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石部第九卷 (31)
石部第九卷 (31)
1. 方解石
(《別錄》下品)
【釋名】黃石。
志曰:敲破,塊塊方解,故以為名。
【集解】《別錄》曰:方解石生方山,採無時。
弘景曰:《本經》長石一名方石,療體相似,疑即此也。
恭曰:此物大體與石膏相似,不附石而生,端然獨處。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甚大者方尺,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隨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今人以為石膏,用療風去熱雖同,而解肌發汗不及也。
志曰:今沙州大鳥山出者,佳。
頌曰:方解石,本草言生方山,陶隱居疑與長石為一物,蘇恭云療熱不減石膏。若然,似可通用,但主頭風不及石膏也。其肌理、形段剛柔皆同,但以附石不附石為言,豈得功力頓異?如雌黃、雄黃亦有端然獨處者,亦有附石生者,不聞別有名號,功力相異也。
時珍曰:方解石與硬石膏相似,皆光潔如白石英,但以敲之段段片碎者,為硬石膏;塊塊方稜者,為方解石,蓋一類二種,亦可通用。唐宋諸方皆以此為石膏,今人又以為寒水石,雖俱不是,而其性寒治熱之功,大抵不相遠,惟解肌發汗不能如硬石膏為異爾。
【氣味】苦、辛,大寒,無毒。
之才曰:惡巴豆。
【主治】胸中留熱結氣,黃疸,通血脈,去蠱毒(《別錄》)。
白話文:
方解石,又名黃石。
之所以叫方解石,是因為敲破後,會呈現一塊塊方正的形狀。
方解石生長在方山,沒有固定的採集時間。
古書《本經》記載的長石,又名方石,外形和療效都與方解石相似,可能指的是同一種東西。
方解石整體上和石膏很像,但它是單獨生長的,不依附在其他石頭上。大小不一,小的像拳頭,大的像升斗,甚至有方尺那麼大。它可能生長在土中,也可能在溪水中。外皮會隨著泥土或水苔的顏色而改變,但敲開後,內部是方塊狀的。現在的人常把方解石當作石膏使用,雖然兩者都有清熱祛風的功效,但方解石的解肌發汗效果不如石膏。
其中,沙州大鳥山出產的方解石品質最好。
方解石在古書中記載是生長在方山,陶弘景認為它和長石可能是同一種東西,蘇恭認為它治療熱病的效果和石膏相似。這樣看來,方解石似乎可以和石膏通用,但治療頭風的效果不如石膏。兩者在外形、紋理和軟硬度上都很相似,僅僅因為是否附著於其他石頭生長,就認為功效不同,這不合理。就像雌黃、雄黃,有些單獨生長,有些附著在石頭上,也沒有因此而有不同名稱或功效。
方解石和硬石膏很像,都像白色水晶一樣光滑,但敲碎後,呈片狀的是硬石膏,呈方塊狀的是方解石。它們其實是同一類東西,可以通用。唐宋時期的許多藥方都把方解石當成石膏使用,現在的人又把它當成寒水石,雖然都不對,但它們的性質都偏寒涼,治療熱病的效果也差不多,只是方解石的解肌發汗效果不如硬石膏。
方解石的味道是苦、辛,性質是大寒,沒有毒性。
不能與巴豆一起服用。
方解石可以治療胸中鬱熱引起的氣結、黃疸,疏通血脈,解除蠱毒。
2. 滑石
(《本經》上品)
【釋名】畫石(《衍義》)、液石(《別錄》)、膋石(音遼)、脫石(音奪)、冷石(弘景)、番石(《別錄》)、共石。
宗奭曰:滑石,今謂之畫石,因其軟滑可寫畫也。
時珍曰:滑石性滑利竅,其質又滑膩,故以名之。表畫家用刷紙代粉,最白膩。膋,乃脂膏也,因以名縣。脫乃肉無骨也。此物最滑膩,無硬者為良,故有諸名。
【集解】《別錄》曰:滑石生赭陽山谷,及泰山之陰,或掖北白山,或卷山,採無時。
弘景曰:滑石色正白,《仙經》用之為泥。今出湘州、始安郡諸處,初取軟如泥,久漸堅強,人多以作塚中明器物。赭陽屬南陽,掖縣屬青州東萊,卷縣屬司州滎陽。又有冷石,小青黃,並冷利,能熨油汙衣物。恭曰:此石所在皆有。嶺南始安出者,白如凝脂,極軟滑。出掖縣者,理粗質青有黑點;惟可為器,不可入藥。
