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25)
草部第十八卷 (25)
1. 山豆根
(宋《開寶》)
【釋名】解毒(《綱目》)、黃結(《綱目》)、中藥。
頌曰:其蔓如大豆,因以為名。
白話文:
【釋名】解毒藥(《本草綱目》)、黃結(《本草綱目》)、中藥。
頌詞說:它的藤蔓像大豆,因此得名。
【集解】頌曰:山豆根,生劍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廣西亦有,以忠州、萬州者為佳。苗蔓如豆,葉青,經冬不凋,八月採根。廣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嶺南人捕鼠,取腸胃曝乾,解毒攻熱效。
【氣味】甘,寒,無毒。
時珍曰:按:沈括《筆談》云:山豆根味極苦,本草言味甘,大誤矣。
白話文:
【解釋】讚賞的說:山豆根,生長在劍南、宜州、果州的山谷中,現在廣西也有,但以忠州、萬州的為佳。枝葉像豆芽,葉子青翠,即使在冬天也不凋謝,到了八月採集根部。廣南的山豆根像小槐樹,高約一尺多,石鼠喜歡吃它的根。所以嶺南人捕捉石鼠,取出腸胃曬乾,用來解毒、清熱效果很好。
【氣味】甘,寒性,無毒。
時珍說:根據沈括的《筆談》記載,山豆根味道極苦,而本草綱目記載其味道甘甜,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主治】解諸藥毒,止痛,消瘡腫毒,發熱咳嗽,治人及馬急黃,殺小蟲(《開寶》)。含之咽汁,解咽喉腫毒,極妙(蘇頌)。研末湯服五分,治腹脹喘滿。酒服三錢,治女人血氣腹脹,又下寸白諸蟲。丸服,止下痢。磨汁服,止卒患熱厥心腹痛,五種痔痛。研汁塗諸熱腫禿瘡,蛇狗蜘蛛傷(時珍)。
白話文:
【功效】可以解除各種藥物的毒性,止痛,消散瘡腫毒,治療發熱咳嗽,治療人或馬的急黃,殺死小蟲(《開寶》)。含在嘴裡嚥下汁液,可以解除咽喉腫毒,效果極好(蘇頌)。研成細末,用湯劑服用五分,可以治療腹脹喘滿。用酒送服三錢,可以治療女人血氣腹脹,還可以驅除寸白蟲。做成藥丸服用,可以止下痢。將汁液研磨後服用,可以止卒患熱厥心腹痛,五種痔瘡疼痛。將汁液研磨後塗抹在各種熱腫禿瘡,蛇、狗、蜘蛛的傷口上(時珍)。
【附方】舊十,新三。
解中蠱毒:密取山豆根和水研,服少許,未定再服。已禁聲者,亦愈。
五般急黃:山豆根末,水服二錢。若帶蠱氣,以酒下。
霍亂吐利:山豆根末,橘皮湯下三錢。
赤白下痢:山豆根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白湯下,三服自止。(以上
並《備急方》)水蠱腹大有聲,而皮色黑者:山豆根末,酒服二錢。(《聖惠方》)
卒患腹痛:山豆根,水研半盞服,入口即定。
頭風熱痛:山豆根末,油調,塗兩太陽。
頭上白屑:山豆根末,浸油,日塗之。
牙齦腫痛:山豆根一片,含於痛所。(以上並《備急方》)
白話文:
【附方】舊有十個,新添三個。
解中蠱毒:
悄悄取用山豆根,研磨成水,服下少量。如果症狀未緩解,可再次服用。即使已經失聲的患者,也能痊癒。
五般急黃:
山豆根末,用水沖服二錢。如果有蠱氣,可用酒送服。
霍亂吐利:
山豆根末,用橘皮湯送服三錢。
赤白下痢:
山豆根末,用蜂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服用三次即可止瀉。(以上均出自《備急方》)
水蠱腹大有聲,而皮色黑者:
山豆根末,用酒送服二錢。(《聖惠方》)
卒患腹痛:
山豆根研磨成半杯水,立即服下,疼痛立止。
頭風熱痛:
山豆根末,用油調和,塗抹於兩太陽穴。
頭上白屑:
山豆根末,浸泡在油中,每天塗抹。
牙齦腫痛:
將一片山豆根含在疼痛處。(以上均出自《備急方》)
喉中發癰: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勢重不能言者,頻以雞翎掃入喉中,引涎出,就能言語。(《永類方》)
