腫(大明)。

白話文:

湯火傷灼:

五月五日,將新鮮黃瓜掐斷放入瓶中封口,吊掛在屋簷下。需要時,取水刷拭患處,即可見效。(出自《醫方摘要》)

葉:

【氣味】苦,性平,有小毒。

【主治】小兒驚風抽搐。一歲的小兒用一片葉子,搗碎攪拌成汁液服用,可以催吐、瀉下,達到治療效果。(出自《藏器》)

根:

【主治】將根搗碎敷於狐刺腫毒處。(出自《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