齊州南山神通寺南谷亦大有,色青白不佳,而滑膩則勝。
藏器曰:始安、掖縣所出二石,形質既異,所用又殊。始安者軟滑而白,宜入藥;東萊者,硬澀而青,乃作器石也。
斆曰:凡使有多般:其白滑石如方解石,色似冰白,畫石上有白膩紋者,真也。烏滑石似瑿,畫石上有青白膩紋,入用亦妙。綠滑石性寒有毒,不入藥用。黃滑石似金顆顆圓,畫石上有青黑色者,勿用,殺人。冷滑石青蒼色,畫石上作白膩紋,亦勿用之。
頌曰:今道、永、萊、濠州皆有之。凡二種。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南越志》云:膋城縣出膋石,即滑石也。土人以為燒器,烹魚食,是也。萊、濠州出者理粗質青,有黑點,亦謂之斑石。二種皆可作器,甚精好。初出軟柔,彼人就穴中製作,用力殊少也。本草所載土地皆是北方,而今醫家所用白色者,自南方來。
或云沂州所出甚白佳,與本草所云泰山之陰相合,而彼土不取為藥。今濠州所供青滑石,云性寒無毒,主心氣澀滯,與《本經》大同小異。
又《張勃吳錄地理志》及《大康地記》云:鬱林州布山縣馬湖馬嶺山皆有虺,甚毒殺人,有冷石可以解之。石色赤黑,味苦,屑之著瘡中,並以切齒立蘇,一名切齒石。今人多用冷石作粉,治痱瘡,或云即滑石也,但味之甘苦不同爾。
時珍曰:滑石,廣之桂林各邑及瑤峒中皆出之,即古之始安也。白、黑二種,功皆相似。山東蓬萊縣桂府村所出者亦佳,故醫方有桂府滑石,與桂林者同稱也。今人亦以刻圖書,不甚堅牢。滑石之根,為不灰木。滑石中有光明黃子,為石腦芝。
【修治】斆曰:凡用白滑石,先以刀刮淨研粉,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時。去牡丹皮,取滑石,以東流水淘過,曬乾用。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曰:大寒。
白話文:
滑石
滑石,古籍中稱為畫石、液石、膋石、脫石、冷石、番石、共石等。因為質地柔軟光滑,可以繪畫,所以稱作畫石。其性滑利,質地滑膩,故名滑石。 古代畫家曾用滑石粉代替白粉,因其潔白細膩。 質地滑膩,無硬者為佳。
滑石產於赭陽山谷、泰山陰、掖北白山、卷山等地,四季皆可採集。 顏色以純白為佳,古時曾用於製作陶器。湘州、始安郡等地所產的滑石,初採時柔軟如泥,久置則漸漸堅硬,常被用作墓葬明器。 不同產地的滑石品質差異很大:始安郡所產滑石潔白如凝脂,極其柔軟光滑,適宜入藥;掖縣所產滑石質地粗糙,青色帶有黑點,只能用於製作器物。齊州南山神通寺南谷也出產滑石,顏色青白,品質較差,但滑膩度尚可。
不同種類的滑石功效各異: 色澤如冰,畫面上有白膩紋理者為上品;烏滑石似瑿,畫面上有青白膩紋者也可入藥;綠色滑石性寒有毒,不可入藥;黃色滑石似金黃色圓粒,畫面上有青黑色紋理者則有毒,不可使用;青灰色,畫面上有白膩紋理者也不宜使用。
道州、永州、萊州、濠州等地也出產滑石,主要有兩種:道州、永州所產滑石潔白如凝脂;萊州、濠州所產滑石質地粗糙,青色帶有黑點,又稱斑石。這兩種滑石皆可製作精美的器物,初採時柔軟易於加工。 北方地區古籍記載的產地,與現在醫家所使用的白色滑石多來自南方有所不同。沂州所產滑石潔白,可能與古籍記載的泰山陰產地相符,但當地人卻不採集入藥。濠州所產青色滑石,據說性寒無毒,主治心氣滯澀,與古籍記載的功效相近。
鬱林州布山縣馬湖馬嶺山也出產一種紅色或黑色的冷石,味苦,可治療蛇毒,也可治療牙痛,也有人認為冷石即滑石,只是味道略有不同。
廣西桂林及瑤族地區也出產滑石,有黑白兩種,功效相似。山東蓬萊縣桂府村所產滑石品質也很好,稱為桂府滑石。現代人也會用滑石刻圖書,但不如其他石材堅固。滑石的根部是“不灰木”,滑石中含有的金黃色物質是石腦芝。
使用白色滑石時,需先刮淨研磨成粉,再與牡丹皮同煮一伏時,去除牡丹皮後淘洗乾淨,曬乾即可使用。
滑石味甘,性寒,無毒。(古籍記載也有認為其性大寒)