白話文:
喉嚨裡長了癰:用山豆根磨成粉,加醋調勻,含在嘴裡,追出涎液就能立即痊癒。症狀嚴重到無法說話的,用雞毛經常掃入喉嚨中,引導涎液流出,就能說話了。(《永類方》)
麩豆諸瘡,煩熱甚者:水研山豆根汁,服少許。(《經驗方》)
疥癬蟲瘡:山豆根末,臘豬脂調塗。(《備急方》)
白話文:
麩豆之瘡,煩熱嚴重: 將山豆根研磨成汁,少許服用。(出自《經驗方》)
疥癬蟲瘡: 將山豆根磨成粉末,用臘豬脂調和後塗抹患處。(出自《備急方》)
喉風急證,牙關緊閉,水穀不下:山豆根、白藥等分,水煎噙之,嚥下,二、三口即愈。(楊清叟《外科》)
白話文:
喉嚨急症,牙關緊閉,無法吞嚥食物和水:山豆根、白藥各取等分,用水煎煮,含在嘴裡,嚥下去,二、三口就能治好。(楊清叟《外科》)
2. 黃藥子
(宋《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白話文:
【校正】由木部移入至此。
【釋名】木藥子(《綱目》)、大苦(《綱目》)、赤藥(《圖經》)、紅藥子。時珍曰:按:沈括《筆談》云:本草甘草注,引郭璞注《爾雅》云:蘦,大苦者,云即甘草也。蔓生,葉似薄荷而色青黃,莖赤有節,節有枝相當。此乃黃藥也,其味極苦,故曰大苦,非甘草也。
白話文:
【釋名】木藥子(《綱目》)、大苦(《綱目》)、赤藥(《圖經》)、紅藥子。李時珍說:按:沈括《筆談》中說:本草甘草注,引郭璞注《爾雅》中說:蘦,大苦者,說的就是甘草。蔓生,葉子像薄荷而顏色青黃,莖是紅色的有節,節上有枝相當。這才叫黃藥,它的味道極苦,所以叫做大苦,不是甘草。
【集解】頌曰:黃藥原出嶺南,今夔、峽州郡及明、越、秦、隴山中亦有之,以忠州、萬州者為勝。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莖似小桑,十月採根。秦州出者謂之紅藥子;施州謂之赤藥,葉似蕎麥,枝梗赤色,七月開白花。其根濕時紅赤色,曝乾即黃。《本經》有藥實根,云生蜀郡山谷。
蘇恭云:即藥子也,用其核仁。疑即黃藥之實。但言葉似杏,其花紅白色,子肉味酸,此為不同。
白話文:
【集解】有首歌頌黃藥的話,說:黃藥原產於嶺南,現在夔州、峽州郡以及明州、越州、秦州、隴山之中也有,以忠州和萬州所產的為最好。黃藥是藤蔓植物,高三、四尺,根莖似小桑,在十月採收根部入藥。秦州所產的黃藥又叫紅藥子,施州所產的黃藥又叫赤藥。黃藥的葉子像蕎麥,枝梗是紅色,七月開花,花朵是白色的。黃藥的根部在濕潤時是紅色,曬乾後就變黃了。《本經》中記載有一種藥實根,說它生長在蜀郡的山谷之中。
蘇恭雲(記載):即為藥子,使用它的果核。懷疑就是黃藥(杏仁)的果實。但(它的)果實外形類似杏子,花有紅白兩色,果肉酸味,這點與杏不同。
時珍曰:黃藥子,今處處人栽之。其莖高二、三尺,柔而有節,似藤,實非藤也。葉大如拳,長三寸許,亦不似桑。其根長者尺許,大者圍二、三寸,外褐內黃,亦有黃赤色者,肉色頗似羊蹄根。人皆搗其根入染藍缸中,云易變色也。唐蘇恭言,藥實根即藥子,宋蘇頌遂以為黃藥之實。
白話文:
李時珍說:黃藥子,現在各地都有人種植。它的莖高二、三尺,柔軟而有節,形狀像藤,其實不是藤。葉子大如拳頭,長三寸左右,也不像桑葉。它的根長一尺左右,大的周長二、三寸,外皮褐色,內部黃色,也有黃紅色,肉的顏色很像羊蹄根。人們都把它的根搗碎後放入染藍缸中,說這樣容易變色。唐朝的蘇恭說,藥實根就是藥子,宋朝的蘇頌於是認為黃藥就是藥子的果實。
然今黃藥冬枯春生,開碎花無實。蘇恭所謂藥子,亦不專指黃藥。則蘇頌所以言,亦未可憑信也。
根
【氣味】苦,平,無毒。
大明曰:涼。治馬心肺熱疾。
【主治】諸惡腫瘡瘻喉痹,蛇犬咬毒。研水服之,亦含亦塗(《開寶》)。涼血降火,消癭解毒(時珍)。
白話文:
然而,現在的黃藥在冬季枯萎,春季再生,開碎花但沒有果實。蘇恭所說的藥子,也不專指黃藥。那麼,蘇頌所說的,也未必可以相信。
根
氣味:苦、平,無毒。
大明(藥書)說:性涼。治療肺熱性疾病。
主治:各種惡性腫瘤、瘡瘻、喉嚨痛,以及蛇犬咬傷的毒性。研磨後用水送服,也可以含服或塗抹(《開寶本草》)。涼血降火,消散癭瘤,解毒(李時珍)。
【發明】頌曰:孫思邈《千金月令方》:療忽生癭疾一、二年者。以萬州黃藥子半斤,須緊重者為上。如輕虛,即是他州者,力慢,須用加倍。取無灰酒一斗,投藥入中,固濟瓶口。以糠火燒一復時,待酒冷乃開。時時飲一杯,不令絕酒氣。經三、五日後,常把鏡自照,覺消即停飲,不爾便令人項細也。
白話文:
【發明】頌曰:孫思邈在《千金月令方》中記載:治療突然長出的癭病已經一、二年 的方法。使用萬州黃藥子半斤,要緊而有重量的品質最好。如果是輕虛的,那就是其他州產的,藥效緩慢,必須加倍使用。取無灰酒一斗,把藥物放入酒中,將瓶口封緊。用糠火燒一個復時(約兩個小時),等到酒冷卻後再打開。經常喝一杯,不要讓酒氣斷絕。經過三、五天之後,經常拿鏡子自照,覺得癭病消退了就停止飲用,否則可能會導致脖子變細。
劉禹錫《傳信方》亦著其效,云得之邕州從事張岧。岧目擊有效,復試其驗如神。其方並同,惟小有異處,是燒酒候香出外,瓶頭有津出即止,不待一宿,火不可過猛耳。
白話文:
劉禹錫的《傳信方》也有記載這個驗方,他說這個驗方是從邕州人張岧那裡得到的。張岧親眼見到驗方有效,又反覆驗證了它的神奇效果。這兩個驗方基本一樣,只有少許差異。這個驗方是用燒酒,等酒香出來後,瓶子口上有液體流出就停止,不需要等到一夜。要注意,火候不可太猛。
【附方】舊二,新五。項下癭氣,黃藥子一斤洗銼,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盞。忌一切毒物,及戒怒。仍以線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斗門方》)
吐血不止:藥子一兩,水煎服。(《聖惠方》)
白話文:
【配方】共七種,其中兩種是舊方,五種是新方。脖子以下長了癭氣,使用黃藥子一斤,洗淨後切碎,以一斗酒浸泡。每天早晚都要服用一杯。忌諱一切毒物,並且要戒怒。仍每天用線測量,就可以知道藥方功效。(《鬥門方》)
吐血不止:藥子一兩,水煎服。(《聖惠方》)
用藥子一兩,煎水服用,可止吐血不止。
咯血吐血:《百一選方》:用蒲黃、黃藥子等分,為末,掌中舐之。王袞《博濟方》:用黃藥子、漢防己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小麥湯食後調服,一日二服。
白話文:
咯血吐血:
- 《百一選方》:
- 使用蒲黃、黃藥子等量,研磨成粉末,放在掌心舔服。
- 王袞《博濟方》:
-
使用黃藥子、漢防己各一兩,研磨成粉末。
- 每次服用一錢,於小麥湯中溶解食用,一日兩次。
-
白話文:
王袞《博濟方》:
- 使用黃藥子和漢防己,各取一兩,研磨成粉末。
- 每次服用一錢,溶解於小麥湯中食用,每日兩次。
鼻衄不止:黃藥子為末。每服二錢,煎淡膠湯下。良久,以新水調面一匙頭服之。《兵部手集方》只以新汲水磨汁一碗,頓服。(《簡要濟眾方》)
白話文:
鼻血不止:將黃藥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淡膠湯送服。很久之後,再用新水調一匙麵粉服用。《兵部手集方》中只用新汲水磨成汁一碗,一次服完。(《簡要濟眾方》)
產後血暈,惡物衝心,四肢冰冷,唇青腹脹,昏迷:紅藥子一兩,頭紅花一錢,水二盞,婦人油釵二隻,同煎一盞服。大小便俱利,血自下也。(《禹講師經驗方》)
天泡水瘡:黃藥子末,搽之。(《集簡方》)
白話文:
產後血暈,惡物直衝心臟,四肢冰冷,嘴脣發青、腹部脹滿,昏迷不醒:紅藥子一兩,紅花一錢,水二杯,婦人油釵兩支,一起煎煮成一碗湯藥服用。大小便皆通暢,淤血自然就會排出體外。(《禹講師經驗方》)
天皰水瘡:黃藥子粉末,塗抹於患處。(《集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